王景生辰八字(王景辰简历)
谁是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第一人?他拜师全国首富,10年就成工商大咖
古曰:“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相信古往今来,全世界大多数人都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而且乐此不疲。
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许多世界级的大富翁。如因贪致富的和珅,抢劫致富的石崇,皇权致富的邓通,弃官从商致富的范蠡;靠祖上巨额遗产致富的巴寡妇清,等等。
这些巨富在较短时间内,积累财富动辄上百万千万甚至数亿计,其积累财富的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巨属中外罕见,令人咋舌。
在这些巨富中有一位独树一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在较短时间内累积财富与当时全国首富范蠡相当,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猗顿。
猗顿(yī dùn)是谁?估计很多人都很陌生。
有意思的是,史上对其生卒年、名字均无记载,人们只知他姓王,忘记了他的本名,而因为他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就称他为“猗顿”。
猗地是什么地方?
就是今天山西运城临猗县。猗顿是从鲁国(山东鲁南一带)到猗地的,并在此发家致富,成为了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死后又埋在了猗地。
猗顿,原是鲁国的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史载他“耕者常饥,桑则常寒”。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种田、养桑都不行,不是干农活的那块料,因此常常饥寒交迫,生活难以为继。
这其实与我们现在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并无二致,好不容易读到大学毕业了,却没有门路,没有资源,找工作碰壁,回农村种田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但猗顿没有就此泄气与沉沦下去。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的智慧用起来足令日月增辉,猗顿白手起家的致富经验值就值得我们借鉴。
当下,大学毕业后要么当公务员,要么继续深造考研考博,要么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那问题来了:考公务员太难,深造太花钱,工作不好找。但难道要自甘堕落下去吗?
这当然不行。既然三条路都很难,那么还有一条路:那就是自主创业!当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并不在少数。
都说:穷则思变。猗顿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上进心的有为青年,他深知这个道理,毕竟谁甘愿一辈子受苦受穷呢?
于是,猗顿开始了脱贫致富之路。在古代“士、农、工、商”社会结构中,士对于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选择了务农,但结果是“耕者常饥,桑则常寒”。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猗顿终究还是一介书生,不会种田,不会养蚕,不会像农民一样靠种地养蚕生活,而就在他冥思苦想、寻富无门时,老天爷让他绝处逢生。
有一天,猗顿偶然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了自己家乡附近,令他喜出望外,于是“往而问术”,也就是问他致富的秘诀。
陶朱公是谁?他就是春秋末期政治家、谋略家,还是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的范蠡,曾帮扶越王勾践复国,后归隐从商暴富,定居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后人称他为“商圣”。
陶朱公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干什么就成什么,在各方面都是翘楚,归隐经商还能成为巨富财神,按说这样的人物是很难见到一面的。
倒不是说陶朱公财大气粗、为人高傲,是因为他隐居于此,为人低调不愿见客,于是猗顿拿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终于感动了他。
陶朱公接见了猗顿,告诉了他一个八字的致富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就是说:你想要快速致富的话,可养牛马猪羊驴五畜。牸原意是母牛的意思,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畜。
不得不说,陶朱公的眼光真毒,一眼就看出了猗顿适合干畜牧业这一行。因为畜牧业成本不大,但利润的确很丰厚,这对于家境贫寒的猗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先少量养几只牛羊马等母畜,等母畜生仔,就可按“鸡生蛋,蛋生鸡”的原理不断繁衍下去,这样日久必能致富。
这对于穷困的猗顿,确实是一个很切实合际、很接地气的致富之路。陶朱公的话,堪称“一语点醒梦中人”。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千里迢迢地迁徙到了西河(也就是山西南部一带),在水草丰美、土壤潮湿、草原广阔而景色宜人的猗氏王寮定居了下来,开启了他的养殖事业。
猗顿是一个有知识的青年,与一般牧民不同,他头脑聪明又做事勤恳,很快就钻研出了一套“牛者顿足,马者夜跑,羊行自饱”的规律,以及“斗米养千鸡,盐水饮畜”等饲养方法,并首次用本地与外地品种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及改良后代 。
猗顿又带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让他们大干跟上。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牛羊成群了,成为当地大名鼎鼎的养殖大户。
但,猗顿并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他不是一人安安分分只做养殖户的人,他在致富的道路上已经一发不可收了。
很快,他盯上了另一个领域,那就是:盐业。
我们知道,盐业在古代是很赚钱的。
猗顿此时已资本雄厚,让他在盐业上如虎添翼,他饲养的牲畜又是贩盐的最好运输工具,还可将两者同时卖掉。
在盐业上,他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如此大大缩短了出盐的时间,产量很快上升。为加强池盐的贩运速度,他又改良了运输工具,改用船运。
而且还用船从古域运回了一批批的玛瑙珍珠、珠宝玉器,这时他灵光一现: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
商人不愧是商人,处处都能发现商机!
于是,他又开始涉足于珠宝行业,潜心钻研珠宝。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多久,猗顿就成了珠宝行业的一个行家里手。
《淮南子.氾论训》记载:”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也就是说猗顿有着很高的鉴别珠宝的能力,可与“伯乐相马”相提并论。
从畜牧业到盐业,再到珠宝业,短短10年的时间,猗顿的事业堪称达到了巅峰。史载,猗顿“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货拟王公,驰名天下”。
(猗顿墓)
还说他的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而且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世所罕见!
能在10年这么短的时间成为一代大工商业者,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如此致富的速度之快、财富量之巨,令人瞠目结舌。
而快速致富后的猗顿,也没忘记当年陶朱公的教导之恩,在今临猗县的王寮村修建了一座陶朱公庙,一是为了纪念,二是为了感恩。
时光荏苒,稍纵即逝,转眼2400多年过去了,猗顿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故事,对于我们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激励与启发?
读书只是我们积累知识的一段人生,而真正的人生是从走出校园那一刻才开始,大家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市场经济之下大学生不包分配,那就只靠自己了!
如果你在找工作无门、深造无望、考研又落榜等情况下郁郁不得志、怨天尤人、忧愁若闷时,不如学学战国巨富猗顿白手创业的励志人生。
因为唯有不甘于现状、不断进取、潜心钻研、勇于开拓等,才可能走上致富的人生。希望看这篇文章的您,能因此受益匪浅,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王其和太极拳传承谱系释义及主要师承(至第三代)
王其和太极拳传承谱系释义传承谱系:文化传承中的谱系。传承谱系是指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传承过程和衍变发展的经历。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王其和太极拳自己的传承谱系,可以看到王其和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和明确源流,我们现在已经传承至第六代。
“和仁顺道,德真悟恒,承修善进,世盛传弘”
和: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仁:人者仁也,仁者爱人。
顺:顺,理也。道理孝悌,天下之大顺也。
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德: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真: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悟:悟,觉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恒:恒者,久也,德之固也。持之以恒。
承:奉也,受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修:一善易修,众善难成。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善:善,吉也。德之建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进:进,登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世:人立身处世,当以礼仪为本。
盛:盛,兴旺,丰富,深厚也。君子盛德。
传:传,从人从专。功如丘山,名传后时。
弘:弘者,大也。发扬光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王其和太极拳选用“和仁顺道,德真悟恒,承修善进,世盛传弘”作为传承谱系字根,寓意以“和”“仁”作为立身处世之本,顺应天人合一大道。秉承以德为先理念,内求太极真谛,体悟强身之功。承前启后,修身正心,择善而从,精进不止。时逢盛世,吾辈任重而道远,愿将王其和太极拳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王其和太极拳主要师承(至第三代)第三代部分传承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刁凤超 王计友 王占英 卢玉海 刘助军 刘录辰
刘俊英 刘舜曾 孙连妮 杜春堂 李运刚 李英才(西郭城)
李英才(夏旧城)李振铎 李敬宣 张占祥 张志祥
张腊八 金存学 孟永辰 赵春计 贾增海 夏广修
倪善坤 檀文堂 檀占平 檀凤林
(以上传承人已故)
刁云礼 王占其 王兰平 王志恩 王朋军 王春山
王春其 王贵群 王素英 王禄云 王景辰 王殿辰
曲俊雄 朱占中 刘云廷 刘占英 刘建华 刘遂刚
安永彬 孙玉科 孙占军 孙志科 孙省祥 杜爱军
李计周 李计勋 李占均 李正彬 李建志 李剑方
李彦勋 杨永群 吴计明 吴辰茂 辛庆栓 张五乐
张五道 张文斗 张文平 张进东 张志平 张杏林
张雪平 周 芒 周雪春 孟二牛 孟奎云 孟恒徐
金邢彩 胡长春 胡文英 骆雪芹 靳永彬 钱景华
董丙文 薄文廷 檀杏敏 檀春田 檀振刚
我所认识的安峥地先生
我所认识的安峥地先生
文/刘登锋
安先生1993年的秋天去世了,活了77岁,为艮化土而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陷入深重的静穆与沉思之中。
我不是安先生的学生,年龄相差近50岁,却是终身默默神会的追随者。
我第一次拜访先生是1986年的秋季,当时我在县乳品一厂做季节工。因家里原有的一些老物件而慕名去造访了安先生,当时先生在老县城(现在称堑城)文庙居住,初次见面,显得不那么自然,只能以古物件说话,先生逐一说出自己的认知与看法。在聆听过程中,看到先生桌上摆放的一层层厚重的工具书和资料,对先生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先生给我讲述的宫里镇街道原学校北周太祖宇文泰墓的情况。先生说,如果能在宇文泰的墓中发现几片带文字的纸,就是了不得的事。当时我听了也就那么回事,现在知道先生当时的话的分量。北周、西魏时期历史资料贫乏,而北周太祖宇文泰、西魏文帝元宝炬、北周宇文护的养女封富平公主,无论哪个墓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物件,都能填补北周、西魏时期的历史。从八六年以后去的机会也就多了,大都是带着疑问和打听富平已故前贤去的。
先生是庄里镇长春安家下窑人。最先谈论的就是庄里的胡家(胡景翼六兄弟),魏家(在庄里发源早),张家(清乾隆后发家),庄里北索村徐志鸿以绅士身份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政治的情况,此人赋性刚直,对不良政治有较强的反抗精神。与富平名贤张扶万、景岩征和三原于右任过从甚密且有亲戚关联。还谈洪水白马村的清末贡生、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北洋曹吴军中人称副帅的田维勤(字毅民)。被冯玉祥害。我前三十年前在田家还见到过冯玉祥称田维勤为大哥,冯赠给田的官箱(字体刷金粉)御制几盒故墨。有幸获得一方古砚。至今保存(砚底刻有二年田的方印)。
以及庄里时期以书画闻名的魏琪、雷缦云夫妇。魏琪字宝珊,以魏体书法见长。雷缦云号剑华女士,以墨兰、花草,雄鹰为名,常博得胡景翼的赞赏,魏琪与胡景翼同在健本学堂学习,胡对魏以大哥相称。胡早期书法入门也是常去魏家学习,至今我的忘年交魏永忠先生(魏琪的孙子)还保存胡景翼逝世的照片和许多资料。如多年前送我的《秦中官报》几册,还有富平境内的刘守中、张扶万、焦子静、景志傅、景志尹、杨介石、杨玉亭、武 观石父子的情况。先生知道我是宫里人后,特别提起宫里镇的石刻名手刘生荣(1821--1909)宫里南陵大队刘南堡人。传说当时为陕西巡抚复刻一批书法名品。刘生荣给巡抚说的一番话:
“说书法家写字功在读帖,穷年累月,揣摩领会,体味其字的神韵。复刻名家珍品,更得细细琢磨,凝心静气,然后才敢放手专心精镌细刻。成品究竟如何,尚待大人鉴定。听的巡抚赞口不绝。他和他的好友刘来福用功力和职业道德观念征服了巡抚大人。还有刘应文早年曾给袁世凯的叔父袁宝恒、陕甘总督刘世安复刻古帖。后来成为于右任先生的专刻手。仇智林,光绪三十年(1904)领石工班子为涧头堡镂雕的周仓、关平像闻名省内外,据说关公手中的刀能转。
后被省历史博物馆列为石雕珍品,运走收藏,(当时石雕班有仇炳盛、仇积玉、仇济荣、杨博学、王景森、王造壁等)。1992年我去先生处,先生拿出本县宋新潮先生1991年10月出版的著作《殷商文化区域研究》让我看,最后先生也遗赠给了我,我至今保存。
此书以宋新潮同志亲自参加过的田野考古与发掘资料与文献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殷商考古所取得的成果来研究商代的历史和文化,用他导师胡厚宣先生的话说:“宋新潮同志历史学理论扎实,而且能够站在学科的前列运用科学的方法,作出开拓性的探索,他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得承先生的泽爱,我今以先生逝世后我收藏先生的遗物,以资怀念先生为富平文化事业执着的信念和贡献。
一、1963年,先生以文物专干的身份受文教局的委派,普查富平的文物胜迹,遍访各社队1600余村堡。调查登记材料打印500余份,计划发送有关机关、公社、大队、文物工好者,征求修改意见,未及发出,被当局认为文物保护工作是为没落阶级服务的封建落后勾当。打印的全部资料封查、销毁,惜仅存社队调查(除文物)的具体详实资料原稿文件让我收藏,所存资料的重要调查项目为:
(1)主要农产品。
(2)主要土特产。
(3)气候特征(种收的影响)。
(4)环境特点(山、河、浴、沟、川、塬等名称、位置、地形、土壤)。
(5)重要新建的位置(厂、矿、农业、机械队、铁路、火车站、公路、桥梁、水渠、水库、机井、管井、抽水站、完全小中学等等)。
(6)大队的名称,办公室所在地名和公社的直线距离。
(7)县、区、社的重点队。
(8)全部村名(特别注明边界上的自然村名)各生产队的土地、人口总数。
全县1964年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413733人,蒙古族3人,回族133人,藏族6人,满族10人,侗族3人,其他未识别民族9人,总计413897人。
二、1973年冬季,先生配合省文管会发掘唐献陵陪葬虢王李风墓。并在吕村公社举办“唐李风墓出土文物展览”。1974年2月,省文管会将李风墓出土文物全部运往省博物馆。主要文物有李风墓志及盖,刘妃墓志、石册书、壁画、三彩陶器、陶俑、陶马、鎏金、琉璃饰物等300余件。虢王李风(公元621--767)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在唐高祖、太宗、高宗等时期曾任豳王、虢王、以及邓、虢、豫、宋、寿、青州诸军事和刺史,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该墓是李风和妻子刘氏的合葬墓,献陵陪葬墓之一。解放前曾遭数次盗掘,1972年因雨水冲开,所在地群众取砖破坏很严重,所以省文管委和县文化馆1973年进行抢救发掘。当时发掘后初步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墓志文是近年出土唐墓志文最长的一个,约3000字,它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
(2)墓志文中记载有李风在青州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实,补充了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料,批判了所谓“贞观、开元盛世”的谎言。
(3)出土了一些三彩陶器,将我国三彩陶瓷的发展史提前将近30年。
(4)出土的“册书”刻石,是少有的发现,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5)线条流畅的壁画、造型生动的陶俑、雕刻流利大方的石刻,是我国1300多年前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惜我收藏的整套拓片因几次搬家丢失了)。
三、1976年12月,县文化馆领到省文管会的发掘执照与专款,发掘唐高祖献陵陪葬墓房陵大长公主墓。先生参与对该墓发掘文物的整理与释读工作。当时出土的文物有墓志,石棺椁、石墓门、陶俑、陶马、石刻、梳妆盒等200余件,运回县文化馆存藏。1977年4月先生陪同省文管会来人揭取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运省博物馆收藏。
1980年8月先生参加了陕西省在渭南地区各县进行的文物普查试办工作,分赴五区对革命文物、流散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向地、省、逐级汇报。
1978年3月31日,先生陪同陕西省博物馆王修、柴中言、范文藻、王仁波等同志与我县馆王明道、刘成永、田毓国同志游览了唐代名将契丹人李光弼墓园的遗物玉兰花树,高四丈余(如图),此玉兰树花盛开时,似雪生辉,削玉片片,身姿绰约,莹润温柔,代表一种一往无前的孤寒气和决绝的孤勇优雅而款款大方。它永远疏放随意,姿态高蹈。惜1982年6月9日14时被龙卷风刮倒,从此再也看不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九瓣玉兰花了。
四、1983年12月29日先生,创作的《漫话富平》十章十册修改竣稿,先生编后语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富平人,在本县工作了几十年,与县内各个角落的劳动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我把群众屡次向我提出的问题,作为我编写《漫画富平》的重心,所谈的内容,谁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一堆鸡毛蒜皮,或指责他是不合习惯体例的乡土货,这些都不必理它,让其评头论足吧!”多么朴实的话语,暖人心田,直接地气。
我读完先生的《漫话富平》有地方性、知识性和资料性,可说是90年代富平民俗乡土志。先生在前言中说:“我出于爱家乡,更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更爱中国的一点赤诚,我从十年浩劫的灰烬中,从余悸残存的记忆中,全新收拾起三十多年来,一步一步查勘过的断碑残拓,一句一句记录下的片纸只字拉杂拼凑,勉强集成。无以命名,故称之“漫话”。”心中有希望,有信念,多么积极向上的善举。
1983年3月19日至25日,在富平招待所召开政协富平县委会四届三次会议及富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齐会印县长做县政府工作报告时,与在座的退休老教师纪聘贤(我在迤山中学的物理老师)说:“我今年67岁,准备着手撰写《富平文物志》稿。”
先生晚年以研究书法自娱,如与兰州大学教授赵俪生成为书友,经常有书信来往,为富平辛亥革命人物焦子静书写碑文,在退休前将自己经手和写作的关于富平文物方面的资料全部移交。(如图)
跟安先生的交往时间不长,但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安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的发挥,认认真真的不虚度时光的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于2021年3月写于古欢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