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17日女八字(1993年11月29日八字)
2010年朱旦华逝世,江西省委拿出五年前遗嘱,打开让人泪流满面
2010年5月29日,朱旦华因病逝世,享年99年。在她将近一百年的人生中,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因此她的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与丈夫方志纯节俭清贫,他们将自己的工资捐献给家乡用于水库修建,她经常用方志纯的话说道:
“革命的胜利是用那么多战友们牺牲的身体点起来的,我们活下来的革命者没有丝毫享受、奢侈的权利。”
朱旦华
所以在1993年,方志纯去世时,全家的积蓄也只有4万元。2010年,朱旦华逝世,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嘱。
殊不知在五年前,她就已经写信给江西省委,留下了自己的遗嘱。直到她去世后,大家才打开这封信件的全部内容,令人泪目。那么这封信件里面到底说了什么呢?
投身革命1911年12月,朱旦华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之后随着父亲举家迁往了上海。在上海他们开了一家布店,却因为进口的洋货冲击而倒闭。
家中有三女七男,朱旦华排行二老,幸运的是,朱旦华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了上海名校务本女子中学,毕业之后进了免缴学杂费的本校师范。之后,便留在学校任教,这样一来,她不仅能可以帮助家里还债,还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然而到了1937年,朱旦华平静的生活被打平,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上海务本女中停办,朱旦华也没有了去处。
但此时的她心中早有了打算,因为之前早就参加过不少革命活动,于是她萌生了去往延安的想法。她在回忆中说道:
“我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非常向往所在地延安。当时有些父母阻拦自己的孩子去延安,我的父母也这样。我离家时,也是说服了泪眼模糊的双亲,才奔赴延安的。”
在临走前,她还将好友从延安寄来的信件,交给了秘密党组织的《解放周刊》。随后该刊以延安来信为题发表,吸引了像朱旦华一样的进步青年参与革命。
不久之后,朱旦华等人辗转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从8月底准备步行去往延安,一直到1937年才到达延安。
来到延安之后,他们很快进入了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3月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新疆工作。在去往新疆的过程中,让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旦华。
朱旦华来到新疆之后,被分配到迪化女子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不久之后被选为新疆省妇女协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秘书长,新疆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刚一来,朱旦华就以极高的热情忘我地投入了工作中,她亲自制定了校训,并亲自创作了《迪化女子中学校歌》的歌词。
作为新疆妇女协会的宣传部长,她组织学校师生在课余时间上街宣传演出,甚至还组织编辑发行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和抗日救亡运动。
而在那里,在大家的介绍下,他也认识了毛。当时的毛在新疆化名周彬,担任新疆财政厅代厅长。
朱旦华知道他们都是中央派到新疆的领导干部,周彬就是的弟弟毛。虽然来到新疆之后,他们没有过多地接触,但她也知道毛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心中也对他敬佩不已。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两人决定结为革命伴侣。1940年5月,他们在新疆省政府的大礼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就出生了。在新疆的生活,平静而又温馨。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想要拉拢盛世才,而盛世才面对形势的变化决定投靠。
于是在次年夏天,盛世才无端逮捕了包括毛在内的上百名在的同志,甚至还关押了他们的家属,朱旦华也被逮捕在狱。
毛在狱中受尽折磨,却始终坚定意志拒绝在供词上签名。而盛世才为了向邀功,居然秘密杀害了毛。
而朱旦华等家眷也始终在狱中带着孩子坚持斗争,带领牢里的家眷一起学习,制定斗争目标,做了不少思想工作。
1945年2月,朱旦华得知了毛被杀害的消息,无法接受现实的她顿时晕了过去。清醒之后,朱旦华知道自己已经和丈夫天人永隔,她只能将自己的思念写入诗中,寄托着对丈夫的相思。
中央也始终在想方设法解救他们,终于在1946年6月10日,张治中担任了新疆省主席,宣布他们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们也安全回到了延安。
和毛主席的关系来到延安之后,朱旦华被分配到中央妇女会工作,与帅孟奇住在一个房间。
1949年,全国妇联成立,朱旦华担任干部科科长,帅孟奇看她一个人形只影单,决定给她介绍对象。
其实两人早在新疆时就已经认识了,他们一起被关在监牢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方式方志纯的妻子在狱中生下了女儿还是朱旦华帮忙照顾的,但在出狱之后,虚弱的妻子却撒手人寰,只留下一儿一女。
在杨之华、康克清等人的撮合下,朱旦华和方志纯终于决定带头打破封建迷信,在1949年6月1日结婚,邓颖超则成为了他们的证婚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朱旦华和方志纯也一直在江西任职,他们的生活平静又温馨。不过在此期间,朱旦华也曾在邓颖超的邀请下来到庐山帮忙整理资料,在这里,她也见到了毛主席。
1959年,江西省妇联先后接待了全国妇联罗琼和邓颖超两位领导。当时朱旦华正准备要向邓颖超汇报问题,没想到邓颖超在去庐山的路上,来到了此地想要了解江西省妇联近年的工作状况。
在汇报工作时,邓颖超邀请朱旦华帮助她去庐山整理资料。朱旦华也开心应允,于是在6月底,朱旦华和邓颖超一起上了庐山。
上庐山之后,朱旦华一直都在房间里帮忙写材料,一周之后,方志纯通知朱旦华,毛主席邀请她吃饭。
其实毛主席很早就想见到贺子珍了,但也一直没有机会,所以他想在庐山期间见一次面,决定由曾志和朱旦华等人承担这项工作。
为什么选择朱旦华呢?因为朱旦华和毛主席的家族关系比较亲近,和贺子珍的年纪相近,这样也好相处。
朱旦华也非常惊喜,于是在这天晚上,朱旦华、曾志和毛主席三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这餐便饭只有4个菜,朱旦华记得有一盘青椒炒肉丝,毛主席自己就有一小碟子的炸辣椒。
虽说在江西多年,但朱旦华还是不太习惯吃辣,毛主席看着朱旦华无从下筷子,笑着说道:“你这个上海人也要学着吃一点辣椒。”
那天毛主席的心情看起来很好,但奇怪的是却一直没有提到贺子珍,直到饭快吃完的时候,才说道:“很想和贺子珍见最后一面,怎么搞比较好?”
曾志没有说话,却将目光望向了朱旦华。朱旦华也没有说话。
毛主席也将目光转向了朱旦华,很明显,他们都希望朱旦华可以帮助他们。
其实毛主席选择她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两人共同保守着一个关于贺子珍的秘密。
1949年6月,在贺子珍和贺怡来到天津时,是朱旦华和方志纯陪同贺子珍姐妹到达上海的。这件事也做得比较妥当,这么多年了没有引起大的事情,所以毛主席希望这次重要的事也能有朱旦华来安排,但朱旦华还是没有说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朱旦华想得要比毛主席多一些,她担心这一面会让贺子珍和毛主席都受到伤害。
她知道毛主席是孩子的二伯,也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如果见一面,一定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对谁都不好。
而贺子珍的心态和病症也不太好,如果毛主席知道的话也一定会失望痛苦的,贺子珍也断然不会让毛主席看到这样的自己,所以她很是犹豫自己要不要答应这件事。
但转念一想,自己是没有办法左右毛主席的想法的,而且这一面是贺子珍和毛主席都期盼的,所以她只能沉默回避毛主席的目光。
毛主席看她不能说话,直接开口问她:“旦华同志,你看呢?”
朱旦华想了想,作了表态:“我听主席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也不再说什么了。后来,由于陶铸的组织,曾志并没有介入此事,朱旦华和水静陪伴贺子珍一起上山会见了毛主席。
毛主席和贺子珍的这次见面,也让朱旦华有了众多感悟,她感叹着人生的世事无常却又无可奈何,自己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那个年代,一家人能安稳地生活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随时面临着家庭的聚散,社会的动荡,亲人的离去,而在多年坎坷的生活中,朱旦华仿佛已经适应了这种变化。
每每遇到这些事情,她不再惊慌失措,总能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不过,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好,而她的生活也非常安稳,这就足够了。
这么多年来,朱旦华始终前行在革命的道路上,从未有半刻停歇,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她的心中,国家是第一位,家庭才是第二位。因此,在她逝世的五年前,就已经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好了安排,但这却并未告诉她的孩子。
五年前的遗嘱改革开放之后,江西的建筑行业突飞猛进,南昌也盖起了不少干部楼,方志纯是江西省的老领导,身体也不好,所以同志们希望他和朱旦华能一起住进新房子中。
对此,方志纯并不同意,他对朱旦华说道:“我们有房子住,住得下就行了。”不管大家怎么劝都劝不动他,甚至还让朱旦华劝劝他。
但朱旦华只是笑了笑,他们夫妻已经四十多年了,方志纯是什么样子他是知道的,老方一辈子都不会追求享乐的,这是他的原则。
这些年来,方志纯总喜欢和朱旦华说起以前的事,他说:
“革命的胜利是那么多战友们用牺牲的身体垫起来的,我们活下来的人没有丝毫享受、奢侈的权利。”
几十年来他始终践行着这一点,尽管方志纯喜欢抽烟,却很少抽好烟。他还记得自己一生抽的第一条好烟是毛主席在1949年6月下江西时送给他的。当时那条香烟是部队缴获敌人的香烟送给毛主席的,但毛主席也舍不得抽,于是便送给了他。
后来大家的生活变好了,也有钱能买到好烟了,但方志纯却始终都舍不得买。朱旦华有时也会帮他买,但方志纯也不领情,总是皱着眉不抽,从那之后朱旦华再也不给他买烟了。
他们廉洁奉公,生活简单朴素。家中的接待室和卧室都是连在一起的,客厅不到十平方米,里面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一张四方饭桌,两张长方形木板凳,一张长沙发,一张木茶几,还有一张老人自用的藤椅。
饭桌上端的墙上,贴着一张毛,客厅西面的墙上,挂着方志敏烈士的《清贫》。
他们以毛主席和方志敏为榜样,度过了他们的最后时刻。
1989年1月31日,方志纯患脑血栓,在病榻上度过了4年半的最后时光。1993年7月31日,方志纯在南昌逝世,享年88岁。
逝世时,两位老人全家的积蓄也不过4万元人民币。
方志纯
进入21世纪,江西省委为了照顾老干部,特意修建了一片副省级以上老干部别墅群,朱旦华只要出一点钱就能买下一栋房屋。
但朱旦华还是像多年前那样拒绝了,有人说这套房子可以作为遗产送给子女,但她还是说道:
“我参加革命时,连自己的命都交给党和人民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还要什么遗产,至于说给子女留下遗产,毛烈士为革命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方志纯同志一心为人民利益奋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就是留给子女最好的遗产。”
2010年5月29日,朱旦华在南昌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99岁。朱旦华逝世后的第二天,江西省政协主席傅克诚叫人从办公厅的档案柜里,找出了五年前朱大姐写给省政协并转省委的亲笔信,并复印了给他的子女。
那个时候,她的身体还不错,在举行了纪念方志纯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上,朱旦华感慨万千,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有些事必须早作交代,并向组织上表明态度。
于是在2005年10月15日,朱旦华写下了这封信,直到她逝世后,人们打开信件却泪流满面。
信件中,朱旦华写下了自己的遗嘱,她这样说道:
趁我现在头脑还清楚,正式向领导表明:我不要买新房子,请组织上把这个指标留给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吧。
……我1937年只身从上海去延安参加革命,在仅仅7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坐过敌人的监牢。
但我从不后悔,只觉得自己为党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太少,我已90多岁了,我想在现在住的房子里继续住下去,我死后,房子交公。……这是我认真思考后做的决定,也算是我一个老党员的遗嘱吧。
当人们得知朱旦华遗嘱的内容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群众们也对她敬佩不已,说道:“朱大姐是真正的员!朱大姐真了不起!”
信中所说,朱旦华也都一一做到了,她将那些逝去的烈士作为自己的目标,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却从未要求回报,甚至也将唯一的房租交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许这就是朱旦华作为一名员一生的信条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