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91年6月16的八字(91年农历6月16是阳历多少)

孤僻成性 2023-12-25 19:16:54 互联网

全方面解析手机号码数字吉凶磁场

每个手机号都是不同的数字组合起来的,什么样的数字组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能量磁场!

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越是有钱的家族越大的人,越比较注重车牌号码和手机号码的选择,难道真的只是空穴来风?但相比之下手机号码的磁场能量会比车牌号码所带来的磁场更大,不过却往往被人忽略手机号码所带来的吉凶。手机号码是后天数字中24小时陪伴着我们的数字,其能量远远高于车牌号码,下面徐林就为大家具体来介绍一下手机号码数字各方面磁场,对照本文查找自己的手机号码数字:

一、数字配八星

天医:13-31 ,68-86 ,49-94,27-72 代表钱财 婚姻 业绩

生气:14-41,67-76,93-39,82-28 代表贵人 亲朋 同事

延年:19-91,87-78,43-34,26-62 代表工作事业 专业能力

伏位:11-22,99-88,77-66,44-33 代表延续 积蓄 被动

祸害:17-71,89-98,64-46,32-23 代表口舌小人 病痛伤灾

五鬼:18-81,79-97,36-63,24-42 代表变动 异地 血光之灾

六煞:16-61,74-47,38-83,92-29 代表偏桃花 忧郁 时尚

二、数字制化规律

天医化解绝命:一个天医可以制服一个绝命

延年化解六煞:一个延年可以压服一个六煞

生气/生气+延年/生气+伏位 相连化解一个祸害

生气+天医+延年/延年+伏位相连化解一个五鬼

三、数字能量具体分析

(一)天医

核心:钱财、婚姻、业绩

等级:13-31,68-86,49-94,27-72

优点:聪明,财富,业绩好,心胸开阔,善解人意

缺点:没主见,单纯容易被骗

事业:钱财,工资,业绩,保险,金融,文艺,资金流

财运:财源,财路,意外之财,富有

感情:正桃花,婚姻现象,婚外情

健康:血压,血液循环,眼耳鼻病

学习:有天赋,宗教玄学

天医前:1、钱的来源和职业方向 2、对象的特征和情况 3、血液血压等疾病的原因

天医后:1、钱的去向和工作情况 2、婚后的状况和感情态度

天医叠加:1、得财比较延续 2、稳定的收入来源 3、感情长时间甜蜜 4、血液血压等疾病短时间不能根治

天医分散:1、好多段感情存在 2、财路多

尾号天医:1、婚外情桃花多 2、财运旺 机遇多 3、血液疾病老年人更重

(二)生气

核心:贵人、亲戚、朋友、同事

等级:14-41,67-76,93-39,82-28

优点:乐天派、有贵人帮、思维活跃、看得开、开心随缘、沟通能力强、好名声、交益友

缺点:企图心上进心不强、懒散、没主见、不强求、无奈

事业:服务业、意外之财、贵人送财、逢凶化吉

学习:全方位学习、接受新知识、好心情

身体:肠胃、感情、正桃花、开心甜蜜

生气前:1、贵人情况 2、对什么满足看的开 3、无奈或者懒惰的原因

4、肠胃疾病的原因

生气后:1、贵人的作用好坏 2、贵人的表现

(三)延年

核心:工作、事业、专业能力、阳刚性

等级:19-91,87-78,43-34,26-62

优点:自主性强、作风强势、责任心强、判断力强、追求完美、不乱花钱

缺点:大男子(女子)主义、好面子、心软、劳碌闲不住、压力

事业:喜欢主导、专业能力强、很会下决定、奔波劳碌

感情:专一、不轻易劈腿、固执、霸道

钱财:懂得守财、善于理财、铁公鸡

学习:能抓住重点、聪明

延年前:1、所从事的行业性质 2、责任心放再什么上面 3、善于经营什么 4、有那一方面特长 5、对什么挑剔讲究 6、压力的来源

延年后:1、工作的态度 感情的状态 2、能力特长用到了哪里 效果如何

(四)绝命

核心:投资、开支、破财

等级:12-21,69-96,84-48,37-73

优点:很会赚钱、意外之财、头脑反应快、企图心强、判断力敏锐、善良敢于冒险、记忆力好、玩股票、买房子

缺点:冲动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倾心朋友、犯上固执、好赌、易有官司

感情:难有结果、重视朋友、家庭协调差、会离婚、不懂沟通易分手

事业:辛苦、独来独往、流动性职业、风险行业、好指责、敢冲敢做

钱财:不会守财、大起大落

健康:肝胆 肾 糖尿病 泌尿系统

绝命前:1、破财花销的原因 2、不适合做的事 3、感情不稳定因素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原因

绝命后:1、钱的流向 2、思想状态 3、变动后的情况

(五)祸害

核心:口舌是非、小人、疾痛、意外伤灾

等级:17-71,89-98,64-46,32-23

优点:口才好、能言善辩、

缺点:花言巧语、脾气差、易激怒别人、嘴硬、爱面子、说话不服人、抱怨、小人、钻牛角尖

事业:以口为业、老师、业务员、餐饮、娱乐、

感情:花言巧语说假话 不实在 易争吵 易分手

健康:车祸、意外伤灾、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差、咽喉口腔淋巴肺气管等呼吸疾病

学习:语言能力好

祸害前:1、身体不好原因 2、小人特点 3、意外伤害的来源 4、生气抱怨原因

(六)五鬼

核心:变动改革、异地国外、血光、捉摸不定

等级:18-81,79-97,36-63,24-42

优点:才华好、反应快、学习强、思维多变、鬼点子多、易与玄学结缘

缺点:好幻想、反复无常、不稳定、缺少安全感、疑心病重、走极端

事业:宗教、企划、贸易公司、偏门生意、经常变动、时间长的工作

感情:不安分、三角恋外遇、离过婚或再恋爱、36-42异国恋情多

钱财:红包、暗财、突然破财

身体:心脏血液、女人妇科、男人肺部、老年脑部、免疫力、中邪

学习:有天赋、动脑、艺术类

五鬼前:1、变动的原因 2、感情中不稳定原因 3、命理状况或者宗教有缘人特征 4、后悔或反悔的事是什么

五鬼后:1、变动的情况 2、变动后带来的后果

(七)六煞

核心:偏桃花、女人、女性化、家庭、房子、店铺、公司、时尚

等级:16-61,74-47,38-83,92-29

优点:美女帅哥、时尚、聪明会变通、异性缘好、沟通力强、四处赚钱、有魅力有气场

缺点:犹豫不决、想得多、矛盾情绪化、感情用事、不开心烦躁、好打扮

感情:感情丰富婚姻不顺、易有第三者、为情所困、有压力选择避开

事业:服务业、女性行业、房产中介

财运:人际关系得财、服务业和女性行业得财、不易守财、因情损财

学业:对美有鉴赏力、难以安静的学习

健康:失眠多梦、抑郁、皮肤、肠胃疾病

六煞后:1、肠胃皮肤病的后果 2、身边女性的打算和行为

(八)伏位

核心:蓄势待发、状况延续、潜龙在渊

等级:11-22,99-88,77-66,44-33

优点:有耐心毅力、等待机会、一鸣惊人

缺点:不易变动、被动保守、不敢冒险、易有外债、内心矛盾

事业:保守被动、等待时机、慢工细活、研究分析行业、

感情:过于保守、胡思乱想、心神不宁、处理感情的事像含羞草 一般是非自愿结婚

钱财:稳定求财、保守求财

健康:心脏、脑部、血稠、隐性疾病、一旦发生对健康有杀伤力

学习:坐的住、擅长思考分析 逻辑推理 灵感强 挑战性工作不适合

从手机号可以准确推断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的信息

1、财运:有没有钱,能不能赚到钱;

2、财库:能不能存住钱;有没有全部花掉、乱投资而负债;

3、能力:工作有没有能力,魄力,领导力,赚钱的能力等;

4、疾病信息:你有没有疾病,因为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问题,有什么疾病:你是否有以下身体问题:忧郁、肠胃病、精神状态差、呼吸系统疾病、肝肾问题、妇科病、心脏病、癌症等等;

5、桃花运:能否有正桃花:是否有恋人,是否有感情、是否能结婚

是否是偏桃花、烂桃花:是否在外面花天酒地、流连夜场、与他人暧昧、是否有小三;

6、有没有贵人相助:是大贵人、小贵人,有钱的贵人,没钱的贵人,隐性的贵人、明面的贵人、贵人能不能帮到你;

7、人际关系好还是不好:人际关系能不能给你带来好处,还是适得其反;

8、想升职、想升官,有没有提升的可能。

数字能量学影响人的性格

首先说一下吉星的数字磁场

生气磁场性格:生性善良,人缘好,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开玩笑,看问题客观,办事冷静,是个知足的人,缺乏斗争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善于化解矛盾,和好众人。

延年磁场性格:遵纪守法,组织观念强,有领导风度,自主性强,思想正统,但固执。喜欢专业的技能,任劳任怨,有领导风度。心地善良主持正义,喜欢打抱不平。

天医磁场性格:聪明有智慧,单纯善良,主见不足。人际关系非常广泛。

伏位磁场性格:作风温和,深沉有耐性,固执保守,处事被动缺乏自信,非常注意关爱自己,缺乏安全感,缺乏冒险精神。但也有风趣幽默善于沟通的一面。

再来说一下凶星的磁场

绝命磁场性格:头脑反应快爱耍小聪明,生性固执,自以为是。脾气暴躁,争强好胜,不服输,抗上心性重,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好,好的要命,坏,坏的要死,敢爱敢恨。

五鬼磁场性格:生性多疑,想法多变,说话反复无常;不循规正道,思想不正统,内心城府较深,易结识朋友,又极易憎恨别人,头脑聪明,多才多艺。

六煞磁场性格:感情丰富怕寂寞,遇事较为谨慎,喜欢被人照顾,缺乏理性,抗压能力低,常用感情办事,金钱观念不强,遇事谨慎小心,犹豫不决。耳根软,容易轻信谣言,传播谣言。

祸害磁场性格:心直口快,说话夸张,固执己见,主观武断,善于心计,重视自尊,爱训人,爱唠叨,耳根软没主见,喜欢听信别人。易惹事生非,犯口舌。

以上是根据数字能量学来分析手机号的性格。您使用的手机号时间越长,对你的影响就越大。关注咨询我 ,根据您八字命理为你挑选一个与自己八字不起冲突的数字,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出生在1986~1991年间的人,生辰八字可能是错的

1988年4月10日早晨,上海的李大锤呼哧带喘地跑到公司,总算没迟到!可是公司所有人都说他迟到了1个小时,他被扣了全勤奖,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李大锤忘了,从今天开始实行夏令时。也就是从今天,一直到九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两点,都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

李大锤狠狠锤了自己不记事的脑袋几下之后,垂头丧气地坐到了工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那么夏令时是个什么东西呢?

夏令时,也叫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

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为“夏令时间”。

一般夏天早上,天亮得很早。人为的把时间调快一个小时,可以让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我国在1986年4月的时候,有关部门下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直到1991年结束,我国一共实行了6年的夏时制。

如果在这六年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内出生的人,出生日期要往前提一个小时,不然你的实际出生日期就错了。

现在把这六年间,具体实行夏时制的时间段标识如下:

1986年5月4日至9月14日;

1987年4月12日至9月13日;

1988年4月10日至9月11日;

1989年4月16日至9月17日;

1990年4月15日至9月16日;

1991年4月14日至9月15日。

开始的时间都是从凌晨两点开始,把时钟拨快1个小时。到结束日期的凌晨两点,把时钟拨回1个小时。

二、夏令时的历史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被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那个人。

富兰克林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早上散步时,他发现法国人十点钟才起床,夜生活虽然精彩,但是这样不健康。

于是他就在1784年,给《巴黎杂志》编辑写了一封信。

在信上,他说法国人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建议你们早睡早起,这样你们每年就可以节约六千四百万磅蜡烛(合二百九十多万公斤)。

这只是个构想,他只是建议人们早睡早起,并没有提出夏令时这个概念。

转眼到了1907年,英国有个建筑师叫威廉·维莱特。他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夏令时的构思。

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以及有更多的时间训练士兵。你说士兵招你惹你了,平白无故的要多训练!

不过他的这个提议,被议会拒绝了。

因为这个英国建筑师的名气,远远小于富兰克林,所以很多人都将富兰克林,当做夏令时的发明者。

1916年,德国首先实行了夏令时,英国人一看,德国人实行之后,会不会节约出大量资源一飞冲天?不行!我们也不能落后,于是英国人也紧随其后实行了夏令时。

之后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夏令时。

有趣的是,英国实行夏令时节约了大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是他们的电力和煤气公司,为了弥补损失,把价格也提了15%。

这一省一提看似跟没实行一样,但是苦了老百姓啊,我招谁惹谁了,得早起一个小时不说,电费煤气费还涨了15%,玩我呢!

三、夏令时的实施是有利有弊的。

先说弊端。

夏天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热的,尤其是三伏天的时候。晚上热得睡不着,睡着了,蚊子又给嗡嗡醒了,后半夜好不容易睡着了,指着清晨凉快的时候多睡一会。

可是实行夏令时后,提前了一个小时,相当于是剥夺了我一个睡眠时间,睡不够,一天都没精神。

再一个,夏令时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时间会凭空少一个小时,和多一个小时,容易造成时间混乱。

比如我是夏令时结束那天凌晨1点20的飞机,夏令时结束了,往前提了一个小时,飞机该什么时候飞?

优点也有。

在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冬天早。本来晚上11点睡,夏令时开始后,你还是11点睡,但是你以为的这个11点是夏令时,实际是晚上十点。所以无形之中节约了一个小时的电费。

再一个就是让人们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了,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但是也因人而异。

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早睡你也没辙,关键是认识到早睡早起对身体好。认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之后,即便是没有夏令时,他也会早睡早起。

我国自从1991年夏令时实施结束后,就没有再实行。

不过现在世界上还是有不少国家会实行夏令时,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各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还是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实行夏令时。

四、关于夏令时的实施与否,一直都存在争议。

有的人认为,实行夏令时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相当于是维护环境了。

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夏令时是硬生生减一个小时,再硬生生加一个小时,这样就把人的生物钟给扰乱了,每年给你搞乱两次,长此以往,对身体不利。

研究显示,在春天夏令时开始的那段时间,自杀率会大幅提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会明显提高。

夏令时实行的本意是早睡早起节约资源,但是这个夏令时是不是从根上就错了?根本应该是人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

这样看来,夏令时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

如果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用什么夏令时?当然,把古人的作息,强加到娱乐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并不合适。

但是,是否可以适当取之,早睡一两个小时,早起一两个小时?这样不仅你的工作娱乐时间没有减少,而且因为早睡早起,你的身体还更健康了。

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相信聪明而又精明的你,一定会去做的。

从现在开始早睡早起吧!

-END-

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篇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

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

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它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习俗

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

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

饮雄黄酒: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原文地址:中文名: 端午节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

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

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它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习俗

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

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

饮雄黄酒: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范文二:端午节由来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范文三: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

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

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

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

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

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

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

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范围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范围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范文四:【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范文五:一、端午节别称

二、端午节食俗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范文六:资料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古诗:(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乙卯重五诗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比如吃粽子、黄鱼、咸鸭蛋、赛龙舟、舞龙灯、抢鸭子竞赛、插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赛龙舟、 悬钟馗像等,关于端午的古诗)资料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古诗:(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乙卯重五诗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比如吃粽子、黄鱼、咸鸭蛋、赛龙舟、舞龙灯、抢鸭子竞赛、插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赛龙舟、 悬钟馗像等,关于端午的古诗)

范文七:我家乡的端午节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

阳、重五、端五节。现在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每家每户的端午节似乎都一样,现在就由我来介绍我家的端午节吧!

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高手——妈妈。今天的早上,我跟妈妈学习包粽子。妈妈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然后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空心的圆雉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妈妈见了就在旁指点:“左手捏住粽叶的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里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的时候不是把粽叶刺穿了,就

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动筷子的时候要轻一些,把粽叶捏紧一些。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样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握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返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随之,第2个,第3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妈妈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了一会儿就上桌了!虽然我们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三十分钟后,再泡在汤水里一个小时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

我和爸爸着两只小馋猫一闻到香味就围着锅子,问妈妈:“妈妈,妈妈,什么时候能吃呀?”妈妈总会笑着说;“你们这两只‘小’馋猫!”

瞧,这就是我们家的端午节!

范文八: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

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范文九:(一)搜集资料,了解端午节文化(时间:班会课及课余时间)

1、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3、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了解端午节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二、“端午知识拼”知识竞赛(周三活动内容)

在前期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端午知识拼”的知识竞赛活动。

每个班分为“粽子”“龙舟”“艾草”“ 菖蒲” “香囊”五队,竞赛形式为必答题和抢答题。

根据得分情况最后智慧小队、团结小队、文明小队、勤奋小队。

三、“创意粽子寄先人”小小创意粽子制作。(周三活动内容)

用橡皮泥等材料自己制作充满创意的粽子,了解了端午的大体知识后,动手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听屈原等先人的故事,学习和继承他们从中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根据制作情况评选“最具创意的粽子”

附:端午节知识竞赛内容

必答题(小组内成员轮流答题,组内可以互相帮助)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 、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3、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

a、象征牛 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 丰收 d、象征塔 健康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驱瘟 d、阴阳相合

1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

a、粽子 b、米果 c、角黍 d、香黍

11、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12、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 )。

a、防病 b、避邪 c、幸福 d、健康

13、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 )节日的习俗。

a、中秋 b、清明 c、春节 d、重阳

a、 陆游 b、梅尧臣 c、刘禹锡 d、李之仪

15、“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谁写的哪首诗?( )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b、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d、张耒的《和端午》

16、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

a、榴花忽已繁 b、艾束著危冠

c、一笑向杯盘 d、重五山村好

1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18、一些地区端午节的风俗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祛毒?()

a 香草 b 苇叶 c 菖蒲 d 荷叶

19、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 ()

a 纪念屈原 b 驱邪捉鬼 c 驱除疾病 d 求财祈福

20、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 b、端午 c、重阳 d、元宵

21、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 )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2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23、屈原和下列那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联系( )。

a、重阳节 b、青年节 c、元旦 d、端午节

24、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25、下面是四间传说。你认为,哪一个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 )

a、牛郎织女的故事 b、嫦娥奔月的传说

c、东方朔设巧计让那位宫女与父母双亲相见

d、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江报国的传说

2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 )地区的端午习俗。

a、贵州 b、四川 c、云南 d、湖南

27、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 )成语也是源自端午节。

a、以毒攻毒 b、以恶制恶 c、夏日可畏 d、长虺成蛇

28、古人称五月为:( )

a、红五月 b、恶五月 c、毒五月 d、百毒之月

29、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 )

a、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春节、端午节、七夕节

30、屈原投( )江而死。

a、珠江 b、金沙江 c、长江 d、汨罗江

31、端午节灯谜: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是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刚和铁,浑身骨节压不湾。( )

a、竹子 b、芦苇 c、甘蔗 d、高粱

32、端午节灯谜: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痒。( )

a、粽子 b、包子 c、芋头 d、竹筒饭

33、端午节灯谜:小时头青青,老来发白白,远看似棉花,风来起白浪。( )

a、棉花 b、芦苇 c、高粱 d、杜鹃花

34、公元前(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a、268 b、278 c、288 d、287

35、《 端 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是()

a、文 秀 b、殷尧藩 c 、张建封 d、李静山

抢答题(小组之间进行抢答,以下题目的答案不知一个)

36、端午节又叫( )节?

a、午日节 b、重五节 c、浴兰节

d、女儿节 e、天中节 f、龙日

37、端午节要吃哪些食品?( )

a、馒头 b、粽子 c、樱桃 d、栗子 e、雄黄酒

38、端午节这天,古人在日出前为孩子们系五彩丝,俗称五色丝,代表意义是:( )

a、避除兵鬼 b、不染病瘟 c、祝贺祝寿 d、女性劳作功绩

39、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不同地方还有着不同的寓意。请问赛龙舟还有哪些意义?( )

a、纪念秋瑾 b、庆祝插秧胜利

c、预祝五谷丰登 d、纪念古代英雄岩红

40、下哪些不是制作粽子的材料?( )

a、竹叶 b、糯米 c、香蕉 d、竹筒

41、下列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元宵节 b、清明节、端午节

c、七夕节、中秋节 d、重阳节、母亲节

42、.端午节是个驱邪防灾的节日,主要活动围绕除五毒、驱病灾而产生的。请问除五毒中的五毒指哪五毒?( )

a、蛇 b、蝎 c、蜈蚣

d、蟾蜍 e、眼镜蛇 f、蜥蜴

4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定节假日的是:( )

a、元旦节 b、春节 c、中秋节

d、七夕节 e、国庆节 f、端午节

44、你认为以下四种活动,不属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

a、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 b、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c、佩戴香囊 d、欣赏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45、下列节日中,属于外国节日的是:( )

a、感恩节 b、圣诞节 c、狂欢节

d、中秋节 e、母亲节 f、愚人节 g、端午节

46、下列属于端午节意义的是:( )

a、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b、伍子胥的忌辰

c、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d、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47、下列属于每年的五月初五各地开展的活动是:( )。

a、龙舟竞渡 b、吃粽子 c、喝雄黄酒 d、吃包子

48、端午节俗之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在下列那些中有记载。( )

a、《夏小正》 b、《岁时广记》

49、傣族的传统节日是( )

a、泼水节 b、端午节 c、春节 d 、中秋节

50、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的意义。( )

a、以祭祀屈原 b、喂鱼

c、风俗习惯 d、为了保护屈原

加分题(这道题必考,如果能背出相关诗句可给本组加分,一句加5分)

51、你能背出端午节的相关诗句吗?

范文十: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

5、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端午节吃什么粽子?

在现在的食品市场上,粽子的种类可谓说是太多了。而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粽子吃多了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其实不然,在端午节的时候,只要选对了粽子,选对了吃法,那么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很养生的呢。

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再好的东西,如果吃多了的话也是会损害健康的,所以说,在端午节的时候,即使是这些吃了可以养生的粽子,也是不可以多吃的哦!

传统糯米粽子

在众多的粽子种类当中,糯米粽子永远是不可取代的精品。传统的糯米粽子除了糯米之外,是不会添加任何其他的原料的,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糯米当中是富含很丰富的维生素b的,适量的吃糯米,不仅可以温暖脾胃,还可以补中益气。而在端午节的时候,适量的吃纯糯米粽子,还可以调节脾胃虚寒、腹胀腹泻,除此之外,如果食欲不佳的人食用糯米粽子的话,也可以很好的调节食欲。而且和其他品种的粽子比较的话,纯糯米的粽子的热量也是最低的,因此,纯糯米粽子也是最好消化的,所以说,如果想要吃粽子吃的养生的话,传统的纯糯米粽子就是最佳的选择。

红枣粽子

对于喜欢吃甜粽的地区来说,红枣粽子可谓说是相当的受欢迎的。这不仅是因为红枣粽子比较好吃,口感好,也因为红枣粽子的营养价值高,对人体的健康有帮助。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弱、肠胃不好、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红枣粽子是有很好的调理功效的。除此之外,红枣的补血功效也是人尽皆知的,所以说,常吃红枣粽子,是可以很好的补气补血的。也因此,在众多的粽子品种当中,适量的吃红枣粽子,是很养生的。

蛋黄粽子

提到蛋黄粽子,相信很多人的口水已经流出来了吧?无论是在吃甜粽的地区,还是在吃咸粽的地区,蛋黄粽子都是相当的受欢迎的,因为蛋黄粽子的口感实在是太美妙了。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蛋黄粽子除了好吃之外,营养价值也是很高的哦!

在蛋黄粽子当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和卵磷脂,常吃蛋黄粽子,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可以健脑益智。除此之外,在蛋黄当中还含有丰富的钙质、铁质以及无机盐,这些微量元素对身体的益处都是很大的,所以说,常吃蛋黄粽子对于人体的益处是多多的。

豆沙粽子

豆沙粽子在甜粽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豆沙粽子不仅味道好吃,和其他的粽子比较的话,吃起来也会比较健康和养生。这主要是因为,红豆沙当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的营养元素。适量的吃豆沙粽子的话,不仅可以消肿解毒,还可以利尿除湿,消暑解热,对人体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说,想要在端午节吃的养生的话,豆沙粽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哦!

黄米粽子

一般的粽子都是用糯米制成的,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黄米粽子。其实,比起糯米粽子,黄米粽子的营养价值可是更高的。黄米当中的含铁量是糯米的三倍,其他的微量元素,也远远的高于糯米中的微量元素,所以说,如果你不排斥黄米的话,在端午节的时候,吃黄米粽子也是很养生的选择。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

【篇二: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中文名:端午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别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节日时间:五月初五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节日起源:原始崇拜、信仰节日活动:赛龙舟、挂蒿草艾叶荷包节日饮食:粽子节日意义:纪念屈原国家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篇三: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小编特别推荐

| | | | | |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家每年都过着端午节,到现在,国家甚至将端午节立为法定,那么,大家对端午节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可以在增长大家的见识。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 端阳 、 蒲节 、 天中节 、 大长节 、 沐兰节 、 女儿节 、 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 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 小孩节 或 娃娃节 。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作诔辞颂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