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字硬不硬(何为八字硬不硬)

谁为谁伤 2023-11-05 20:26:56 网友分享

漫画:八字硬!

国学大师南怀瑾:脾气越倔强、越硬的人,命运多半越悲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脾气倔强、越硬的人,记住命一定悲惨”。

先生为何如此说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脾气倔强、越硬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特殊性格,通称“强势人群”。

在心理学的血液气质理论(Blood temperament theory)中

脾气倔强、越硬的人往往被归类为“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

根据古希腊医学的四液说(也称“医学气质说”),人体包含四种基本体液:

黄胆汁血液黑胆汁粘液

这四种体液在适当平衡时能维持身体健康,并对个体性格产生影响。

胆汁气质是由黄胆汁过于占优导致的人格特质,即具有决断力、自信心和判断力强。

但同时也可能表现出固执己见、高傲和缺乏耐性等负面特质。

因此,脾气倔强、越硬的人往往会被归类为胆汁质。

他们通常以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决心达成目标。

但如果不能控制这种自我意识,强势的个性特质可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变成消极因素,降低生活质量。

南怀瑾先生所说“记住命一定悲惨”,实则是表达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心理学的省思。

人类社会是包容众多个体存在的庞大系统,每个人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并与他人协调合作。

对于拥有较强自我意识、不喜欢退让的人来说,往往会出现难以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情况。

这是因为此类人认为自己比他人更聪明、更能力强,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并妄自尊大。

这样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如何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社会现实又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每个人都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使之改进。

但是,对于强势群体来说,却更容易判断自己的缺点是由于外部环境或他人的错而导致。

往往难以自省和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反而变成一种执拗和偏执。

这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 (Self-Serving Bias)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指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他人责任。

以此来维持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这种偏差经常出现在个体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能力、成就等方面,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决策和交互方式。

最后,当强势的人在面对失败和失落时,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和抗拒感。

这也为其未来带来悲惨的命运蒙上了阴影。

一方面,自尊心较高的人本身就很难愿意接受失败,而且还容易想象成自己是受害者,无须负起责任。

另一方面,一旦遭受挫败,这些人往往会损失十分沉重,情绪波动状态异常极端,有可能陷入情感困境和心理危机中。

“命一定悲惨”这一句其实也暗示了一个奇怪的事实:

强势的人往往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甚至夸大了自己在道德、智慧、知识和观念等各种方面的优势感。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优越感可能会失效。

事实上,对持续失败和失落的个人来说,这种由强烈自我意识带来的内在负担和挫折感可能比那些适应性的人群要大得多。

这种困境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是自我现象中的“归属问题”。

个体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使内在的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紧密连接起来。

否则,外部对象就会变成一种威胁,失去联系的歧路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但是,如果过度关注认同感,则很可能会忽略其他方面的反馈和建议,使之受制于狭隘和片面的观念。

因此,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脾气倔强、越硬的人可能会命运多舛。

他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和应对策略。

面对失败时,要正确认识问题的根源和自身的不足。

学会适当接受批评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而这种改变及其重要的前提,是修建内心与社会协调合作的健康人格,这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来加以帮助。

南怀瑾先生的话提醒我们,要注意控制自我意识,勇于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变。

保持开放和接受新思想的态度,相信外部世界的力量,以及掌握好自己的情感和应对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和负面情绪。

在艰难的险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