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阴历10月14八字(2016年10月14日农历)

横行天下 2024-01-12 12:23:59 网友投稿

狂飙十年 富途老虎“无证驾驶”刹车

截至5月19日,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的APP已在中国境内线上应用商店下架。

贝壳财经记者在安卓和苹果系统的软件商城中搜索相关软件名称,均已无结果。

“无证驾驶”的跨境互联网券商在中国内地市场野蛮生长宣告结束。

时间退回到2012年,富途证券注册成功,并于当年10月获得了由香港颁发的证券交易牌照(俗称一号牌),接受香港的规管。2014年,老虎证券也横空出世。二者均主打港美股的投资。在后来的发展中,富途控股和老虎证券业绩一路“狂飙”。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彼时,富途、老虎证券业绩飞涨,并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股价迎上市以来的最高。也正是那一年,富途、老虎等经营备受争议,“资金安全”“无证驾驶”等监管信号逐渐明确。

十年野蛮生长

早在十余年前,创始人李华由于作为个人投资者购买港股的体验不好,萌生了在香港创办一家证券公司的想法,期待用科技的手段为个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2012年,富途证券应运而生。

经过6年的发展,到2018年,富途证券实现总营收8.11亿港元,而到2021年底,其营收更是达到71.15亿港元。其间,除2019年外,每年营收的同比增速均超过100%。截至2022年底,富途证券实现总营收76.14亿港元,同比增速仅为7.01%,创下近5年来最低增速。

老虎证券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成立于2014年,2018年后实现营收连年上升,并于2021年达到顶峰,增长至2.64亿美元,但2022年又下滑到2.25亿美元。

富途控股和老虎证券均于2019年上市。但富途控股在其上市一年多的时间里,并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整个2019年的股价跌破12美元的发行价后都在10美元上下徘徊。

在业绩质疑、“宕机”以及美股熔断的影响下,2020年3月,富途控股和老虎证券股价双双走低,前者创下8.16美元的新低,后者创下2.03美元新低,远低于其8美元的发行价。

但进入2021年后,二者股价像坐上“火箭”一般飞速上涨,富途控股最高攀升至204美元,相比发行价大涨17倍。老虎证券股价也一路攀升至38.5美元的高点。

“无证驾驶”受阻

股价一路高歌,隐忧也随之而来。

2021年10月,富途证券9周年庆同期,跨境互联网券商相应监管信号逐渐释放并落地。

双方股价应声下跌,截至目前(5月19日美股开盘),老虎证券报2.45美元;富途控股报38.53美元。

早在2016年7月,就曾发布投资风险提示,直指“老虎证券”“富途网络”等提供港美股等境外证券的买卖服务。

彼时,指出,我国《证券法》规定,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及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内经营证券业务,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不过当时这一监管信号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21年10月,相应的监管信号逐渐释放。

2021年10月14日,人民网刊文称,富途、老虎等跨境互联网券商在用户信息安全以及合法化、合规化方面存在风险,直击灵魂的提出三大问题:一是提供“跨境证券交易”的合法性;二是个人信息跨境传输;三是个人信息收集APP备案问题。

同年10月下旬,跨境互联网券商“无证驾驶”再次被点名并引起热议。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其中,美股、港股交易服务,属于“跨境交付”范畴。从业务实质看,跨境互联网券商属在我境内无照驾驶,属非法金融活动。

这一席话在资本市场持续发酵,两家机构股价应声而跌。2021年10月28日美股盘前,中概券商股盘前跌幅持续扩大,富途控股盘前跌超25%,老虎证券盘前跌近20%。

紧接着同年11月11日,中国对富途控股、老虎证券高管进行了监管约谈,要求其依法规范面向境内投资者的跨境证券业务。

时隔一年后,富途、老虎两家跨境互联网券商“无证驾驶”被定调。

2022年12月30日,公告表示,近年来,富途控股、老虎证券未经核准,面向境内投资者开展跨境证券业务,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证券业务。

2023年相关信号进一步明确。1月13日,正式发布《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将加强对非法跨境经纪业务的日常监管,稳步有序推进整改规范工作。

与此同时,按照同一类业务实施统一监管的原则,部署开展了境内证券公司境外子公司非法跨境展业的规范整改工作。

随后在2月的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明确,非法跨境展业的规范整改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禁止未在境内持牌的境外机构违规招揽境内投资者,并不得为其开立新账户;同时仍允许存量境内投资者继续通过原境外机构开展交易,但存量投资者向境外账户转入增量资金时应当严格遵守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

业务转向中国香港地区及海外

非法跨境展业的监管不断趋严背景下,富途、老虎证券一方面加强和中国内地的沟通,期待着明确的监管细则落地;另一方面,不断扩展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等其他各国的海外业务。

根据最新的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富途自主研发的一站式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富途牛牛和moomoo APP注册用户数达1958万;开户客户数达到323万,有资产客户总数达148.7万。

截至2022年末,老虎国际全球开户客户数突破200万大关;入金客户为78.2万。

二者获客能力的增长与近年来推出的港股、美股打新业务以及提供的企业持股计划都不无关系。

此前,老虎证券创始人及CEO巫天华曾透露,开户、入金数增长超出预期主要得益于经纪、投行、ESOP(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业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在ESOP业务发展中,上市公司员工在老虎证券经纪业务每个季度贡献10%-20%的入金。

富途证券此前也表示,作为富途获客的重要渠道之一,富途企业服务业务ESOP覆盖了国内众多优质企业及员工,有着提前获取优质客户群、反哺经纪业务的战略意义。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截至2022年底,老虎证券与419家企业客户提供ESOP业务。年内新增客户106家,包括量子之歌、晶澳太阳能等。

截至2022年末,富途企业服务业务累计签约ESOP客户638家,包括腾讯、九毛九、同程艺龙、猫眼娱乐、知乎、喜马拉雅、中国燃气、五谷磨房等。

对于中国内地的跨境监管政策,老虎证券和富途证券早有警惕,在2021年一季报中,双方就强调自己的新增客户多数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及海外,绝大多数存量客户也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及海外。

2020年、2021年是老虎证券和富途证券开户和入金客户数量野蛮生长的高峰,比如,2021年老虎证券年内新增41.5万入金客户,超过过去所有年入金客户总和。

富途表示近年来进一步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截至2022年期末,富途用户占香港成年人的比例达43%。同时,moomoo在新加坡的用户数突破当地20-70岁人口的25%,相当于每四个新加坡成年人口中,就有一人使用moomoo。

从老虎证券来看,截至2022年末,每三个新加坡常住成年人口,约有一位使用过老虎证券。与此同时,老虎证券已将69张牌照收入囊中,其中45张来自美国,11张源于中国香港,其余分布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022年以来,富途证券、老虎证券新增开户数量增速不断下滑,前者年内最高增速仅49%;后者最高增速为35%。

从现有客户来看,中国内地客户存量到底有多少?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富途证券和老虎证券从没有明确说过中国内地的客户数据。

不过,2022年,老虎证券公众号中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第一季度,老虎国际全球开户客户达189.6万,入金客户数达70.4万。季内新增入金客户中,超80%来自非中国地区,目前公司存量客户中过半来自非中国地区。

下架影响几何

此次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的APP在中国境内线上应用商店下架的影响几何?

据富途控股5月16日在官网发布的公告,存量境内客户仍可通过富途牛牛APP进行交易,相关服务和业务均不受任何影响。中国香港及所有境外用户下载和使用富途牛牛APP均不受任何影响。

同日,老虎国际也发公告称,本次调整不影响存量客户对老虎国际APP的正常使用。对于新用户,老虎国际已于2022年12月31日零点起不再受理中国境内用户的开户申请。未来,公司将按照中国监管要求,继续依法合规地服务好存量客户。

5月19日,贝壳财经记者在安卓和苹果系统的软件商城中搜索老虎证券、富途证券名称,均已无结果。

老虎国际重申,本次服务调整仅适用于中国大陆用户,公司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下载、使用APP及享受服务不受到任何影响。

华泰证券沈娟等分析师认为,根据公告,此次下架相关的服务和业务受影响较小。但不排除用户对后续监管政策有升级担忧。从特征看,本次整改逻辑与去年末“依法取缔增量非法业务活动、妥善处理存量业务”基本一致,对公司存量业务影响相对可控。

“此次整改措施是2021年以来一系列相关表态及2022年末整改文件的进一步落地,目前富途证券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我们认为或已充分反映对严监管下公司经营的悲观预期,规则明确有利于该公司形成清晰的发展方向,未来业务将进入监管指引下规范发展阶段,并以境外用户扩张为核心发展驱动力。”沈娟认为。

她表示,虽然整改政策落地会对短期市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但富途证券核心竞争力稳固,看好其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市场用户占有率提升空间。此外,若未来境外权益市场回暖,公司经营将迎来显著改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

春风化雨润神州——总书记指引数字文化建设述评

春风化雨润神州

——总书记指引数字文化建设述评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回望五千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数字文化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数字文化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出恢宏气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网络文学每天创作量新增超1.5亿字,用户规模超5亿;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前列;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建设深入推进……我国数字文化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构筑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全面擘画数字文化建设,汇聚新时代磅礴精神力量

穿越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赓续传承中赋予中华儿女不竭的精神动力。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新时代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奋进;从互联网的后来者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从遨游星汉的神舟飞船到探索大洋深处的蛟龙号,中国向世界展示着“上九天”“下五洋”的自信与豪情……

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揭示出这一系列成绩背后的精神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民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交流交往、创新创造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也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如何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成为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201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这一年的10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时隔7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72位文艺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场特别的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会上,总书记开宗明义介绍了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初衷。“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

“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在这场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超过10亿的中国网民在网络空间了解知识、获取资讯、娱乐交流,海量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态,在满足不同年龄段网民多元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心理认知和行为规范。提供什么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开展什么样的数字文化服务,既事关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6年4月,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指出,“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快速发展,网络文艺受众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网络文艺既有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一面,也有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一面。要适应这种新趋势新变化,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是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亿万网民的共同期盼,为我国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布局谋篇,层层推进。

2015年,《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从国家层面就推进数字文化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建设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上,用如椽巨笔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数字文化新图景。

从《万山磅礴看主峰》《牵妈妈的手》等一批现象级正能量新媒体作品不断涌现,到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省级数字文化馆平台实现公共文化云平台全覆盖,再到中国网络文学“出海”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彰显中国审美旨趣赢得全网点赞,到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情景史诗频上热搜,再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吸引全球关注……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加强网络内容创作的价值引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出了一批具有凝聚力、亲和力、感染力的数字文化精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据网上主流,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有力提振了全社会的精神力量。

2023年3月15日,北京,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图/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激发数字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奔涌向前,数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中国,这个有过汉唐气象、魏晋风韵,诞生过李杜文章、“四大名著”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这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正绽放出新的耀眼光芒。

——数字文化精品创作活力涌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了文艺创作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浮躁等问题,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2021年12月14日,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精心打造“网络中国节”,连续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等……数字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网络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得到快速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等节目采用全息影像等手段生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河南卫视探索“科技+国风”,打造出一批“出圈”作品;各大平台以鲜明的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意韵推出网络跨年晚会……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形成了一批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的特色品牌和原创精品。

以《觉醒年代》《人世间》《山海情》为代表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各大视频平台热播;《红色文物100》等革命历史题材网络视听作品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网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网络纪录片《追光者》,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留下了鲜活的影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时代的作品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加强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引导网站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数字文化作品,一系列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在网络空间激感共鸣,网络内容建设的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涌流,广大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389.3亿元,同比实现8.8%的高速增长。

——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热情邀请总书记到敦煌看看,总书记这样回应。5个月后,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程前往敦煌研究院,了解敦煌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情况。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超过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上线……敦煌研究院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汇聚了海量数字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云游长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信息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在数字技术支撑下,那些曾经铭刻于青铜、誊录于丝帛、书写于简牍、印刷于纸张的文明,穿越厚重的历史,一一呈现在我们这代人的眼前。

2022年4月,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2022年5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考古方舱”恒温恒湿,确保文物发掘露出后环境的最小干预;24小时记录的高清影像让考古发掘的每一个瞬间可随时倒查……从“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到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重见天日;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数字技术助力文物“重获新生”,多维度回答“何以中国”。

——数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一部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从“铅与火”助力图书、报刊蓬勃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等行业,再到“数与网”带来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数字技术始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时,总书记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五天后,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作为推进战略实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党的以来,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我国不断加强数字文化产业顶层设计,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活力持续迸发。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一墩难求”,到文创雪糕、考古盲盒等博物馆周边风靡全网;从国家大剧院推出超高清实时直播,到北京京剧院打造“京戏云剧场”;从富有乡土气息的短视频作品引发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到汉服频频“出圈”在网上引领新的“国风国潮热”;从戴上耳机以“听书”的方式徜徉书海,到打开屏幕足不出户便可在“云端”享受艺术盛宴……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共同描绘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

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云观影等线上文化消费不断丰富;天津滨海新区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吉林省广告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等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显著;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激发消费潜力的新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化网络空间文明交流互鉴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印度,对泰戈尔的诗集如数家珍;在英国,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在美国,对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作品娓娓道来……总书记在五大洲留下了无数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和足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015年12月16日,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中国联合展台在线平台”上线,平台集信息发布、展览展示、版权交易、互动交流等于一体,为各国视听机构、视听节目和技术设备展示交流提供渠道;构建多语种“丝绸之路数字遗产与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以图片、音视频等形式推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1500处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项目,吸引来自五大洲的16家国家级博物馆参与……近年来,我国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快拓展网上文化交流共享渠道,推动不同文明在网上对话沟通、互学互鉴,推动互联网成为展示世界多彩文明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023年3月15日,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总书记出席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在这场全球性政党盛会上,总书记深刻回答“现代化之问”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鼠标轻点,就能一睹意大利威尼斯、五渔村的“芳容”;手指一动,就能“云游”到加勒比海的最南端,体会特多的“两种风情”……2021年,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举办线上国家展,采用三维建模、虚拟引擎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数字展厅,集中展示参展国发展成就、优势产业、文化旅游等内容,充分展现世界多元文明风貌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

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网络剧、网络文学等“出海”热潮不减,网络文学传播从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扩展到欧洲、非洲;“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活动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情感相连……党的以来,我国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利用互联网广泛搭建文明交流、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平等交流、和合共生,努力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023年4月26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在福州开幕。图为市民通过数字应用场景观看全景故宫。

加快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用“四个重要”阐述文化建设的“坐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把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印发,聚焦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对国家文化数字化的战略路径和步骤作出重点部署,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国内,144部网络文学作品被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10部网络文学作品的数字版本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在国外,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大英图书馆收录,海外网络文学访问用户规模达到9.01亿;多款中国游戏风靡全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设施快速普及,数字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今日之中国,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击鼓催征,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2022年10月,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发展数字文化越来越成为数字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202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对数字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推动我国数字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不断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能力,以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