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易学八字算命(曾氏八字视频高级第5集)

稳走感情路 2023-10-10 15:00:29 网友整理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看完后才明白,曾氏后人代代贤良的原因

家风由家训家规而来。家风就像树的根系,河的源头,深远地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和家族的兴衰。

为什么曾国藩后人代代贤良?看完曾家的“八字家训”,就可以明白答案。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这八个字是曾国藩的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曾国藩认为: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家境贫寒还是富裕,只要能守住祖父的八个字,就不失为受人尊敬的上等人家。

▲考

认真祭祖,孝悌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百行孝为先,祭祀祖先也是孝的一种体现,曾国藩认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宝

强调了善待亲族邻里,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就是要做到邻里和睦,与周围人和善相处、在社会上学会与人相处,那就是无价之宝。

▲早

就是早睡早起,让生活有一个规律。曾国藩认为,早起能使人强打精神。李鸿章年轻时候喜欢睡懒觉,曾国藩为了改变他,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因为曾国藩本人是起得很早的,这样就逼迫那些年轻幕僚跟他一同早起。

▲扫

曾国藩对于“扫”有两层界定,第一先扫庭院,保持内外整洁,第二层意思,是扫除内心的贪恋,净化心灵。

“考、宝、早、扫”是治家之法;这四种事,是在居家之外,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社会认知的必备之事。

▲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人讲究读圣贤书,并把读书当做功成名就的契机。曾国藩认为,读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智和修身。这样家业才能得到巩固。

▲蔬、猪、鱼

耕地种菜,通过下地劳动,从而自给自足。开圈养猪,既能调剂家庭生活品质,还能通过养猪解决一些日常必需品的费用。养鱼是种菜的延伸。

在农耕时代,这三样是一个农家是否勤俭的标志。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看起来就是一派耕读传家的乡村乐居图。

这段给曾家后人带来福祉的朴素而又严格的家训意味深长。这八个字包含:读书、耕作、孝悌、睦邻,四个方面。其中曾国藩最重视的是读书和耕作,在教育子弟家人时,他常以“耕读”或“半耕半读”来概括。

“耕读”看似简单,实则蕴涵很深的意味。耕,使人丰衣足食,并养成勤俭的习惯,砥砺品行。读,使人长知识,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做人。两者结合,更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曾国藩曾在给夫人的信中说到: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一个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

曾国藩曾说到家族兴旺的规律:

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

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

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

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和谐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氏家训家风一代传一代。曾国藩后人中,可圈可点的杰出人才达几百人之众,遍布外交、文化、军政、医学、科研、艺术多种行业。八代中,一共出现了200多位杰出人物。

更难得的是,曾家人并不是少年天才式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惊才绝艳的,这更让大家觉得他们家的家教了不起。

家风是规矩,家风是价值观,家风也是福气。家风的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最好的家风,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曾国藩不失为身体力行的典范。

朋友们觉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曾氏家训“八字诀”

曾国藩作为一代枭雄,是晚清风云中,一位绕不开的大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美誉。

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所以纵观曾国藩的个人成长历史,后天的努力对于曾国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就连他的死对头翼王石达开也评价他: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如此一位近乎完人的人物,一生最尊敬的人物是他的爷爷曾玉屏。尽管曾国藩一生有着封侯拜相的丰功伟绩,成就了他人生的大事业,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远不如自己的祖父。他一直认为祖父曾玉屏有大智大才,并把他祖父在世时候的做法和语录,总结为“八字诀”——“考/饱/早/扫,书/蔬/鱼/猪”。而正是这“八字诀”让曾氏一族以耕读传家的精神,营造了“严谨/和善/朴实”的良好家风。

考,就是“孝”,指祖先祭祀,敬奉考妣,不忘先辈教诲。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曾国藩强调“子孙虽愚,而家祭不可简”,要求家人一定要重视家族祭祀,这也是曾氏一族维系家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宝,“亲族邻里,时时,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所谓“人待人,无价之宝也”。以邻为宝,和亲睦邻,建立自己周边互帮互助的友好朋友圈,多沟通多交流,不仅能够得到互相帮助,更能开阔眼界,舒展胸怀。曾国藩曾到四川做主考官,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寄回家中1000两白银,特意嘱咐600两用于家中开支,400两用于馈赠亲族。曾国藩也从中体悟出“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人生哲理,给他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早,字面意思就是清晨早起。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做到早起,也是难能可贵的。曾国藩在京任职时,还会因为自己有一天睡懒觉,在日记中重重记下一笔,作为对自己的鞭策。

扫,自然就是勤扫屋宇庭院。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正是通过一个“勤”字,创造出曾氏家族崛起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现在说的“第一桶金”,为儿孙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曾国藩也用他的一生,印证了“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

书。就是读书治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学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时知书达理,修身养性。关于曾国藩读书/爱书的故事有很多,最广为流传的两个,一个是小偷骂曾国藩愚笨的故事;一个是曾国藩买棉衣换书的故事。

被骂愚笨的曾国藩

某天傍晚,曾国藩在屋中背诵《岳阳楼记》,这时有一个小偷,悄声地潜入家里,爬到房梁上,静等深夜家人休息之后偷窃财物。结果让这个小偷没想到的是,曾国藩背诵这一篇《岳阳楼记》,从傍晚到深夜,一直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睡了两觉了,睡醒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诵呢,小偷实在是等不急了,一个翻身从房梁上跳了下来。

气得对曾国藩破口大骂,“你个笨书生,这么长时间都背不下来,你看我给你背一遍: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从头背到尾,开门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买棉衣换史书的曾国藩

参加会试落第的曾国藩,生性沉稳的他,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启程返乡了。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他走进一间书店,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可是, “二十三史”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囊中羞涩的曾国藩,很是为难。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换来银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购齐,竟装了满满几大箱。

蔬,蔬代表农耕;鱼,代表“渔”,猪代表“畜牧养殖”,意思是保持农耕的生活方式,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五谷杂粮不偏食。同时又告诉我们技不压身,农田耕作、捕鱼狩猎、种植养殖等技术我们都要掌握,没有职业的高低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这句话也预示了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要坐享其成。

曾国藩一生,始终严格自律,亦对家人要求甚高。他悟出了家族兴衰的秘密:“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他在他祖父曾玉屏“治家八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更加深厚的“八本三致祥”的家训思想体系,用最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治学治家治国的精髓。

也正是曾国藩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才使得曾氏整个家族繁荣兴旺,连绵不衰。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作为中国儒家核心思想的典范在精神与文化层面影响着他的家族、给世人以无限的启示。

蜀地史迹|三台县土城之谜与萧氏家族的移民迁徙发展史

土城遗址鸟瞰图

曾为志、谢杨杰 文/图

四川三台县黎曙镇西南的土城村,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溪名涧漕河。沿河南下的长河埝灌溉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1970年代以前,这里曾矗立着一座闻名三台、中江两县的土城,村名也因土城而来。

从留下的遗址看,土城略呈椭圆形,占地15.6亩,基础用石条垒砌而成,上筑夯土,空中俯瞰,犹如一颗善睐的明眸镶嵌在大地上。土城的主人姓萧,他的后代,就散居在土城附近。

据曾居住在城中的族人回忆,土城坐东北向西南。之所以称为“城”,是因为其格局完全仿照城池的修建格局,城墙、护城河一应俱全。城墙高3米多,护城河宽5-6米。前后两道城门为二层炮楼式,出入土城,需放下吊桥方能通过。

城墙内,一座长方形四合院瓦屋坐落其中,八字朝门,高大巍峨。上为堂屋,供奉祖宗神位;中间天井,左右两侧厢房深出檐,下有“晾衣柱”支撑,形成宽阔的走廊,厢房各有耳门一道。天井、走廊是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城内粮仓、水井、圈舍一应俱全,城门一关,就是一个封闭安全的小社会。

这座坚固的土城矗立在这一块平坝中,一枝独秀。它的消失,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它是何人而建?因何而建?一切像冬季涧漕河上的晨雾,谜团重重。一切,还得从300年前萧氏辗转上川创业说起。

建于乾隆年间的萧氏老宗祠

携带幼子,棚民入川

我们把目光投向明末清初的广东平远县上举乡,一个叫做萧明仕的客家人。

萧明仕的妻子杨氏刚刚去世,留下两个儿男,一个叫萧承北,一个叫萧承能。不久后,在家人的撮合下,正当壮年的萧明仕续娶谢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萧承祚。萧承祚,号广德公,娶妻吴氏,育有4个男儿,分别叫曰兴、曰彩、曰昆、曰立。

康熙四十年(1701),萧承祚与小自己20岁的妻子商议,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举家迁往湖南浏阳,开创新的生活。那一年,他的长子不过12岁,次子7岁,三子4岁,最小的才1岁多,刚学会走路。

我们从家谱中仅能看到“食多俯畜,宜远虑也”8字。这8个字的背后,是一个年迈父亲对于家庭的责任。因为那一年,萧承祚已经57岁了。可以想见,养育4个孩子的压力有多大。人多地少、生存的危机,让年近六旬的萧承祚备感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惧。

一切为了孩子,让他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

萧承祚夫妇变卖家中财产,用作盘缠,又留下部分田亩、房间,交给二位兄长,作为每年祭奠先祖之用。然后,举家踏上征程,抵达南楚之长沙浏阳,小地名大围乡落业。

萧承祚辞家闯荡的目的地是浏阳,而非5000里外的四川平原,这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与明中后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南方山区的特殊移民群体——棚民有关。

江西、浙江、福建各山县内,一向有民人搭棚居住,他们以种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做菇为业,谓之棚民。棚民往往多为逃难之流民。

清初定后,休养生息,浏阳一带需要人口恢复生产。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开始招民垦荒,并把眼光投向闽粤。雍正《万载县志》记载:“庚午以后,始招徕闽粤之人,渐次垦辟。”因此,从粤东客家山区形成了新的移民潮,迁往浏阳。

他们和此前的棚民大为不同,他们不是为了逃难,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看重的,是浏阳独特的地理地貌,可以靠山吃山,利用丰富的土地、矿产、木材等资源,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今之浏阳,许多客家人均是那一时期迁入的。

然而,这些移民也与原先的流民一起被地方官员和土著称为棚民。

生活的残酷总是远远超出最坏的打算。大量外来人和早期棚民,造成了尖锐的土客对立矛盾。本地土人“以异类视之,嫉妒侵侮”。直到雍正年间,棚民才被编载入册,实行保甲,允许参加科考。

因此,初到浏阳的萧承祚生活是非常不如意的。一家6口耕种5年后,63岁的萧承祚生病去世,遗下妻子吴老太君。好在大儿子萧曰兴已经17岁,能够独当一面,统理家政,兄弟同奋。在吴老太君的谆谆教导下,又耕种了15年。

一天,吴老太君召集家庭会议,对4个儿子说:“观此处风土人情,非我母子久留之地,不如适彼乐园以安身家。”(谢祖婆墓志铭)

众人应道:“我亦有他志久矣。”萧曰兴时年32岁,最小的萧曰立也21岁。一家人都觉得浏阳土客矛盾大,而且又陆续得到入川乡亲反馈的好消息,再次决定搬家,去往四川。

建于道光年间的萧氏宗祠

农商兼顾,家族繁荣

康熙六十年(1721),萧家尽数变卖财产,卖得吹丝银70两,从湖南浏阳经常德、恩施,翻越神农架,渡长江过凯江,始迁于西蜀。一家人初到中江县牌楼垭,后移县南清溪河,以当佃农耕地为生。

谁知,生活刚起步,却屋漏又逢连夜雨。那时,中江3年干旱,一家人将所剩的吹丝银拿来度日,吹丝银含铅重,成色远不及足色银,不多久全部用尽。于是,再度搬家到中江县南25公里的清溪河,租佃曹家土地。

清溪河土地多湿,不利早粮。萧家众兄弟商议改为田耕,又积极开荒拓宽,种粮三载,积谷数百石。那一年适逢秋季,阴雨绵绵,许多未来得及收割的稻谷都烂在田间,收回的新谷因无日晒,米价快速上涨,每斗可卖银一钱。

众兄弟开动脑筋,在家中发明炕床,将稻谷烘干,碾成米,运上中江贩卖。这兄弟4人,外出只随身携两个饭团,带在身边充饥,不敢乱花一文钱。

经过10多年开荒拓地,农商兼顾,昼夜忙碌,弟兄同奋,妯娌并勤,终于积攒得银两,到三台西路涧漕河,在赵家手上买得田产,从此落业黎曙镇。随后,又买冷家沟,杨家沟两处田产。至此,家族繁荣昌盛。

乾隆元年(1736),承祚公子孙在现旗山村7组修建上房36间,其正厅、后厅作为祭祀祖宗的最早祠堂。

乾隆十年(1745)初,吴太君膝下子孙41人,4个儿子分家立户,另排字辈。五月,吴太君病逝,享年82岁。

吴太君去世后,子孙感念承祚公葬在浏阳,和吴氏天各一方,于是由其孙去浏阳取回祖父遗骸,又回广东平远县,偷偷挖走谢祖婆金骨,带回四川。

谢祖婆葬于黎曙镇长兴村一组松林子,坟茔保留着典型的广东客家样式。墓碑为6柱5间牌坊式,左右两侧为椭圆形八字摆手,雕刻精美,前有拜堂,占地约40平方米。萧承祚、吴氏合葬墓在三台县金石镇,形制与谢祖婆类似。

也就是在此之后,萧家族人开始着手修建土城。

谢氏祖婆坟茔

坚壁清野,筑建土城

关于土城始建的时间,族谱、县志并无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我们仅能从口传中了解到城内四合院竣工的日期。萧氏后人萧勇从曾居住在土城中的长辈口中了解到,四合院大梁上有“乾隆十七年腊月二十八竣工”的字样。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2年。

我们推测,当初的四合院可能并没有修建坚固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因为乾隆时期,四海升平,萧家刚建好祠堂,又大兴土木,没有必要大费周折修建堡垒,更没有用堡垒来保护巨额财产。

城墙和护城河的修建,极有可能是嘉庆、咸丰年间后续扩建的。

嘉庆年间,湖北、四川、陕西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于嘉庆元年正月到二月爆发,主要集中在襄阳以北地区,后扩散到四川,甘肃等地,对三台、中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版《三台县志》卷十四记载:“白莲教匪寇三台,是时邑令邵公良奉令筹办三、中两县粮台,欲为坚壁清野之计。因相西路观音场负山带河,交通便利,遂役土人凭险建筑,保障用护军粮,于生命财产,全活甚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莲教攻入三台,知县邵良筹办军粮,坚壁清野。观音场一带交通便利,于是驱使百姓借地势修建牢固的建筑,用来保护粮食和百姓财产。这项措施,救了很多百姓的性命。

县志记载,观音场,通中江大道上,离城40公里,大方向正是黎曙镇。萧家土城的高墙,极有可能是在“坚壁清野”这一特殊时期修建的。

之后的咸丰九年,李永和、蓝朝鼎攻入四川。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蓝朝鼎拥众十万合围遂宁后,被四川提督唐友耕多路军队夹击。李蓝起义军由涪江转攻射洪、盐亭,转战川北。失败后,又朝三台、中江一带逃奔。

县志记载:“贼渡潼河,纷窜中江,拦入三台之景福院、石板滩大石冈、并三中交界之大磉磴、黄鹿镇等。”黄鹿镇,离土城的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

由此可见,萧家土城的修建,一定跟这两次起义有关,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保全了萧氏族人。在萧氏后人口中,也一直流传着祖辈们为防止战乱匪祸,但凡萧家人等,都可将贵重物品、粮食等物放到土城中保管。

这更印证了土城的修建目的,它是战乱时期多次扩建的产物。

牌坊铭文

节孝牌坊,萧氏荣耀

萧氏族人生长于斯,留下诸多古建筑。除了土城、宗祠,还有两座牌坊和一座字库石塔。

两座牌坊中,一座建于同治年间为萧曾氏修建的贞节牌坊已毁,另一处道光十六年(1836)为萧罗氏修建的贞节牌坊尚存。该牌坊为四柱三间屋檐式牌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中上半部分被毁,2013年补修重建。

该牌坊的主人罗氏,17岁嫁给萧学敏,3年后,丈夫辞世,独留下罗氏和一岁多的孩子萧秉钧。罗氏矢志不嫁,俯育仰事,孝顺双亲。罗氏守节30多年,其孙萧善伦后在陕西邠州做官,任吏目。罗氏既将儿孙培养成才,还供养哥嫂,乡邻称为楷模。道光十六年,受朝廷旌表,在洋坪桥修建萧罗氏节孝牌坊,民间称为老牌坊。

萧罗氏的事迹在版《三台县志》上也有记载:“邑人萧学敏妻,年十九夫亡,有一子,甫四月遂誓自守,笑语不苟,乡党以为幽闭,贞静称之,寿五十余。”

自道光年间开始,作为族长的萧秉钧就主持修建萧氏大宗祠,请来能工巧匠,建成宗祠,并与牌坊连成一片,牌坊也成为山门的一部分。

在三台县黎曙镇字库村与中江县黄鹿镇五龙村交界的要道上,也曾经耸立着一座高大的萧曾氏节孝牌坊。该牌坊修建于同治四年(1861),为表彰曾氏守节57年而建。民间称为新牌坊,今已不存。

道光十六年(1836)为萧罗氏修建的贞节牌坊

1928年,时在军部民政处任科员的萧韵和与三台教育局长郑兰商议成立初级小学校。萧韵和将祠堂周围地方七八十亩,及云同乡白庙子广德公墓田30多亩一并捐入学校,立有捐赠契约。

后来,萧韵和任黎曙乡长,为鼓励弟子读书,缩减春冬二祭开支,用以资助族中学生。家境清寒者,从初中起,每期试验考试,获得甲乙丙等无留级者,每年放无息贷款二石,高中每年四石,大学八石。

此外,萧氏族人还曾修建字库塔一座。字库又叫惜字宫、焚字炉等,是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等神位。萧氏族人建此字库,一是宣扬文教,二为奖掖后人。此举与办学宗旨一致,充分证明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秀家风。

(作者单位: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谢杨杰,绵阳南山中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风水师罗桂元与兴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

罗桂元,字定勤,号元宝大师。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风水堪舆世家,自幼跟随父亲研习杨公风水堪舆之术,婚后拜师其岳父三僚风水大师曾广贵(杨公第35代传人、原江西三僚风水协会副会长、2008入选全球华人易学风水名人丰碑排名第11位)得到口授亲传和实践指导,精通杨公风水各种秘术,从业至今30余年,风水作品遍布全国各地,对阳宅风水、阴宅风水、寻龙点穴、分金定向、公司企业建筑风水、房地产风水、办公室及家居布局、择选吉日、开运化煞、命理分析、梅花易数预测等有深厚的实战经验,长期服务于社会各类人群及公司企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造福于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元宝大师自幼对风水堪舆及命理测算和占卜预测学等玄学典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熟读各类风水堪舆典籍及口诀,对 杨公 《疑龙经》《撼龙经》《天玉经》《青囊经》《葬法倒杖》《二十四山向诀》《杨公登穴房份妙诀》《杨公不登山》曾公文辿之《三元九运挨星法》《那些子挨星法》《八分歌》及清末名师曾广理《论龙篇》《论向篇》《论山水》《指迷赋》等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期在全国各地风水堪舆活动及各地风水名地、名宅、名坟考察过程中不断的验证所学,使得自身理解感悟逐步加深的同时,颇有心得。

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现代城市布局与古代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密集型建筑让大多数人在风水方面感觉无处下手。元宝大师综合自身所学杨公风水堪舆之术结合现代城市规划、房地产楼盘布局与城市道路、园林格局,综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现代城市的风水形法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布局中,大到城市用地规划小到商业街临街商铺,现代城市风水形法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大型用地规划布局从引龙脉龙气入局到藏风聚气到化煞为财对建筑规划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其成为极其旺盛之地。房地产建筑规划、公司企业建筑规划在现代城市风水形法理论中往往要考虑到周边建筑和园林及道路桥梁对其的影响和生克制化作用,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其朝向、形状、高度、装饰风格等等,以起到化解道路桥梁煞气、周边建筑格局煞气、挡煞、化煞为财、催发财气、开运改运等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