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2019每月运程(八字算命2019年运势)
疏源浚流 与古为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
贯通历史现实未来,作答创造新文化时代课题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
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得到进一步阐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大论断,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
比之为“根和魂”,喻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与礼敬,始终如一。
从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到叮嘱“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从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一路走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总书记深深牵挂。
这是身体力行赓续中华文脉的坚实足迹——
保护良渚遗址,总书记作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要论断;
考察广州永庆坊,总书记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来到贵州毕节化屋村,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走进新疆大学,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总书记强调“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这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作出了中国回答。
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主场外交,彰显开放自信大国胸怀。
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
一位外国政要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这是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深邃思考——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只有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才能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精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立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也是维护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之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声音回应着中华文化历史长河日夜不息的涛声,又以磅礴之力引领这条大河浩浩汤汤奔腾向前。
体认文明突出特性,有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2022年5月27日,北京。一次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这里进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邃体认,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的“中华文明观”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突出的连续性,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
2023年6月1日,总书记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盛世修文。”在馆内的兰台洞库,总书记多次说起这个词。
总书记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站在文明高度,“走自己的路”便有了强大底气。
突出的创新性,造就进取的精神和无畏的品格。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表示热烈祝贺。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封贺信,再次发出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时代强音。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从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一次次突破“山重水复”,屡屡迎来“柳暗花明”,文明大树由之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文明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突出的统一性,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坚定指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奋跃而上。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每位成员具备了极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统一的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维系各族命运,团结每个个体。
突出的包容性,彰显厚德载物的格局。
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中亚各国元首在唐风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总书记说。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了自身,也馈赠予他者,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突出的和平性,展现行大道担大义的形象。
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访问的主席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是雅典娜女神刚刚参加完战争后休息、沉思。”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当起“讲解员”。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主席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帕夫洛普洛斯总统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华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凭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质属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历史进步中开启新的文明纪元
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正式出版发行。
全五编包含60多卷、300多册、1.1亿多字,已出版三编共计37卷、195册、6190万字,时间跨度达百余年……皇皇巨著,字里行间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的序言中,发出了“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
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苏祠里古木参天。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前来旅游研学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他们徜徉在三面环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折服于“孝慈仁爱、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风。
透过一砖一瓦、一诗一画,今天的国人更加确信,这片土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饱经风霜却从不屈服,历尽沧桑仍风骨如初。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广泛涉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将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说。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3年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吸引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参展,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10多个增加到108个……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的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同前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夜幕降临、华灯亮起。转瞬间,西安就“变”成了长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区,2公里长街人头攒动。这条仿唐步行街,散落着体验唐代市井生活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感受唐诗魅力的星光步道。登上西安城墙,一副VR眼镜便能让游客从“高空”俯览古城;一场灯光数字投影,就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我们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断给市民和游客以全新体验。”西安市文旅局局长孙超说。
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这就更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回望来时路,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
“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指明方向——
阔步新征程,当代中国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周玮、王鹏、徐壮)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2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算命,是90%中国人的刚需?
不少人喜欢请人给自己算一卦,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发财。算得准不准不好说,反正很多算命的“大师”确实发财了。
前几天,安徽一位专门在网上给人算命的网红“宜和宽哥”刘某柱,因为大量发布替人算命、消灾等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被依法拘留。
(职业法师:你礼貌吗)
从这哥们的社交平台可以看出,他的业务相当广泛,提供从看运势、姻缘、驱邪、看病到给逝去的人超度等一条龙服务,江湖人称“神算子”。除了这些传统业务,很多粉丝考试前也要请他算一卦,看自己能不能考过,“把你的姓名、生辰八字、素颜照片,考试地址、座位号发过来一下”。连座位号都要,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更离谱的是,这位“神算子”2020年开张算命,每算一次至少收费300元,3年非法盈利超过200万。一年将近70万的收入,这怎么也算是个高端人才了。
问题是,这200万还不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根据他自己交代,真实算命过程是利用某算命软件,将对方提供的生辰八字输入查询,按照软件提供的信息内容,根据客户实际情况、需求,说些他们想听的话。
翻译过来,他就是个润色的。
当然,遇到这种被抓的“神算子”,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经典问题想问他:你能算到自己被抓吗?
刘某柱的回答也同样经典:“算命都是骗人的,主要依靠揣摩客户的心理,按照客户的需求看单下菜。如果算命真准,自己就不会被抓了!”
跟其他同类型账号相比,刘某柱的账号显得有点不起眼,只有3.8万粉丝。这都能让他3年赚到200万,算命现在有多赚钱可想而知。
1能赚这么多钱是因为,有很多人翻山越岭也要送钱。这个“翻山越岭”就是字面意思。
24岁的云南保山人段某,因为觉得生活不如意,于是决定跑到黑龙江算一卦。谁也不知道一个云南人为什么非要跨越大半个中国,跑到黑龙江算命。
这位兄弟打定主意后,在2021年11月20日从四川石棉出发,先后乘坐普通火车、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间甚至蹬过自行车,一路跑到了西安。然后,他沿着108国道徒步奔袭韩城,最终在沿黄公路旁边的废弃公厕里被当地居民发现。
从整个赶路过程可以看出来,他确实非常急着去算命。
不知道段某要找的黑龙江大师水平究竟怎么样,反正跟网上的各路神仙比起来,赚钱确实不大方便,毕竟顾客还需要从云南一路跑到黑龙江,这生意才能做成。
网上算命就简单多了。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跟刘某柱一样,弄一个自己的账号宣传,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有人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来算命。有人是因为店里生意不好,有人是因为感情不顺,也有人想要算一下学业怎么样,甚至有人相亲了几次没成,就能掏998让人给自己算一卦,“见了几个人都觉得不合适,爸妈说这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也没有信心了”。
算一卦998,一个月能开张10次,基本就是月入过万。
当然,这个收费也没有什么标准,全看名气大小和粉丝数量。有的账号一个小时语音收费是360元,粉丝数量更多的账号,一个小时的收费能达到2000元。就这,很多人提前一个月预约,也不一定能排到。
而且,在网上给别人算命基本没有什么门槛。以前村子里的半仙大神们不管水平怎么样,嘴里总能一套一套往外说,起码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是到了网上,谁知道对面是什么人?
于是,很多在校大学生也能直接转职成“占卜师”在网上算命赚钱。他们先在直播平台宣传,然后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给别人占卜,单个问题占卜60元,一个方面的系列问题占卜一次140元,恋爱方面的占卜一次360元。
所以很多时候,网上的神算们很可能是还没有你年纪大的学生。
不过,直接收占卜算命的钱只能算是比较初级的手段,更高一级的操作,算命只能算个添头,重点是卖货。
很多“大师”在收过钱聊完天之后,会让顾客去附近的寺庙拜一下,只不过这么做还远远不够转运的,还需要大师的法器加持才行,一套法器也不贵,只要5000元。如果你当场答应下来就亏了,只要稍微拉扯一下,“大师”很可能给你直接打个五折,“就当是做好事”。
除了法器,“大师”们还有五花八门的东西可以卖给顾客,比如鲜花、手链甚至是手机号码。不过,这里面最常见的要数各种具有“能量”的首饰,价格也不贵,只要998,“考试不要太担心,姐姐会帮助你,但是你想在考试中不挂科或者拿到高分,可以看看我们的水晶手链和仪式,这些都能辅助改变你的运势”。
多年以前,著名畅销书作者、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曾经提出过“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如果你有大约1000个铁杆粉丝,你就可以依靠他们谋生。
网络上的算命者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稍微有点追求的占卜者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算命群,而进到这个群里的人,实际上已经经过了一层筛选,算是纯度比较高的潜在客户。
“大师”们经常会在群里分享一些命理知识、视频讲解,“只要我来算,多多少少要算出对方的问题,感情不和、事业不顺、领导小人、家人生病等等,人活一世,谁还没遇到不顺心的事?”
当然,最关键的转化步骤只靠“大师”是完不成的,他的核心粉丝才是关键。基本上,每个“大师”都有这样一群非常相信他的核心粉丝,在这些人嘴里,“大师”基本上都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真假难辨的案例会让原来半信半疑的人打消最后的怀疑,转而相信“大师”确实有点东西。
要是万一有人质疑“大师”的水平,这帮人也会用各种理由帮助“大师”开脱,总之肯定不是“大师”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至于这些人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还是“大师”请来的托,那就没人知道了。
为了把“粉丝经济”压榨到极限,很多网络神算还会开班授徒,而且3天就能基础出师,“学塔罗一点都不难,只要你加入这个课程,马上就可以接单挣钱变现,月入过万很轻松”。
想想那些连3天都没学就能赚不少钱的“大师”,这个说法也不算离谱了。
只不过,跟机构化、资本化的算命机构比起来,这些单打独斗的“大师”就有点不够看了。
2没有人能说清楚,网络算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但是早在2008年,豆瓣上的算命兴趣小组,就开始对当时网上的各种算命大师进行测评,所以网络算命的产生至少在2008年以前就存在了。
不过,网络算命要到2015年左右,才迎来大爆发,当时国内出现了一大波线上命理公司创业潮,很多公司获得了数额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的融资。
到了2016年,线上算命咨询预约抢号堪比春运,“十分钟就抢完了”。也是在这个时候,从网店、玄学App,再到知识付费、直播算命,各种算命形式开始遍地开花。
这些公司会招收大量的命理师,入职的时候还有考试,比如给一个八字让应试者算一下这个人的婚姻状况,“其实这些试题意义并不大,主要看负责审核的人喜不喜欢你”。
那负责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呢?从数据来看,他们更喜欢长得好看的人。
在线下算命,顾客往往喜欢找年纪大的或者看起来就仙风道骨的人,毕竟大多数人都相信越老经验越丰富,看得也越透彻。但是在线上,机构最受欢迎的命理师往往是颜值最高的,“排名靠前的命理师都是美女”。
这要是让全国各地村里的“半仙”知道了,不得给气死?
在机构里,这些命理师还需要刷业绩和好评率,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升级,收取更高的咨询费,而且每一级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分别是初入江湖、名气小成、武林大侠、自成一派和笑傲江湖。
至于工作内容,命理学的知识几乎用不上,主要就是心理咨询,“得看对方信什么,如果信风水,就得用风水的办法,信佛教就要用佛教的办法,实质都是帮对方解除心结”。
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每天“累成狗”的人工命理师也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毕竟刘某柱靠着给算命软件当翻译都能赚到200万,机构没道理不利用这些软件。
一位机构创始人估算过,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占比约45%,其中付费用户约16%,他们年均占卜算命最低消费为1000元,合计下来,就是一个超千亿元的市场。
到了2019年,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这门生意,导致竞争程度急剧上升,“随着这几年的激烈竞争,也有不少的竞品直接倒下了,相当于是进行了一轮行业洗牌”。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很多机构和“大师”也开始转型,变换各种包装。
于是,2020年之后,网络上的占卜和算命龙头开始以各种视频和社交平台的博主为主,直接结果是,江湖上的各种门派简直乱成了一锅粥,总结起来就是:什么年代了,还在算传统运势?
除了看八字的、看风水的、看面相的,看星盘、看塔罗、看星座的显然更受欢迎,如果你有特殊需求,人家还可以看完星盘看八字,主打一个中西结合。
有的人甚至开始自创理论。2021年2月,深圳警方查处了一家塔罗牌占卜商铺。虽然店铺的名号打的是塔罗牌,但是店里面供奉了中外各路神灵,店内的占卜师自称能"阴阳通灵",可"灵魂出窍",提供"地府查档","破关"(化解劫难)等服务。
除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自称“从小就有阴阳眼,可通灵,师从多位高人”,占卜师还与时俱进,把“平行宇宙”、“传送之门”融合进自己的理论,真正做到了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而网络算命另一层“乱”,则是横行。
2020年12月,内蒙古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就审理一起网络占卜案件。受骗者王某某在观看刘某某的卜卦直播后,被后者以购买“驱邪符”“安置仙家”等名义骗取250多万元。
这一单就把刘某柱3年的钱给赚了。
实际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大神”群魔乱舞,确实是因为市场太大了。
1998年4月到12月,中国科协宣传部与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一次调查,名为“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公众相信算命的人,由1996年的28.7%上升到35.5%。调查认为,从整体看,四分之一的公众因为好玩而算命,四分之一的公众“希望得到指点,帮助自己或家人避邪消灾”。
2002年,同样的调查显示,仍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算命。每五个人里就有两个人曾经算过命。
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算命,可以从另一个调查中发现一点线索。
2007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所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2007年我国公民不相信迷信者的比例为59.4%,有些相信和很相信算命的人数上升到5.4亿人。反过来讲,有近四成的人迷信。
统计表明,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
而2020年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
这个数据已经非常不错了,问题是,剩下的90%怎么办?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算命先生的网上钱途
Tech星球:互联网算命生意:00后装大师,咨询每小时千元,兜售物品上万
锌财经:年轻人的焦虑迷茫,互联网神棍的财富密码
2021年9月24日运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