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正月初三八字(87年属兔36岁有一灾)
过年 | 1913年的7月,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文 | 徐松强
作者简介:徐松强,七零后,浙江桐乡人,现供职于浙江华友钴业,业余喜欢写点东西,酷爱历史。
今天就是除夕了。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要来了,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俗称“过年”。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从腊月廿三开始,我们就进入春节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就算结束了。桐乡有句古谚:"廿三糯米饭,廿四去买篮,廿五去讨饭,廿六辨朝饭",形象的概括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过年时的疾苦生活。
春节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史料可查,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有春节了,西周时期叫“立春节”,后面在汉武帝的时候也叫元旦,到了1913年的7月,就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从1914年开始实行,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个体现。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我们过春节一是对上一年的丰收庆祝,第二也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少不了放鞭炮。我们小时候过年就喜欢放鞭炮,买来一大串鞭炮,把鞭炮一个个拆下来,然后放裤兜或衣兜里,时不时拿出一个来放一下,“啪“清脆的鞭炮声伴随着小孩子的打闹声,飘荡在空旷乡村的上空,惊起一群麻雀。
过年时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火药味弥漫着整个空气,前几年,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还蓝天碧水,发布了"禁放令”。虽然空气质量改善了,但同时也少了些许年味。过年时,大多天气寒冷,有时下了雪,把鞭炮埋放雪中点燃引线,啪一一一雪花四溅,雪地中炸出一个坑,甚是好玩!
过年,我们当地有祭拜年菩萨和先祖的习俗,鸡、鸭、鱼、肉、水果、糕点样样齐全,等祭拜好年菩萨和先祖,大人们就开始“拆猪头"。我们当地祭拜时肉一般用猪头,整个猪头先腌制几天,然后放锅里烧熟,祭拜完后把骨头拆出来,俗称“拆猪头",那猪头肉香喷喷的,很是好吃,大人们边拆猪头肉一边分给我们吃,那个味道到现在也忘不了,现在很多人家怕麻烦,买块肋条肉来代替了。
过年,大年初一就要穿新衣新鞋。我们小时候条件差,社会物质也不那么丰富,新衣服是年前母亲量了布请裁缝师傅做的,鞋子是母亲亲自一针一线纳的,特别是做鞋底很麻烦,也很辛苦,那个鞋底很厚,母亲要一针一线纳出来,真可谓"慈母手中线”,那做好的新布鞋穿在脚上特别舒服也特别开心。现在的小孩一年四季穿新衣新鞋,是体会不到我们那时过年才能穿新衣新鞋的开心感受的!
过年,除夕夜吃年夜饭,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因为不仅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而且还有压岁钱拿。我记得那时父母给的压岁钱是几块钱,可那几块钱就可以买糖买年画买鞭炮了!
有时还可以省下压岁钱买点书来看,我记得那时小镇上一张鲤鱼跳龙门的年画是3角5分钱,那个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跃过龙门的情景实在太好看了,我买了一张,过两天又去买了一张,被母亲责怪了一顿,唉,谁叫那个年代穷啊,母亲是舍不得那3角5分钱,嫌乱花钱了!如今小孩子要啥有啥,吃喝玩乐还要上挡次,父母狠不得把天上星星摘下来给孩子哩!
我记得十分清楚,1987年正月初三,父亲去桐乡县城买电视机,可是商店卖光了,然后返回崇福,在崇福五交化商店买到一台14寸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好像是三百多块钱。当时那可是一笔大开销了,那时农村兴起“三大件”一一一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新年里电视机买来正好在放《乌龙山剿匪记》,于是天天抱着电视看,足足过了一把瘾。我眼晴近视,到现在还没弄明白到底是看电视看坏的还是读书读坏的。
过年,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年初一必去外婆家,那是雷打不动的。外婆家村上过年时经常有“唱书"的,桐乡农村俗称“三跳",说唱者一手拿竹片,一手拿书,竹片相碰发出的“啪嗒声"和着唱词,夹杂着人的嘈杂声,飘出屋子,飘荡在寂静的夜空中。我听不懂说唱什么,也不喜欢听,听着听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等大了成了家,年初一就必去丈母娘家了。
过年,以前盼着日子早点来,现在巴不得不过!为啥?我想其一就是过个年又老了一岁,其二就是年味淡了,也许是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吧。其实,只要天天开心,天天就像过年!
【来自南湖文学,文学总顾问:吴顺荣】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