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化八字(推八字是什么意思)

伸手挽明月 2023-10-20 14:40:58 网友整理

雷家炳:商南婚俗(一)

商南婚俗(一)

文/雷家炳

婚礼,是嘉礼的一种,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 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正如《礼记》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俗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旧称“小登科。”商南婚俗礼仪甚为隆重、繁缛与讲究。系遵循儒教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沿习先秦时代婚嫁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古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的是:

一、纳采。也叫行聘,是婚礼中的首礼。包括择亲、凭媒、提亲求婚等环节节过程。

择亲。旧时,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决定,讲求门当户对。男孩长大到十五、六岁,举行成年礼仪式称叫“冠带”, 冠本指帽子,带就是古代配饰的意思。冠带,主喜庆,以事情、事业之成就为喜庆,临于命身主吉,亦主小贵,临于限则主小成、进财,取喻于男冠女笈之小成。说明已经成人了,象征着成为本族丁员和已可成婚的年龄段。父母便托亲友或媒人寻访适当人家女子,选作儿媳的对象。主要是择看门户相对与否,家教、门风与女子的年龄、相貌、人品等,谓之择亲。

凭媒。俗言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旧时,男女婚事皆听从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中,媒人是不可不提的。当打听到适当人家女子后,就得聘请央求媒人穿针引线,上门提亲,为男女撮合搭鹊桥,谓之“凭媒”,当地亦称“央媒”。俗言说“好事成双”聘媒也要请一正一副两位媒人。旧时凭媒,少不了要提上美酒、丝烟与糕点等礼品,上媒人家央媒提亲,许诺事成后给媒人的报酬答谢,并在媒人动身去女方前,还要将媒人请到家中来,设丰盛酒筵予以招待。

俗言说“强媒、恶保、善中人!”当地又有“选亲不如择媒”之言。说明选择媒人的重要性,即要选择有一定社会强势地位与威望,双方都信得过的人,一般是由舅舅、姑父等己亲内戚来担当。如无此条件,就只得请社会上的专职“媒妁”了。 “媒妁”,民间俗称“媒婆”、“红娘”、“月老”、“红叶”,所司职责,是“通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即男女婚事。古代社会被法律所规范,《诗经》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唐律疏议》中也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那个环节能离开媒人的。从事媒介职业者,朝天每日走家串户,能有机会了解各家情况,哪家有嫁女娶媳的需要,她们都了如指掌。因此,为别人做媒也就极为方便,这样使得他们不但能得“成人之美”、“成全好事”之称誉,且能得到职业收入与谢媒的财物。

提亲求婚:媒人去到女方家中,说明求婚来意,并介绍男子年龄、品貌及家庭父母、经济境况等,谓之“提亲”。女方父母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如觉得可以,就答应相亲;如捉摸不定,则请等候回音。旧时,商南有“六月不提亲,腊月不搬家”的禁忌习俗。

俗言道“一家女子百家求,媒婆接踵碰破头”。家有淑女,媒人上门提亲,是正常的事情,也是好事情。所以,媒人上了门,成与不成,都得设酒筵招待。一般情况下,没有开口就答应亲事的,这样显得没有了身价。故而,多系进一步探究男方确实情况,谓之“探人家”。当基本确定后,即回话给媒人,约定日期,由婶娘、嫂子或姑姑、姨娘几位至亲内戚陪同女子,前往男方相亲,当地称作“看家”。男方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女方如相不中,则不收男方礼品;如留宿或接收礼品,这大致就算默认为相中了女婿,就可等待推八字合婚定亲了。

二、问名。是西周“六礼”中第二礼,即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俗称“换帖”、“合八字”。即双方同意开亲后,男方遣媒人将男方具庚柬帖,即在大红纸龙凤帖上写上“姓名、乾造××年××月××日××时建生”;两边写上“龙飞凤舞,麟芝呈祥”等字样,送到女家,谓“送庚”。女方复以女子姓名“坤造××年××月××日××时建生”的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俗称“回柬”。旧时“问名”的“庚柬”(亦称“庚帖”),即八字帖,是用一小张红纸,对折成大信封的样子,封皮上写“庚函”二字。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谓之“合八字”,俗称“合婚”。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生辰八字,是周易术语四柱的另一种说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旧时,用天干与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时等,包含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天体运行的基本状态。每柱两字,四柱共八字。旧时,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体咎祸福,所以算命又称“测八字”。

旧时讲迷信,男女婚姻中禁忌颇多,民间俗语就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 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 猪猴不到头。”等俗谚说法。男女有以上犯冲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故而,合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于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只得求算命先生寻求“破解”之招法,才能合婚成功。

三、纳吉,即正式订婚礼仪。问名之后,如认为双方门第相当,庚算合宜,则由女方提出订婚聘礼、聘金的要求。旧时所索要的订婚聘礼,系视男女双方家境条件而定。一般除正常“水礼”外,还需要礼金与衣服、绸缎、布料以及镯子、耳环、银扣子、钗钻等首饰,作为订婚礼品条件。男方备齐定婚礼品后,择定吉日,由媒人陪同送往女家,俗称“订婚”仪式,算作婚姻已定。在商南,男女订婚仪式比较隆重,届时,男女双方家庭,都要设酒宴招待媒人,尤其是要请舅舅、姑姑、姨姨等己亲内戚来吃喜酒。因不用送礼,故戏称“吃便宜酒”。未婚女婿这天要坐上席。旧时女婿到老丈人家只有三次坐“上席”的机会,即订婚、过礼与迎亲时,才可坐上席,此后,女婿为“半个儿”,再也没有资格坐上席了。

四、纳征。即纳聘之意。系定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双方年龄、时机合宜,为进一步确定姻缘关系以待结婚,特于娶婚前举行的重要礼仪,当地称之为“过礼”。过礼时,男方具双重礼品,请担礼者挑着,由两个媒人陪同,送至女方家中。女方则摆盛大酒宴招待,并如同订婚时一样,邀请亲朋吃喜酒。旧时过礼除礼金衣物、首饰外,离不开米、面和酒,含“米面夫妻”与“长久”之意。给主家的水礼礼品一般为:大米一斗40斤,挂面12包,双礼吊肉一幅,麻花60支,酒4瓶,点心4包,红白糖等八色双礼;同时还要给女方亲房的伯、叔家,每房随礼一份,数目要较主家的少。女方设盛宴招待,宴后女子则须由媒人陪同回到男方家中。女家要回一半礼品与礼金给男方,且赠送布鞋、袜子、手巾之类饰品给男方。过礼之后,即准备聘娶了。女方则赶制嫁妆,做好一切出嫁的准备。

在商南,也有“随礼过门”的情节。即因某些原因,在经双方商定的情况下,结婚前不举办“过礼”礼仪,在结婚娶亲时,将“过礼”礼仪与“迎亲”礼一并进行。这样双方都要省时与省事。

五、请期。是古婚六礼之一,当地称叫“送日子”。纳征后,女方没意见,男方选定结婚吉日佳期,用红笺书写明迎子与时辰,宴请媒人,备上礼品,送至女家,请求女方答应与商议婚礼事宜。为图吉利,请期时间必须选择在双月双日。女方回帖同意,即可进行最后一礼——迎亲。商南有“无春之年”不结婚的习俗,即逢有“立春”节气的年份才能聚婚,这年没有“立春”节气便不得聚婚。

六、迎亲——即成婚礼。系男方到女家迎新娘过门完婚,当地俗称“接新娘子”,也称“娶媳妇儿”。旧时,商南结婚礼俗极其隆重、热闹,程序繁多,尤其是富家大户,更加十分地讲究。男方娶亲,女方嫁亲,双方都得大宴宾客,谓之娶得风光,嫁的体面,双方才都皆大欢喜。然而,旧时迎亲的这分聘请知客、起媒、迎亲、出嫁、上轿、进门、拜堂、入洞房、喜宴、闹房、参橱、回门等诸多环节与具体程序。

知客:又称“知宾”或“支事”,是掌持接待宾客与安排一切事务的主事人。旧时,在商南凡过大喜事,皆首先聘请有威望、通礼数、有经验、善管理与通融者担当“知客”,来掌持接待宾客与安排一切事务。凡事统由其总管与安排,事先贴出执事名单,各司其职。在其统筹安排、分工协作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万事顺利善始善终的关键与保证。

起媒。即在迎亲的头天晚上,要由知客安排人将两位媒人请到家中来,设酒筵招待,议定迎亲事宜,谓之“起媒”。并派有专人相陪,谓之“陪媒”。同时,要将翌日要去女方迎亲的“接亲”、挑礼、抬轿、抬嫁妆、乐队等所有帮忙的人员一并酒筵招待。由知客与媒人议定安排好所有迎亲各个程序和环节。如,要根据女方要求礼数带好梳头礼、辞娘礼各种礼金与礼品,还要根据嫁妆数目多少、大小轻重情况,要安排好抬嫁妆人员,准备好抬嫁妆所需器具。旧时在婚礼中禁忌不顺利和不吉利的情况发生,故而,要确保一切做到周全与安全。晚上还要祭拜祖先,向祖宗禀告明日娶亲之事,祈求保佑。

迎亲。清早吉时,鞭炮一响,迎亲队伍就开始出发。新郎出門迎娶新娘之前,亦需先秉烛烧香祭拜祖先。迎亲时,媒人先行,锣鼓乐队四人抬着花轿紧跟着,轿内贴红双“囍”字,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同时,轿子不能空着,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儿坐着,俗称“压轿”。有些还由“压轿童子”抱着一只大公鸡,以驱邪与兆“吉祥”。新郎身穿长衫礼服披红戴彩、帽插金花,骑马随轿而行。担“礼篮”的多为小叔子或表弟担任;“接亲”一般是由姑娘担任,要带上各种“礼金红包”与一对古铜镜,回来时给新娘嫂子戴在前胸与后背上以照妖辟邪。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这喜庆、热烈的气氛。抬嫁妆的要将携带的扁担、杠子、绳索等物品皆涂上“红”,还要带上裹嫁妆的红布绸、红纸以及撬嫁妆的红筷子等。如女方送亲中有老太太,还得准备有兜子。“兜子”是旧时接送老年人的专用工具,两根架杆中间有坐椅与脚踏蹬,两头为抬人的横担。坐在兜子上由两人抬着,一闪一闪的很舒服,俗称“闪摇摇”。乐队要在所有锣鼓、唢呐等乐器上拴上红色绸布。迎亲人员须为单数,回来时合同新娘、送亲总人数为双。迎亲队伍由支客统一带领,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迎亲。

安床。迎亲队伍离开后,则由亲友帮助整理布置新房、贴对联与铺设新床,当地叫作“牵床”。“牵床”须请儿女双全的妇女担任,首先将新床支稳当,在新床四角各放一对红鸡蛋,在床褥子放置许些枣子(象征早生贵子)、花生(兆吉间隔着生儿生女)、糖果(象征甜甜美美)之类,然后铺上毯子与床单。被子里也要装藏一些枣子、花生、糖果与红鸡蛋,然后折叠成双,新娘到家前是不许乱动的。

出阁。女子出嫁前,要备齐嫁妆;出嫁的头天亲友贺喜添箱、给新娘开脸、挽鬏髻;行走前还有“辞娘”、哭嫁等情节。

嫁妆。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也是新娘的体面。一般在订婚、过礼后即行准备与置办,俗称“打嫁妆”。嫁妆的多少,系根据家境与聘金而定,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一般为:大衣柜一只、茶柜一只、睡柜一担、箱子箱架一对、妆奁镜架、茶几一副、大小椅子各一担、洗脸盆盆架一副、脚盆、火盆等。皆要用土漆漆得黑红光亮;此外还要嫁合欢被子两床、枕头一对。

添箱。旧时,女子出嫁时箱子、柜子、枕头都不能空着,除装女子的陪嫁衣物饰品外,大都装满花生、枣子、核桃、柿饼、芝麻糖、油炸馓子、果子、麻花以及糕点和红鸡蛋等添箱物品。而这些添箱物品,除娘家自行准备外,主要则是由亲朋四邻赠送。故此,在女子出嫁的头天与当日上午,其亲朋四邻在要给女方家庭送礼庆贺时,礼除送礼金、衣物、被面、床单、手巾、袜子、饰品外,多为送来如上这些吃食,当地谓之 “添箱”。除娘家适当留用部分外,大都装在嫁妆箱柜中,作为陪嫁品带往婆家,供打发孩童与招待客人。主家收礼后,即置办酒席待客酬谢,合同迎亲队伍一并招待,显得更加喜庆与热闹。

开脸与挽鬏。旧时商南民间女子出嫁前素有“开脸”与挽鬏的传统习俗。

开脸,也叫“扯脸”,实际上是婚前的一次“修面整容”。旧时,闺中姑娘是不能够修面的,谓之“毛面女子”;开脸后就成“光脸媳妇”了,这是旧时女子出嫁的标志之一。开脸也叫“扯脸”,须由夫妻、儿女双全和技法娴熟的老年妇女来操作,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的。首先在脸部位涂抹上香粉或香炉灰,能起消毒、止痛与杀干汗气,使得细微的茸毛能耸立起来,便于拔扯光净。其次是,分别将两根丝线上劲后,利用一开一合的夹劲,将面、额、颈部的细微茸毛全部拔除光,然后用剥了壳的熟鸡蛋滚上一滚即成。

挽鬏,旧时女子都是绣着辫子的。出嫁前则需将头发挽盘成鬏髻,套上纱网再插上钗钻,就象征着由姑娘变成媳妇了。“毛头女子”变成了“光面媳妇”了。打扮得漂漂亮亮,就等待出嫁了。

“辞亲酒”与“哭嫁”。女方出嫁前夕,家庭要为之整理嫁妆;同时,要设宴招待添箱的亲友、宴请有关亲属;并要专为女儿设筵席,邀至亲至友劝嫁送行,席间,亲友临别赠言,父母告以为人处世之道,称为“辞亲酒”。散席后,女子至房中“哭嫁”。 “哭嫁”源自古代的包办买卖婚姻,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也是图吉利。俗谓“哭嫁、哭嫁、越哭越发”。 不哭不体面,不哭不热闹。“哭嫁”有其真实内容,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女友的相处之情,同时对为、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不仅是孝心与感情流露,并且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届时新娘的母亲、婶娘、姑姑、姨娘、舅娘等亲友一边陪哭一边相劝,哭嫁实为哭唱,有道是“落榜弟子笑是哭,出嫁姑娘哭是笑”,且流传有《哭嫁歌》。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

辞行。 婚期当天,新郎与迎亲队伍到了女方门口,锣鼓齐鸣,唢呐声声,燃放鞭炮以告知。女方也要放炮迎接,将花桥及接亲及所有抬嫁妆器具落放在大门外的道场上,由支客安排媒人及所有接亲人员到客厅落座歇息,抽烟、品茶、吃花生、瓜子、糖果喝黄酒等。继而引新郎参见岳父母并陪同新娘到堂屋烧香辞祖。俗言道“抬头嫁女,低头娶媳”,虽然事先各事项与程序皆已商议安排妥当,然在结婚时,女方还是要提出一些挑剔性条件要求,得按照其要求条件置办周全。故此,媒人与支客送上礼品后,还要忙于与女方接洽、商议与协调有关事宜。例如:一是要奉送 “发嫁妆礼”后,才能将嫁妆盘到道场上,在饭前得要将所有箱、柜、桌、椅等嫁妆盖上红绸布或大红纸,用红色绳索捆绑好,再用红筷子撬牢实,套上红杠子与扁担,以便午宴后马上出发,以不耽误吉时拜堂。二是要给“厨师礼”,才能按时开筵席。三是要奉上“梳头扮妆礼”。女子才换上新的嫁衣,且要将辫子挽成发髻,取“结发夫妻”之意,亦意从此“由大闺女变成了小媳妇”。四是,新娘在房中梳洗装扮后,先辞祖先,再拜父母及其他长辈,所以还得给“辞娘礼”、“辞香礼”。临行时还有“起轿礼”。皆由“接亲”送上“红包封子”,方得顺利成行。

俗言“娶亲嫁女两头忙”,嫁女之日中午,女方也要大摆酒宴,一是招待新郎、媒人与迎亲队伍;二是酬谢添箱、送礼及来祝贺的亲朋宾客;三是为女儿饯行。辞行宴,媒人、新郎须坐首席,其他酒席则依旧按长幼顺序排列。

上桥。旧时姑娘出嫁要身着红袄,脚穿红绣鞋,红头戴凤冠并搭上“红盖头”,并需将一对古铜镜戴在胸前与背后。

旧时,红盖头是新娘子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要一直戴到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揭开。旧俗认为女子出嫁带走娘家尘土,会使娘家贫困。故此,新娘离家登轿前,要坐在椅子上,将一双小脚踩放在摆好在地上的筛子里,由哥哥背上花轿。新娘上轿前,一般不喝水,不饮茶,以免上轿后引起尿急。新娘上花桥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起轿。俗言道“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行罢起轿礼,鞭炮声中即行起轿。新郎骑马护轿前行,乐队紧随其后,迎亲队伍须按来时的排列,在唢呐锣鼓声中沿原路回府, 一路更是威风凛凛,风光气派 。路途中如遇见别的迎亲队伍,双方则需停轿相互道贺,新娘以提前准备的手帕为交换礼物。地方官因公出巡,如果遇到花轿仪仗队,也得绕道或在道旁暂时回避一下,以免犯下冲道之忌。

送亲。旧时婚俗中的女方送亲,一般由三代人四、六人组成,其送亲的长辈是重要角色,代表着新娘家的权威和体面。大都由女方直系叔伯、婶娘担当。实在没有直系叔伯,就找近门有权威地位与身份的长者来送。婶娘一般要坐兜子去。平辈多为嫂子与弟弟,带着晚辈侄儿。因迎亲队伍在途中常常要摇轿、嬉闹新娘,故而,送亲队伍在迎亲队伍后边行进,而且要与迎亲队伍相隔一段路程以避讳之。

到了男方家后,也要放炮迎接,多被安排在邻居家歇息,以避开闹新娘场面。摆酒筵时,“送亲”无论老少大小,皆要首先安排上席落座。且始终有 “陪亲” 专门相陪。次日或第三天临走前,要当亲家面嘱咐新娘要孝顺公婆,勤谨做事;同时向亲家与新郎交代,“还望多多关照与原谅不才女之不周处”等一些客套话。女方要退回送亲的随礼礼金,并赠予衣物,放炮欢送。

落轿进门。迎亲队伍到家,要燃放大挂子鞭炮迎接。落轿后,首先要由两位 儿女齐全的“牵娘子”搀扶新娘下桥,在门前摆放好的板凳上稍坐一会儿,当地称叫“压性子”;继而牵着新娘子从火盆上跨越过去,俗兆“日子红火”。接着跨门坎,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忌踩门槛。进到院中要一路将丢在地上的七只红筷子,一只一只地拾起,俗称“拣筷子”,欲望“快些生子”。随之进堂屋举行典礼。

拜堂。 “拜堂” 是旧时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仪式。又称“拜天地”、“拜花堂”。首先设置香案,在神桌右侧放置一对太师椅,请新郎的父母安坐。牵娘将新娘搀扶至堂屋后,新郎新娘并列站立于堂中,由司仪主持拜堂仪式。点燃蜡烛,焚香击磬后,燃放鞭炮,锣鼓齐鸣,在喜庆的唢呐声中,司仪唱礼:“一拜天地!”新郎、新娘朝“天地君亲师”香火跪拜;接着礼唱:“二拜高堂!”新郎、新娘朝二位老人跪拜;司仪继而唱礼:“夫妻互拜!”,新郎、新娘相向鞠躬。礼毕,新郎即红绸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进洞房时众亲友孩童们纷纷拦在门前要红鸡蛋、糖果与红包,新娘子让送亲分别给发送红鸡蛋、抛洒糖果与红包后,方得进入新房。

喝子茶。当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分男左女右并排坐在床梃前,名曰:“坐富贵”。随即由“接亲”与“牵娘”将准备好的两碗“子茶”端来,奉与新郎、新娘。“喝子茶”是商南传统婚俗之一,也称“喜茶”。系用七个荷包蛋(有些用七只熟红鸡蛋拨壳)与七颗甜枣加甜米酒与糖煮成,盛装于两只碗内,通常新郎碗中为四个鸡蛋三枚甜枣,新娘碗中为三个鸡蛋四枚甜枣。意谓合成“七子团圆”、“夫妻长久”、“和和美美”与“早生贵子”。二人象征性的吃上一小口,再互相交换吃上一点儿,新娘将自己碗中鸡蛋夹一个放在新郎碗中,新郎则夹上一枚甜枣送入新娘口中,随后端回,分发给小孩子们吃。

“红鸡蛋”主要是贺诞之喜或祈求子嗣之意。在商南小儿“抓周”少不了要吃红鸡蛋;尤其是新婚大喜,更有向新娘子讨要红鸡蛋与“抢红鸡蛋”的习俗,这也叫做“人人喜”。因此,当拜堂喝罢子茶后,亲友及孩子们纷纷拥入新房,哄抢床上及嫁妆被子里藏的红鸡蛋、花生、枣子与喜糖等。这个传统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撒帐。旧时,有些地方与大户人家,在新娘下轿、进门、进洞房到入帐等各个环节,皆有撒帐习俗。由赞礼生一边吟颂贺词,一边向新郎新娘身上撒红枣、花生、糖果、麻钱、花瓣等,谓之“撒帐”。众人齐声喊“好”!孩子们则哄抢撒出的喜糖、果子与喜钱,增加了喜庆热闹气氛(“彩词”见《山魂水韵·商南仪式歌篇》)。

新婚喜筵。婚庆之日,亲戚、朋友与邻里都要来送礼祝贺。婚礼后,即大摆筵席以酬谢宾客。婚宴由知客统一安排坐位,婚宴中以送亲、媒人为上宾,自然位居首席上座。在商南婚庆喜宴,开席先只上七盘凉菜,继而摆十三花,陆续上热菜。第七道热菜上圆子时要燃放鞭炮,新郎与新娘在知客带领下,依次到每桌向客人敬酒,每人敬酒数为七杯,被敬酒者起立,说上两句道喜与祝福语即行饮之。敬酒后,各个婚宴酒席上依次打通关,或相互划拳劝酒,每人亦为七枚拳七个双杯酒。意为“妻子团圆”。(详见《商南宴俗》)。

团圆酒。“团圆酒”,系新娘子到婆家与家人在一起吃的第一顿宴席,亦称“团圆饭”、 “团圆宴” 或“喝团圆酒”,酒席设在新房内,一般是在新郎、新娘给客人敬酒后举行。新郎、新娘居上席,公婆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般是由姑、嫂、姐妹作陪,全席必须十个人,称全家“团团圆圆”、“十全十美”。新婚夫妇要饮“交杯酒”,意为同心同德。

“闹新房”。闹新房是商南民间婚俗之一。属对新郎新娘贺喜取乐的一种方式。通常在婚宴后的晚上进行。至时,亲友不分辈分长幼,“三天不论大小”,聚于新房中嬉闹。依次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取得皆大欢喜。商南旧时有闹新房、捅窗户、听房、送子等嬉戏形式。可以增加新婚的欢乐、热闹的气氛,是婚礼的最高潮(注:详见《商南“闹新房”与“送子”的习俗》一文)。

“请安”。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娘要早早起床,穿戴、盥洗后,先到公婆房中送茶食,施礼请安,以表孝敬。

“参厨”。 也叫“试前程”或“试刀面”礼仪。即新婚第三天一早,由姑嫂陪同新娘到厨房磕头拜灶神,试刀工,显示新娘的厨艺和教养,俗称“参橱”。一般为洗手切点葱蒜青菜,在灶内点个火,如此走个过场即可。有些地方参橱时,首先在厨房门楣吊个蒸摸,新娘进厨房门时,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 “发”与 有吃的。麻利的新娘并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进门后丢在水缸里(待后捞出,烤干后夫妻分食)。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将原先放在地上一双筷子拾起,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旧时,当地参橱试刀,有嫂子戏弄新娘子让“切麻丝”的习俗。即暗中将苎麻丝放在擀好的面皮中摺叠好,让新娘子来切面条,结果左切右切都难以切断,累的满头大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聪明的新娘,则立即将面皮摊开,去掉麻丝再重新摺叠来切,后相沿成俗。

“熬十”与“回门”。回门,即婚后小夫妻俩第一次回娘家认亲的习俗。首次回门,新婚夫妇要带上厚重的水礼回娘家,同时,还要给亲叔伯及哥兄嫂弟家随一份礼,同时,也要给女方的舅舅、姑姑及姨姨等己亲内戚长辈送礼,俗称“认亲”。因首次回门一般是婚后第十天由回去,故俗称“熬十”。依据“男要足,女要扣”之古训,新媳妇在娘家只住9天,即便接回婆家来。

“谢媒”。 谢媒,是旧时婚俗习惯的一个程序。一般是在回门以后进行,由新婚夫妇一同到媒人家送礼酬谢。谢媒礼品一般除挂面、麻花、腊猪腿子、糕点、烟酒糖水礼外,还要有礼金钱与衣服布料、新鞋袜与手巾之类,以表示感谢。避讳“新娘进了房,媒人丢一旁”之忌。

总之,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从聘媒择亲,到完婚谢媒,即为婚姻大事大功告成。

阳城风云公众号

编辑 插图: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1943年11月生, 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300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

论八字命理推演的“五大法则”

传统的学术,我们基本遵循于理法、技法和象法“三大法则“,来对八字命理进行分析和预测。但随着时代的千差万别,原有方法,只能对命理作路径式推断,而这种现象也是学派的传统做法。而推演手法更能透析出一个命理的人性化与时代性体现,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化分析预测。

推演,就是推论演绎,推移演变。推演思维是经过大量信息收集后,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根据这种联系和规律,推理、演绎未发生的事情的反应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因此,在以推演为手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精细化分析思路、条理性的切入命局、时代性的体现人生动态轨迹,除了对传统“三法“进行升级理解外,应该再增加替法和心法。一起加起来叫做”五大法则”,这样更能动态化、现象化、人性化的推演出阴阳五行的变化曲线与人性体现。

01 理法

就是传统主流命理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包括易学原理、阴阳之别、五行属性、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等,细说就如格局看法,合化方法、拱合、三刑、伏吟、调候、旺衰、妒合、十神、墓库等等。一切理论体系,都是理法。当然,我们一定要从核心基础开始层层理解参悟,最为关键的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生克制化三个方面,因为其他支线理论都是基于上述核心理论而产生的。

其实,就等于现代的学科类知识一样,我们读了很多书,但相当部分到了社会之后根本用不上,但为什么教育部门要求读呢?因为是一个教育方法与学习的过程,是用辅助知识来让我们悟透核心知识的,只要核心知识悟透了,实际使用的时候自然不就需要用辅助知识了。

所以,我们要切记,对理法的学习理解,既要稳扎牢固,又要抓住精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固然是理法,就必须参悟其理,即:原理、道理、法理、物理、条理。这才是理法认知理解的关键点。

02 技法

就是在理法基础上的一个总结与应用,也可以称变法、术法、方法,是基础理论进入八字分析过程中五行的推理、组合、演变过程,一般表现为口诀应用、推定格局、判断平衡,取喜用忌、总论局势。技法推论的过程就相当于武学上“过关”下山,进入模拟实战阶段,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种场景,能够突破了,才算基础功夫扎实了。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是五行易理的推论,假如推错了,就等于方向错了,往后的吉凶、应事也会错的。可以这样说,理法是固定的,而技法是活化的,千万不要公式化、口诀式去推定结论。而是综合判断,分主次取舍,抓住太极点,所有的口诀只是辅助系统,提示某一方面的特点而已。

技法推论的核心思维就是“变化”,把生克制化、刑冲合害、调候通关等综合起来,观察五行十神在局中的变与化,紧盯重点环节、判断整体优劣。

03 象法

象法讲的是命理的细化,象法中有干支象,宫位象、十神象与神煞象等等。通过象,我们能论断出一些非常具体的人和事,虽然从技法中能看出某人某年不好,但不好在哪里?是生病呢?是破财呢?是伤残车祸呢?还是牢狱官非等等,这些都是象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象法是论断八字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命理学的象法应用,与周易八卦的万物类象道理是一样,可以互相补充。只不过八字的象法更细化于现实人生体现出来的具体事情。象法的应用效果如何,取决于多因素组合下,“化学反应”的结果,需要对易理、命理、原理进行哲理性参透,逻辑性推演,结合现代心理学法则,从而推定出大体的事情。

当然,即便是象法水平很高的老师,也不可能精准,这不符合命理学原则,因为至今为止没有哪一门学术可以做到精准,这里说的是尽可能提高判断准确性的概率,能够做到不偏离主线就不错了。

04 替法

替法又可以指替代、替换、接替、替身;就是要收集现实信息并自我进入实战场景推演;从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转换成当局者的身份去“应战”局势。因为我们一直只是站在见局论局、从外窥内、由表及里的方法去分析推理,始终会疏漏一些隐性环节从而出现误判,是有些过于客观的。

所以引入替法的道理就是,把现代人的行为模式代进命局进行反思维推演,把传统学术与现代人思想互动“沟通”。要将自己以命局日主的身份出现,来构思所处的环境与应对的“战法”。这样,更能透析出日主的安危、资源与缺陷、人性与心态。

替法的应用,更需要的不是阴阳五行之理,而是逻辑学、心理学、社会知识、人生阅历、时代认知,是一种反推论,以实现推演的场景实效。替法也可以说是象法的升级,是时代替入法,用以体现理论的时代应用场景。

05 心法

心法即心境、意境、意念;所谓意随心生、心随意动,境随心转。心法有心体、性能、作用、状态四大维度。心法的引入,更大意义不在于命理推演本身,而是心同感受的融入当局人,为当局人指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佛家的角度,就是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传授重要心得和方法。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命局的变化规律,但依然应尽师之德对现实中的人,用现代的文化导向提出人性化指引,或许才是我们研究学术的最终目的。

唯心法,才能跳出学术之外,以世道的空间思维、社会的发展规律、人性道德与价值的取向,从时间出发、穿越时空,然后回归本源、回归现实,以道引路,做到尽人事、然后由天命。

综上所述“五法”,理法、技法和象法属于从易理的范畴定义推演路径;而替法、心法则趋向于时代的范畴实现推演场景与目的。

本文为|易道人路|原创。

读完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赞、留言、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