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免费算流年运势(八字算流年运势免费2022)
看八字可以了解自己的流年运势。 #国学智慧
你会不会离婚?
有人会问我一个问题,说老师我会不会离婚?我告诉大家,每一个人的八字的夫妻宫就是日柱天干地支,他跟流年和大运,一旦产生行冲克害的关系就有可能要离婚。
为什么过去的家庭不容易离婚?因为不是小两口,现在都是小两口,都是阴阳对立的。过去有十神六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全都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不断的平衡。五行五脏六腑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现在就干脆就变成了一个肝脏,一个是脾胃,肝脏是甲木,脾胃是戊土戊己土,这个就是对立的。实际上人体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平衡的过程当中。
2023年12生肖运势
进入2023年兔年,十二生肖的运势随着各自神煞吉凶的变化和五行生克的相互关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今年本命年的属兔人,更是面临较大的考验,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十二属相2023年在财运、身体、事业、是非等各方面的运势详解。
2023兔年运程:属兔者
今年为贵人舒服懒年,惟春夏天出生的属兔者今年开始进入逆运,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财运可能突然下滑,甚至乎有破财之象。
2023兔年运程:属龙者
本年为属龙者的财运年,财运比别的生肖为佳,这对收入不稳的从商或自僱者帮助最大,必能从努力而争取到更佳成绩;惟上班一族不会因一年的财运而令收入有所增加。
2023兔年运程:属蛇者
今年是权力地位提升年,上班一族如果能争取到升迁,财运自然能相应增长,加上本年为“求名在先,求利次之”的情况下,故今年在财政上要好好处理。
2023兔年运程:属马者
“人闲心闲,无事相关。”师傅表示属马者不用对财运太过寄予厚望,反正才一年之始,在这个空闲的月份好好筹划今年去向,这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2023兔年运程:属羊者
今年属羊者财运上能有惊喜的机会不大,倒不如藉此权力地位提升月多些出席公众或慈善活动,先把自己的名声提升,故本月开支可能会较平常为多。
2023兔年运程:属猴者
今年为思想学习投资年,是开支较平常多的一年,尤其是开始作新投资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开销,如处理不当,恐触发财务危机。
2023兔年运程:属鸡者
属鸡者是今年在投资或学习都是有一些额外花费的,故今年在财运方面要处理得宜,方能避免因开支过度而令财政失去平衡。
2023兔年运程:属狗者
属狗者今年为财运年,各个生肖之中财运算是名列前茅,这对收入不稳的从商或自僱一族最为受惠,必然能因财运年而令收入有所增加。
2023兔年运程:属猪者
今年为辛苦个人力量得财年,对自僱一族帮助最为直接,这代表收入必然能因工作量上升而有所增加,与付出的努力是相等的。
2023兔年运程:属鼠者
属鼠者今年为辛苦个人力量得则年,财运容易出现两极化,上班一族不可能因一时的工作量增减而令收入有所改变。最直接受惠的是的自僱一族;而从商一族亦能增加促成生意的机率。
2023兔年运程:属牛者
今年为属牛者的财运年,在财运方面今年算是前列生肖,这对从商一族助力最大,因财运年指财运容易提升。
2023兔年运程:属虎者
本年为贵人舒服得财年,可能工作较为清閒,但不会直接影响财运,上班一族不会一时的工作慢而令收入减少;从商者做事有时不需太努力,除了是多劳多得的自僱一族才可能因工作减少而收入下降。
新一年的生肖运程又来啦!
2023兔年运程:属兔者
属兔者今年有吉星“金匮”及“将星 ”,有利于匮积财富及权力提升,故此上班一族本年有望升迁而令收入有所上升。
2023兔年运程:属龙者
今年属龙者属为财运年,尤其对收入不稳的从商或自僱者最为有利,师傅表示属龙者可藉此努力一点去提升自己。
2023兔年运程:属蛇者
属蛇者今年将会有迁移外出变动之象,外出公干或旅游的机会相信较多。此外属蛇为权力地位提升年,上班一族、从商或自僱者可藉此努力争取专业机会,长远而言必为事业带来正面效果。
2023兔年运程:属马者
兔年属马者为权力地位提升年,师傅建议上班一族若有意更进一步,而公司又准备作内部升迁,不妨可以主动一点;至于从商或自僱者亦属地位提升年。
2023兔年运程:属羊者
属羊者今年有吉星“天解”及“解神”有助减轻凶星之坏影响。“三台” 亦有利地位提升,加上本年是财运生属让属羊者如虎添翼。
2023兔年运程:属猴者
师傅提醒属猴者今年在钱银数目上要格外留神,不只是从商者要格外留神,上班一族在借贷给友人或亲戚时也要小心衡量自己的能力。
2023兔年运程:属鸡者
属鸡者兔年事业变化方面则两极,若今年想作新改变的话,可以放胆作新尝试。至于学习方面,师傅建议上班一族不妨为自己增值,避免被社会淘汰。
2023兔年运程:属狗者
今年属狗者有吉星“龙德”、“紫微”为有力之贵人星,让事业财运能得以顺利进展。此外今年能够升迁,继而工资有所上升,又或者寄望公司业绩良好能收到些意外花红。
2023兔年运程:属猪者
属猪者今年的工作量可能比平常多,随着工作量上升而收入亦相应增加;其次是从商者,接触客人的机会变多,间接能促成生一意,收入自然能随之而上;上班一族则不会受此影响而令收入有所改变。
2023兔年运程:属鼠者
今年属鼠者是辛苦的一年,尤其是自僱一族因工作量而获得不错的收入;其次从商者与客人的互动增加,有助促成生意。
2023兔年运程:属牛者
今年属牛者尤其是对从商一族最为有利,至于上班一族寄望今年公司业绩良好,给你发些特别赏钱。
2023兔年运程:属虎者
属虎者今年得贵人扶助远比自己努力重要,故此从商一族客户正是贵人;唯一最容易受影响的是自僱人士,容易因工作量降低而令收入相应地少了。
十二生肖运势仅从生肖角度进行分析点评,仅供大家参考或娱乐,而要具体到个人,还应考虑先天出生时间,当前运程再结合生肖运势进行一个完整的分析方为全面。
如何安身立命,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解题
《了凡四训》共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所谓立命,《孟子·尽心上》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句话的意思在本篇第三章“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已经详细解读。以立命作为本篇的标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圣贤的话为标准去安身立命、改造命运。“立命之学”就是改造命运的学问,通过修身行善改变命运,以云谷禅师开示为核心内容,使儒释道有关立命之学的精神融汇其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最积极的思想精华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该家训的读者不仅突破了家庭的限制,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博大精深的立命之学展现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面前。
立命之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其需要的,如何安身立命,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了凡先生给我们指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只要我们仔细地、慢慢地读下去,用心去体会,可以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的耳目会焕然一新,从此它将成为我们人生的指针,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崭新的意义。不仅未来的福报很快就要招手,而且成圣成贤都不在话下。那么读到《了凡四训》的人,是不是特别幸运!我祝福一切读者福慧双修,学习了凡先生改造自己的命运,得到无量的福报和智慧,道德越修越好,前路越走越宽,事业愈做愈大!
本篇“立命之学”共有四个部分,我分为四个章节来解读,包括“孔先生算命”“云谷大师开示改造命运”“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教子立命”,每个主题紧密连接,互为因果,使我们理解“立命之学”的真正内容。
“孔先生算命”是全书的引子,为全书亮起了批驳的靶子。这段文字以了凡先生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世俗的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不在于宿命本身,而错在被束缚不求上进。了凡先生通过孔先生给自己算命的经历告诉人们,宿命是存在的,并且千真万确、丝毫不爽。但了凡先生不同的是:世俗的人被“数”束缚而成为命运的奴隶,从此不思进取,以为什么都是命运安排的,这种就是迷信。了凡先生就是批驳这种迷信,告诉人们“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这就是《了凡四训》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面对人生、改造人生、做生命的强者的精神,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都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云谷大师开示改造命运”,写了凡先生正在面对被孔先生算定的人生心灰意冷之时,去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给他开示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即“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从而批判了世俗的,使了凡先生犹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云谷禅师的开示,为了凡先生践行他的立命之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写了凡先生现身说法,以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坚持不懈、努力积德行善,那么未来的命运就可以由自己主宰。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举人。他许诺做三千件好事,然后还没等好事做完,第二年就考上了举人。然后他再许诺做三千件好事求子,与前面一样,好事还没做完,就在第二年生下儿子天启。最后了凡先生许诺做一万件好事求考中进士,与前面两次一样,也没等做完好事,经过三年时间就考中了进士。
“教子立命”是全篇的总结,了凡先生总结自己的经历,用自己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事实告诫儿子如何安身立命。
第一章 孔先生算命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1]学医,谓可以养生[2],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3]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4]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5],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6]《皇极数》[7]正传,数[8]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9]:“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10],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11],某年当贡[12],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13],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14]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15]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16],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17]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注释】
[1] 举业:在古代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如诗文、学业、课业、文字等,明清也指八股文。
[2] 养生:维持生计。
[3] 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4] 修髯(rán):长长的胡子。髯,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5] 进学: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作“进学”,也叫作“中秀才”。
[6] 邵子:邵康节(1011~1077年),名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7] 皇极数:来源于《皇极经世》一书,收在《四库全书》里。将天地万物归于天数之中,是一部算命的书,朝代更替、个人吉凶,它都能从数理上推断。易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数,既描述了一切事物从生发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也描述了预测所用的方法,如皇极数、梅花易数等;理,就是道理,即天地演变、人生命运等大道理。
[8] 数:命运。
[9] 起数:算命,占卜。
[10] 休咎:吉凶,善恶。
[11] 补廪(lǐn):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廪”。
[12] 贡: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13] 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此处指知县,即相当于县长。
[14] 宗师:明清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提督学道,明朝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督理一省学校教育及各种文化学术之事。清初沿设于各省,雍正四年(1726年)改提督学政。提督学政,简称“学台”,与巡抚、巡按属同级别正三品。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15] 署印: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16] 丁卯年: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了凡先生32岁。
[17] 博洽淹贯:学识广博,深通广晓。
【译文】
我童年时父亲就去世了,老母亲要我放弃学业(科举),改学医,她说:“学医可以维持生计,也可以救济别人,况且因学一门技艺而成名成家,也是你父亲平素的心愿。”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一脸长须,相貌非凡,飘然若仙。我就恭敬地向他敬礼。
他对我说:“你是从政之人,明年就可中秀才,为何不读书呢?”
我就把我母亲的想法告诉他,并询问老人姓名,哪里人,家住何处。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研究《皇极数》,是邵康节先生的传人。今天我们见面,命中注定应传授给你。”
我就把老人接回家暂住,并告诉母亲孔先生算命很准,于是就过去之事屡次求问,孔先生都算得丝毫不差。因此我就动了读书的念头。
同表兄沈称商量,他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当时一位富户)的家里开学馆,我送你去寄读是很方便的。”于是我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先生推算我的命说:“明年你去考童生(秀才),县考应考中第十四名,府考应考中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省考)应考中第九名。”
到第二年,三处考试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身的吉凶。他说我:某年应考取第几名,某年应当补廪,某年应当成为贡生;贡生后某年选为四川省一个县的知县,在任上三年半,便该告老还乡;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应当寿终正寝,可惜没儿子。我将这些话一一记录,并记在心里。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预定。唯独算我的廪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似乎不对了。因为当我吃到七十多石米时,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了贡生,因此我就怀疑孔先生推算的有些不灵了。没想到后来果然被署印杨公驳倒,不准我补贡生。直到丁卯年,学台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卷,叹息道:“这五篇策竟像是大臣呈给皇上的五篇奏章,岂可使博学多识的读书人埋没终身啊!”于是他就依照县里提交的申报文书,批准我作贡生——这时连同以前所食的廪米计算,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
因此我更加相信“发达、不发达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来早、来迟也都是有一定期限的”,于是平静面对现实,无所企求了。
当贡生后去了北京,在京城一年,我终日静坐,不看文字。
【解读】
《皇极数》所说的“定数”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流传甚广的《增广贤文》说:“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人不能去改变。这个“天”在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里面解释为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一个人前世种了什么因,此世就是什么果,有富贵的因就得富贵的果,有贫穷的因就得贫穷的果。从一个人最初起心动念就决定这个人后续的结果,一个人心中产生善念然后开始行善,其后续结果就是得到善报。净空法师在讲解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时说:“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如何突破这种定数呢?净空法师说:“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无的天人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对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所以,孔先生算命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出身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正确面对自己的前世今生。自己有好的命,实际上是自己曾经努力才获得的果报,不是靠手段去取得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能以破坏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去取得自己的名利。所以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取得富贵荣华,是坚决不能做的。不义的荣华富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圣人视天下如敝屣,把抛弃本来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都看作抛弃一只破旧的鞋子一样,可世间人竟然还要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富贵,与圣人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孔子还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以的方式去取得富贵,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那么这个人即使曾经有富贵的命也会因此消失殆尽。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是告诉我们富贵不是可强求的,如果能够强求,那么让我孔丘赶马车(下等差事)都行,可惜不行啊!《论语》里有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说明富贵不是靠强求就能够获取的。
《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这是告诉人们要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君子处在简单平淡生活中而无所贪求,他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命运安排,往往冒险强求,希望侥幸得个好结果。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话时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稀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所谓“不强求”就是要守本分,不强求分外之财,至于自己努力做事行善,自然会有善报,也不要天天企求这种善报,因为因果报应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
【例证】
邓通的钱花不完却被算定要饿死
(出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汉书·佞幸传第六十三》)
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他早年擅长划船,不久就被征召到皇宫里做了黄头郎,专职掌管行船。
有一次,汉文帝做梦上天,却无论怎样都登不上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他回头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梦醒后文帝前往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渐台,暗地里用眼光寻找梦中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看到邓通样子很像,衣带从后面穿结,正如梦中所见;及至召问他姓名,姓邓名通,音近“登通”。文帝听后十分高兴,之后一天比一天地宠他,封为上大夫,赏赐邓通十几次,累计有亿万钱之多。
后来汉文帝命令相士给邓通看相算命,相士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汉文帝听后大不高兴,愤愤地对邓通说:“富贵的主宰权属于我,你怎么会贫困呢?”说完即下了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邓通铸钱。邓通从此富可敌国。
蒙汉文帝如此赏赐与宠爱,邓通更加想要有所报答。因此,文帝患痈(毒疮)后,邓通就常为其吸吮患处。汉文帝闷闷不乐地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答:“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后来太子进宫问候汉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处。太子吸时却面露难色,事后听说邓通经常为皇上吮痈,心里感到惭愧,却也因此而嫉恨他了。
几年后汉文帝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可敌国的邓通,一旦落难,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相士的话,饿死街头。
汉文帝是历史上的一个英明皇帝,“文景之治”是整个汉朝的盛世。文帝厉行勤俭,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掉,对邓通的宠爱却无以复加,在邓通身上所花的钱不可计数,可他仍旧改变不了邓通被饿死的命运。因为邓通从来没立志去行善,也没有本事治国,他只是谄媚皇帝一个人,故命运不能改变。司马迁说:“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曾国藩扶乩算定三河惨败
(出自清薛福成《庸庵笔记》)
一切皆有前定,天命不可违,湘军主帅曾国藩深有体会。
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载曾国藩“扶乩奇验”的过程。说的是曾国藩在家守丧,遇到家人扶乩招来彭大仙,向他透露了两千里之遥的湘军将在江西九江战役后必败。那时,湘军李续宾在克复九江后,受命攻打庐州(今安徽合肥),一月之内,率部长驱五百里,连克太湖、潜山、桐城与舒城,所向无敌。没想到,太平天国火速调集陈玉成与李秀成两路大军(人数在十至三十万间),回援庐州,在庐州西南的三河镇,团团围住湘军(人数不足六千)。十月九日,两军决战,结果是湘军被太平军全歼,主帅李续宾自杀,曾国藩之弟曾国华也在此役殉职。三河之战是湘军战史上最惨重的败绩,也几乎扭转了太平天国的颓势。
正在湘军攻无不克的时候,彭大仙半年前所预料的“最后惨败”,使曾国藩感受良深,他在日记里写道:“偶思咸丰八年四月葛睪(ɡāo)山扶乩(jī),即已预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败,温甫(指曾国华)之变。天下万事皆有前定,丝毫不能从人力强求,纷纷思虑,亦何补邪?以后每日当从‘乐天知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纯任天命。”(同治八年七月十八日记)
薛福成感叹道:“半年之前,败征未见,而鬼神早有以告之,凡事莫非前定,岂不信哉!”
两考生走后门也不能提前上榜
(出自《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四位老弟说:
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笔者注),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笔者注)。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某显贵提前吃完命中的粮食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人一生吃多少粮食都有定数。
《聊斋志异》“禄数”,说的是某显贵经常做坏事,夫人用因果的道理劝告他,他不相信。正好遇上一个方士能知道人的福禄寿数,他就去问。
方士仔细观察了他一会,说:“你再吃米二十石,面四十石,天禄才尽。”
此人回来告诉夫人。心想一人一年只吃面二石,还有二十多年的天禄,我的命数哪会因不善而断绝呢?于是继续作恶。
过了一年,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吃得特别多,刚吃完不久肚子又饿,一天一夜要吃十几餐。不满一年,就吃完方士所说的数目,然后就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人一生享受多少福报都有定数,虽然他的命很好,一直享受福报,但若是一直为恶,那么他的福报会很快享受完毕,恶报就会现前。
【名言哲语】
了凡先生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出自《回忆父亲陈毅》)
了凡先生“澹然无求”,告诉我们要顺从命运的安排,不要有非分之想。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意是,一切都是命运安排,我们要做的就是听从它的安排,不要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做非法之事,如巧取豪夺分外之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净空法师说:“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学、要记住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福报才能享之不尽。好比我们耕种,今天有收成了,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用尽心机,所得到的一切享受,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
第二章 云谷大师开示改造命运
【原文】
己巳[1]归,游南雍[2]。未入监[3],先访云谷会禅师[4]于栖霞山[5]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6]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7]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8]所称,的[9]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10]。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11]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12];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13],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14]应得科第[15]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16],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17],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18]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19]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20],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21],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22]无后者,德至[23]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24]。务要积德,务要包荒[25],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26]?
“《太甲》[27]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28]。’《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29]。’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30]。’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注释】
[1] 己巳: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了凡先生34岁。
[2] 南雍:亦作“南廱”。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雍,辟雍,古之大学。明吴节撰有《南廱志》十八卷。
[3] 监:国子监,古时候的大学,此处指南京国子监。
[4] 云谷会禅师(1500~1575年):明代高僧,法名“”,别号云谷,故称云谷会禅师。嘉善胥山(浙江嘉兴)人,幼出家于大云寺。后居金陵天界毗卢阁三年,复至摄山栖霞,结茅于千佛岭下。建禅堂,开讲席,往来者众,蒙教化者以千万计。明末四大师之一憨山德清曾从他受教悟旨,并作《云谷大师传》,收入其作品《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三十。此处有人标点为:“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显然是不知道云谷禅师法号“”,将“会”理解为“相会、会见”。
[5] 栖霞山:又称摄山、摄岭。位于江苏南京东北二十三公里。摄山中峰之西麓有栖霞寺,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与荆州玉泉、济南灵岩、天台国清,并称四大丛林。栖霞寺后方约二公里处,有天开岩,据传为明代袁了凡从云谷禅师授功过格之故址。
[6]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此处指众生因善恶不同而有好坏不同的命运变化。
[7] 拘:约束;限制。
[8] 诗书:《诗经》与《尚书》。《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9] 的(dí):确实,实在。
[10] 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意思是:追求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追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命运,这种命运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1] 六祖: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年),亦作慧能,唐代高僧。俗姓卢,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唐龙朔元年(661年)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肉身(全身舍利)至广东韶关南华寺供奉至今。
[12] 方寸: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此处指心。
[13] 反躬内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躬,自身;省,检查,反省。反躬,反过来对自己;内省,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检查有无过失。
[14] 自揣:自己估量推测。
[15] 科第:科举及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及格者称“及第”或“登第”,不及格者为“落第”。此处指获得较高的等级,考取功名,如举人、进士。
[16] 烦剧:繁重的事务。净空法师解释为“太烦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蔡礼旭先生解释为“不耐烦,脾气大”。
[17] 直心直行: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不提前考虑后果,往往因不深思熟虑,出现说话做事伤害到别人的后果。
[18] 忍:狠心,残酷。
[19] 铄:削弱;销毁。
[20] 葆(bǎo)元毓(yù)神:保养元气,培育精神。葆,保养;元,元气;毓,同“育”;神,精神。
[21] 因材而笃(dǔ):视各人不同的情况(祸福根基不同),忠实地执行。笃,忠实,一心一意。
[22] 斩焉:斩,断绝;焉,语气助词。
[23] 至:极。
[24] 改刷:改正,洗刷。
[25] 包荒:包含荒秽。度量宽大的意思,也指原谅,宽容,掩饰,遮盖。
[26] 格天:感通上天。
[27] 太甲:《书经》中的一篇,《书经》又称《尚书》。
[2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太甲中》原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逭(huàn),逃避的意思。《孟子·公孙丑》引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孽,灾也。违逭相通,避也,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孟子引文为“不可活”,并将“活”解释为“自活”,有人认为是误引。
[29]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长久地顺应天命,以使自己求得多种福报。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己巳年我回到了江南,去南京国子监读书。还未入学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在一间房子里对坐,三天三夜没有闭目。
云谷禅师问道:“大凡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是他被妄想缠住罢了。而你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见你打一个妄想,为何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准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即使要有什么妄想,也是枉然。”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
我问为什么。
云谷禅师说:“一般人都不可能没有心念,最后因善恶不同而有好坏不同的命运变化,为阴阳变易所束缚,怎能没有定数呢?但只有碌碌无为的凡夫有定数。大善人,命运约束他不了;大恶人,命运也限制他不了。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准,不曾改变一分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我问道:“那么,命运可以逃避得了吗?”
云谷禅师说:“‘命运由我自己创造,福报靠我自己去追求’,这是《诗经》《尚书》所说过的意思,的确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佛教经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大戒,诸佛菩萨难道还会说假话骗人吗?”
我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追求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道德仁义,这是属于我自身本有而可以求得的;可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说得不错,你自己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禅师说:‘一切种福的田地,都在我们的心里;从内心去寻找福田,自然就能够感通得到。’从我内心去追求,不仅仅能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功名富贵;内外双得,这样追求有益于得到。如果不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只是拼命地向外追求,那么他所追求的方法不管有多少,能否得到还是由自己的命运所决定,其结果往往因为使用过多手段,损人害己,内则失去仁义道德,外则失去功名富贵,内外双失,故有损无益。”
然后云谷禅师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命运如何?”
我就如实地告诉了他。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估量推测一下,你应得功名吗?应生儿子吗?”
我反省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得功名的人,大都有福相。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德行善,使我的福报增厚;加之不能接受繁重的事务,度量狭小,容不下别人;又常常以才智压人,想说什么就随口而说,想做什么率性而作,任性放肆,轻言妄谈。所有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么能够获得功名呢?
“土地肥沃之处能多生长植物,水太清洁之处常常没有鱼类,我有洁癖,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使万物兴旺发达,我爱发脾气,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仁爱是生生不息之本,狠心是不能养育之因,我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言伤气,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欢饮酒,消耗精神,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喜欢通宵不睡,长坐聊天,而不知道保养元气,培育精神,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他的过失和毛病还很多,不能一一数出来。”
云谷禅师说:“难道仅仅是科第不应得到吗?世上享有千金财产的,一定是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财产的,一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被饿死的,一定是命中就要饿死而受恶报的人。所有这些都不是天意安排,上天只不过视各人不同的情况(祸福根基不同)忠实地执行罢了,哪里有丝毫个人意志强加在里面呢?
“就以生儿子这件事来说吧。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有百世子孙来保住他;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有十世子孙来保住他;有三世、二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子孙来保住他。那些断绝后代的人,都是因为积德太薄啊!
“你现在既然知道错在哪里,就要将过去使你不中科第、不生儿子的命相彻底改变,洗刷干净。一定要多积德,一定要包容别人,一定要和气仁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天刚刚出生。这就是你新的生命——仁义道德之身。血肉之躯尚且有一定的命数,仁义道德之身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
“《尚书·太甲篇》说:‘天降给你的灾难,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作了孽,就难以逃避报应。’《诗经》也说:‘长久地顺应天命,以后的福报只能靠自己才能求得。’孔先生算你不得科第,无儿绝后,虽是上天注定,但还可以改变。你从今以后,只要扩充德性,努力多做好事,广积阴德,这是自己创造的福分,怎么能不享受呢?
“《易经》一书是为君子出谋划策的,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凶又如何避?《易经》开篇第一个道理就说:‘做了许多善事的人家,必定有多余的福泽留传给子孙。’祖宗的福泽延伸到了子孙身上,你相信吗?”
云谷禅师一席话使我猛然醒悟,我很相信禅师的话,叩拜领教。
【解读】
本章写了凡先生正在面对被孔先生算定的人生心灰意冷之时,去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给他开示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即“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从而批判了世俗的,使了凡先生犹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云谷禅师的开示,为了凡先生践行他的立命之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一介凡夫到改变命运,内外双得,这一切的原理实际上都来源于佛经一句话“一切唯心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内在的仁义道德,还是外在的功名富贵,都是自性的显现。一旦德性充盈了,那么外在之物也随身而来;否则,若是利欲熏心,一味追求功名富贵,用尽心计,不仅丧失了道德仁义,连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功名富贵也一并丢失。正如《红楼梦》所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起心动念就是命运好坏的前因,因起心动念而产生善恶不同的行为,即为将来善恶不同的果报埋下了种子。佛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活动。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故称为业力。
南怀瑾先生在开示这个偈子时说:
“我们人的这一生,为什么变成男的,变成女的,每个人身体、遭遇、环境又各人都不同?这是前面多生多世的果报来的,种子生现行。过去多生累劫,我们所作所为,善、恶、无记这三种业力,形成种子,因缘成熟时,种子会变成现行。这一生成什么样子,一生的命运、遭遇、思想、情绪、习惯,就是种子变成现在的行为、现象。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加上第六意识累积,又变成阿赖耶识(潜意识,笔者注)里未来生命的种子,所以‘现行’又生‘种子’……因果是这样来的。这其中,很多因素都是因缘所生的,因果太复杂了,最精密的计算机也算不清。
“这个中间有个问题,佛说‘无主宰,非自然’,没有什么阎王、上帝、菩萨、佛做你的主宰;你的生命,完全是看你自己因缘成熟,业报如何。这里面的重点是三世因果。所以佛有一个最重要的吩咐,这个三世因果,就是你的心理行为和你平常做人做事,过去到现在无数生的行为,累积起来的,这是个动力。拿现在的话讲,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包括唯物唯心力量在内,这个叫作业力。前面说过,‘造业’包括善、恶、无记三种业。无记业是中性的,有时候记忆里没有,不要认为记忆里没有就真没有,有的,存在的,都会报应的。
“所以学佛为什么要学戒定慧?有个基本的原则,有一个偈语大家注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假使经百劫’,不管你过去生,多少时间,百千万亿年,‘所作业不亡’,你所做的行为没有亡,没有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所做的行为,在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一切做过的事都有记录的。譬如,我们年轻时,所遭遇的最痛苦的事情,最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忘,就算平常不去想它,但在下意识里都存在的。这就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没有忘失过,永远存在,所以这个叫‘一切有’,不是‘一切空’。因缘会遇时,就受这个果报,生死是这样来的。”
然而,不管有多大的业力,有两种人约束不了,他可以改变业力,这就是云谷禅师所说的大善人和大恶人。这就告诉我们算命只能算一般的凡夫才能算得准,这种人碌碌无为,既不干坏事,也不做好事,所以他就在定命里打转,这一辈子的命运也就被算命先生算定了。为何大好人不再受命运的安排呢?因为好的命运本来就是自己创造的,今世享受福报是前世行善的结果,那么此世若是做了太多的好事,也就不一定要等到下世再报应了,这就叫现世报。反过来,大恶人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个大恶人虽然暂时还享受前世的福报,但他为恶太多了,福报很快就享完,今世就遭受做坏事的恶报,不必再等到下世再报应。世界上虽然碌碌无为的人居多,但这两种人,在社会也是存在很多的。
了凡先生毕竟不是一般人,首先他被孔先生算准后,并无非分之想,只是安于现状,没有另外什么追求,所以他能够静下心来与禅师对坐。然后经禅师开示,得知命运可以改变,但他只是片面理解人可以改造心灵做道德君子,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怎么也能够得到呢?禅师用六祖慧能的话开示他:“一切种福的田地,都在我们的心里;从内心去寻找福田,自然就能够感通得到。”凡夫不懂外在的东西都来自内心,佛教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条件,如房子、车子、衣物等等,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根据他生前善恶,投生到哪一道,就得到什么样的身体,然后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条件,这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而这个创造出来的结果最早都出自我们的内心。
所以,我们求好的命运,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这个很重要。正如净空法师讲解这段话时说: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作‘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徒向外驰求’,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作‘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如何内求呢?云谷禅师让了凡先生分析了自身有哪些毛病,使他命中不能考取功名,不能有儿子传宗接代。然后举一反三,告诉了凡先生,世间一切贫穷富贵都有前因,我们要做的是承认这种定命的存在,确信因果报应真实存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禅师引用《尚书》的话,告诉我们过去一切虽然是上天注定,但这种灾难经过今世的努力,还是可以躲避的;如果继续为恶,不相信因果,再造下大恶,那么就真的注定不能解脱了,只能自作自受。
禅师引用《诗经》的话,“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笔者将此翻译为“长久地顺应天命,以后的福报只能靠自己才能求得”,净空法师讲解时说“‘永’是永恒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天心”是什么?就是大公无私的心,就是舍己为人的心,这样顺应天心,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并使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笔者译为“顺应天命”,这个“天命”指命运,是紧接上文而来,因为此章主要阐述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要因命运多舛而怨天尤人,然后知道过去一切因造成现在一切果,就要发誓与过去恶因决裂,然后重新做人,这样才能“自求多福”。
关于“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南怀瑾先生如此解释,亦算一家之见: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八个字要特别注意,这是《诗经》描述周朝文王武王之所以成功的重点。这八个字,也是我们中国文化道德修养的中心思想。
“什么叫‘永言’,古诗很难读懂,诗歌有一个重点,‘诗言志,歌永言’,诗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歌的句子不像诗,可长可短,永言就是永远讲,永远地唱。歌是代表人性,人的情绪,人受了委屈自然就唱歌。所谓‘永言’,就是歌中有很好的话,可以流传,我们现在叫格言,一句可以做标准的话。
“至于‘配命’,就是说这一句话,带有文化的精神生命,一句什么话呢?‘自求多福’,求人、拜佛、求上帝、求朋友都没有用,人要自己站起来,福气是自求的,以人为中心。你不自求,只想求菩萨保佑,菩萨太忙了,你到民权东路行天宫看看,一天到晚多少人;关公那里都要用电脑登记了,那么多人求他,他比我们还忙。所以我发了一个大愿,将来死后不成佛,也不成神;神佛太忙了,而且被人家烧的香都熏昏了。实际上求神拜佛,求的是哪一个呢?是你自己,要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虽然南老讲得幽默,但“自求多福”的核心意义他是讲透了,引用在这里可以给我们更多启悟。
【例证】
物与人的定数与变数
(出自《感应篇汇编》)
宋朝的官员廖德明(南宋乾道进士),是朱熹的弟子。他年少时做梦,曾经梦见自己身上藏着一张名帖去一座寺庙拜访,守门人向他要名帖,廖德明从衣袖中拿出来,上面写着“宣教郎廖德明”,然后就醒来了。后来考试上榜,果然让他去福建做宣教郎。廖德明想想前面做过的梦,猜想自己的官大概也就做到这个宣教郎为止了。因此,他不想就职,就去拜访自己的老师朱熹询问自己的前途。
朱熹指着桌上的东西说:“人与物不同,如笔只能为笔,剑不能为琴,因此一件器物的使用,它存续或毁坏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定数。人就不同,早晨还是强盗柳下跖,到了晚上就变成圣君虞舜了,因此吉凶祸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命运。现在你只管尽快上任,只要充实精神扩展德性,力行好事,前面做过的梦不必介意。”
廖德明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后来果然官至正郎。
宣教郎是宋代官职名,迪功郎的别称,八品官。正郎相当于今天中央部里面的司局级干部。史载,南宋中叶,廖德明升任广州知州,兼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后调任吏部左选郎官(正郎),掌管文官的考试与升降。
从宣教郎到正郎,从地方小官到中央大官,命运的转变不是一点点,这其中有他老师朱熹的功劳,否则廖德明先生也将为定数所束缚,碌碌无为,以宣教郎致仕(退休)。正如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廖德明先生遇到老师朱熹,都是他们人生路上最大的贵人。
起心动念的力量
(出自《大智度论》)
一位已得六通(六种神通,其中“他心通”可以知道别人心中的想法)的僧人,他已经是阿罗汉(小乘最高果位),身后跟随一个小沙弥,背着衣钵袋子。
沙弥心中想道:“我应当发菩提心,勤求佛果。”
罗汉知道他的想法,就取走衣钵袋子背到自己身上,让他走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沙弥又想:“佛道遥远渺茫,不如先求声闻果位(小乘果位,比阿罗汉低),自己早得解脱。”
罗汉就把衣钵袋子又放到他的肩上,叫他走在后面。这样反复多次。
沙弥说:“和尚您老糊涂了,为什么让我忽然走在前面,忽然走在后面?”
罗汉说:“我没有老糊涂啊!你开头发心求佛果,是菩萨中人,位在我上,自然应当让我背袋子,让你走在前面。但你又忽然羡慕声闻,没有度人的念头了,位在我下,自然就应当让你背袋子,走在我后面。”
沙弥大惊,就下定决心寻求佛果。
《优婆塞戒经》说:“如果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欢喜,以为我们今天已经获得了天人之师。”这里只说发心,就知道还没有修证。但是,他已经胜过阿罗汉了,因为有愿必成。譬如初生太子,虽然还在摇篮之中,但是白发老臣也应当恭敬礼拜。
命运的好坏都来源于最初的一念,起心动念非常重要,以至于一善念可以上天堂,一恶念可以下地狱,一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竟然让老僧背袋子。那么我们要想改变命运,能不从起心动念开始吗?“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从这个例子来看,道理也就更加深刻了。
【名言哲语】
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告诉我们,命运好坏由我们自己创造;民间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说明了心好与命好的关系,与禅师引用六祖惠能大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话正好吻合。歌云:“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曾国藩说:“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出自《曾国藩家书》)“尽人事”是劝告人们一定要自强不息,努力断恶修善,而不要去计较回报,即“计天命”,你努力了,天命就会改变,你就在你的善行中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曾国藩学习了凡先生改造命运,改名为曾涤生,他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出自《曾国藩日记》)
第三章 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
【原文】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1],为疏[2]一通:先求登科[3],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4]”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5]“准提咒[6]”,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箓[7]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8]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9]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10]处感格[11]。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12]。’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13]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14]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15]、一毫将迎[16],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17],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18]“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9]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20],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21],到此自有战兢惕厉[22]景象。在暗室屋漏[23]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24]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25]矣。
然行义[26]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27],而醉后放逸[28]。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29],就东塔禅堂回向[30]。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31]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32]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33],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34]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注释】
[1] 发露: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2]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此指拜忏时所焚化的祷告文。
[3]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亦称“登第”,此处指了凡先生首先求得考取举人。
[4] 功过格:考查每天功过之表格或书籍。将每日所行之事分别善恶,就其善恶给予点数,或为一功(加一点)或为一过(减一点),如此每日在就寝前自己计点,至月末小计,至年末则作总计算。依此作为权衡鬼神赐福降祸的依准。
[5] 持:受持,持而不散。持“准提咒”,集中思想念“准提咒”,没有其他杂念。
[6] 准提咒:出自《准提陀罗尼经》,《佛教念诵集》常念诵的咒语,“十小咒”之一,每天功课必念。咒语和读音如下:
南nā无mó飒sà哆duō喃nán,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陀tuó,俱jù胝zhī喃nán,怛dá侄zhí他tuō,唵ǎn,折zhé戾lì主zhǔ戾lì,准zhǔn提tí,娑suō婆pó诃hē。
[7] 符箓(lù):道教中的一种法术,道士画来驱使鬼神的符号。
[8] 万缘:指一切因缘、众多缘分。此处指世俗众多的事务。
[9] 混沌(dùn):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那个时候的世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幼学琼林》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混沌开基,指回到元气未分、没有分别、浑然一体的初始状态,就奠定了整道符的基础。
[10]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
[11] 感格:感于此而达于彼,也可理解为感动,感化的意思。格,感通的意思。净空法师说:“感格,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
[12] 夭寿不贰:无论短寿,还是长寿,都没有两样。夭寿,这里指短寿和长寿;不二,没有两样,专一,一致和相同的。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ì)之,所以立命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意为:要保持自己的仁爱之心,养护自己的善良本性,以此来奉事上天。无论短寿,还是长寿,都不要看成两样,努力修行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就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13] 穷通:困厄与显达。
[14] 该:包括。
[15] 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6] 将迎:逢迎,迎合。净空法师说:“‘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
[17] 直造先天之境:直接造就了自性本有的清净境界。净空法师说:“‘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18] 号:古人名、字、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份、有地位了。净空法师说:“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
[19] 窠(kē)臼(jiù):原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老套子。
[20] 兢兢(jīng):小心谨慎的样子。《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1] 悠悠放任:悠悠,游荡,懒散不尽心;放任,指不加约束,任凭其自然发展。
[22] 战兢惕厉:战兢,即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惕厉,亦作惕励,指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3] 暗室屋漏:指人看不见的地方。暗室,黑暗的房间;屋漏,古代内室的西北角施设小帐的地方。
[24] 恬(tián)然:指安然、不在意的样子。
[25] 秋闱(wéi)中式:秋季考试考中了举人。闱,科举时代的考场。因为考举人的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乡试称为“秋闱”;考进士的会试在春季举行,所以会试称为“春闱”。中式,指考试考上、上榜。
[26] 行义:躬行仁义。净空法师说:“‘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于朋友信实——这都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但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
[27] 操持:操守、立身处世的原则。
[28]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29] 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
[30] 回向: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某人某事。了凡先生是在求举人时,许愿行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的恩德,现在完成了,就需要回向报恩。佛经所说“回向”意义甚多,《三藏法数》说:“三业(指身口意)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名回向。”
[31] 赵阅道(1008~1084年):名抃,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为政相当廉洁俭朴,不喜欢繁文缛节。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
[32] 颦(pín)蹙(cù):皱紧眉头。
[33] 区处:区分处理;这里是清理核实、调查上报的意思。
[34] 委有:确实有。
【译文】
因此,我在佛前至心忏悔,把往昔的过恶毫不隐瞒地全都说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祈祷文:先求考上举人,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禅师见我忏悔发愿行善,就拿出一本功过薄指示给我看,要我把所做的事,每天都登记下来。有善就记下点数,有恶就扣除点数。并且教我集中思想念“准提咒”,消除其他杂念。通过这样去努力,希望我的愿望早日实现。
云谷禅师对我说:“专门画符的人有一句话说:‘画的符不灵,会被鬼神耻笑。’这其中是有秘诀的,那就是画符时不动其他杂念。提起笔来画符时,先在心里把所有的事都放下,就连一个细微的念头也不起。从这种无念的状态开始,然后画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画成,没有一点杂念,这道符就灵。凡是祈求上天、改造命运,都要把一切都放下,进入没有杂念的境界,这个时候才能求感应,用真诚心感动天地。
“孟子在论述改造命运的原理时,说道:‘要把短命与长寿看成没有两样。’可短命与长寿完全不同,怎么能不是两样啊!仔细想想,当我们心中没有一个念头,这个时候哪里还有谁短命谁长寿的区别呢(过去、现在、未来联成一体,就没时间的分别了,凡夫因善恶不同之念而轮回六道)?再仔细地分开来讲,如果将丰收与歉收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富贵或贫贱的命运中(贫富都是因果报应,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处于富贵的人也可能变为贫贱者,多做善事才能保住未来富贵,处于贫穷的人也可以变为富贵者,努力多做善事就能改造命运);如果把困苦和显达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困苦或显达的命运中;如果把短命和长寿看成没有两样,然后就可以安身于短命或长寿的命运中。人生存在世间,唯有生死是最重大的事了,所以孟子只说了‘要对短命与长寿没有分别’,其实对其他一切顺逆的命运(富贵和贫贱、显达和困苦、长寿与短命)都不要起分别心,都可以类推,都包括在‘夭寿不二’这句话里了。
“至于孟子说到‘修身以待之’,这是指积累功德以祈求上天感应的事。说到‘修’,就是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把自己所有的过恶(身体、语言、意识所产生的罪业),都应当全部改正,清除干净;说到‘待’,是要听从命运的安排而等待,要将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一丝一毫的攀缘之心,全部斩断清除。到达这个地步,就直接造就了自性本有的清净境界,这就是真实的学问。
“你心里还有妄想执着,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要记次数,也不要间断,念得纯熟了,念中好像不念了,不念实际上还在念,一直到念头不再被杂念干扰,于一切境界不动心,那么感应就会出现了。”
我原来的号叫“学海”,听完禅师这席话,这一天我就改号为“了凡”,大概意思就是明白了改造命运的道理,就不再走到凡夫的老路上去、受命运摆布了。从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谨慎,与从前相比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了。从前只是虚度光阴,任其发展;而现在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警惕自己,唯恐有过失。在无人之处,也常恐得罪于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谤我,也自然能够不在意,宽恕对方而不予计较。
到第二年,礼部有考试,孔先生算我该考第三名,忽然考上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验了,而秋天的乡试,我考中了举人。
然而,这个时候我践行仁义还不纯洁,夹杂有私心,反省自己还有很多失误:或是看见善事,虽然做了,但不能勇往直前;或是到了救人的时候,心中还犹豫不定;或在行动上勉强为善,而语言上却常说错话;或在清醒时还能有操守,有原则,而酒醉后却放纵自己,任性妄为。功过相抵,虚度了很多光阴。
从己巳年(隆庆三年,1569年)发愿,直到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年,一共经过了十余年,我才完成所许下的三千善行。圆满之时,我正随从李渐庵军队入山海关,没来得及回向。直到第二年(1580年)回到南边的家乡,方才请性空、慧空等大和尚在东塔禅堂回向。
求科第的愿完成后,我就再发求子的愿,也许下做三千件善事来实现这个愿望。第二年,就生了儿子天启。
我每做一善事,随即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她每做一件善事,总是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红圈来记数。这些善事,或是布施饮食给穷人,或是买动物来放生,有时一天多达十多个圈。到了癸未年(1583年)八月,历经四年,所许的三千件善事已经全部完成。于是我再次邀请性空等大和尚在家里庭院中做回向仪式。
癸未年(1583年)九月十三日,我又发求中进士的愿,许下做善事一万件来实现这个愿望。过了三年,我五十一岁时考中进士,并任命我为宝坻县(京城附近的一个县)知县。
我预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编”。每天早晨我要去县府处理公务、审问案子时,就叫家人把这本小册子带给守门人,让他放在办公桌上。我当天所做的善事恶事,无论多么细微,都一一记到这个本子上。晚上就在家里庭院摆上案桌,穿上官服,点上香,仿效赵阅道,将日间所做之事一一向天帝禀告。
这个时候,你母亲看见自己所行的善事不多,总是皱着眉头对我说:“以前住在家中,我帮着做,所以能完成你许下的三千件善事。现在你许下做一万件善事,我们住在衙门的深宅大院里,没有什么善事可做,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啊?”
想起你母亲的话,我晚上就做了梦,梦见一位神人,我就把一万件善事难以做完的原因告诉他。神人说:“仅仅减粮这件事,你所许下的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完成了。”
原来,宝坻县的粮赋,每亩田是二分三厘七毫,我见百姓负担太重,就调查实情,禀报上级,上奏朝廷,最后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所以确实有减粮一事,使我吃惊的是,神人怎么也知道,真如他说的能抵一万件善事吗?我有些疑惑了。正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他,并问这事能不能够相信?
幻余禅师回答说:“只要善心真切,就是一次善行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使万民受福呢!”
我听了幻余禅师的话,确信自己已经满了一万件善事的愿,就立即捐上俸银,请他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为我回向。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去世,虽然我没有祈求过长寿,五十三岁那年却平安无事地度过,今年我已经六十九岁了。
【解读】
本章了凡先生现身说法,以自己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坚持不懈、努力积德行善,那么未来的命运就可以由自己主宰。
孔公算定了凡先生这一生考不上举人、进士,也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并且只能活五十三岁。所以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举人。他许诺做三千件好事,然而还没等好事做完,第二年就考上了举人。然后他再许诺做三千件好事求子,与前面一样,好事还没做完,就在第二年生下儿子天启。最后了凡先生许诺做一万件好事求考中进士,与前面两次一样,也没等做完好事,经过三年时间就考中了进士。
了凡先生之所以能够提前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因为他发愿真诚,做事认真,用功过格记载善恶,辅以持咒清净身心,每走一步都不落空,这样才能感应道交,很快实现自己的愿望。
常言道,心诚则灵。做人要真诚,才能与上天感应,天必赐福给你。印光祖师给《了凡四训》写序,在这一篇序文里面,一开头就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净空法师解读说:
“诚明要一致,这就成圣了。‘诚’是定、是体;‘明’是慧、是用。诚、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体用不二,这才能证入。佛法里面讲证、讲入,《华严经入法界品》说的不二就叫入。诚就是明,明就是诚,诚明不二;诚是体,明是作用。我们应当从哪里修起?要从‘诚’字修起,诚了就会放光明,若要从‘明’上修起,就不容易,相当之难,明了这个道理,可见得千经万论、无量的法门都是教我们修定,修定就是教我们学诚。
“前清曾国藩先生解释‘诚’字,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作‘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心里面一念不生,这是定,在佛法叫作‘三昧’现前。可见得儒家并不是不懂,他懂这个道理。可是现代人对这个字的真正意义,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说到‘诚明’,都觉得我很诚心,以为自己心很诚,以为自己很明,看东西大概不会看错。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还以为很诚了,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没有颜回的反省功夫,没有曾子、蘧伯玉每天检点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过失还不知道,所以没有成就。如果晓得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进自己的过失,得到‘定慧等用’‘诚明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不知不觉转凡成圣,证得圣果了。”
曾国藩说“诚”的原话是“一念不生是谓诚”,净空法师多处讲经时提到这句话。他在讲解《无量寿经》时说:“儒家讲的至诚,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曾国藩先生给这个‘诚’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佛法非常接近,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起个念头,不诚;不起心不动念,这‘诚’,是真诚。”
然后净空法师讲到真诚才能有感应,不真诚只能欺骗自己,天地鬼神知道人心中所有念头。别以为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知道,然后就会根据罪过大小予以惩罚。所以要想改造命运,绝对不能欺骗,许诺做善事,绝对不是应付,一定要一件件去兑现。真诚心与天心相应,所以往往不用等到善事做完,福报就现前了。正如净空法师所说:“真诚心跟佛菩萨起感应,妄心完全是跟六道起感应,妄心有善恶,善心感的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心感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现在世道人心大家都知道不善,非常不善,所以现在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不是在天堂,也不是在人道,天人是善心,不是善心到哪一道去?统统到下三道去了。有很多人不相信,等到自己下去了后悔莫及!”
以上所述,说明了真诚心是三善道与三恶道划分的标准。六道轮回或许有人不相信,但真诚心也是今世命运趋吉避凶的法宝。只要生起了做好人的真诚心,不再悠悠度日,任其发展,而是如了凡先生一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警惕自己,唯恐有过失。在无人之处,也常恐得罪于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谤我,也自然能够不在意,宽恕对方而不予计较”,这样的好人,命运自然很快就能改变。“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自己发起真诚心积德行善,走自己的路,休看他人的眼色。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念咒,这是生起真诚心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要把念咒视为迷信,因为人的妄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清除的,人的心中不想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就会生起贪嗔痴等妄念,财、色、名、食、睡纷至沓来,只有依靠念咒的力量才能抵抗这些外在的诱惑。所以佛教净土宗就告诉人们时刻不停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不是夸张,因为你的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就把前世无量无边罪过都清除了,所以吉祥自然就能跟着你。同样道理,念准提咒也与念佛号一样,念咒一遍,亦能消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这就是了凡先生一边行善,一边念咒,使他改造命运取得了事半功倍效果的秘诀,我们怎么能够不学习呢?
准提咒实际也是观音菩萨的咒,“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佛言:“若一心静思诵此咒,满九万遍,无量劫造十恶五逆,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菩萨,丰饶财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说:“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迦摩罗疾(大病名)尚得除瘥,何况余病!若不消灭,无有是处。”这是说明此咒的神奇之处,不仅效果神奇,而且没有条件,不管什么人,不管所处什么环境,都可以念。出家比丘、在家俗人,无论吃肉还是吃素,无论所处之地是干净还是污秽,都可以念,这是毫无条件的咒啊,不像其他很多密咒,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念,否则就是亵渎佛菩萨。
同样念经也有殊胜功德,了凡先生是读书人,念经自然是没有难度的,为何云谷禅师开示了凡先生念咒而没有劝他念经呢?因为了凡先生念咒能更快取得效果,正如净空法师所说:“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如果了凡,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幻余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就是一次善行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这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行善之法,这个方法不是投机取巧,同样也是要你发真诚心。所以,无论是念咒,还是行善,只要生起了真诚心,那么就能速见成效。
【例证】
“净意道人”的命运变化
(出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朝嘉靖年代,江西有位俞公,名叫俞都,字号良臣,博学多才,十八岁成为诸生,每回考试必定高中。到壮年时,家中贫穷,俞公带领传授弟子与同学弟子十余人,组织成立文昌社,倡导惜字,放生,戒杀,戒口过,施行多年。后来,俞公前后七回应试都不中,生五个男孩,有四个夭折。第三个孩子聪明秀气,左脚底有两颗痣,夫妇都很疼爱。八岁时,在乡里走失,不知去向。生下四个女孩,仅仅剩下一个。夫人伤心过度而双目失明。俞公终年潦倒,越来越贫困。反省自己,不知因什么过错,而惨遭上天惩罚。四十开外后,每逢除夕,自己用黄纸写疏文,祈求灶神,能够上达天帝。经过数年,也没有回应。
到四十七岁时,除夕日和失明妻子及女儿,夜间坐着,室内平静凄凉,忽然听到叩门的声音。俞公拿烛火探照,看见一位头戴角巾、身穿黑服、发须半白的人,进门打一长揖而坐,口称姓张,从远路而来,听到你们家中发出愁叹之声,特意前来慰问。俞公心中诧异,对他很恭敬。向他说出平生读书累积善行,到现在功名不成,妻儿不全,衣食不继,又焚疏祈求灶神,上达天帝的事。
张先生说:“我知道你家事情很久了,先生恶的意念太重,专门追求虚名,满纸怨天尤人,陈诉上帝很不恭敬,恐怕受罚不止如此!”
俞公惊讶说:“听说在冥冥中,有细微善事,神就会记录下来;我誓愿做善事,奉行规章已经很久,难道算是虚名吗?”
张先生说:“就规条中‘惜字’一项,先生的朋友和门徒,多用书写过的文章及旧书籍,糊窗户包物品,甚至拿来擦桌椅,而且还借口说不要污秽,进而将它烧掉。先生每日亲眼看到,从不诫说一句。从外面拾获字纸,带回家中焚烧,有什么助益呢?社中每月放生,先生为之奔逐,可慈悲心并没有发出来,只是跟着世俗做做样子而已。先生家虾蟹之类生命,也经常进入厨房,它们不是生命吗?再说‘口过’这一条,先生言语敏捷微妙,交谈者常倾倒于你。先生话说出口,心里也觉察出有伤厚道,但与朋友熟了说话惯了,随顺风气,谈笑风生,低俗言语不能禁止。口舌所到之处,早已触怒鬼神,阴德簿中不知已经记下多少口过。可你竟然还自以为是,以厚道者自居,这是欺己欺天。‘邪淫’虽然没做过,但只要见到别家美女,必然久看不动,心中思念久久不能平息,只是没有因缘相助。如果一旦有缘相遇,能像鲁男子(指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不近女色,时人称他为“鲁男子”,不是指“柳下惠”)那样而不动心吗?所说终身没有邪念,难道能够欺骗天地鬼神吗?真是妄言。先生自己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尚且这般情形,更何况其他人呢?你每年焚烧的疏文,都呈献给了天帝,天帝命令日游使者,观察先生善恶数年,没有善行可以记录。先生在私下独处时,常有贪心、淫心、嫉妒心、量狭急躁心、高傲心、藐视心、回忆过去期望未来心、恩仇报复心,各种狭隘思想,不能细数,种种罪恶心念,顽固不化。天神早已登记在案,上天惩罚日渐加近。逃避祸害,都恐怕来不及了,哪还能祈福呢?”
俞公惊愕、恐惧,伏在地上流泪说:“张先生知道幽冥中的事情,必然是尊贵的神明,祈求你救度我。”
张先生说:“俞先生读书明礼,也知道‘慕善为乐’,当听到一声好话,不时劝勉别人;见到一项善事,不时鼓励别人。但俞先生随过随忘,信根原本不深,恒心也不坚固。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随俗敷衍,何曾做过一件实在的事?而且满腔恶念起伏缠绵不去,还期望上天赐福;就像种下遍地荆棘,却痴望五谷丰登,这样难道不荒谬吗?俞先生从今以后,凡是有贪淫妄想、种种杂念,要一切猛力摒除,收拾得干干净净,念头只向善的一边去。假若有力量行善,不要期望得到好报,不要追求虚名,不论大小难易的善事,要实实在在,耐心去做。如果力量办不到,也要勤勤恳恳,使心意圆满。第一,要忍耐;第二,要有恒心。不可以自惰,不可以自欺,实行久后,就有效果。俞先生在家敬奉我很是虔诚,所以我今晚特来,以此报答,快快勉励行善,可望回转天意。”
说完张先生进入屋内,俞公随即跟着进去,到灶下忽然不见,才领悟是司命灶神,因而焚香叩谢。
第二天元旦,俞公拜祷天地,发誓必定痛改前非,一心行善。为了区别于从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净意道人”,誓愿去除种种妄念。
俞公改名为“净意道人”后,就如了凡先生改名之后发了行善的真诚心,从此前后判若两人。行善不再是应付了事,心中私念日日减少。他一边行善,一边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念观音圣号一百声),务求念头更加真诚清净。从此一言一动一念,有如鬼神在旁,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有助于人,有利于物,不论事情大小,不论空闲及忙碌,不论自己力量能否做成,都欢喜行善,委曲求全,坚持到底。随因缘方便,广泛培植阴德。并教人敦厚伦常,勤学,谦让,忍辱。经常给人说因果报应,见人常常开导。唯恐每日所作的不够。每月最后一天,合计当月所说所做善事,到灶神处焚疏上告天帝。行持久了之后,动时万善相随而来,静时一念不起。
俞公真诚行善的结果,如了凡先生一样,他考中了进士,失散的儿子也找到了,妻子的眼病也好了。俞公不仅自己家庭美满获得长寿福报(八十八岁),而且儿子娶妻后连生七个男孩,都是书香世家。
命相变了的宋郊
(出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救蚁中状元之选》)
宋朝宋郊、宋祁(qí)兄弟俩同在太学读书。有位僧人给他们看相说:“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来春试完毕,僧人看见大宋命相改变而祝贺说:“您好像救活过数百万生命啊?”宋郊笑道:“贫儒哪有这么大的能力!”僧人说:“能够爬动的微小动物都是生命。”宋郊说:“有一个蚂蚁窝被暴雨侵袭,我就编了一座竹桥引渡它们,难道就是这件事吗?”僧人说:“正是了!小宋今当大魁,您最终也不会落在他下面了。”等到公布名次,宋祁果然考中状元,章献太后说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就改宋郊为第一,宋祁第十。这才相信僧人所说的不错。
宋郊(996~1066年),宋安陆人,后迁雍丘。初名郊,字公序,后改庠(xiáng)。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第一,官至检校太尉平章事、枢密使。与弟祁都有文名,称二宋,谥“文宪”(《宋史》284卷后传)。
宋祁(998~1061年),与兄郊同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 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与欧阳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后,谥“景文”(《宋史》有传)。
对于宋郊的事情,人们以为功小报大,就很怀疑。古人评论说:“不知这只不过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罢了!如果推究根底,那么当时所救的蚂蚁,不少于数万,后世感恩图报的,也不会少于数万。难道得一个状元就可享尽福报吗?况且状元,只不过是身外虚名罢了。三寸气断,状元还在吗?反说福报太大,糊涂啊!”
同样道理,了凡先生虽然只是发布一项惠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他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却能抵一万件善事。可见做善事,也要有方法,也要有条件,因为方法和条件不同,那么同样做一件善事,其效果也完全不同。
救蚁延寿的小沙弥
(出自《福报经》)
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获得了六种神通,预见身边的小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男子)七天后会死,就叫他回家看望父母,到第八天再来,想要他死在家里。到第八天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大蚂蚁窝,将被流水冲入,急脱僧衣盖住,蚂蚁得救。后享寿八十,证得罗汉的果位。
根据命运的原理,人寿的长短,一生下来就决定了,所以算命先生能够算定一个人多长年寿。小沙弥延寿,那是因为他救活了无数生命才延长自己的寿命,所以放生就能延寿,正好对症下药。
【名言哲语】
了凡先生践行立命之学重在“力行”,曾国藩的经济(经世济民)之学也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因此要想改变命运成为圣贤,就必须力行“仁、敬、孝、慈”等伦理道德。曾国藩反对说空话、说大话,强调经济学的“力行”。在《致诸弟书》中,他说:“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他认为“力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知一句便行一句,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注重实效,反对“但凭心所悬惴者为高”。其务实态度与当时以倭仁为代表的主敬派不同,主敬派认为程、朱什么都解决了,后来学者只需一切照旧。
了凡先生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现身说法并留下家训教育后代,曾国藩也说:“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出自曾国藩书信《致刘蓉书》,刘蓉是曾国藩儿女亲家,其女嫁曾纪泽)其意为,如果我对于圣人之道有所体会,就不能只停留在体会上,一定要去身体力行,把它落实到修身的实践中去;还不能仅仅自己一个人去身体力行,还要把自己的体会与实践写成文字流传于后世,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四章 教子立命
【原文】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1]。”又云:“惟命不于常[2]。”皆非诳语[3]。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4]想;即时[5]当顺利,当作拂逆[6]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7]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8],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9];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10]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11]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12]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13]、至真至正之理,其[14]熟玩[15]而勉行[16]之,毋自旷[17]也!
【注释】
[1] 天难谌(chén),命靡(mí)常: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因为天命是无常的,并非固定不变的。出自《书经·咸有一德》“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孔传说:“以其无常,故难信。”谌,相信。靡,没有。常,一定。
[2] 惟命不于常: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出自《书经·康诰》:“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其意是: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使得我们周人列祖列宗的祭祀断绝啊!《大学》引用了这句话,说:“《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3] 诳(kuáng)语:骗人的话,或者说谎话或者说大话。
[4] 落寞:失意潦倒。
[5] 时:时运。当时的运数;一时的运气。
[6] 拂(fú)逆:指违背,违反。
[7] 贫窭(jù):贫穷。
[8] 望重:指名望大。
[9] 愆(qiān):罪过,过失。
[10] 闲:防止,禁止。
[11] 俊秀:才智杰出的人。
[12] 因循:疏懒;怠惰;闲散。净空法师说:“‘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的混日子。”
[13] 邃(suì):深远。
[14] 其:表示祈使。当,可。
[15] 熟玩:认真钻研。净空法师说:“‘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
[16] 勉行:尽心尽力去实行。
[17] 旷:荒废,耽误。
【译文】
《书经》上说:“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天命是无常的。”又说:“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不是骗人的话。
于是,我就知道:凡说祸福是自己造成的,这是圣贤的话;如果说祸福是由上天所赐的,则是世俗的言论。
你的命运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即便时运顺利,也要常作不如意想;即便眼前丰衣足食,也要常作贫穷困苦想;即便大家都很爱敬你,也要常作惭愧恐惧想;即便家世名望再大,也要常作卑下想;即便学问很优秀,也要常作浅陋想。
往远想,要弘扬祖宗的美德;往近想,要以自己所修功德掩盖父母的过失。往上想,要报答国家的大恩;往下想,要营造家庭的幸福。往外想,要救人之急难;往内想,要防止自己心中生起邪念。
一定要天天都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都改正自己的过失;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会一天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一天没有过失可改,就一天没有进步。天下聪明而有才智的人实在不少,他们之所以道德没有越修越好,事业没有愈做愈大,就只因为混日子,白白地耽搁了一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乃是至精、至深、至真、至正之理,你应当熟读深思,细细去体会,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千万不要虚度光阴啊!
【解读】
本章是全篇的总结,了凡先生总结自己的经历,用自己践行立命之学超越宿命的事实告诫儿子如何安身立命。
首先用《书经》的话总结全篇的宗旨。《书经》又叫《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
了凡先生引用了《书经》的话“天难谌,命靡常”来总结全篇。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多有误会,第一个“天”,我以为应当是指天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要是如有些人理解为上天或上帝、天帝,那么翻译为“天帝是不可相信的”,岂不是大不敬?故不能这样理解。但理解为天命即命运,则顺理成章,与后面“命靡常”互文生义,即天命是难以相信的,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因为命运并非固定不变,所以命运是不可相信的。这也就是说命运是自己创造的,并非上帝或任何神灵可以无缘无故地赐给你福报或者降临灾祸给你,你自己的祸福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因你善恶行为而变化,那么祸福也是处于变数之中。君子立命,应当努力行善,才会趋吉避凶,这才是此篇的宗旨。
“天难谌,命靡常”是说“命数定而有变”,即人皆有命数,但是行善、作恶会使命数发生变化。正如净空法师所说:“‘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的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但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命靡常’,《太上感应篇》明白地告诉我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书经》又说“惟命不于常”,这更是明显地说明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的。《大学》引用了这句话,说:“《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什么意思呢?《书经·康诰》里面说“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走上行善的道路,从善而不变,那么就能得到。得到什么?对于君王来说可以得到天下,对于百姓来说可以得到幸福的生活。相反,如果走上不善(为恶)的道路,为恶而不变,那就会失去。失去什么?对于君王来说会失去天下,对于百姓来说会失去幸福的生活。正如净空法师说的“惟命不于常”这句话,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所以了凡先生最后总结说:“凡说祸福是自己造成的,这是圣贤的话;如果说祸福是由上天所赐的,则是世俗的言论。”
了凡先生郑重叮嘱儿子,这些圣贤的话绝不是骗人的话,你一定要相信。又说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乃是至精、至深、至真、至正之理,你应当熟读深思,细细去体会,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千万不要虚度光阴。佛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相信圣贤说的话真实不虚,然后才能得救。
净空法师说:“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着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还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地位、威势、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的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走,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着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了!
“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净空法师是弘扬净土法门的,所以他强调最大的信(佛门叫作真信切愿)就是相信有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能往生净土。上文谈到准提咒,笔者已经说过念咒的威力,可以净化心灵,超凡入圣,并非什么迷信。而念佛与念咒相比,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念佛一样净化心灵,心净则有净土,这也没有什么迷信,所以我们不要一谈到念佛,就是宗教,而一般人理解宗教就是迷信。如果人们相信有西方净土,一心念佛,今世的命运得以改变,死后是否往生净土还不知道,但今世的命运已经改变,又何乐而不为呢?
清代截流禅师说:“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冤。”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远大志向,只是做些一般好事,命运是改变了,但没有摆脱六道轮回。如果做了大善事,下世就会大富大贵,因为地位高,就可为所欲为,反而因为富贵而堕落,这样看来前世修的福是不是修得很冤枉?因为富贵而堕落,到下辈子就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佛门称为“三世冤”。
所以一个人即使现在地位显贵,也决不作显贵想,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利用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去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三世冤”的情况出现。如果因为显贵就为所欲为,不仅下辈子堕落三恶道,今世也很危险。没见富贵人家出了很多败家子吗?如果地位显贵做尽坏事,即使自己一时半会没有潦倒,家里也因出败家子会把家产败光。所以,了凡先生非常害怕出现这种情况,他就谆谆告诫儿子:“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即便时运顺利,也要常作不如意想;即便眼前丰衣足食,也要常作贫穷困苦想;即便大家都很爱敬你,也要常作惭愧恐惧想;即便家世名望再大,也要常作卑下想;即便学问很优秀,也要常作浅陋想。”这就叫居安思危,不要使祖宗的福德在自己身上全部享尽,就要时刻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不管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公仆去造福众生。曾国藩叫作“求阙”,在富贵名利上,总要使自己有缺陷,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先有想法才能指导实践,这就叫“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了凡先生告诫儿子:“往远想,要弘扬祖宗的美德;往近想,要以自己所修功德掩盖父母的过失。往上想,要报答国家的大恩;往下想,要营造家庭的幸福。往外想,要救人之急难;往内想,要防止自己心中生起邪念。”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自己有远大的抱负,慢慢地、脚踏实地地做下去,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凡先生告诫儿子的这些想法,有大有小,大到报效国家,小到一家幸福,都是从心中先有美好的愿望开始。
佛教提出“信愿行”,首先要相信,然后要发愿,最后落实到行动,三者缺一不可。前面说了“信”,上述了凡先生提出的这些想法,实际上就是发愿,这些愿望要发得真诚,只要发得真诚,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但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的。佛门有句话“一称南无佛,即已成佛道”,成佛是多么伟大的目标,但一个人只要称一声“南无佛”,即使他现在多么贫贱,但总有一天会成佛的。
当然,如果“信愿”马上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就能够更快地看到成果。了凡先生告诉儿子如何行动呢?那就是先要改过,这是第二篇的主题(改过之法)。
在本篇结尾,了凡先生告诫儿子要天天改过,日新月异,千万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凡先生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教育,后来中了进士。
【例证】
信就能得救
(出自《列子·黄帝》)
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一直信以为真。
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个水便可以得到!”
商丘开游过去,又再游了回来,果然找到一颗宝珠。
不久,范家的仓库发生火灾。
范子华先生告诉商丘开:“如果你能进入火中拿出有文彩的丝织品,我便有赏赐!”
商丘开进入火中,往返几次搬出主人所吩咐的东西。在熊熊的烈火中,他的身体丝毫没有烧焦。
众人向他道谢而且请问诀窍。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以为你们所说的都是真话,唯恐自己的诚心不够,无法彻底奉行,不知道形体的施为,也没有考虑到利害关系,专心一志便没有忤逆的事物发生,如此而已!”
孔子知道这一件事,便告诉学生说:“至信的人可以感化万物,感动天地、鬼神,纵横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而无所障碍,它的大用岂止在进入水火和险境平安而已吗?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仍然能如愿以偿,没有障碍。何况对方和我都出于真诚呢?(那威力可就更难以想象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信以为真”,这个“真”就是没有一点杂念,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奇迹,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假事可以变成真事。“信则得救”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商丘开连普通人的话都信以为真,那么如果我们相信圣贤的话,相信圣贤留下的经典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念佛成佛的樵夫
(出自《法华经》)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者到祈树给孤独园求出家。佛陀的大弟子们看见后,就先用自己的神通观察他前世的善根,可他们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到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有任何一念善根。
于是就说:“你一点善根都没有,怎么出家呢?出家也不能成就。”
这老者一听就号啕大哭,这么一哭就被佛陀听到了,佛陀出来就明知故问:“这位老者怎么在哭?”
弟子们说:“他要出家,可是我们看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
佛陀说:“他有善根,让他出家吧!”
这老者一出家,精进用功,不久就证罗汉果(不再入六道轮回)。
这些大弟子疑惑了:“这个人八万大劫内没有一点善根,怎么一出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证罗汉果呢?”他们就请教佛陀。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可这老者在无量劫前是一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啊!就凭这无量劫前,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今天遇到我,缘成熟了,应该证阿罗汉果。”
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说明“信愿”很重要,你相信有佛,念佛求保佑,虽然只是满足自己眼前的愿望,也没有好好去修行,但正因这一点“信愿”,也就成了今后成佛的果。
提前买义的孟尝君
(出自《战国策》)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他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其中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那个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高呼万岁。孟尝君一听他把债券烧了,虽然名为“买义”,可他认为对他的损失很大,所以他听完冯谖的报告后很不高兴。
这里就说明孟尝君没有冯谖那样的长远眼光了,他不懂得一个人贵显时还要想到自己哪一天或许就穷困潦倒了,如了凡先生说“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这样才能预作准备。可喜的是他的食客没有白养,为他提前做好了准备。
果然,仅仅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他的封地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的热烈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远虑。
由此可以证明了凡先生说“即便命当荣华显贵,也要常作失意潦倒想”是多么有智慧的话!
【名言哲语】
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出自《纪念白求恩》)这点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主义精神,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人有了白求恩精神,就有了凡精神的现实版,这是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的新境界,如果我们按照说的去做,有了这种无私精神,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一个人能够慎独,就能做到了凡先生所要求的“天天都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都改正自己的过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