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字的八字属性(张字的八字属性有哪些)

君心似我心 2023-08-23 03:20:28 用户分享

漫话谶语(下):天意源自

接着聊两晋南北朝的谶语。一条谶语,一个故事,故事里面,是啼笑皆非,是贪欲无厌,是血泪斑斑。

顺“谶”行事:拍老天爷的马屁

两晋南北朝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谶语的迷信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基于这种迷信,有人自觉地以谶语作为指导,顺“天”行事。

  初,(羊)祜以伐吴必藉上流之势。又时吴有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祜闻之曰:「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会益州刺史王濬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濬又小字阿童,因表留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晋书·羊祜列传》

一代名将羊祜

西晋初年,大将军羊祜受命为伐吴作准备。羊祜是个极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要想成功,必须借助水军顺流而下之势。但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羊祜一直为物色水军统领而大伤脑筋。正好,益州刺史王濬被朝廷征召为大司农,羊祜知道王濬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此外,王濬小字阿童,正应童谣。于是经过羊祜举荐,王濬被任命为龙骧将军,秘密地监造舰船,训练水军。

谶语应验了没?“王濬楼船(水中龙)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最终于公元280年,率领水师直抵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的正是王濬。

楼船示意图

苌既死,健以谶言“三羊五眼”应符,故立为太子。健卒,僭即皇帝位。——《晋书·苻生载记》

苻生是前秦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本来是没有机会继位的,因为他上面还有个大哥苻苌。可惜,苻苌在追击桓温的作战时受了箭伤,不久死去。机会摆在了苻生面前,但是,距离皇太子之位还有一道障碍:苻生只有一只眼,这样一个五官不全的人当皇帝似乎有碍观瞻。苻生的爷爷,也就是苻洪还活着的时候就很不喜欢苻生,他曾经对苻生的父亲苻健说:“这孩子很残暴,不如早点除了,不然长大了必然会祸害到家人。”苻健拔刀要杀,却被自己的弟弟苻雄(苻坚的父亲)劝止了。

一代暴君苻生

现在,明立的皇太子苻苌已死,苻健对于要不要立苻生是有犹豫的,毕竟苻健儿子很多,苻生后面还有一长串“替补队员”。但是,结合社会上流传的谶语“三羊五眼”(三只羊五只眼,意思是有一只是独眼),苻健认为也许天意在苻生,就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当然,从后面的历史看,惨无人道的苻生绝不是个好的选择,要么是苻健对“天意”的领会有偏差,要么就是“三羊五眼”另有所指。总之,拍老天爷的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两晋南北朝,不乏苻健这样的人,从谶语中发现了“商机”,想要贪天之功,以为己利。

(桓)豁闻符坚国中有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有子二十人,皆以「石」为名以应之。——《晋书·桓彝列传》

桓豁是东晋将领,权臣桓温的弟弟。他听到北方前秦那边流传有谶语“谁谓尔坚石打碎”,好像是说符坚被一个名字带“石”的人给打败了。桓豁为了应谶,成就大功,给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全都以“石”命名,石虔、石秀、石民、石生、石绥、石康等等。一下子加了二十道保险,就算是摇号的话,中奖几率也比别人大得多吧!结果呢?

淝水之战示意图

  (谢)石字石奴。淮肥之役,诏石解仆射,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与兄子玄、琰破苻坚。先是,童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故桓豁皆以「石」名子,以邀功焉。坚之败也,虽功始牢之,而成于玄、琰,然石时实为都督焉。——《晋书·谢尚谢安列传》

淝水之战,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是刘牢之,在前敌指挥的是谢玄、谢琰,整场战役的总司令是谁呢?谢石!谢石是谢安的弟弟,字叫石奴,一人占了俩“石”,最终应了“石打碎”的谶语。“双保险”战胜了“二十道保险”,再次证明了“好钢要使在刀刃上”!

  (安)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辨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故桓玄之篡,因此获全。初谶云「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将为禅代,故密使王韶之缢帝而立恭帝,以应二帝云。——《晋书·安帝纪》

晋安帝司马德宗像

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东晋倒数第二位皇帝,从小就不聪明,连话都说不囫囵,冷热也分不出来,这份智商直追惠帝司马衷。但安帝也因祸得福,桓玄篡位的时候没拿他当盘菜,留了条命。等到刘裕掌握了大权,安帝就倒霉了。当时社会上流传有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之前我们提到过,是安帝的父亲、东晋倒数第三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的字,孝武帝死后帝位就传到了安帝。刘裕急于篡位,可根据“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安帝之后东晋还要再传一位帝王,国祚才能终结。如果自然演进的话,刘裕又等不起,当时安帝才37岁,刘裕却已经56岁了。于是刘裕决定出手干预一下,加快这个进程。公元419年,刘裕派遣手下王韶之缢死了安帝,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恭帝。两年之后,恭帝的使命完成,生命也就完结了。

有些谶语牵强附会

历史上,谶语之所以扑朔迷离,因为它有个特点,有话不直说,让人猜谜语;隐约似有所指,但当时的人往往猜不透彻,一定要等到事情发生了,人们才恍然大悟。

  自诸葛(诞)破灭,(石)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又闻童谣曰:「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晋书·石苞传》

晋武帝司马炎像

诸葛诞之乱平定后,大将石苞奉命镇守淮南,手下兵强马壮,石苞又勤于政务,很得民心。出身琅邪王氏的监军王琛很看不起石苞,因为石苞出身寒门,曾经以卖铁为生。这时,王琛听到了一首童谣,“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宫中大马”自然是姓司马氏,变成驴就不再是马,寓意大权旁落;后半句是说一个名字中带“石”的人把司马氏欺负得很苦。王琛结合童谣,给晋武帝司马炎打了个小报告,认为石苞应谶,有勾结吴人造反的动向。司马炎之前就听到有望气士说“东南方向有大兵作乱”,再接到王琛的报告,就更加怀疑石苞了。当然司马炎没有杀掉石苞,而是解除了石苞的兵权,把他调入朝中为官。后来,石苞费了好大劲才洗清冤屈。

石苞没有反心,更没有反行,那谶语应在谁身上呢?后来石勒崛起,祸乱中原,人们普遍认为,“大石”之谶指的是石勒。

猜谜一样的解谶过程,不但会无端地冤枉人,有时候让人感觉十分牵强。

宋泰始既失彭城,江南始传种消梨,先时所无,百姓争欲种植。识者曰:“当有姓萧而来者。”十余年,齐受禅。——《南齐书·五行志》

刘宋泰始年间丢掉彭城以后,江南地区开始流行种消梨。消梨又称香水梨、含消梨,体大、形圆,可入药。这是江南地区从前没有的新品种,经济价值高,所以百姓争相种植。结果,“有识之士”硬是从一个梨子中窥测到了“天机”,说“会有姓萧的人来(取代皇位)”。尽管十几年后,的确发生了萧道成以齐代宋的事件,但由“消”而“萧”,进而联系到朝代更迭,这种想象力未免过于丰富。倒是下面一条直接明了:

谶又曰:“肃草成,道德怀书备出身,形法治吴出南京。”上即姓讳也。南京,南徐州治京口也。——《南齐书·五行志》

神秘的谶书

这里的“谶”是一部名叫《老子河洛谶》的谶书,也就是一部政治预言集。“肃”+“草”是个“萧”字;此外,谶语里还有“道”有“成”,简直就是为萧道成量身打造的。而且,这条谶语超级好猜,对智商十分友好。

说到这里,容我插叙点个人经历的琐事。大学时,宿舍有个男同学,爱用人的名字猜谜语,他制的谜面稀奇古怪,有些匪夷所思,但也有一个堪称侮辱智商的,令人记忆犹新。班里有个女同学叫袁方,于是他让我们猜“又圆又方”是谁,传为笑谈。

上述谶语就是这种情况。更重要的是,《老子河洛谶》是梁人编撰的,从时间上讲是过时的谶语。事情已经发生了,再用谶语来追记(也不排除是新编)论证其准确性,这未免有欺人之嫌。再看一条:

初,简文《寒夕诗》云:“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后人以为诗谶,谓无蒂者,是无帝;不安台者,台城不安。——《南史·贼臣传》

简文是指梁简文帝萧纲,他于侯景之乱中被扶立为傀儡皇帝。像这种谶语,就只能用牵强附会来形容了。

利用谶语造势杀人

谶语的魅力(也可以说是威慑力),在于其神秘性,往往是口口相传,不知其所来由(个别例外,像是郭璞、袁天罡这种级别的术士,他们流传下来的)。但是,就像魔术一样,外行看着目眩神迷,一旦戳穿,不过尔尔。谶语也是这样,作者一旦暴露,其用心也就彰然若揭。之前我们讲过韦孝宽自制谶语离间斛律光君臣的事迹,下面再看一例:

(王)景文外戚贵盛,张永累经军旅,又疑其将来难信,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一士王字,指景文;弓长,张字,指张永。景文弥惧,乃自陈求解扬州。——《宋书·王景文传》

被后世饥为“猪王”的宋明帝刘彧(影视剧扮相)

王彧字景文,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的五世孙。他的妹妹王贞风是宋明帝刘彧的皇后。既是外戚,又出身高门,还颇受宋明帝的信任,所以王彧在朝廷地位很高。但是,随着宋明帝的身体日渐衰老,他担心太子年幼,镇不住功臣宿将,开始谋划身后事。于是,一条空前绝后的由皇帝亲自制作的谶语出笼了,矛头直指王彧和另一位重臣张永。这就是欲加之罪了!好在王彧是个很知进退的人,赶紧上书请辞扬州刺史这一封疆重任。臣子如此识趣,能躲得过皇帝的猜忌吗?

泰豫元年春,上疾笃,遣使送药赐景文死,使谓曰:“朕不谓卿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因手诏曰:“与卿,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敕至之夜,景文政与客棋,扣函着,复还封置局下,神色怡然不变。方与客棋,思行争劫竟,敛子内奁毕,徐谓客曰:“奉敕见赐以死。”方以敕示客。酒至未饮,门客焦度在侧,愤怒发酒覆地曰:“大丈夫安能坐受死?州中文武可数百人,足以一奋。”景文曰:“知卿至心,若见念者,为我百口计。”乃墨启答敕,并谢赠诏。酌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自仰而饮之。——《宋书·王景文传》

这段比较长,我大略解释一下。公元472年,宋明帝病重,他之前布下的棋局开始收官。他派人赐毒药给王彧,说:我并不认为你有罪,但是呢,我不认识去地府的路,麻烦爱卿在前面给我导个航。并且亲手写了份威胁性的诏书:你要不死,灭你全家!特使抵达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了,王彧正与门客下棋。看完了皇帝赐死的手谕,王彧从容下完一局,若无其事地对门客说:皇帝赐我死。有门客劝他造反,王彧拒绝了,临死还开了个玩笑:这酒我就不劝哥几个了。

王彧固然死得从容,颇得魏晋遗韵;宋明帝“下棋”也真是狠辣,可怜王彧下了一辈子棋,赶不上宋明帝的“无弈之弈”。

谶语溯源:民心所向

说了这么多谶语,来探讨一下其产生的根由。除了上述具有特殊目的的不算,以童谣或者歌谣形式流传的谶语往往是有基础的。

《言传》曰:“下既悲苦君上之行,又畏严刑而不敢正言,则必先发于歌谣。歌谣,口事也。口气逆则恶言,或有怪谣焉。”——《南齐书·五行志》

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不到君王的积极响应,又畏惧法律正义的铁拳,只好以歌谣的方式抒发胸中一口恶气。来看一例:

桓玄画像

  初,(桓)玄在宫中,恒觉不安,若为鬼神所扰,语其所亲云:「恐己当死,故与时竞。」……其时有童谣云:「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其凶兆符会如此。郎君,谓元显也。——《晋书·桓玄列传》

桓温之子桓玄虽然成功篡位,鸠占了皇宫,但心里很不踏实,整日疑神疑鬼,觉得离死不远了。当时的童谣说:今年桓玄杀了郎君(指司马元显,宗室,之前掌握朝政大权,讨伐桓玄失败被杀,年仅20周岁,故有郎君之称),明年就轮到诛灭桓氏了。

长干巷是都城建康一条里巷,为吏民杂居之所。这首童谣里,“长干巷”起的作用类似于《诗经》中“兴”的手法,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看似没有联系,实则又隐隐约约,千丝万缕,表明这种心声来自底层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谶语都没有明确的作者,一种可能是,作者惧祸,不敢“署名”,第二种更大的可能则是,童谣也好,谶语也罢,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创作的产物,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加工完善,根本找不出相对应的作者。

历来,清醒的统治者都很重视谶谣,大多谶谣代表的是,正如《尚书》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上天通过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来观察人间帝王的统治,无论满意或不满意,都会通过老百姓来传递。

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上天所要的,不过是万物自然运行罢了。只要统治者上体天心,下察,使百姓安居乐业,谁会吃饱了撑的去造谣生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