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7八字女(1986年九月二十七生人的命运)
故事里的哈飞之冲天一跃
进入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哈飞的直5、轰5相继停产,企业陷入发展困境。而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直升机工业水平差距也逐渐拉大,现有机型已无法满足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98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哈飞以技贸结合的方式全额贷款9800万美元引进法国“海豚”直升机制造专利技术研制直9直升机。
型号引进合同签订后,哈飞干部职工群情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以哈飞当时的技术水平,要生产这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升机,难度极大、挑战重重。为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哈飞自筹资金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为生产工作做足准备。
1980年10月,哈飞开始陆续收到法方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期间,图纸更改频繁、部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法方为了满足适航要求对技术文件进行了大量修改,给哈飞资料消化和组织生产工作都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法方有些成品因是第二、三专利,所以无法提供相关必要资料,这就需要哈飞自行研制,可谓举步维艰。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很多干部职工对能否完成这项工作产生了疑问。为鼓舞士气,哈飞多次召开会议,鼓励干部职工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心,统一思想,闯过难关。这些鼓励让哈飞人又燃起、干劲十足。为克服语言障碍给工作带来的不便,哈飞举办了法语学习班,在厂内一度掀起了学习法语的热潮,也培养出一批法文翻译专业人才。此外,哈飞先后共派出100余人赴法学习,这些人也成为型号试制工作的中坚力量。
1986年9月27日,试飞员张幺年、宋家晋驾驶直9A首飞成功。但身处喜悦中的哈飞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要让中国直升机制造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必须早日实现国产化,把它变成真正的“中国造”!
1988年5月11日,直9国产化研制技术经济总承包合同在北京正式签订,哈飞作为国产化总承包单位代表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合同上签字。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第一次以主机厂总承包的形式开展型号研制。原材料生产技术难度大,科研经费不足……一道道难题摆在哈飞人面前。为加强组织协调力度,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哈飞成立了直9国产化研制指挥部,负责协调部内31个厂所和系统外8部1院59个厂所。直9国产化工作正式启动。
国产化研制中,许多新技术都要从零起步,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1992年1月16日,一架代号直9A-100的国产化直升机在哈飞机场腾空而起,用声声轰鸣向世人宣告它的诞生。直9的研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使我国直升机制造技术一步跨越30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2年12月,直9完成性能鉴定,国产化率达到75%。1993年开始批量生产,次年交付使用。
现在的直9,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改型和技术更迭,已实现系列化发展,拥有军民两大系列30余个型号。在香港回归、国庆阅兵、极地科考等重大事件和活动中,人们都能够看到直9的身影。直9的成功研制,不仅推动了哈飞的技术进步,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更为我国直升机事业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