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年跟年(八字看年)

无药可救 2024-02-12 12:01:38 互联网

过年说年,对于“年”你知道多少?论论区一起聊聊

#头条创作挑战赛#

传说在上古时期"年"也叫“年兽 ”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年兽”每到年末的午夜,就会进攻村,对村子里无论妇幼老少进行残酷的大,人民深受其侵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的人民发现了“年兽”很怕鲜艳的红色,响亮的爆竹声及明亮的灯火。于是找到了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红对联、爆竹和通明的灯火。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挂灯笼,放爆竹,除夕夜就围炉守更待岁,平安渡过。初一早上,就走亲串友互相庆幸问好。慢慢的就逐渐成了如今的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也就是“过年”,我们通常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这就是“年”“过年”“春节”的由来。

友友们,我说清楚了吗?

现在,我再来说说“年”字。

在Baidu 百科 ,古籍解释,“年” 字又《集韵》乃定切,音佞。人名。 年夫。 亦书作秆。

"年"又齿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 言以德为轻重,而不以齿为先後也。“年”又姓。 永乐中有年富。又叶祢因切,音纫 封禅郊祀,登秩百神,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又 乃定切 ,音佞。人名。又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 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正岁年以序事 ,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 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币则为岁,朔气币则为年。作季,谷熟也。 有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疏:年者,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正岁年以序争。

说了这么多“年”,在我们日积月累,夜以继日的生话中,对年的成语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如,中气年深(形容时间久远 ),年丰时稔(意思是指年成好,庄稼大丰收),百年之欢百年好合,百年偕老(指男女结为夫妇)年谊世好(指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年谊世好)破瓜之年(意思是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乱世凶年(意思是时世,年成极坏)。耆年硕德(意思是指年高。指年老而德高望众)学老于年(意思是青年人的博学)芳年华月(指美好的年华)残年余力(是指年老体衰民和年丰,意为老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还有,十年寒窗,百年育人,年近岁逼,天假其年,逾年历岁,圣人之年,隔年皇历,福寿年高,桑榆之年,年岁稳年丰, ,,,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那些带“年”字的诗词,如“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最最伤心的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对大家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最后祝大家,年年有此时,岁岁有今朝!春节快乐!年年有余!

.

年龄有“虚岁”“周岁”之分,聊聊中国古代有哪些官方计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文明变革中,至今仍有一些风俗流传下来。其中,中国人独特的年龄计算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依据史料记载,从先秦时始,华夏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官方认定的计龄方式。对于古代政府而言,年龄的计算方法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活动中的缴纳赋税及劳役政府,还是国家处于战争时期的壮丁征募,都需要一个确切的年龄节点。

"虚""周"之争

自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计龄方法,从计龄的时间节点上来说,官方和民间各有一套标准,据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史料记载,自汉初起,民间就形成了以农历春节为时间节点的增年计法。而封建政府出于更好地管控百姓,则以基层官府每年的造籍日为增年的时间节点。

明朝末年,世界风云变幻,在通往东方的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帝国占据后,大量西洋人士利用远洋航运拓宽商路,前往中国进行瓷器及茶叶贸易,而一些传教士也跟随这些商队抵达广州及澳门。而这些传教士,除了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教义,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譬如历法、几何学、近代地理知识等。

随着西洋历法的传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末启蒙思想者顾炎武提出了"岁尽增年"这个说法。不过在以"岁尽增年"的方式计算古人年龄的时候,不得不提到学界中关于古代中国人虚岁和周岁的争论。

众所周知,现代我们使用的周岁概念是在西洋公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中国古代实行的农历为阴阳历,每年的天数并不相同,上文中所述的"岁尽增年",就是以农历时间为节点为分界来计算年龄的。

上古时代的人是否有周岁计龄的习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战国时期秦孝公及商鞅颁布的《垦草令》中,秦国当时的户籍档案只记载百姓的生年及年龄,这是第一个有明确计龄方式的成文法令。

而直到清宣统三年颁布的新政《户籍法》之前,中国基层官府的档案中没有关于民众出生具体日期的记载,只有百姓的生年以及年龄。所以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朝代中,是没有出现官方认证的周岁计龄方式。

既然没有官方认证的周岁计龄方式,那么民间是否存在周岁计龄的情况呢。想必各位都知道西晋时期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其中就有石崇砸坏别人在其寿辰当日送上的珍贵珊瑚的荒诞行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两晋时代起,中国人就有了庆祝生日的情况,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出生的准确日期。

按照常理而言,随着庆祝生日的情形越来越普遍,那么民间也应该出现生日时便增加一岁的计龄方式。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百姓只是把生日当成一个可以庆祝的节日,而并非将生日视为年长一岁的节日。

而根据时期下发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直至时期,民间计算年龄的方式还是按照旧历,也就是虚岁计龄。

"著籍"增年

上文中我们提到,封建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百姓,以每年的造籍日为增年节点。先秦两汉时期,民众在政府造籍期间,自主向基层主管部门申报年龄。然而这种申报方式,存在人民瞒报或是官吏舞弊的行为,使得封建统治者对百姓控制力出现一个较大的真空。

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封建政府对户籍的控制也越来越完善,相比于先秦两汉选在八月这个比较尴尬的时间节点进行造籍,唐代政府则是在正月选择造籍,正月造籍的意义在于,官府计龄方式和民间计龄方式达到了统一,有效避免了舞弊及瞒报现象。

那么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一个问题,为何秦汉选择在八月造籍,而唐代则是在正月造籍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经济重心的南移,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集中在黄河流域,八月份正值农忙时期的收获季,在这个时间点进行造籍可以使官员快速掌握所辖地区的户口数据。

而随着三国魏晋时期,北方战乱频发,而五胡乱华更是将整个中原破坏得支离破碎,而南方在这百年期间并没有经历太多的战乱,朝代更替也主要是以权臣篡位为主,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夺位战争。因此在秦汉之后,各朝政府选择在正月造籍,与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有着必然的联系。

除上述原因之外,秦汉之后朝代选在正月造籍的原因,是赋税政策的转变。秦汉时期赋税制度并不完善,主要计税方式还是基于每家每户的壮丁人口,按月进行赋税缴纳。魏晋之后赋税征调制的出现,绢帛粟米等实物赋税都是在政府规定的特定时间缴纳,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收获季时进行造籍,只需在缴纳赋税的特定时间前确认户籍即可。

此外,秦汉之后,户籍功能也发生转变,秦汉时期户籍作为赋税依据,必须一年一造,但随着赋税制度的健全,魏晋时便出现了户籍三年一造的情形,而户籍的作用已经从赋税依据转变成了基础台账,专用的账本的出现,税吏在征收赋税时不必确认所属地的准确户籍。

传统民俗增年计法与手实申报

在历法尚未出现的年代,中国人利用自然景观以及农作物的成熟期来判断年份的更迭,而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十月份,恰逢黄河流域地区的收获时节,旧的农业生产周期结束,新的农业生产时期即将到来,于是人们将这个时间节点设为一年之始。

而在周处所著《风土记》一文中,提到了"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五熏炼形"。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自魏晋时起,正元日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无非就是祭祀先祖,饮酒作乐等。

但是在《李膺家录》一文中,提到了在庆祝正月时,年轻人要在老人之前饮酒,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中对老者的尊敬。

那么在魏晋时期,正元日饮酒为何要以年少者为先,此处不妨猜测下,在西晋时,民间采用"岁首增年"的计龄方式,年轻人意味着年龄增长了一岁,而老人为了表达对少年人增长一岁的庆祝,甘愿后饮。不过无论是先饮还是后饮,足以证明魏晋时期,民间已经开始用"岁首增年"的方式来计算年龄。

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古人农时对节气及自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此基础上,民间的计龄方式也从单一的按收获时分作为节点计龄转至正月计龄,计龄方式的演变也蕴含着古时百姓的大智慧。

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唐代官方推出了"手实申报"的计龄方式,也就是在每年正月,百姓可以向当地政府自己申报年龄,而非等到造籍日时申报。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使官方计龄方式和民间计龄方式达到统一。

总结

经过上文相关的介绍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古人计龄,并不存在"周岁"计龄的方式。顾炎武所提出的"岁末增年"也只是纸面上的理论罢了。虽然并没有周岁计龄的概念,但是古人的年龄分官方年龄和民间年龄两种,而我们在讨论某位知名古人的年龄时,多少都按史书以及当地县志中的官方年龄来作为参考,默认将官方年龄和民间年龄视为一致。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民间和官方所使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龄方式,难免会有人民瞒报自身年龄以及官员舞弊的现象。随着生产力以及天文历法的发展,百姓对自然规律的掌控程度愈加成熟,节气的出现为农业提供准确时间阶段,这也使得计龄方式相较于先秦时期有了极大的改变。

同时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稻谷一年三熟的特殊情况,也使得计龄方式由原本的收获季为节点计龄转为年初正月计龄,标志着中国人"虚岁"这个概念的出现。

到了唐代,官方计龄模式与民间计龄模式渐渐走向一致,赋税制度的健全使得基层官员不再依靠每年一次的户籍普查来确定税款,百姓可以通过手实申报的方式在正月申报自己的年龄,官员则在每三年一次的造籍期间对这些年龄申报进行处理,整理户籍,从而成功改变了之前官府计龄方法比民间计龄方法慢一拍的情形。

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官方计龄模式的不断升级与完善,在赋税征收上面,可以更好确认每一位适龄百姓的纳税义务,也可以避免百姓瞒报以及官员舞弊造成的瞒报劳动力情况。在法律层面上,计龄方式的统一使政府对犯人量刑更为方便。从而使封建政府对于百姓的控制力大大增加,有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从"岁尽增年"到"岁初增年"——中国古代官方计龄模式的演变

论中国近代"周岁"计龄方式的法律意义

记住22个字,出生年的“天干地支”一看便知,啥是天干地支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纪年方法,简称“干支”。其实,它和我们现在所用的阿拉伯数字来记年、月、日是一个道理。干支纪法也是古人的智慧,取自树木的干、枝之意。‬《淮南子》有“枝不得大于干”的说法。据说古人最早的纪日概念就是“干”,纪月则用“支”,月日分为阴阳,阴阳象征地天,故而称其为天干和地支。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所以天‬干‬为‬十‬,‬这‬是‬古人观察月亮而得到的数字,月亮的变化规律阴晴圆缺,一个周期观测下来,为30天。古人将30这个数字一分为3,称之为上旬、中旬、下旬,也许正应该就是古人采用十天干的原因。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之‬所以地‬支‬为‬十‬二‬,‬这‬是古人观测太阳而得到的结果。太阳的运行规律一个周期观测下来,刚好就是一年12个月,当月亮出现12次圆缺周期之后,太阳也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也是人们采用十二地支的原因。

后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便采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地支在月份中代表十二个月,人们也常说虎头牛尾,寅是属虎,首为一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已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戍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是牛,结尾十二月。

十二地支对应时间:为子时代表23~1点,丑时代表1~3点,寅时代表3~5点,卯时代表5~7点,辰时代表7~9点,巳时代表9~11点,午时代表11~13点,未时代表13~15点,申时代表15~17点,西时代表17~19点,戌时代表19~21点,亥时代表21~23点。

出生年遇到地支是什么的年份就是属什么的,由此可见,十二地支也很容易记忆,而天干就不很容易记了,比如同样属龙,1964年出生的人的天干地支是甲辰,而到了1976年同样也是属龙,虽然地支不变,但天干已变,天干地支配合却成了丙辰,也只有到2024年属龙的人的天地支才是相同的甲辰。

这是由‬于‬我国古代的纪年方法是以十‬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来相互配合的‬。‬即‬:‬甲子、乙丑、丙寅……以此类推,彼此循环正好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六十年一轮,也称一个甲子年。

天干地支其实在古人眼里有着很多的含义和深层文化,今天咱们也不去深究,了解这了这么多,咱们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天干地支,那么,怎么才能‬够‬快‬速‬的知道自己岀‬生‬年的天‬干‬地‬支‬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天干地支看似复杂,只要能记住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22个字,出生年的干支一看便知。

现在我们记年的方法简单易记,也就是从0到9这十个数,而天干地支也是十个数。我们只要记住十天干中开头的甲对应数字4,往下顺排就行了,也就是说凡事年份尾数为4的年份,天干就是甲。即:甲对应4、乙对应5、丙对应6、丁对应7、戊对应8、己对应9、庚对应0、辛对应1、壬对应2、癸对应3。

比如今年2023年属兔,尾数对应3、那么,今年出生之人的天干地支就是癸卯,下一年2024属龙,尾数对应4、那么,下一年出生之人的天干地支就是甲辰。推算某一年的天干地支都是如此,现在大家也该明白遇到一些算命的人为什么会能快速地知道出生之人的天干地支了吧,但愿今天的分享能够解除您对于天干地支的一些疑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