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戊时(戊戌年九月初九出生)
美丽的新田“郑氏”衡瑜公宗祠
美丽的湖湘大地自古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宗族文化深厚,这些宗族文化具象的表现就是兴建各种祠堂,村落大多由单一姓氏或多个姓氏组成。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座祠堂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城东南方向约31公里处的心安村。心安村天蓝水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人丁约2500人,村民90%姓郑。心安村坐西朝东,背靠巍峨的中华山,面向涛涛舂陵河,祥云缭绕,紫气东来;左青龙右白虎,集天地之精华,纳山水之灵气,是新田县为数不多的一块养人的风水宝地。
在碧波荡漾的舂陵河边上矗立着一幢高大气派的衡瑜公祠,这衡瑜公是心安村郑氏始祖,族人为纪念这位先祖,集全族力量于2022年10月4日落成。
据史料记载:始祖衡瑜公,字良玉,号元公,行三郎,生于唐末天祐四年,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丁卯九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宋乾德四年丙寅二月十六日寅时,寿六十岁。葬鱼尾洲上天马卸鞍形。衡瑜公出生书香门弟,从小聪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少则随父莅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朝政解组,寓居鹅颈塘桐枧下花石塘早禾村,五代战乱,避居安福罗塘。后迁湖广衡州,原妣乐氏,927年生福公,929年乐氏离世,葬衡山霞流市虾鱼戏丝形。在衡州小住几年后,后逆水而上,艰辛跋涉,约公元950年至新田与嘉禾界心安下之魚尾洲,看中了这块草木华茂,山环水抱、自然环境优越的福地,因而择善而居,并以 “心安 ” 而取村名。
经千年的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开派昆裔十余万众,衡瑜公派下(堂号为通德堂),是华夏郑氏重要的一支世系。衡瑜公有子四,长承福宁远立业,次承禄新田立业,三承祖嘉禾立业,四承祐蓝山立业。现后裔散居各地,湘、粤、川、渝、宗亲尤众,根糸心安,枝繁叶茂,世代荣昌。衡瑜公祠自古有之,二年曾于陶岭墟所建衡瑜公祠,后因WG期间被拆除。
2018年9月9日重阳节之日,心安村举行隆重的衡瑜公诞辰1111年周年纪念活动,却苦于没有衡瑜公神位和场所供后裔祭祀。因此,新安郑氏族人与众多到访的衡瑜公脉下裔孙商议,发起倡议筹建“衡瑜公祠”。9月中旬,众族人召开会议,组织成立了 “ 衡瑜公祠重建 ” 筹备理事会,共商大事。建设衡瑜公祠是众多族人共同心愿,倡议一发出,便得到族人一致支持。一时间群贤毕至,众族人双手赞成,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当日筹得善款数十万。
衡瑜公祠于2018年10月开始动工建设,至2020年8月竣工,又于2022年10月4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活动。整个工程以衡瑜公祠为主体,占地总面积为六千多平方米,包括:衡瑜公祠,厨房、衡瑜公文化广场,球场,停车场,休闲、健身等,总投资300多万元。
衡瑜公祠,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30多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水泥、砖混合结构,四面墙体为24砖墙。 大门门楼由六根红色亮丽的圆柱、檐梁、檐翼、檐廊组成,飞檐斗拱,气势磅礴。 祠堂内前为戏台,祠内由二十二根红色亮丽的圆柱支撑,巧夺天工;后堂是祖宗灵位,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内天井宽敞明亮,充足的阳光从天井上方照射下来。祠堂整体建筑以仿古格调,布局科学合理,蔚为壮观!就目前来讲,衡瑜公祠之质量,规模之宏大,方圆百里首屈一指。
祠堂落成典礼,吸引了各地众多衡瑜公脉下族裔前来庆贺,庆典活动异常隆重,既安排了神像上位,踩台等传统仪式,又安排了舞狮、戏曲表演等节目,全族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中。正是:衡瑜公祠重修,祖宗神魂归位,后裔捻香作揖。宗亲纪念集会,共融其乐,功在当今,恩泽绵长。
征集:家谱,宗祠,图片,文献综述
九月九一一今日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心灵之歌
纯音乐 - 养心音乐 菩提
佳节又重阳,值此倍思亲
今天重阳节
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
农历戊戌年 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起源
祭祖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求长寿及饮宴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祭祀大火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辞青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发展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道上一声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温馨。
重阳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重阳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采桑子·重阳》
作者: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来源:太湖之南
作者:微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