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8日出生八字(1991年9月12日出生的婚姻)

及時行樂 2024-01-07 22:01:39 互联网

1991年的中国有多糟糕?那么难都挺过来了,现在为什么还要跪下呢

文 | 冯无畏

编辑 | 冯无畏

90年代的中国当时有多糟糕?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来!

制度上,苏联解体所带来的信仰恐慌一度让国人质疑我们的红旗还能扛多久。

经济上,欧美制裁下的突然撤资让改革开放的大业遭遇了最危机的时刻。

外部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展开对我国的围剿,新中国外交三大耻辱就发生在那个年代。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似乎就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

当时国际上关于中国崩溃论的说法不绝于耳,都说中国撑不过三年,很快就会垮掉。

而西方也都在弹冠相庆,等着看中国笑话。

真的,当时我国是真的难到极点了。

但三十多年过去了,绝境中的中国逆流扬帆,狠狠的扇了西方一巴掌。

所以我就不明白了?当初那么难我国都硬挺过来了,现在的某些人为什么还要下跪呢?

大家好,我是冯无畏。

本篇文章我们一起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个动荡的岁月,看中国这艘巨轮是如何在逆境中扬帆起航的!

1991年发生了两件史书上都值得浓墨重笔的大事。

年初美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伊拉克,年末苏联以五马分尸的惨烈结局倒塌。

这两件事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海湾战争让我国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现代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也意识到之前解放军奉行的大陆军主义建军思想,无论是战术还是装备,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了。

假如中美之间爆发战争,当时的中国恐怕毫无还手之力。

这也直接让一些骨头软的人跪了下去,直到现在都缺钙站不起来。

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受到巨大冲击。

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提到的观点似乎就要实现,即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政治。

在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包括国内有部分的人也慌了神,不少学者公知们都已经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了信心。

国内的红旗还能扛多久?接下来是继续走“社”还是改走“资”?迷茫、无措就是当时大部分国人的心理状态。

但更严重的问题还是经济上的。

1991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3个年头,虽然在体制基本上已经成熟,我国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杀入世界GDP前十。

但此时却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原本的计划经济已经适应不了当下的发展,甚至成为了一种“障碍”。

具体表现为从1988年开始我国因通货膨胀和价格闯关失利等因素,经济发展速度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并一直持续到了1991年。

中央不得不宣布用三年时间对经济进行整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老牌国企相继宣布停产,随着而来的就是国内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这无疑为1991年的中国再次蒙上了阴影。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我国工业底子差,缺钱缺技术缺人才,所以当时无论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十分依赖西方国家的帮助。

但苏联解体后,中美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中国摇身成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的朋友转眼变成美国的“眼中钉”,中美蜜月期就此结束。

独霸世界的美国为了彻底消灭社会主义,随即就对中国“痛下杀手”,展开了全面的经济制裁与封锁。

大量涌入我国的外国资金瞬间全部撤走,使我国经济被生生拖进了黑洞中。

经济上的危机逐渐蔓延至社会各方面,国内治安环境迅速恶化。

再加上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内忧外患下我国的形势可谓风声鹤唳!

社会主义大阵营都土崩瓦解了,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

我们会不会也步苏联的后尘呢?还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呢?悲观情绪笼罩着整个社会。

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对邓公来说一个时代的落幕,却是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局!

接下来中国这艘巨轮的方向将由他来掌舵。

1991年的中国危机四伏,为扶大厦之将倾,已经辞任军委主席的邓公重新站了出来,以年迈之躯进行了第二次南方视察。

他要用眼见为实的方式回击那些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同时也要坚定国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制度上,面对我国接下来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公果断的指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是必然发展不起来的,就算能发展起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也很容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属,那将再也没有翻身之日

经济上,邓公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现市场经济,这也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同时面对社会主义大本营的混乱局面,邓公早已分析出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的弊端。

于是为了应对国际风云突变,邓公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28字方针。

这也为之后我国的政策定了基调。

那就是绝不出头,以发展经济为重中之重的“韬光养晦”!

也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公的南巡为处在困惑中的中国点亮了方向,就像戈尔巴乔夫所说的苏联之所以走向解体,是因为没有一个!

我国在经过短暂的阵痛后,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规。

这个在西方眼中明明快要濒临绝境的国度,竟然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这让他们眼红又愤怒!

于是接下来为了遏制中国,银河号、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南海撞击事件,新中国三大外交耻辱接踵而至。

被美国佬骑在头上拉屎,这种感觉谁能受得了?

国人无不怒发冲冠,誓要与美国决一死战!

但国家却忍了下来,这就让当时很多从毛主席时代过来的国人觉得国家变了,变得软弱可欺。

想当初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哪一场不是打的酣畅漓淋,怎么到了现在就这么胆小呢?

可以说90年代是咱们中国最艰难的10年,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10年。

是,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布衣一怒、血溅五步非常简单。

但是站在国家角度呢?在没钱没装备的前提下,面对刚在海湾战争中获胜的美国,我们能打得过吗?

就算打过了,我们刚刚好转的经济是不是就要腰斩了?

更何况毛主席《矛盾论》里讲的很清楚,凡事要抓住主要矛盾!

那么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那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

所以为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即使面对国民的不理解,当时国家还是忍了,打碎牙齿咽下去了!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于是我们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换来的是中国的强势复兴!

可如果苏联解体后,我们按照西方资本主义路线走,美国就会宽容我们吗?

其实无论我们实行什么制度,只要不安心做一个类似日本、韩国那样的附属国,那就永远会被美国针对。

毕竟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大,你14亿中国人要想发展的好,那肯定要抢占更多欧美现有的蛋糕。

所以你觉得美国会允许吗?

中国!

一个世界上人口数量几乎最多的国家!

一个经济能力逐年变态增强的国家!

中国人的勤奋、不屈完全超乎他们想像!

从1991年以来中国在绝境中以一种和美国完全不同的方式,一路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且和美国的差距在肉眼可见的缩小,所以西方太害怕了,怕到骨子里了!

只是我国一路走来,远比你想象的还要辛苦!

90年代我们不是从鲜花和掌声中熬过的,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哪一年有鲜花和掌声,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我们的复兴。

在虚伪双标的欧美国家口中“中国崩溃论”又变成了“中国威胁论”!

这就是西方国家发现弄不死你中国之后就开始害怕了。

但可悲的是明明我们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但内部还是有一群公知和“慕洋犬”,每天在捏造新闻颠倒黑白,恨不得自己国家崩溃。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微博上那个2001年卖了北京二环四套房移民墨西哥的国人。

先不说这房子的价格,就说他居然移民墨西哥。。。神级操作!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们在那里多次被,最终家里的女儿决定要返回中国了。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2001年正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始一飞冲天的时候。

而在这一年卖掉房子移民墨西哥的操作,绝对可以和1912年进宫当公公、1945年8月14日给鬼子当汉奸并称为跨时代的神操作!

但站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墨西哥的人均GDP和生活水平确实要高于我国。

但事物永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很显然那些慕洋犬并没有这样的头脑。

其实作为一名80后也算是经历了国家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过程。

小时候家里经常停水停电,电视还是大方疙瘩的黑白电视,里面也没几个台。

夏天太热了也没有空调,过年了才能买上一件新衣服,交通工具就是二八大杠的自行车。

智能手机那会就更别想了,一台大哥大都要上万块,也只有大老板才能用得上,基本就是身份的象征了。

但是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多少?

衣食住行上根本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能感受的这真实的变化。

当然现在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事物的发展总有个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必然要经历的。

就像许多人说现在人精神压力大、过得苦。

但老一辈人过得也苦呀,他们怕吃不上饭、怕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

一代人和一代人使命不同,老一辈吃苦是为了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好。

而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让后代们不再有这么大的精神压力。

我很喜欢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

所以莫受自暴自弃之流的影响,有些人只会用键盘讽刺、挖苦,但我们可以一起建设更好的国家!

56岁的邓清明圆梦了!女儿写了一封信……

1998年,14名飞行员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截至2021年,这14人中只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就是邓清明。

邓清明。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十五”即将升空之际,女儿邓满琪有话想对父亲说。一起来看这封满含深情的写给父亲的信:

1991—1997

1991年秋天,妈妈难产。

医生问你保大人保孩子,你坚定无比地选择保大人。

而后一切转危为安,我最终平安降临这世间。

那一年,我零岁,你二十五岁。

婴儿时期的我,被误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上下扎满了针眼,家人几度轮番为我输血保命。

奈何,你却要执行任务,驾驶帅气的歼击机翱翔于天际,为祖国保驾护航。

我逐渐长大。

你飞行完回到家,给我表演钉子会跳舞的魔术,我惊喜得又蹦又跳。

后来你告诉我原来你在椅子底下放了磁铁,并给我讲磁铁的原理。我对爸爸发明的游戏着了迷。

那一年,我三岁,你二十八岁。

1998—2002

我记忆中第一次搬家,是你说要带着我和妈妈去北京。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

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妈妈反复告诉我,你的新身份是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

你经常出差训练,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我惊喜。

你喜欢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裙子。妈妈年轻时很美很苗条,穿上爸爸买的裙子好看极了。

我穿着你买的裙子和小伙伴玩耍,疯跑中,裙子摔破了,我顾不上痛,只心疼那裙子。

我喜欢跟你聊天。

你告诉我,飞机是翱翔在蓝天里,宇宙飞船要冲出蓝天。等你飞到太空,会在太空向我问好。

那一年,我八岁,你三十三岁。

2003—2008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媒体报道了每一名宇航员的年龄、职业和家庭。

我突然意识到,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神舟五号发射在即,全校通知停止上课,全校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飞上太空的新闻。

看着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我激动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差点儿跟同桌说出你的秘密: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员。

那一年,我十二岁,你三十七岁。

初三开家长会,你破天荒地腾出时间来参加。

恰巧我碰见记者采访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学校向他们正在天上飞行的爸爸致敬,同学们向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我有些许恍惚,低头默默离开。

不懂事的我在你面前哭泣。你心疼地对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曾经的幼稚给了你多少压力……

那一年,我十四岁,你三十九岁。

2009—2013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告诉我航天员大队又有新的血液了,第二批航天员五男两女,都很优秀。

你在信里,再一次跟我说,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

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

一年未见的我们彼此思念着对方,却由于医学隔离的要求,只能隔着围栏,距离十多米相望。

每次分开时,我都会对你说,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2014—2021

我要结婚了。

你工作很忙,抽出稀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装修新房,采购家电,与工人们同吃盒饭,厚厚的一沓装修图纸你画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你四十八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和你分别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你深知自己飞天的机会不多了,铆足劲再一次发起了冲锋。

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的难题,你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

任务合练当天,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

看着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脑袋里一下子浮现出你这些年的付出,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

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这回,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

国家对未执行过任务的首批航天员解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被公之于众。

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其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

你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2022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

我到航天员大队送你出征。

我远远地望向你,看着你的从容和淡定。

这些天,我一直在听一首歌: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听歌的时候,我想到你,热泪盈眶。

你只为一个信仰,坚守初心,追梦一生。

这一年,我三十一岁,你五十六岁。

很快,我就要在屏幕里目送你飞向太空。

这一刻,我们等了二十五年。

未来的半年,我在地上,你在天上。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邓清明家人:自豪又牵挂 望凯旋归来

“哥哥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我们既自豪又牵挂,希望他凯旋而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直播画面,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激动落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飞船点火升空时,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图中间红色衣服)激动落泪。当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与费俊龙、张陆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刘力鑫 摄

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当晚,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800多公里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5、4、3、2、1”当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跟着直播画面倒数。当火箭启动点火程序,火箭尾部喷薄出橘红色火焰,邓清明的家乡沸腾了,大家挥舞着国旗。不久后,烟花齐放点燃夜空。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刘力鑫 摄

“我哥终于圆梦了,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像做梦一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准备了二十多年,邓清明终于等来了他的飞天任务。1998年,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多次入选备份乘组。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

29日一大早,李赛英一家就忙了起来,将买来的水果、零食整齐摆放在茶几上,大门上贴上了邓清明写的对联,很多邻里乡亲、亲朋好友赶来家里祝贺,格外热闹。“等待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替他高兴。”李赛英特意穿上了喜庆的红色外套。

“哥哥非常坚韧,一直坚持自己的飞天梦想。”李清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哥哥的书桌上看到过一本名为《宇宙的奥秘》的书籍,那时哥哥还在读高中,或许就是这本书在哥哥心中埋下航天“种子”。

邓清明勉励弟弟李清华的一封家书。刘力鑫 摄

1984年,时年18岁的邓清明入伍,书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他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哥哥经常给家里写信,我在煤油灯下给爸妈念家书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仍感觉特别温馨。”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重温字里行间的亲情,李清华双眼通红,湿了眼眶。

“多次备份落选,哥哥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在聊天中跟我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本分事,不掺杂名利在里面,应该把工作做好,这样就淡然了。”李清华说。

拿到“太空门票”的邓清明要“太空出差”半年。邓清明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因为怕打扰哥哥训练,我们几乎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但他只要有空就会跟我们联系。他昨天就给我打电话了,问了家里的情况,叮嘱我们多注意身体。”李赛英说,哥哥在太空要待那么久,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圆满完成任务。

与姐姐一样,对于哥哥上太空执行任务,李清华既感到自豪,也有深深的牵挂,“毕竟在太空那么久时间,哥哥的年纪逐渐大了,作为亲人,亲情多了一点,牵挂也多了一点”。

邓清明弟弟讲述家书故事 忆幸福往昔引家人落泪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随母姓)29日在展示家中保存的部分家书时,抚今追昔,回忆父母尚在的幸福时光,引在场家人感怀落泪。

中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23时08分成功发射升空。当天下午,中新社记者驱车来到邓清明的老家江西省宜黄县东陂镇,其妹妹李赛英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邓清明在日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视频感言。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左一)、弟媳甘丽娟(左二)、妹妹李赛英(中间)、外甥女陈珍(右二)、外甥女婿张东海(右一)齐聚在家中,背后的墙上挂着邓清明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刘力鑫 摄

李赛英家中的客厅背景墙上,贴着此前邓清明书写的“神州兴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书法作品,中间挂着一张他身着航天服的照片与两张全家福照。不少亲友、乡邻陆续前来庆贺,期待见证这一重要瞬间。

面对镜头,李清华拿出一沓厚厚的家书告诉记者,哥哥离家参军后就经常给家里写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传达对亲人的惦念和关心。“昨天我又浏览了一遍,热泪盈眶,这些家书沉甸甸的,字里行间都是亲情。”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希望,劝你打好基础,否则以后遇到机会、遇到名人也无法发挥而后悔说我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李清华抽出哥哥三十多年前给正在读中学的他写下的一封家书诵读起来,从这些励志的话语中,隐约可以透见邓清明追梦25年间的心态、常态与姿态。

在李清华记忆中,那时候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哥哥的来信。“在煤油灯下跟爸爸妈妈念家书的那种感觉,兄弟姐妹在旁边听,现在想起来特别温馨,特别开心幸福。”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向记者展示早年邓清明寄回家的家书。刘力鑫 摄

说到动情处,李清华和身旁的家人大都湿了眼眶。“哥哥的航天梦也一直是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如今哥哥成功圆梦,如果她能看到一定会特别开心。”

当晚通过直播看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包括李赛英在内的很多家人再次激动落泪。“哥哥坚持努力这么多年终于圆梦,他的很多付出与压力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只期盼他的太空之旅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后凯旋归来。”

记者:吴鹏泉 姜涛 刘力鑫

综合“CCTV记录、赣新闻(ID:gannews)

来源: 中国新闻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