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算命1953年10月18(1953年10月18日是什么星座)
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本质特征、演变历程、发展逻辑和经验启示
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天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坚持人民至上”、传承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之一,也是中国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的力量源泉。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本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伟大实践。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形成于革命年代,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发展,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四个阶段,按照“民生—民心—民权—民族”的理论逻辑,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民生实践体系并实践百年,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蕴涵的经验和启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百年奋斗铸就的百年成就和十大历史经验,都是中国百年来“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坚持人民至上”、传承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百年来,中国践行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的理论与实践,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最初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2021年6月,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党组织、执政70多年的世界第一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中国建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也是百年民生保障和改善史。总结这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经验,传承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红色基因,发挥这一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政治优势,不断丰富发展中国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库,更加自觉地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起来的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意义重大。
一、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的本质特征
中国建党百年来形成的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部什么力量赐予的,而是中国的性质、宗旨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正如所说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内生性,其他那些形形的代表利益集团的政党是学不来的,它们不具备中国所具有的人民基础和中国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精神面貌,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理论基础
中国重视民生的百年红色基因的形成,首先基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对“人民”历史作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早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著名论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早在没有夺取、成为执政党之前,党就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必须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1942年11月29日,在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指出要争取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改善民生,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因此,人要“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都要“发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打下江山、夺取、成为执政党之后,党更是以人民为重,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二)中国的性质与宗旨是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本质体现
中国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与宗旨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政党的性质、宗旨不同,其作风也截然不同。中国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且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间、扛在肩头的中国才具有,其他政党根本无法具备。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追溯党的历史,早在1935年12月中国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中国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教育全党“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中国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1944年,在参加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指出中国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就是中国的出发点。因此,中国“都是站在一条线上为人民服务,都准备牺牲性命为全国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中国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因此从七大到十九大的党章中,都明确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
(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始终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二字重千钧,国家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为“人民子弟兵”,货币取名“人民币”,警察、法院、检察院都冠以“人民”之名,甚至喊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生将自己看作人民中的普通一员,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并要求我们每一个党的干部做工作时“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彰显,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历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百年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对人民的政治立场、信念信仰、价值追求和革命精神,决定了党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内在性。中国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正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为了民生改善甘愿牺牲奉献,从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正因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党才能为了民生与一切剥削阶级、与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现象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从而形成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鲜明的党性;正因为确立了主义远大理想,党才能带领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初心不改。
二、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的演变历程
中国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的理念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它形成于革命年代,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积淀并生成的一种优秀传统的理性升华,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中国重视民生百年红色基因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四个阶段,成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动力。
(一)民生救国:中国建立以后的新主义革命时期
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入侵中国,迫使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维新志士谭嗣同喟叹:“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具有五千年生生不息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土沦陷,人民受辱,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一个又一个的统治阶级粉墨登场,最后都失败了,仍然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救人民于水火。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宣告成立,将实现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深切地懂得,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世所罕见,要完成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样艰巨的任务,唯有获得人民的拥护,动员起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而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民生、关爱民生。重视民生成为中国动员和凝聚起千百万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来的重要武器。中国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尽管处在当局的白色恐怖之中,但总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革命目标和人民需求,在根据地、解放区、游击区内,紧紧地围绕民生这个根本,一切以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民生至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民生政策和举措,“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计。
正是因为中国重视民生,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所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用背篓和小车,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领导中国人民,不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中国特色之路,而且成功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生救国”的伟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中,中国历尽了艰难困苦,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不惜牺牲一切,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做成了“民生救国”这样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
(二)民生立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标志着中国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开始了新生活,走进了民生立国的新阶段。
新中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建设的。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4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绝大多数人缺衣少食。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中国,悍然入侵朝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企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千疮百孔、经济凋敝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毫不退缩,在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同时,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指出,接管城市以后,如果“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就会造成人民不满意,如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在农村进行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渐进式地通过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形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在城市则做好物资调配,打击囤积居奇,稳定物价,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营经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局势基本稳定以后,大力推进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实施以“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提高农业产量;大力进行社会建设,发展教育,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1949年的20%提高到1978年的94%;扫除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消除血吸虫病、麻风病、天花、霍乱、性病等各种传染病,创立了“赤脚医生”制度。
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三十年间,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的基础上,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大大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95亿斤,以只占全球6%的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同时农业和农村承担起了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本积累的主要角色。到1978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6岁,实现了从民生救国到民生立国的伟大飞跃。
(三)民生富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改革开放,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打开局面。为了改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困难局面,促进民生改善,中央连续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村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在农村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改革又逐步转向城市,价格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关系到民生的改革陆续推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民生计,党和政府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举措,2005年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中国始终将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消农业税,不断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大部分投入到民生保障和改善之中,全国民生基础大大加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38580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9%下降到33.0%;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长到61222.62万吨,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短缺经济转变到了过剩经济;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城镇化率超过50%,居民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四)民生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不仅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坚持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抓实在、抓持久、抓组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人民币,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消除贫困的追求和梦想,提前10年完成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学上,人人有医疗;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14多亿中国人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和谐稳定的地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保护人民健康安全,对患者穷尽一切治疗手段,全力救治。
三、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的发展逻辑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没有一个概念或术语能够像“民生”一样,在国家与民众相互关系的叙事中担当如此厚重的角色,把党、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得如此紧密。党和政府代表国家供给民生改善和发展的制度,为人民创设和提供民生改善的条件,而人民则以包括忠诚与支持在内的责任和义务给予回报。这种责任和义务取向的民生思想发展逻辑,与西方权利取向的福利思想的结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出“民生—民心—民权—民族”的理论逻辑:改善和发展民生,就能赢得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民心;赢得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民心,中国就能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人民就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极大地焕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就能顺利实现伟大复兴。
“民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关注的主体是“人”,而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特质是重视“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民生”这一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以人为主的民生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这一理念发展到,形成了具有系统体系的“民生主义”。先生实际上已经构建了一个民生发展的框架,他说过,“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人类之生活,亦莫不为生计所限制,是故生计完备,始可以存,生计断绝,终归于淘汰”。先生甚至将“民生”提升到“民生主义”高度,视“民生”为“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中国承继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生理念和先生的民生思想遗产,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创造性地将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民生实践体系,并实践百年,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生强国梦”。国家作为生命价值保护者、生活价值促进者和生存价值拓展者,致力获得和强化民众对合法性基础的认同与治理能力,而民众回报以对国家的充分忠诚义务,以及基于集体优先原则的思考与行动义务。这种正和关系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厚实基础。
(一)“生命”: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终极目标
“生命”是自然人保有各种生理、心理特性的自然存在和延续形式,与其他生命尤其是高等生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形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物料交换,而且这种物料交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但人的“生命”不仅仅只有自然属性,人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依赖与他人的交往才能提高生命力。因此,“生命”的本质和核心是生产关系,个体生命的价值只有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得到实现。
尊重“生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家将人的“生命”置于至高无上地位,如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只关心饲马的人而不关心马匹、反对用活人殉葬等。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深刻地懂得,人享有生命是天然拥有的权利,这种生命权是维系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权利的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使命的中国人之所以将实现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就是因为主义社会一方面能够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另一方面“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就是说,只有主义才能使个体生命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活得精彩。中国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就是建立在尊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而“生命”又是人的最高本质和最高价值。要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精彩,首先就需要满足人的吃穿用住。基于此,中国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解决好人民维持生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事关人民生命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事情办好,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的生命质量。
生命维度的民生发展理论预设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功的标准。失败国家被定义为漠视生命价值并招致重大负面后果的国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国家明显漠视民众的生命价值,把经济目标和个体自由权利置于生命价值之上,把个体生命价值置于集体生命价值之上,以致付出并在继续付出沉痛代价。相比之下,中国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珍惜每一个人的生命,穷尽一切手段,不计一切代价进行救治,“生命”成为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基础目标得到了完整的体现。维持高品质的“生命”形态是民生发展的价值体现,202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表明中国的民生福祉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生存”: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现实目标
“生命”是“生存”的自然形式,而“生存”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一种持续状态,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手段和现实生命的表现,是人的第一要务。法律形式上的“生命权”又可以称为“生存权”,“没有生存,人类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活动”。因此,“生存”成为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中的现实目标。百年来,中国始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民生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德国《魏玛宪法》中提出将“让人像人一样生存”作为国家义务,但它们只是抽象地从自然属性角度提出人的“生存”问题,只有马克思才清楚地认识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次将人的“生存”放到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从成立之日始,就高举“生存”与“解放”的旗帜,为劳苦大众的“生存”而奋斗。很早就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明确指出“劳工的生存权”,认为“人们应该有一种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权利”。而威胁人民生存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中国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始终将解决土地问题作为改善人民生存状况的中心工作。在土地革命时期,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福利”,中国的工作“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实行“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新中国成立前“全中国已有约一亿六千万人口分布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有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生存”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通过产业开发、保障就业、兴办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国民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等举措,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权”,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以先进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使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2020年我国已消除了近8亿人的贫困,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生存权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三)“生活”: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现实表达
如果说“生存”是抽象的,那么“生活”则是具象的,是人类从事一切工作和活动的目的。中国重视民生,坚持“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将保障人民的“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早在1934年时,就提出,党要关心群众生活,苏维埃机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完全适合发展革命战争与改善群众生活的要求”。中国领导人民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等实际生活问题,只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拥护党。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因此,“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甚至连人民群众的生活细节问题也注意到了,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如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谁来教的问题,小孩子要求读书是不是办起小学,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需要修理,许多人生疮害病的治疗,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提到他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将人民群众的生活摆在治国理政的第一位。为了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房间厕所、厨房锅台,足之所至无不细微,然后出台有针对性的改善群众生活的政策和措施。正如总书记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所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并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为检验党和政府工作成效的标准。
(四)“生产”: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实现路径
要生存、生活,维持生命的延续,就必须进行“生产”。马克思说过,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在先生眼中就是“生计”,是人们赖以度生的产业或职业,或者说是维持生活的办法。“生产”和“生活”二者密不可分:为了“生存”“生活”人们必须从事“生产”,有了“生产”,才能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文化资料,“生产”是“生活”“生存”的根与本,有什么样的“生产”才有什么样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生产”决定“生活”,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更谈不上民生。
中国重视“生产”在民生改善中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面对日寇野蛮进攻和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提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有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延安军民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养猪养鸡,发展生产,有效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吃饭、穿衣等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实现耕者有其田;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政经济,实现收支平衡。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恢复生产,使国家经济取得根本好转。从1953年开始,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生态”:中国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品质保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正如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生态是保障,如果生态恶化,生产将受到制约,生活的质量也必然会下降。
中国在百年的发展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重大社会任务来对待。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78年“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写入宪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20世纪80年代就将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1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后逐步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实施“33211”工程,大规模开展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开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伟大实践,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发展的优先领域,更加重视将生态建设作为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最基本的民生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全国先后建立国家公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洁净了,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的经验启示
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如何提升民生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水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重视民生福祉红色基因的政治保障
中国百年来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表明,没有就没有民生福祉的保障和改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主义革命时期,没有党的领导,穷苦大众就无法通过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来获得民生的改善,就无法通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来争取民生改善的权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中国才有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重视民生福祉红色基因的价值取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要长期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唯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筑牢长期执政的根基。人民是中国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解决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使民生福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是党重视民生福祉红色基因的制度支撑
民生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关系到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吃穿住用行,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环保、安全等,哪一样都是天大的事,需要兴办成千上万的诸如公路、铁路、电力、通信、水坝、防灾治沙、应对各种公共卫生危机等公共工程设施。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全社会人才、资金、技术资源,举国同心,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的共同意志,采取共同行动,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民生发展方略,是中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路径选择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实践路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必然之路。只有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市场主体,使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更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必由之路、提升民生福祉的动力之源。
(五)坚持建设全方位的民生,是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内容涵盖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不是一维的、单方面的,而是多维的、全面的;不是少数人或一些地区的,而是14多亿中国人、所有地区的;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上,而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转变为“七优”,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六)坚持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渐进性,是中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实现路径
民生保障和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了,就要根据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大事慢不得但急不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守住底线”就是“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完善制度”就是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引导舆论”就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靠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坚持量入为出,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结语
百年征程漫漫,中国始终坚守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并且从来都不是只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工夫。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人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救万民于水火;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民生得到保障;改革开放,中国融入世界,社会不断丰富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迈入全面小康时代。中国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的“四大奇迹”,发展出“民生—民心—民权—民族”的理论逻辑,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民生实践体系。中国奋斗百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去粗存精:学习强国四人赛专题题库让你牢牢抓住重点,第21辑
2001、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这种说法____。
A.正确
B.错误
2002、要充分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____
A.正确
B.错误
2003、宅基地属于____,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A.农民集体所有
B.国家所有
2004、拔牙后1—2天属于渗出期,这时候应采取____以收缩血管,可以减少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
A.热敷
B.冷敷
2005、北宋画家____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描绘的是祖国锦绣山河,为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A.范宽
B.李成
C.王希孟
2006、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____。
A.黄公望
B.吴镇
C.赵孟頫
2007、儿童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____分钟。
A.20
B.30
2008、果汁饮料和果味饮料只是名称不同,实则是一回事。这样的说法是____的。
A.正确
B.错误
2009、穿山甲是仅存的鳞甲目哺乳动物。在我国,穿山甲是____保护野生动物。
A.国家一级
B.国家二级
2010、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较大洪水是指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____一遇的洪水。
A.5~10年
B.10~20年
2011、洪灾后,下列选项中____是可以食用的。
A.被水浸泡后发霉的粮食
B.淹死的家畜家禽
C.变质的食品
D.保质期内的密封瓶装饮用水
2012、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我国国库是由____经理。
A人民银行
B银行
2013、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该有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____
A.正确
B.错误
2014、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是____。
A.国库
B.商业银行
C.税务部门
2015、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____
A.正确
B.错误
2016、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不可以为被保险人。____
A.正确
B.错误
2017、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____
A.正确
B.错误
2018、金融消费者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使用金融机构销售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____。
A.法人
B.自然人
C
D.个体工商户
2019、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____
A.正确
B.错误
2020、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____。
A.兑换一半
B.全额兑换
2021、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存款利率,用____表示。
A.百分比
B.千分比
C.万分比
2022、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的,____。
A.以中文大写和数码中较小的为准
B.以数码为准
C.以中文大写为准
D.票据无效
202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出借自己的证券账户或者借用他人的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____
A.正确
B.错误
2024、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____
A.正确
B.错误
2025、未经依法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____
A.正确
B.错误
2026、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称为____。
A.贷款利率
B.利息
C.利率
2027、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____年。
A.3
B.4
C.5
D.6
2028、证券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投资者的信息保密,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投资者的信息。____
A.正确
B.错误
2029、被称为“阴历”的农历,实际上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____
A.正确
B.错误
2030、“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首家喻户晓的《北风吹》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____中的唱段。该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王滨、舒强等执导,1945年4月在延安首次演出,由林白、陈强等主演。
A.《党的女儿》
B.《白毛女》
C.《风云儿女》
2031、“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者是____。
A.张九龄
B.陆游
C.林则徐
D.龚自珍
2032、“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出自____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
A.唐
B.宋
C.元
D.明
20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
A.杜牧
B.苏轼
C.李商隐
D.李白
203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的是____的情景。
A.早春
B.晚春
C.初夏
D.晚秋
203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请补齐诗句。
A.不识庐山真面目
B.不畏浮云遮望眼
C.不畏浮云蔽白日
D.葳蕤青山遮望眼
2036、“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____,犹有花枝俏。”请补全诗句。
A.已是悬崖百丈冰
B.已是黄昏独自愁
C.瀚海阑干百丈冰
D.六出冰花滚似绵
203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题材是____。
A.田园诗
B.山水诗
C.送别诗
D.怀古诗
203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佳句,这是一首咏____节的节序词。
A.元宵
B.七夕
C.中秋
D.重阳
203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作者是____。
A.杜牧
B.宋玉
C.屈原
D.李商隐
2040、“面壁十年图破壁”一语出自____的诗作。
A.
B.周恩来
C.朱德
D.任弼时
204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性灵派名家____的诗。
A.袁宏道
B.杨万里
C.朱彝尊
D.袁枚
204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作者是____。
A.张若虚
B.李白
C.王昌龄
D.陈子昂
2043、“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下一句是“____”。
A.何事秋风悲画扇
B.相见争如不见
C.两重心字罗衣
D.斜阳却照深深院
2044、“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此诗描写的城市是____。
A.成都
B.杭州
C.泉州
D.济南
2045、“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是____。
A.欧阳修
B.曾巩
C.苏轼
D.王安石
2046、“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仙人”指的是____。
A.陶渊明
B.刘禹锡
C.唐寅
D.李白
204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____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2048、“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描写的植物是____。
A.梨花
B.菊花
C.梅花
D.玉兰
2049、“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的题材是____。
A.咏史诗
B.送别诗
C.咏怀诗
D.闺怨诗
2050、“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童年歌谣《小燕子》是电影____的插曲。
A.《护士日记》
B.《祖国的花朵》
C.《闪闪的红星》
D.《小兵张嘎》
205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专设用户服务中心,24小时为用户解决问题,电话号码为____。
A.114
B.12361
C.12119
205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写的植物是____。
A.松树
B.野草
C.竹子
D.柏树
205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____》。
A.离骚
B.天问
C.九歌
D.别赋
2054、“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其体裁是____。
A.词
B.绝句
C.律诗
D.散文
2055、“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杜甫被后世称为“____”。
A.诗仙
B.诗圣
C.诗佛
D.诗鬼
205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作者是____。
A.王勃
B.杨炯
C.李白
D.杜甫
2057、《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1964年制作的一部____动画长片,由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
A.彩色
B.黑白
2058、《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____编撰。
A.班超
B.司马迁
C.班固
D.司马相如
2059、《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画师____绘制。
A.沈蓉圃
B.贺世魁
C.朱复昌
2060、《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____。
A.《莺莺传》
B.《桃花扇》
C.《牡丹亭》
D.《长生殿》
2061、《徐霞客游记》是____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
A.宋
B.元
C.明
D.清
2062、1923年初,美国记者奥斯汀利用华商资本在上海外滩开设“____”,呼号为ECO,1月24日正式播音,播送音乐和新闻,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A无线电公司
B.奥斯汀无线电公司
C.上海广播电台
D广播电台
2063、1928年,郑正秋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____,由张石川执导,引发了跟风拍摄的热潮,新的国产电影类型武侠片从此诞生。
A.《难夫难妻》
B.《劳工之爱情》
C.《火烧红莲寺》
D.《自由之花》
2064、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约一个星期,____亲自到鲁艺给师生们做演讲。他号召鲁艺人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A.周恩来
B.彭德怀
C.
2065、1950年10月1日,在国庆1周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首次拥有统一____。
A.徽章
B.肩章
C.军服
D.队形
2066、1953年10月1日,在国庆4周年阅兵式上,____方队首次受阅。
A.仪仗兵
B.火箭炮兵
C.特种兵
D.骑兵
2067、1954年10月1日,在国庆5周年阅兵式上,第一次出现了____方队。
A.炮兵
B.骑兵
C.伞兵
D.特种兵
2068、1956年,白杨主演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____,在片中饰演主人公祥林嫂。在白杨从艺60周年时,剧作家曹禺曾提笔挥墨写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杨,献身影剧,功绩无穷”。
A.《祝福》
B.《十字街头》
2069、1959年10月1日,在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____”检阅车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
A.解放牌
B.东风牌
C.红旗牌
2070、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由漫画家____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A.华君武
B.韩羽
C.张光宇
2071、1983年上映的电影____,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由吴贻弓执导,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
A.《城南旧事》
B.《骆驼祥子》
C.《家》
D.《茶馆》
2072、1990年电视连续剧____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刘慧芳”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真善美的讨论。
A.《外来妹》
B.《渴望》
C.《编辑部的故事》
D.《过把瘾》
2073、2018年5月28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引用了戚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____。
A.知难而上的奋斗勇气
B.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C.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D.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2074、北宋词人晏殊与晏几道并称“二晏”,他们之间是____关系。
A.父子
B.兄弟
C.叔侄
2075、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____,属国宝级文物,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见证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A.《清明上河图》
B.《山水卷》
C.《星空》
2076、北宋庆历三年,为解决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____与富弼、欧阳修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A.王安石
B.苏轼
C.范仲淹
D.沈括
2077、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1907年创作的____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A.《蒙娜丽莎》
B.《亚威农少女》
C.《记忆的永恒》
2078、编著《农政全书》,并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理》一书的明代科学家是____。
A.王夫之
B.黄宗羲
C.徐光启
D.沈括
2079、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用____火箭发射的。
A.长征3A
B.长征3B
C.长征3C
2080、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在我国____发射成功的。
A.酒泉发射基地
B.西昌发射基地
C.太原发射基地
D.文昌发射基地
2081、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作者是明代的____。
A.施耐庵
B.罗贯中
C.杨慎
D.杨基
2082、地震后____小时内为最佳救援时间。
A.72
B.96
2083、电磁炉加热食物是利用电磁感应涡流。涡流是法国物理学家____发现的。
A.库仑
B.傅科
C.庞加莱
2084、电影____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水华执导,谢添、于蓝等人主演,描绘了一幅20世纪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江南某小镇的生活图景。
A.《林家铺子》
B.《骆驼祥子》
C.《小城之春》
D.《马路天使》
2085、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是由著名歌唱家____演唱的。
A.王昆
B.马玉涛
C.郭兰英
D.李谷一
2086、电影中的“杀青”一词是指____。
A.电影的前期拍摄完成
B.电影同期剪辑制作完成
C.电影的发行完成
2087、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____,这幅壁画中既有腾云驾雾的佛、菩萨,也有市井生活、人间百态,建筑多达200多个,人物有500多位,可谓“一壁看尽众生相”。
A.《五台山图》
B.《观音经变图》
C.《张骞出使西域图》
2088、法国作曲家____,被称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代表作有《牧神午后》《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大海》等。
A.古诺
B.德彪西
C.拉威尔
208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____。
A.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B.珍贵和濒危野生动物
C.有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
2090、根据2018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台风国家标准《热带气旋命名》,热带气旋包括____。
A.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超强台风
B.热带低压、台风、超强台风
C.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2091、根据张乐平同名漫画改编,由赵明、严恭执导的电影____于1949年上映。该片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广大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A.《三毛流浪记》
B.《三毛从军记》
C.《三毛历险记》
D.《三毛奇遇记》
2092、股票市场上常常被提到的“IPO”的意思是____。
A.首次公开发行,即公司第一次公募股票
B第一次私募股票
C.已有股票的公司再次公募股票
D.已有股票的公司再次私募股票
2093、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____。
A.0.415
B.0.314
C.0.5
D.0.618
2094、黄芩是一味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药。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____,性____。归肺、大肠、胃、肝、胆经。
A.苦 寒
B.甘 温
C.苦 温
D.甘 寒
2095、回顾电视发展的历史,“电视之父”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A.普拉托
B.爱迪生
C.贝尔德
D.卢米埃尔兄弟
2096、藿香,味____,气芳香,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是一味常用芳香化湿药。
A.酸
B.甘
C.辛
D.咸
2097、经典革命形象李玉梅出自于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而成的电影____。
A.《烈火中永生》
B.《红色娘子军》
C.《英雄儿女》
D.《党的女儿》
2098、经典热门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出自哪部影视作品?____
A.《无问西东》
B.《飞驰人生》
C.《流浪地球》
D.《中国机长》
2099、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主题。以下诗句中,无离别之意的是?____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2100、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歌颂的是____。
A.自我革新的担当精神
B.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C.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D.筚路蓝缕的建设精神
山东最早的博物馆长啥样
牛国栋
今天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馆日”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令我联想起118年前落成的山东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的济南广智院。父亲是新中国后第一代文博人,我家在广智院展厅东南侧住过九年,与陈列着20多米长的鲸鱼标本的大棚仅一墙之隔。
1904年,伴随胶济铁路开通,济南自开商埠,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内外也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年,英国人怀恩光来到济南。他来自英国爱丁堡,通晓汉学,著有《汉语入门》等书。早在1887年,他与库寿龄和詹姆士在青州创办了具有科普性质的郭罗培志书院博古堂。他来到济南后看准了胶济铁路全线贯通、济南战略地位日益显赫的有利时机,决定将博古堂迁至济南。因此,他拜见了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以寻求在购地等方面的支持。
1947年广智院鸟瞰
1905年12月广智院落成仪式
显然,怀恩光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6500英镑,在济南城西南关山水沟以西、东新街(后改称广智院街)以南、南圩子墙(今文化西路)以北的江苏同乡会义地购得6.4万平方米土地,建立院舍,将博古堂藏品、设备及人员迁至济南,并扩充其内容,取名广智院,按照院方解读:“广智者,言见之而广其智识也”。怀恩光任首任院长,其子任设计师。首期工程于1905年12月落成,此时周馥已经离任,新任山东巡抚杨士骧率部出席落成典礼。1910年全部建成。
1947年广智院展厅正门
广智院集展览、礼义和文化教育于一体。其正中为陈列大厅,内有历史博物展览,左为阅览室,右为研究所。1927年还开办了民众学校,识字班等。1917年齐鲁大学创立后至1946年,广智院一度作为其社会教育科,与文、理、医科并列,纳入大学机构。1946年,广智院与齐鲁大学脱离。
1929年5月广智院举办农村事业展览会
广智院展览内容有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机工、农产、历史、艺术、文教、文物、卫生和人口比较等十三个门类,两千余组,万余件展品。展览手段采用图表、实物、标本、泥塑和模型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在此既可欣赏到巨头鲸鱼、大熊猫、扬子鳄、鸭嘴兽、金丝猴、长尾鸡、褐马鸡、凤鸟等标本,又可以看到各国议院大厦及各国大教堂、希腊圣殿、罗马古战场等西方建筑景观模型,还有泰山地形剖面、淄博煤矿、纺织工厂等国内景观、厂矿模型,其中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及河床剖面模型长达六米,设在陈列室中央。此外还有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人力车、轿子等上百种交通工具的模型和生活中各色人物的泥塑。在展示各国人口比较时,除悬挂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图像照片,还陈列着数百尊各国的人形泥塑,每个约 16至20厘米,形象传神。在讲卫生常识时,一组泥塑表现了人吃了趴着苍蝇的西瓜后手捧肚子的痛苦神情,使许多目不识丁的百姓看得津津有味。早在 1913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庄俞看完广智院后评价道,像广智院这样比较完备的陈列室,当时在我国很少,远胜于上海圆明园路的博物馆。他还说,可惜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创办的,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广智院内涵丰富,其建筑在当时也颇为时尚,有创新意识。房舍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对称布局,坐南朝北,依势而建。其中陈列大厅形制高大,屋顶部设有大面积的采光井和玻璃天窗,采光充足,易于通风,有利陈列与观赏。南侧那座精巧别致的两层小礼堂,可同时容纳六百人,与旧军门巷的老新华电影院规模相同,时期一直放映电影。所有建筑均青砖黑瓦,翘檐花脊,山墙上的花卉图案砖雕细腻精美。单体建筑之间采用室内引廊、室外连廊、月亮门及鹅卵石花径等进行空间串联。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排长长的透花砖墙,与院外隔而不堵,透而不露。院北正门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为早年民众学校的教室,临街墙上一扇扇六角窗成为广智院街的奇特景观。这些建筑的大轮廓与中国传统建筑和谐统一,但建筑局部多采用西洋建造术,如拱券门窗、八棱石门柱、砖雕、石雕、油彩壁画、铁艺院门等等。房前屋后及道路两旁芳草如茵,还栽种有丁香、石榴、银杏、君迁子、月季等等,并在枝干上挂有写着花木名称、科目及原产地的说明牌,既美化了环境,又使其成为植物陈列的有机部分。西方园林中的绿篱、“爬墙虎”等在此也被大量栽植。
广智院建成后,很快在济南、省内和华北地区出了名,参观者蜂拥而至。因免费入院,不售门票,不仅是城里人,就连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常常赶着毛驴来这里观赏。每逢山水沟集日,一天内观众多达八九千人。据那架安装在大门口的铁铸计数器统计,1912年参观人数达二十三万,1914年达二十八万,至1930年多达四十万,超过了当时济南城市人口的总和。百姓们大多来看看稀奇古怪的“西洋景”,一些声名显赫的学界泰斗慕名而来则看的是门道。
1922年7月2日,北大教授胡适来济南出席学术年会后参观了广智院,他对这里的观众之多颇感惊讶。1930年代初,在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的老舍因其办公及寓所均距广智院很近,便来此参观。他还写下了散文《广智院》发表在1932年12月3日的《华年》周刊上,详尽而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广智院的陈列内容,慨叹其启迪民智的显著作用。1949年10月,陈嘉庚在赴京出席开国大典后顺访济南,当他浏览了广智院后深受启发,不仅将其写入归国纪游,而且在其家乡福建厦门斥资兴建了一座广智院式的科普园地集美鳌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激光学家王大珩 1970年重游广智院时曾说,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广智院启蒙教育。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将广智院建立收入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广智院改换了门庭,先是由山东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接管,后又成为省自然博物院筹备处。1953年10月18日,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在广智院小礼堂作了题为《怎么样办博物馆》的报告。次年8月15日,省内首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广智院成为省博自然陈列室。陈列内容除保留部分动植物化石及标本外,删改调整了绝大部分内容。
1960年代末,省博物馆拥有了大卡车,为方便卡车通行,将那座精美的月亮门和室外连廊拆掉了。透孔花砖墙以安全为由被堵得严严实实。1971年,那座小礼堂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方头方脑的存放着《孙子兵法》竹简的“竹简楼”。1990年代初,省博物馆迁新址,“竹简楼”以南划归原山东医科大学附院后,那座墙上布满绿油油的“爬墙虎”的砖木结构的院长别墅和两层长楼被拆除。
幸好,广智院主要建筑陈列大厅及周边建筑被保护下来,还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曾经挂上民俗博物馆筹备处的牌子。在维修时,正门门楼上被沙灰封盖几十年的“广智院”三字重新显露出来,粉饰一新,金灿灿的。2013年,广智院与原齐鲁大学近代建筑群一同被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0月,广智院辟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史馆。
(本文选自牛国栋著《济水之南》,原标题《西洋景》,本次发表文字有增删改。图片选自晚清及历史照片)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18日
平安闽侯
共创和谐社会
重要论述1953年10月18日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时,谈话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只要是中国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团结起来,按照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工作。有些地方可以做得快一点,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慢一点,不论做快做慢都要先商量好了再做,没有商量好就不勉强做。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商量办事,这是和不同的地方。整个中国现在还很落后,需要发展。预计在三个五年计划以后,我们的大工业就建立起来了,对西藏就会有更大的帮助了。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有希望的。总之,我们的方针是团结进步,更加发展。这篇谈话收入《文集》第六卷。
1986年10月18日
会见意大利物理学家齐吉基夫妇和美籍华人教授李政道夫妇时,谈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这篇谈话的一部分以《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为题,收入《文选》第三卷。
1993年10月18日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建国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必要的。现在条件不同了,应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的进展。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
他谈到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指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应以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对农业的保护为主要内容,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他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指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深刻变革,也是农村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战略性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关系农业稳定增长,增强农业后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篇讲话以《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题,收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017年10月18日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共分13个部分。他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他用“八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阐述。他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他阐述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他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他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史回眸2015年10月18日 中央印发《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8月18日,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
2017年
10月18日-24日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通过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大会通过《中国章程(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2019年
10月18日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开幕,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来自42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应邀出席开幕式。
历史瞬间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一部在山西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毙伤敌300余人,击毁敌汽车20余辆。图为燃烧着的日军汽车。
> > > 你 可 能 还 想 看 < < <
【头条】闽侯政法系统深入学习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