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5日出生八字(1984年11月15日出生的命运)

浮生如梦 2023-09-27 16:00:14 网友上传

命理:属鼠的人怎样排八字查看自己命运发展趋势

  排八字属于四柱预测学最基础的东西,想要通过排八字查看自己一生的命运,首先必须要掌握一点关于排列“八字”的知识,这样你才能知其所以然和发现新的天地。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鼠年生人怎样排八字。

  1.鼠年生人年份表:1936(丙子)1948(戊子)1960(庚子)1972(壬子)1984(甲子)1996(丙子)2008(戊子)

  2.鼠年生人月份表:通过万年历查看自己所生年份,再查看自己所生月份;比如:1984年5月就是(甲子)年(戊辰)月。

  3.鼠年生人生日表:通过万年历查看自己所生月份,再查看自己的生日;比如:1984年5月1日就是(甲子)年(戊辰)月(乙未)日。

  4.鼠年生人时辰表:通过万年历查看自己的生日,再查看自己的时辰;比如:1984年5月1日20点就是(甲子)年(戊辰)月(乙未)日(丙戌)时。

  这样,一个鼠年生人的八字就排列出来了:甲子 戊辰 乙未 丙戌

  那么,怎样通过这八个字查看和分析这个鼠年生人的命运呢?以鼠年生人(甲子 戊辰 乙未 丙戌)这八个字(男命)为例,通过推算,这个人是(海中金)命;2岁开始行大运,每10年换一次大运:行运过程(以八步大运计算):2岁(己巳)财运;12岁( 庚午)官运;22岁( 辛未)杀运;32岁( 壬申)印运;42岁( 癸酉)枭运;52岁( 甲戌)劫运;62( 乙亥)比运;72岁( 丙子)伤运;必须注意,如果是女命,行运过程需要重新排列,计算方法与男命不同。

  还以上面这个鼠年生人命例推算,今年35岁,流年2018年, 小运为辛酉。流年正财主事,运行墓地。天干戊土仇神,地支戌土仇神。流年运势:25分, 实际运势:39分。戌辰流年与月相冲。不要参与,生意和工资也许比以前少了,不利婚姻。

  财运:勤劳节俭,不喜投机、冒险的商业行为,生平财富是自己踏踏实实、一点点赚来的,较容易得父母荫助,自己若能坚持经营,不怕劳苦,日后必富。

  官运:官星衰弱,难得官位,不要强求。

  婚姻:命主与申、辰年生者三合,与丑年生者六合,也就是属相为猴、龙、牛的人婚配较为有利;与未年生者相害,与午年生者相冲,和此二年生者婚配不利,也就是属相为羊的人较不利,与属马的人相冲,除此以外不必顾虑。配偶方向选在自己住宅的东南方或西北方为佳。

  健康:日主衰弱,体质比较差,平常多锻炼身体,可免疾病困扰。

  总之,因为每个人出生的时间不同,八字也都是不同的,所以同样是鼠年生人,命运也是不一样的。

  以上内容仅供对命理八字有兴趣的朋友交流参考,并作为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话题,切勿认真对号入座。

用科技“打捞”历史——从我国南海水下一千五百米发现古代沉船说起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前方,上万件瓷器堆积而成的“山峰”突然出现。沉积物下,500年前的瓷器釉色依然鲜艳、光彩夺目。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拍摄的画面。

5月下旬,国家文物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在海南三亚联合发布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应属明代正德年间与弘治年间,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为期一年的明代沉船遗址考古调查由此拉开帷幕。

这些船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它们本来要驶向何方?为什么会在这里沉入海底……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我国深海考古技术将帮助我们揭开沉船历史。

被盗捞者“逼”出的中国水下考古

美国作家盖瑞·金德在其描写“中美洲”号沉船事件的作品《寻找黄金船》中这样写道:“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要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然而,与那些追寻水下财富的离奇传说不同的是,水下考古的使命在于“打捞”历史。

“我一直认为,沉船遗址相当于一个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沉船既是最小的等级社会,又是高度浓缩的生存单位。它所能反映的不单单是船载货物,还有时代和航路等时空信息,以及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崔勇认为,相比田野考古对象某个单独的祭祀或墓葬遗址,沉船能够带来的历史信息更多元、更综合。

南海正是这样一片“写满”历史的水域。

自唐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南海成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千帆竞渡,南海历史上的繁荣为其留下了丰富的水下遗产,南海也因此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地和策源地,同时也是考古学者与盗捞者的“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便肇始于一次与盗捞者的斗争。

1984年,西方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一艘已沉没两百余年、满载瓷器与黄金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并打捞出青花瓷器等文物百万余件。但为谋求利益最大化,他仅留下青花瓷器23.9万件、金锭125块,以及两门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缩写的青铜炮,其余数十万件不具有流通价值,但却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青花瓷器等文物被毁坏殆尽。

1986年,逃之夭夭的迈克·哈彻以该沉船无人认领为由,获得了出水文物的拍卖许可,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对出水文物进行公开拍卖。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得知后将消息传回国内,但当国家文物局想阻止此次拍卖时,翻遍当时的海洋法公约,却找不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买回来”,是当时把这批出水文物带回中国的唯一可行方法。为此,故宫博物院派遣冯先铭和耿宝昌两位专家,携带三万美元前往荷兰参加拍卖。但这批文物的起拍价格远超想象,在持续3天的拍卖活动中,我国两位专家甚至没有获得一次举牌的机会。最终,近24万件珍宝全部流失海外。

这次水下盗捞事件极大刺激了我国文保工作者。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就此开端。同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在联合寻找“莱茵堡”号沉船的过程中,挖出了包括瓷器、锡器、金腰带在内的数百件中国文物。当时的中方项目负责人尹干洪判断:“这肯定不是英国人要找的‘莱茵堡’号,这是一条我们中国的沉船。”依据双方协议,中方立即中止了此次打捞合作,这艘沉船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南海Ⅰ号”。

1987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创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正式起步。在当时水下考古相关人才、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国家文物局选派人员向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潜水技术和水下考古,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十余人的水下考古队伍。此后20年间,我国水下考古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在2007年,我国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打捞,这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极大振奋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的故事也在继续。在大洋深处,还有更多沉船遗址在静静地等待着。

技术突破让水下考古从浅水走向深海

受深潜技术限制,过往我国水下考古多集中在水深50米以内的水域,作业方式主要以水肺潜水为主。例如,在“南海Ⅰ号”早期考古调查中,崔勇便曾多次潜至水下20多米处,亲手触摸到船体,还拍摄了“南海Ⅰ号”在水下时的唯一清晰影像。

但当水深突破50米乃至百米时,水肺潜水的作业难度便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骤减。要向深海挺进,必须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

“在广阔的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沉没着大量古代商船,如何进入深海获取这些沉船信息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当务之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面对平均深度1200米,面积逾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一度只能“望洋兴叹”。

直到2009年,深海里终于开始有了中国人的影子。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的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随后,国产化率达95%的“深海勇士”号将我国深海装备建设推向功能化、谱系化,大大降低了深潜成本。“奋斗者”号在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的全海深深潜能力。

2018年1月27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正式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中国水下考古吹响了向深海进军的号角。

451米、529米、606米、1003米……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过去不敢想象的深度。“‘深海勇士’号一分钟下潜的深度就超越了我过去30多年的下潜纪录。”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是我国最早一批水下考古工作者之一,他曾亲身参与过“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对深潜技术带来的水下考古突破同样感到惊讶。

2018年4月,在宝石般蔚蓝的中国南海,当“深海勇士”号在浪涛中浮出水面,母船甲板上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7次下潜,最大深度1003米,借助“深海勇士”号,我国成功完成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的空白。

“深海考古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水下考古的工作范围,使水下考古的工作触角延展到了此前遥不可及的深海海域,也使得以前沉睡在海洋深处的珍贵遗产,能够直接、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姜波认为,深海考古已经成为当前水下考古最具价值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较之浅海海域沉船,深海沉船在沉没后,能够免受诸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干扰,因此保存状况往往好于浅海沉船,从而能为海洋史和海洋考古研究提供无与伦比的历史考古信息。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深海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拥有了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具有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的运维能力。中国考古工作者拥有了挺进深海的底气与实力。

载人深潜技术为水下考古搭建实用性平台

相比在浅水区开展的水下考古,深海考古在装备技术、作业模式上大有不同。在水深超过千米的茫茫深海中寻找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无异捞针。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深海科技硬实力。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成立不久后的2018年4月,该团队就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开展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前后共6位水下考古工作者跟随“深海勇士”号潜入深海。

出发下潜之前,孙键特意量了自己的脉搏,发现比平时要快一些。“这也很好理解,像‘深海勇士’号这种载人深潜器,我最初是在上中学时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能坐在里面去探索深海,这太了不起了!”孙键是潜得最深的人之一,在千米深的海底,透过深潜器厚厚的玻璃舷窗,他不断看到透明的鱼虾游过,不由感叹生命之顽强。“海底有些像月球表面,到处是环形山状的地形。”作为潜水高手的他第一次潜得这么深,对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

2018年4月23日,在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第四潜次中,第一个文物标本——一只陶罐,被发掘出来。被发现时,陶罐半掩埋在水深约460米的海底泥沙中,罐体完整。深海考古由于受特殊环境限制,需要通过深潜器外接机械手代替水下考古队员的手进行文物提取、沉积物取样等相关操作。

相比于深海科考通常采集的沉积物、岩石等样本,文物的特殊性对机械手本身以及操作提取作业过程都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陶罐体量大,我有些担心能不能用机械手顺利提取、完整运回。”当时参与第四潜次下潜、时任海南省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李钊曾对深潜器机械手的稳定性有些担心。不仅深潜器中的考古队员感到紧张,当“深海勇士”号用机械手缓缓靠近、抓取文物时,母船上通过显示器观看“直播”的工作人员也都屏气凝神,舱室内安静异常。当文物最终顺利装入置于潜器前端的样品筐,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欢呼起来。大深度下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取样、影像记录、提取上浮……一系列流畅利落的操作动作让我国深海考古的第一件文物标本完好无损地来到众人面前。

“熟能生巧”,随着潜次的不断增加,我国深海考古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升级。2022年8月,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海域开展的深海考古调查中,我国水下考古深度首次突破2000米,发现了66件文物标本。并且,此次深海考古还首次引入无人深潜技术,开展了载人—无人深潜协同作业。“我们对历史记录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区域,然后用测深侧扫设备详细勘探,对可能目标用载人深潜确认。”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副研究员陈传绪介绍,此次西沙海槽深海考古还实现了“双龙出海”,除了已是资深“考古队员”的“深海勇士”号,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也加入到深海考古的行列中。

而在孙键眼里,下潜深度的数值已不是最重要的。拥有丰富潜水经验的他认为,多次深海考古调查证明,载人深潜技术可以为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平台。“比如,发现深海某个坐标点可能有沉船,我们就能借助它去进行每天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深海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意外收获揭开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此次在南海发现大型古代深海沉船,其实始于一次“偶然”。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出海执行科考任务,在“深海勇士”号第500次下潜,行进至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水深时,其搭载的测深侧扫设备传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图像。科考队员循迹前去,一座高达3米、由密密麻麻的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赫然出现在队员眼前。就在该处沉船不远的位置,团队还发现了另一艘沉船,其周围散落着大量原木。

科考团队立刻将消息报至国家和地方有关单位。经过考古专家综合研判,判断第一处沉船应属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并将其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应属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判断其应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就这样,一处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被偶然揭开了面纱。

为了给后续深海考古调查奠定坚实基础,5月20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科院深海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团队将一个由钛合金制成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放置在了1500米水深的海床表面。60千克的水下重量以及底部的金属钎能够确保其牢牢“坐稳”在海底。陈传绪介绍,基点放置后,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对该基点进行精确的位置标定,就像给沉船遗址在地图中打上了记号,后期还可以和大地坐标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相衔接,保证测绘数据科学、精准、完备。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宋建忠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工作将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在5月20日至6月10日的第一阶段中,团队将通过水下搜索调查,摸清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对沉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第三阶段将分别在今年8—9月和明年3—4月进行。

深海考古无法实现整体打捞,为了拉近公众与深海文物的距离,“我们会搭载4K和8K的高清摄像设备,对水下文物现场进行拍摄,为大家呈现更清晰的视觉盛宴。同时,我们还将利用水下动态三维激光扫描,叠加光学图像,完成三维扫描及摄影拼接工作,生成一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为将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海底文物进行数字化提供基础数据。”陈传绪介绍说。

此时,“探索一号”科考船正带着“深海勇士”号和考古队员们,在南海上执行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5月23日深夜10点半,船上的网络信号时断时续,陈传绪匆匆回答完记者的问题后,马上又投入到回收潜水器的工作中,这样的忙碌将一直持续到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五月的南海正是景色宜人,但团队成员无暇欣赏美景,他们的目光正牢牢盯在水下1500米,他们要用中国的深海科技“打捞”中国历史,掀开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记者 都芃)

来源:科技日报

二十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

丨来源:新华社

同志像 新华社发

同志简历

,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李强同志像 新华社发

李强同志简历

李强,男,汉族,1959年7月生,浙江瑞安人,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海市委书记。

赵乐际同志像 新华社发

赵乐际同志简历

赵乐际,男,汉族,1957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7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志像 新华社发

同志简历

,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蔡奇同志像 新华社发

蔡奇同志简历

蔡奇,男,汉族,1955年12月生,福建尤溪人,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丁薛祥同志像 新华社发

丁薛祥同志简历

丁薛祥,男,汉族,1962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

李希同志像 新华社发

李希同志简历

李希,男,汉族,1956年10月生,甘肃两当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加入中国,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广东省委书记。

马兴瑞同志像 新华社发

马兴瑞同志简历

马兴瑞,男,汉族,1959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1988年3月参加工作,1988年1月加入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一般力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

王毅同志像 新华社发

王毅同志简历

王毅,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外交部部长。

尹力同志像 新华社发

尹力同志简历

尹力,男,汉族,1962年8月生,山东临邑人,1987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马什克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泰峰同志像 新华社发

石泰峰同志简历

石泰峰,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榆社人,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国,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刘国中同志像 新华社发

刘国中同志简历

刘国中,男,汉族,1962年7月生,黑龙江望奎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压力加工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助理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干杰同志像 新华社发

李干杰同志简历

李干杰,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湖南长沙人,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书磊同志像 新华社发

李书磊同志简历

李书磊,男,汉族,1964年1月生,河南原阳人,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李鸿忠同志像 新华社发

李鸿忠同志简历

李鸿忠,男,汉族,1956年8月生,山东昌乐人,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何卫东同志像 新华社发

何卫东同志简历

何卫东,男,汉族,1957年5月生,江苏东台人,1972年12月入伍,1978年11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上将军衔。

何立峰同志像 新华社发

何立峰同志简历

何立峰,男,汉族,1955年2月生,广东兴宁人,1973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张又侠同志像 新华社发

张又侠同志简历

张又侠,男,汉族,1950年7月生,陕西渭南人,1968年12月入伍,1969年5月加入中国,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上将军衔。

张国清同志像 新华社发

张国清同志简历

张国清,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罗山人,1985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文清同志像 新华社发

陈文清同志简历

陈文清,男,汉族,1960年1月生,四川仁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国,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安全部部长、党委书记,总警监。

陈吉宁同志像 新华社发

陈吉宁同志简历

陈吉宁,男,汉族,1964年2月生,吉林梨树人,199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

陈敏尔同志像 新华社发

陈敏尔同志简历

陈敏尔,男,汉族,1960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袁家军同志像 新华社发

袁家军同志简历

袁家军,男,汉族,196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1部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坤明同志像 新华社发

黄坤明同志简历

黄坤明,男,汉族,1956年11月生,福建上杭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

刘金国同志像 新华社发

刘金国同志简历

刘金国,男,汉族,1955年4月生,河北昌黎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副总监察官。

王小洪同志像 新华社发

王小洪同志简历

王小洪,男,汉族,1957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总警监。

从曼城主力到米兰弃将,多面手脚下技术不俗,却被改造成了割草机

球员被教练改造,在绿茵世界里从来就不算什么新闻。不知道多少绿茵名将,经历过教练的改造。就是强如梅西、C罗,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更别说其他球员了。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改造,都能取得瓜迪奥拉改造梅西、弗格森改造C罗这样的效果,改造失败的概率其实挺高的。当然,偶尔也会夹杂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很难评价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改造。比如本文的主人公奈杰尔·德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奈杰尔·德容,1984年11月30日出生于荷兰名城阿姆斯特丹。他的父亲杰利·德容,年轻时代就是职业球员,曾经入选过荷兰国家队。有这样一位父亲,奈杰尔·德容踏上足球之路,那叫子承父业。

至于奈杰尔·德容足球之梦开始的地方,则是大名鼎鼎的阿贾克斯青训营。众所周知,阿贾克斯的足球理念就是全攻全守,所以阿贾克斯经常能够培养出那种能够胜任多个位置的多面手。奈杰尔·德容在阿贾克斯的培养之下,就展现出了多面手的风采,踢过很多位置。不过,奈杰尔·德容在自己少年时代踢得最多的位置,其实是攻击型中场。

有资格在阿贾克斯青训营担任攻击型中场的球员,肯定是有脚下技术的。不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吧,起码配得上不俗的评价。事实上,奈杰尔·德容的脚下技术确实不俗,能控球,能传球,还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绝对不是那种球烫脚的存在。

凭着不俗的脚下技术,再加上多面手的属性,奈杰尔·德容早在2002—03赛季,就得到了代表阿贾克斯一线队征战职业联赛的机会,并且很快就成为了球队的重要轮换。接下来的2003—04赛季,未满20岁的奈杰尔·德容,已经成了阿贾克斯的主力球员。这一阶段的奈杰尔·德容,球风挺干净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不俗的脚下技术解决问题,而不是暴力铲球。整个赛季下来,也就是吃了3张黄牌而已。

干净的球风,一直持续到了2005—06赛季上半程。奈杰尔·德容在这个赛季的冬窗告别阿贾克斯,转会去了汉堡。在这里,他遇到了托马斯·多尔。这位范德法特口中自己合作过的最佳教练,干脆就把脚下技术不俗的奈杰尔·德容,改造成了割草机……

因为伤病的困扰,奈杰尔·德容在自己转会汉堡的那个赛季,只代表自己的新东家出战了12场德甲联赛而已。可就是这12场比赛,奈杰尔·德容生生吃到了6张黄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为阿贾克斯效力了3个半赛季,就没有哪个赛季的黄牌数量,能够达到5张的。

原本,托马斯·多尔对于奈杰尔·德容的改造,就已经让人胆战心惊了。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等到托马斯·多尔不幸下课之后,他的继任者斯蒂文斯,对于奈杰尔·德容的改造更加彻底。斯蒂文斯干脆就把进攻型中场出身的奈杰尔·德容,固定在了后腰的位置上。

等到2007—08赛季,也就是斯蒂文斯执掌汉堡教鞭的第一个完整赛季,他麾下的奈杰尔·德容居然吃到了12张黄牌,那叫一个凶猛。不少媒体与球迷,干脆就把“割草机”的头衔,送给了这位荷兰多面手。

说句心里话,这种频繁吃牌的割草机,确实没啥观赏性。恐怕就没有多少球迷,喜欢奈杰尔·德容被改造之后的球风。可是抛开球风不谈,奈杰尔·德容的防守效果,确实挺不错的。汉堡队在奈杰尔·德容的帮助之下,防守确实挺稳固的。毕竟,失球数据不会说谎。这就注定了,会有其他的俱乐部欣赏奈杰尔·德容。

2008—09赛季的冬窗,财大气粗的曼城引进奈杰尔·德容,并且对其委以主力的重任。而在奈杰尔·德容加入曼城之后,这支球队的防守强度,确实明显提升了。所以,哪怕曼城帅位更迭,哪怕曼奇尼取代马克·休斯,可在曼奇尼入主伊蒂哈德的前期,奈杰尔·德容照样能保证自己在曼城的主力席位。

这一阶段的奈杰尔·德容,防守更加凶猛了,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了。2010年,也就是一年的时间而已。他先是在无关痛痒的友谊赛,把霍尔登踢成了骨裂。然后在荷兰对阵西班牙的世界杯决赛,在众目睽睽之下飞踹哈维·阿隆索。等到这一年的10月份,奈杰尔·德容在曼城对阵纽卡的较量,把本·阿尔法铲成了骨折……

奈杰尔·德容的凶猛球风,自然会引来媒体与球迷的口诛笔伐,甚至就连时任荷兰主帅范马尔维克都看不下去了,他不仅当众批评过奈杰尔·德容,一度更是把奈杰尔·德容踢出了国家队的大名单。

在荷兰队处境尴尬的奈杰尔·德容,在2010—11赛季表现不俗,身为曼城主力后腰的他,不仅能为球队提供凶猛的防守,还能保证传球成功率。只可惜,他的个人表现没能带来联赛冠军。所以在接下来的2011—12赛季,曼奇尼对球队阵容进行了大改,奈杰尔·德容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主力席位。整个赛季下来,在联赛出场21次,只能算是球队的轮换。

这时候的奈杰尔·德容正值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自然不愿意坐在替补席上等待。于是,这位多面手在2012年的夏天做出了改换门庭的决定,转会去了米兰。

以米兰当时的阵容配置,奈杰尔·德容自然能踢上主力。可是以奈杰尔·德容的能力,却拯救不了当时正处于低谷时期的红黑军团。总而言之,奈杰尔·德容确实在米兰踢过一段时间的主力,可是球队的战绩并不算好,场面也不好看。

球队战绩不行,教练们自然会对球队的首发阵容动手术。等到米哈伊洛维奇执掌米兰教鞭,奈杰尔·德容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力席位。如果是巅峰时期的米兰,在替补席上养着奈杰尔·德容,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这一阶段的米兰,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根本就养不起高薪替补了。没过多久,米兰就做出了放弃奈杰尔·德容的决定。

以奈杰尔·德容的名气,哪怕他不幸沦为米兰弃将,照样不会缺乏有诚意的追求者。接下来的日子,他先是为洛杉矶银河队踢球,然后为加拉塔萨雷效力,还在美因茨等队留下了自己的传说。

他的球风还是那么彪悍,给球队带来了不少麻烦。以至于,无论是洛杉矶银河也好,还是加拉塔萨雷也罢,都跟奈杰尔·德容提前解约了。不过,奈杰尔·德容还是坚持到了2021年,这才正式宣布退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