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农历6月10日(2007年农历6月10日是什么星座)

万物皆甜 2023-08-10 08:45:48 网友投稿

总量排名全国第二!你知道云南这些“宝藏”吗?

今天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

位居世界第二

云南拥有5项世界遗产

排名全国第二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省

云南有哪些“宝藏”世界遗产

一起来看看

丽江古城

云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时间:1997年12月4日

类别:文化遗产

始建于宋末元初

盛于明清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丽江古城

将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风貌

高原与水乡同在

雪峰与古城相望

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

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三江并流保护区

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入选时间:2003年7月2日

类别: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是地质演化史上的奇观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

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千米

跨越了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

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

三江并流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

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

自然景观于一体

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

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林

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

入选时间:2007年6月27日

类别:自然遗产

云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

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

终于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

水与石在这里交融

展现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是世界上最壮观的

湿热带—带喀斯特景观之一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参考价值的

最高等级自然现象

澄江化石遗址

世界古生物圣地

入选时间:2012年7月1日

类别:自然遗产

穿越亿万年的时光

在昆明鱼、华夏鳗、奇虾等古生物化石中

我们得以窥探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

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澄江化石记录了寒武纪早期古生物群像

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

也是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

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

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入选时间:2013年6月22日

类别:文化遗产

如等高线般的梯田

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

级数最多达3700多级

云影波光,春华秋实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在过去的1300多年间

当地人民创造了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

“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

孕育了红米、牛、鸭、鱼等丰富的物产

创造了梯田农耕文明的世界奇观

小知识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自“云南省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来源: 云南网

从“问题村”到“先进村”,揭秘佛山这个村的“蝶变”密码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连续34年位居全国经济规模第一。6月9日,在广东广州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广东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德忠介绍,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城乡区域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也是“最难题”。情况介绍会后的次日,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广东佛山市的紫南村调研,寻找破解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答案。

紫南村曾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村镇”等荣誉称号。

紫南村从一个“问题村”,蝶变成全国闻名的“先进村”。调研采访中,南都记者发现,紫南村的解题方式有独特的一面,但也解答了一些农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广东开展“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2.6万个农村如何迎春风、谋发展?紫南村的经验或有一些可借鉴的地方。

调研现场

紫南村:不是城市,胜似城市

宽敞整洁的马路、标准齐全的文娱设施、葱郁整齐的景观树、波光粼粼的湖面……居民楼和办公楼坐落其间,如今的紫南村已经是“中国最美村镇”,景色宜人,环境宜居宜业。

紫南村里,景观树葱郁整齐、湖面波光粼粼。

紫南村引进了大量的优质企业,实现了产业强村的愿景。据统计,紫南村引进包括3家上市公司、26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

紫南村走文旅融合赋能产业振兴的路径,打造了一座镶嵌在村庄里的国家AAA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包括一条“紫南船说”旅游水道、一条千米长卷岩板壁画长廊、一座雕塑艺术园、一座儿童游乐园、一座大型音乐喷泉、一台“这,就是紫南”大型演出、三座文化展馆、三座生态公园、四座文化主题公园等在内的“紫南文化旅游区”。

紫南村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

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叠加发展文旅产业,让村集体土地和物业资源不断提质增效,集约发展充分体现。2022年,紫南村集体合同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

紫南村还拿出村集体收入,大力建设村内公共设施,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紫南村高标准打造了一系列让城市人羡慕不已的文化体育场馆,在全辖区15个自然村,村村实现了“六个一”,即: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座标准篮球场、一座休闲公园、一座智能公厕、一座电动车充电站。紫南村的目标是:不是城市,胜似城市。

紫南足球场。

在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村集体收入用于提升宜居宜业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紫南村从昔日的桑基鱼塘小村一路走向富庶发达的现代化乡村。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个奖项,紫南村获得的荣誉有些“数不过来”,还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等,这还只是国家级的荣誉。

紫南村的发展经验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取得的一系列显眼的成绩,更在于它过去的“落后”。这一切要从2007年开始说起。

经验探索

乡村治理:“一箩筐”的困难和更多的办法

带领紫南村从问题村蝶变成为先进村的关键人物之一是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2016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员”荣誉称号。

2007年之前,紫南村道路脏、水道脏、市场脏,杂物乱堆、垃圾乱扔、车辆乱停、违章乱建,道路差、绿化差、治安差、管理差、观念差,被称作“三脏四乱五差”。因村内种种矛盾,村民集体到相关部门多次信访。当年紫南村集体收入110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882元,排名南庄镇倒数。

紫南村的治理难题并非个案。实际上,这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也成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改变紫南村的困境,2007年南庄镇党委“三顾贵阳”,邀请潘柱升回乡主政。彼时,他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潘柱升决定放弃经商成就,回到紫南村,投身建设家乡。

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

当时的紫南村就像一个积重难返的困难户。“办法总比困难多。动动脑筋就能想到办法了。”面对紫南村“一箩筐”的困难,潘柱升如是应对。

刚上任时,潘柱升就立下“四不”承诺: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在村里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潘柱升认为,农村干部不能老是靠行政命令去管理,必须用人格魅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

紫南村的改变从“开好农村会议开始”。他不断地走访村民,了解实情;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学习周边先进农村的经验,学会拒绝“高污染企业带来的眼下利益”,着眼于环境提升带来的长远利益;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学习如何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让村民充分参与决策,决定村里重大事项等。

紫南村严格执行“以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的理念,将86项制度集结成20余万字的《紫南村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制度汇编》;打破此前村财务看不见的“钢铁匣子”,实现看得见的“玻璃匣子”。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基层治理。有了扎实的基层治理,紫南村才得以实现产业发展向好、村民福利提升的下一步。

紫南村用村集体收入大力提升村居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程度改善。

现如今,紫南村大力打造“仁善紫南”的精神文化名片,建有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这一精神文化名片也极大程度帮助紫南村成功创建国家AAA旅游景区。

从打造靠得住的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环境,发展产业,再到追求精神文明,紫南村的诸多办法都写在了《为什么是紫南》一书中。该书以“乡村治理‘紫南模式’70问”的形式,详细展示了紫南村如何在“废墟”之上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全过程,细节到具体场景的具体话语。

广东实践

“百千万工程”要统筹好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

紫南村发生的蝶变故事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广东2.6万个农村(含部分社区)而言,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当下,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广东省委决定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推动产业在省内有序转移,解决粤东粤西粤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可以预见的是,更多的产业将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去到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对于2.65万个行政村(社区)而言,是机会,也有挑战,将对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出更多要求。

广东如何下好“百千万工程”这盘大棋?6月9日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陈德忠介绍了该项工作最新的进展和推进思路。他表示,广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贯通的指挥体系。省级层面“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已成立并正式运行。省直相关部门成立了5个工作专班,分别是:县域经济专班、城镇建设专班、乡村振兴专班、要素保障专班、决策咨询专班,与指挥办一起,共同构成了省级层面的“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全省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市级指挥部办公室全部投入实体化运作。

省直单位出台产业转移、农业农村、城镇建设、数字政府、金融、卫生健康等一批配套政策,地市也全部制定了实施意见,大部分的县(市、区)制定了体现发展思路、突出本地特色的具体实施方案。

陈德忠指出,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将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李竹

出镜:南都记者 马青

摄影:南都记者 丁治加

编辑:代国辉,李竹,陈杰生

APP

带你了解十二星座最全解析

01

射手座

射手座性子生来就随和且平易近人,对待身边的人往往都是一视同仁,保持着真诚和友善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自身脾气温和,待人和善,才让他们朋友越来越多,无论到哪里都有超高的人气。不过,射手座人缘好,看重感情的他们也常常会因为一点感情上面的事情而烦恼,要么真心被利用,要么友善被看低。今天小编给大家八一八,十二星座最全面解析!看了都说准。

02白羊座

性格解析:白羊不会耍心机;白羊讲义气够朋友;白羊对待感情其实很认真;白羊最要面子,白羊最重要的是尊严,白羊很顾家;白羊心地善良;白羊害怕孤单;白羊的优点不是外貌而是气质;白羊很阳光又开朗;白羊不凶很好相处。

03天蝎座

性格解析:天蝎座嘴很毒,心很善,表面把你说的一无是处,心里却比谁都珍惜。蝎子缺乏安全感,睡觉喜欢侧着身子抱着枕头或被子。他们总是看起来很快乐,看起来很坚强,可那都是伪装。有人说天蝎可怕,那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天蝎,如果你走进蝎子的世界,那里一定充满温暖却很忧伤!

04金牛座

性格解析:金牛座的人都真性情,爱恨分明,总是口是心非。如果吵架,没有多想,一定下一句话说的比对方更狠,更没有退路,然后不知道得意个什么。要命的自尊,喜欢简简单单就好,不喜欢世俗,一根筋想问题。开心时候什么都能丢一边,不开心时候一句话也不愿意说。

05狮子座

性格解析:狮子座不喜欢做决定,小事随便怎么样都行,没所谓。大事很喜欢听朋友的意见,如果你是狮子可以信赖的人,你需要做的只是分析,决定狮子会自己来做。如果狮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旦下了决定就算全天下反对几乎也没有改变的可能。其实多少有些靠直觉行事,不过狮子的直觉大多时候还蛮准的。

06双子座

性格解析:双子很神经质,精神脆弱,容易人格,因为承受了太多的东西. 一般来说双子的孩子都很早熟。双子对很多的东西都在乎得要命,可是表面上就是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双子并不是故意要掩饰自己,这只是一种习惯了,可是在外人看来他就成了虚伪的人。其实真的是一种误会!

07巨蟹座

性格解析:巨蟹很容易受伤,很容易自卑,很容易满足,很容易爱上一个人,很容易流泪,很容易……但是很难走出悲伤,很难忘记一个人,很难背叛友情和爱情,很难有心机,很难拒绝,很难对得起自己。巨蟹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都会保全他人的利益,巨蟹真的值得深交。

08天秤座

性格解析:天秤座有善辩的口才,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却不爱解释。不要问为什么,就是不爱解释。不喜欢伤害任何人,宁愿伤害自己。前景不乐观时会对喜欢的人冷静的说恨话,会口是心非。吃软不吃硬的一族。你软,秤子就对你没脾气。你硬,秤子就比你还横。有调查,十二星座谋杀记录最少的就是善良的天秤座。

09座

性格解析:揭下面具以后的座处事冷静、沉着、内敛、稳重;容不得别人的背叛,对背叛自己的人绝不原谅,对敌人下手狠毒,冷血至及。 面具下:多疑、没安全感。他们用情至深,在爱上一个人之后是绝对不会轻言放弃的。但他们只会默默的爱着,悲情暗恋者的典范;内心其实非常的脆弱,非常敏感。

10双鱼座

性格解析:双鱼座不是没脾气,是为了爱放低自己的脾气;双鱼天生有敏感的视觉,只要对方生气或不削稍微一点表情神态,一下就看穿;即使双鱼很低落,但只要你愿意花心思哄TA逗TA,心情马上会好,心情不好只想一个人承受不想烦着谁,双鱼是个矛盾体很严重的人,喜欢不断在脑海里想太多。

11摩羯座

性格解析:摩羯喜欢一个人待着,想自己的心事,做自己的事情,沉醉于自己的世界。摩羯情绪波动较大:为一件事情可以心情突然就阴翳下来,有时候无由来的烦躁、忧郁。但摩羯心地很善良,同情弱者,常常喜欢打抱不平,敢爱敢恨。讨厌虚伪做作、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玩弄心计,搬弄是非。

12水瓶座

性格解析:水瓶座,为了友情和爱情能达到一个无法想象的极限,不抛弃,不分开,哪怕不是对方的爱,但是也不纠缠,厚道直白的水瓶座纵使有太多的软弱,也抵不住它天生悲观的使者角色,如果你爱上水瓶,你得到的会是平凡的温暖和永远的爱,如果你不爱水瓶,水瓶会在静默中给予你想要的自由和未来。

以上就是十二星座的全部解析了,希望读者们能帮忙点赞,转发,关注,谢谢!

用科技“打捞”历史——从我国南海水下一千五百米发现古代沉船说起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前方,上万件瓷器堆积而成的“山峰”突然出现。沉积物下,500年前的瓷器釉色依然鲜艳、光彩夺目。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拍摄的画面。

5月下旬,国家文物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在海南三亚联合发布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应属明代正德年间与弘治年间,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为期一年的明代沉船遗址考古调查由此拉开帷幕。

这些船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它们本来要驶向何方?为什么会在这里沉入海底……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我国深海考古技术将帮助我们揭开沉船历史。

被盗捞者“逼”出的中国水下考古

美国作家盖瑞·金德在其描写“中美洲”号沉船事件的作品《寻找黄金船》中这样写道:“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要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然而,与那些追寻水下财富的离奇传说不同的是,水下考古的使命在于“打捞”历史。

“我一直认为,沉船遗址相当于一个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沉船既是最小的等级社会,又是高度浓缩的生存单位。它所能反映的不单单是船载货物,还有时代和航路等时空信息,以及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崔勇认为,相比田野考古对象某个单独的祭祀或墓葬遗址,沉船能够带来的历史信息更多元、更综合。

南海正是这样一片“写满”历史的水域。

自唐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南海成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千帆竞渡,南海历史上的繁荣为其留下了丰富的水下遗产,南海也因此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地和策源地,同时也是考古学者与盗捞者的“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便肇始于一次与盗捞者的斗争。

1984年,西方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一艘已沉没两百余年、满载瓷器与黄金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并打捞出青花瓷器等文物百万余件。但为谋求利益最大化,他仅留下青花瓷器23.9万件、金锭125块,以及两门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缩写的青铜炮,其余数十万件不具有流通价值,但却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青花瓷器等文物被毁坏殆尽。

1986年,逃之夭夭的迈克·哈彻以该沉船无人认领为由,获得了出水文物的拍卖许可,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对出水文物进行公开拍卖。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得知后将消息传回国内,但当国家文物局想阻止此次拍卖时,翻遍当时的海洋法公约,却找不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买回来”,是当时把这批出水文物带回中国的唯一可行方法。为此,故宫博物院派遣冯先铭和耿宝昌两位专家,携带三万美元前往荷兰参加拍卖。但这批文物的起拍价格远超想象,在持续3天的拍卖活动中,我国两位专家甚至没有获得一次举牌的机会。最终,近24万件珍宝全部流失海外。

这次水下盗捞事件极大刺激了我国文保工作者。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就此开端。同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在联合寻找“莱茵堡”号沉船的过程中,挖出了包括瓷器、锡器、金腰带在内的数百件中国文物。当时的中方项目负责人尹干洪判断:“这肯定不是英国人要找的‘莱茵堡’号,这是一条我们中国的沉船。”依据双方协议,中方立即中止了此次打捞合作,这艘沉船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南海Ⅰ号”。

1987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创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正式起步。在当时水下考古相关人才、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国家文物局选派人员向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潜水技术和水下考古,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十余人的水下考古队伍。此后20年间,我国水下考古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在2007年,我国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打捞,这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极大振奋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的故事也在继续。在大洋深处,还有更多沉船遗址在静静地等待着。

技术突破让水下考古从浅水走向深海

受深潜技术限制,过往我国水下考古多集中在水深50米以内的水域,作业方式主要以水肺潜水为主。例如,在“南海Ⅰ号”早期考古调查中,崔勇便曾多次潜至水下20多米处,亲手触摸到船体,还拍摄了“南海Ⅰ号”在水下时的唯一清晰影像。

但当水深突破50米乃至百米时,水肺潜水的作业难度便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骤减。要向深海挺进,必须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

“在广阔的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沉没着大量古代商船,如何进入深海获取这些沉船信息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当务之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面对平均深度1200米,面积逾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一度只能“望洋兴叹”。

直到2009年,深海里终于开始有了中国人的影子。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的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随后,国产化率达95%的“深海勇士”号将我国深海装备建设推向功能化、谱系化,大大降低了深潜成本。“奋斗者”号在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的全海深深潜能力。

2018年1月27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正式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中国水下考古吹响了向深海进军的号角。

451米、529米、606米、1003米……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过去不敢想象的深度。“‘深海勇士’号一分钟下潜的深度就超越了我过去30多年的下潜纪录。”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是我国最早一批水下考古工作者之一,他曾亲身参与过“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对深潜技术带来的水下考古突破同样感到惊讶。

2018年4月,在宝石般蔚蓝的中国南海,当“深海勇士”号在浪涛中浮出水面,母船甲板上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7次下潜,最大深度1003米,借助“深海勇士”号,我国成功完成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填补了我国水下考古的空白。

“深海考古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水下考古的工作范围,使水下考古的工作触角延展到了此前遥不可及的深海海域,也使得以前沉睡在海洋深处的珍贵遗产,能够直接、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姜波认为,深海考古已经成为当前水下考古最具价值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较之浅海海域沉船,深海沉船在沉没后,能够免受诸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干扰,因此保存状况往往好于浅海沉船,从而能为海洋史和海洋考古研究提供无与伦比的历史考古信息。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深海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拥有了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具有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的运维能力。中国考古工作者拥有了挺进深海的底气与实力。

载人深潜技术为水下考古搭建实用性平台

相比在浅水区开展的水下考古,深海考古在装备技术、作业模式上大有不同。在水深超过千米的茫茫深海中寻找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无异捞针。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深海科技硬实力。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成立不久后的2018年4月,该团队就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开展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前后共6位水下考古工作者跟随“深海勇士”号潜入深海。

出发下潜之前,孙键特意量了自己的脉搏,发现比平时要快一些。“这也很好理解,像‘深海勇士’号这种载人深潜器,我最初是在上中学时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能坐在里面去探索深海,这太了不起了!”孙键是潜得最深的人之一,在千米深的海底,透过深潜器厚厚的玻璃舷窗,他不断看到透明的鱼虾游过,不由感叹生命之顽强。“海底有些像月球表面,到处是环形山状的地形。”作为潜水高手的他第一次潜得这么深,对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

2018年4月23日,在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第四潜次中,第一个文物标本——一只陶罐,被发掘出来。被发现时,陶罐半掩埋在水深约460米的海底泥沙中,罐体完整。深海考古由于受特殊环境限制,需要通过深潜器外接机械手代替水下考古队员的手进行文物提取、沉积物取样等相关操作。

相比于深海科考通常采集的沉积物、岩石等样本,文物的特殊性对机械手本身以及操作提取作业过程都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陶罐体量大,我有些担心能不能用机械手顺利提取、完整运回。”当时参与第四潜次下潜、时任海南省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李钊曾对深潜器机械手的稳定性有些担心。不仅深潜器中的考古队员感到紧张,当“深海勇士”号用机械手缓缓靠近、抓取文物时,母船上通过显示器观看“直播”的工作人员也都屏气凝神,舱室内安静异常。当文物最终顺利装入置于潜器前端的样品筐,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欢呼起来。大深度下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取样、影像记录、提取上浮……一系列流畅利落的操作动作让我国深海考古的第一件文物标本完好无损地来到众人面前。

“熟能生巧”,随着潜次的不断增加,我国深海考古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升级。2022年8月,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海域开展的深海考古调查中,我国水下考古深度首次突破2000米,发现了66件文物标本。并且,此次深海考古还首次引入无人深潜技术,开展了载人—无人深潜协同作业。“我们对历史记录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区域,然后用测深侧扫设备详细勘探,对可能目标用载人深潜确认。”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副研究员陈传绪介绍,此次西沙海槽深海考古还实现了“双龙出海”,除了已是资深“考古队员”的“深海勇士”号,我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也加入到深海考古的行列中。

而在孙键眼里,下潜深度的数值已不是最重要的。拥有丰富潜水经验的他认为,多次深海考古调查证明,载人深潜技术可以为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平台。“比如,发现深海某个坐标点可能有沉船,我们就能借助它去进行每天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深海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意外收获揭开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此次在南海发现大型古代深海沉船,其实始于一次“偶然”。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出海执行科考任务,在“深海勇士”号第500次下潜,行进至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水深时,其搭载的测深侧扫设备传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图像。科考队员循迹前去,一座高达3米、由密密麻麻的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赫然出现在队员眼前。就在该处沉船不远的位置,团队还发现了另一艘沉船,其周围散落着大量原木。

科考团队立刻将消息报至国家和地方有关单位。经过考古专家综合研判,判断第一处沉船应属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并将其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应属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判断其应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就这样,一处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被偶然揭开了面纱。

为了给后续深海考古调查奠定坚实基础,5月20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科院深海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团队将一个由钛合金制成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放置在了1500米水深的海床表面。60千克的水下重量以及底部的金属钎能够确保其牢牢“坐稳”在海底。陈传绪介绍,基点放置后,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对该基点进行精确的位置标定,就像给沉船遗址在地图中打上了记号,后期还可以和大地坐标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相衔接,保证测绘数据科学、精准、完备。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宋建忠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工作将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在5月20日至6月10日的第一阶段中,团队将通过水下搜索调查,摸清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对沉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第三阶段将分别在今年8—9月和明年3—4月进行。

深海考古无法实现整体打捞,为了拉近公众与深海文物的距离,“我们会搭载4K和8K的高清摄像设备,对水下文物现场进行拍摄,为大家呈现更清晰的视觉盛宴。同时,我们还将利用水下动态三维激光扫描,叠加光学图像,完成三维扫描及摄影拼接工作,生成一号沉船核心区遗物平面分布图,为将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海底文物进行数字化提供基础数据。”陈传绪介绍说。

此时,“探索一号”科考船正带着“深海勇士”号和考古队员们,在南海上执行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5月23日深夜10点半,船上的网络信号时断时续,陈传绪匆匆回答完记者的问题后,马上又投入到回收潜水器的工作中,这样的忙碌将一直持续到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五月的南海正是景色宜人,但团队成员无暇欣赏美景,他们的目光正牢牢盯在水下1500米,他们要用中国的深海科技“打捞”中国历史,掀开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记者 都芃)

来源:科技日报

他用脚,修了几万块表!网友:看完肃然起敬……

近日

#残疾男子25年用脚修表8万块#

的话题和相关视频

引发许多网友点赞

用脚修表的王师傅

今年45岁

是河北张家口人

小时候因触电失去双臂后

他没有自暴自弃

靠着一双灵巧的双脚和不服输的劲头

通过拜师学艺

学会用脚修表这门绝活

自1998年进入修表行业以来

王师傅累计修表数万块

修表是个精细活

从事这一行业

对于王师傅来说要付出的更多

王师傅说

“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证明了我的价值”

网友纷纷表示赞叹

“自强不息的人让人尊敬”

我们前几天还报道了

“折叠男孩”的故事

像王师傅、“折叠男孩”这样

身有残疾

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或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或努力追求梦想的人

还有很多

1

汶川地震幸存者

截肢后完美演绎“鼓舞”

她是廖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幸存者

那场地震中

她被埋在废墟近30个小时

因长时间的压迫与感染

她的双腿被迫截肢

在完成截肢手术的一个多月后

曾作为一名舞者的她

下定决心,要继续跳舞!

视频加载中...

此后

伤口尚未完全愈合

体重只有50多斤的廖智

强忍疼痛不断练习

在地震发生2个多月后

终于重返舞台

完美演绎那一支为她量身打造的《鼓舞》

是《鼓舞》也是“鼓舞”

如今她最大的希望就是

更多像她一样的截肢者

可以快乐并有尊严地活着

因为经历过苦难

才愈知生命的美好

鼓舞自己

也鼓舞他人

廖智真正做到了不枉此生

“尽兴地活着”

2

6岁听力神经断裂

“00后”小伙拿回金牌

2002年

郑云海出生在杭州西湖区双浦镇

6岁时因为意外

加上医治不及时

导致听力神经断裂

只能靠戴助听器才能正常交流

初三毕业

郑云海入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中式烹饪专业

在学校

他开始钻研食品雕刻

坚持不懈的训练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让年轻的郑云海成为了领奖台的常客

2023年3月

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在法国梅斯举办

郑云海第一次代表中国出战

近两个月的集训

每天郑云海都会进行

8个小时的模拟比赛训练

“越临近比赛训练越多

有时从早上六七点

一直练到晚上八九点”

最终

郑云海凭借出色的发挥

一举拿下了食品雕刻项目的冠军

五星红旗升起

郑云海难掩内心激动

放声高呼

沉甸甸的奖牌

既是为祖国争得的荣誉

也是对郑云海

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褒奖

更闪耀着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

3

读书不只可以用眼睛

也可以用心读

“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

董丽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祝贺!”

5月19日

在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现场

老师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

中传第一位盲人硕士研究生

董丽娜

1984年

董丽娜出生在辽宁大连

患有先天弱视

十岁时彻底失明

后来进入大连市盲人技术学校

学习中医推拿

毕业后在一家按摩店

从事盲人按摩

“我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们

学推拿是以后唯一的出路”

董丽娜很困惑

“为什么我们

都只能去过同样的人生?

我不明白

人生怎么能够刚刚开始

就被宣判了结局呢?”

2006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爱上了播音

每天摸着盲文

拼命去练习每一个字的发音

2007年6月

她以97.8分的成绩

拿下一级甲等的专业资格证书

2020年7月

她被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录取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研究生

成为中传首位盲人研究生

从此开始接受系统、科学的培养

读书不只可以用眼睛

也可以用心读

董丽娜虽然看不见

但是她却用自己的声音

描绘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也宣读自己不服输的宣言

乐观、不屈、拼搏

……

他们身上有太多

闪光的标签‍

万物皆有缝隙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让我们多些尊重,少些偏见

平等对待我们身边的残疾人

欣赏他们生命散发的

多样的光彩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网友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