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8八字(1988年10月8日命运)
4岁成孤儿、8岁坐牢、31岁改学核专业……他“深潜”一生,铸就惊天动地传奇
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
照片中这个瘦瘦小小的孩子,
有着极为传奇的一生,
他两次被关进监狱,
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在几十年之后,
他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
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勋!
1988年9月27日,
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这是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中国于无声的深海之中,
牢牢筑起的第二道核盾牌!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
长篇通讯《中国核潜艇诞生记》。
这时候,很多人才知道,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
名叫彭士禄。
他,就是照片上那个瘦弱的小男孩,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农动先驱彭湃的儿子!
No.1 受尽人间苦难 被老百姓舍生保护的童年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
是彭湃的次子。
彭士禄对父母并没有太多印象,
只有一张与父亲和哥哥的合影。
照片上有父亲亲手写的字:
“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1928年,在彭士禄3岁时,
他的母亲蔡素屏
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
那一年,
成了孤儿的彭士禄年仅4岁……
“一个漆黑的夜里,
奶妈背着我逃难。”
这几乎是彭士禄对人生最早的记忆!
为了躲避派的“斩草除根”,
贫苦百姓们冒着杀头的危险,
保护着这棵烈士留下的根苗。
从那时起,
他过起了姓百家姓、
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生活。
△左图:幼小的彭士禄;右图:石炮台监狱
8岁时,彭士禄被当局抓进监狱。
阴森恐怖的牢房里,
吃的饭里有虫子,
身上爬的有虱子,
敌人不仅逼供让他承认自己的身世,
还给养育过彭士禄的“姑妈”实施酷刑。
在监狱里,年幼的彭士禄亲眼目睹了
曾养育过他的“姑妈”
被倒挂着吊起来灌辣椒水,
但她宁把牢底坐穿,宁可被杀头,
也不供认他是彭湃的儿子……
△1991年,66岁的彭士禄来到曾关押过他的石炮台遗址,他一站在上面就哭了,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我在这里受到了多少拷打。
1935年,因为狱友们的周全掩护,
彭士禄终于被营救出狱。
这个只有10岁、
已经被折磨得双腿无法走路的孩子,
硬是一路顺着轨道爬了十几公里,
膝盖爬得全部都是血,
才终于爬回了潮安养母的家里……
1940年,周恩来总理派人
辗转找到了彭士禄,
周总理见到彭士禄的第一句话就说:
孩子,终于找到了你。
在被安全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后,
受尽人间苦难的彭士禄
才终于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那一年,彭士禄已经15岁。
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
“坎坷的童年经历,
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
我对人民永远感激,
无论我怎样的努力,
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No.2 “只要祖国需要, 我愿意贡献一切”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
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
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他在苏联学习时,
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
转眼潜入太平洋。
不久,这庞大的“水怪”幽灵般地游过
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
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
在它下水后的三年多时间里,
总航程达到6万多海里,
消耗的核燃料“铀”仅有几千克。
这黑色水怪,
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
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彭士禄获得苏联颁发的
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正当他准备毕业回国时,
一次简单但意义深远的谈话,
彻底改变了彭士禄的人生轨迹……
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
将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
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
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
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你愿意改行吗?”
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
“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很快,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动力学院
原子能动力专业进修深造。
正是这段学习的时光
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之后,他没有像他的父亲彭湃一样
轰轰烈烈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而是像核潜艇一样
悄无声息地“深潜”,
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No.3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
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这一年,彭士禄学成归国,
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
面对复杂的的国际形势,
毛主席讲出了一句话,
气势如虹: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
改变的岂止是彭士禄一个人的命运,
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
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
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
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彭士禄领导的核动力研究室,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短缺的办公经费,
所里新来的大学生
没有一个是学核动力的……
很多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这个核潜艇怎么干成,
更是不知道!
彭士禄鼓励大家,
困难中孕育着机遇,
我们一步一步来!
当时,先由他和仅有的几个
懂一点核动力的人,
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
他还发动大家一起学英语,
俄语资料没有了,就改看英文资料。
他对年轻人说:
要脑袋尖、屁股圆,
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消息传到核动力研究室,
彭士禄敏锐地意识到,
核潜艇研制的春天就要来了。
1965年,代号为“09”的
中国第一个核潜艇工程上马。
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
静悄悄地来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
开始秘密建设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
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
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
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
180天不见太阳、毒蛇蚊虫肆虐,
他们依然干劲十足。
彭士禄曾回忆道:
“困难时期,
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
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
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1970年8月30日,
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
晚上18点30分,
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
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
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
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
这意味着,
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
——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
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这一天,
大家欣喜若狂,放鞭炮庆祝,
而这时,总设计师彭士禄
却在闷头睡大觉。
因为在这之前,
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
没有好好睡一觉了。
No.4 胃被切除四分之三 “就是死了也值得!”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一年,彭士禄一直在核潜艇制造厂
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工作。
在一次调试时,
剧烈的胃疼令彭士禄汗湿了全身,
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
海军派直升机送
海军总医院的外科主任去现场开刀。
这一次手术,
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那一年,他才49岁!
88岁时,有记者提到这段往事,
问他:值得吗?
他回答:值得!
搞成功了,特别高兴,
我喜欢这个工作,
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核潜艇成功了,
一辈子跟核动力打交道的彭士禄,
又有了新的使命!
这一次国家交给他的,
又是一次极为艰难的开拓垦荒……
No.5 再一次临危受命 开拓奠基中国核电事业198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
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
年近花甲之年,
他再一次踏上了
共和国核电事业的拓荒之路。
那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
而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需要40亿美元。
既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
人才技术也尚处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成中国第一座
百万千瓦级的商用核电站谈何容易?
面对这一场代表国家的“商业博弈”,
彭士禄奔波各地筹集资金,
参加一轮轮商业谈判,
他的各项开创性工作,
为大亚湾核电站快速开展建设工作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开工,
然而为了这一刻操劳了两年的彭士禄
却已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任务,
当时,他已经被国家委任为
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
负责建设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
建造的商用核电站。
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
他提出了股份制,
建立了董事会制度,
从核电站主要参数到投资方案,
他都一一研究、核算。
大到反应堆,小到一个螺丝钉,
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彭士禄有个著名绰号叫“彭拍板”。
他常说:对了,功劳算你的;
错了,责任算我的。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彭士禄像一头拓荒牛一样,
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核电领域的攻坚战,
引领我国核电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和荣誉面前,
彭士禄从不计较得失,
更从不提出个人要求。
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
听闻消息的他正在工地上,
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
2017年,彭士禄又把自己
在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获得的100万港币奖金全都捐赠出来,
为国家培养核事业人才。
一造核潜艇,二建核电站!
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的彭士禄,
在他看来,
中国的核动力事业发展到今天,
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及的,
而他自己“顶多算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2020年11月,
在彭士禄离开这个世界前的
最后的一个生日,心里念念不忘的,
依旧是他那句最初的誓言:
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2021年3月22日,
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月30日,在《英雄核潜艇》的歌声中,
彭士禄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骨灰洒向大海,永远守护祖国的海洋。
从烈士的遗孤
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他默默走完了为祖国“深潜”的一生。
一辈子太短,
短到他只为祖国做成了两件事;
一辈子又太长,
长到他把生命熔铸进
新中国核事业基座上的磐石。
此刻,他或许是那一朵翻腾的浪花,
正同他最爱的核潜艇
一起深潜,一路远航!
那闪耀的印记,已汇入历史的长河,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滚滚向前,澎湃不息!
(编辑 程程)
武汉东湖高新,发展快40年了,真的吗?
很多人没有想到,光谷从提出概念到如今接近40年了小编有许多年轻的武汉朋友,大学毕业后,首选都是留在光谷,问原因,说是因为家庭都没啥背景,光谷在武汉就业机会最多,最有活力,也最能靠自己本领活着,无需和别人比拼老爸。
问他们知道光谷的历史不,大部分以为光谷开发就本世纪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光谷10多年就超过了黄陂江夏这些老牌行政区相当牛叉。
但听小编说光谷1984年提出概念到如今接近40年以后,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长江新区5年前提出概念,很多人都觉得好遥远,新区发展太慢了,没办法,大家都只争朝夕,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急躁的空气)
位于黄陂的国家级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始申报不过一年半,有些人看到还没有批准,就以为黄了,也是心情太过于急迫,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东湖高新的申报经过,来看看一个国家级项目要想批准有多么困难吧
武汉光谷申报经过1984年2月,武汉专家建议在智力密集的东湖地区建设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当年11月,湖北省科教部向省委上报《关于试办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有关问题的补充汇报》,提出实施小区由省市共同领导、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1988年10月8日,经武汉市编委批准,市人民政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为正局级单位,下设综合处、业务一处、业务二处,事业编制30名。
1991年3月6日 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26个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月3日 国家科委下发《关于审定部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范围、面积的函》。明确武汉东湖高新区总有效面积为24平方千米,其中集中新建区面积为4平方千米。
1992年3月,武汉市编制委员会发文,批准市人民政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由事业编制改为行政编制
2010年3月,湖北省编制委员会发文通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武汉市管理,机构规格为正厅级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区志》。
从提出概念,到国家正式批准,东湖高新区经过了8个年头,1985年,国家就批准了东湖高新等5个地方为试验区,到1991年也经过了6年(中央虽然原则性同意了,但正式发文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今的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也一样,发改委也原则同意了,但流程还在继续走)
最初,东湖高新的管理模式就为省市共同领导,1988年成立管理办公室时即为正局级单位(武汉市为副省级单位,正局级等同于正副厅级),2018年武汉成立长江新城管委会时,级别也有这么高(可见湖北和武汉市,也是很看重长江新区的)
国家级东湖高新区只有24平方公里,光谷现在管辖的近500平方公里区域,绝大部分为托管,简单说,真正的开发区人是这24平方公里以内的居民,其余地方的居民将来还是要回到洪山或者江夏区去。
国家高新区有哪些优惠政策呢武汉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财政、金融、外经外贸、劳动人事、发展内联、科技工业园建设、管理体制等9项配套政策,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开发区推荐。
东湖高新区,相比武汉普通地方(黄陂江夏新洲蔡甸等),有税收、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比如税收可减免、融资更容易、土地低价出让,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等。
假如你是企业老板,在光谷和黄陂之间,光谷土地可以白给,前三年免税,银行贷款支持,给你公司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补助,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100个老板,99.9个会选择去光谷吧(0.1个是黄陂老板,在公司利益和家乡感情之间苦苦挣扎)
有的网友会问了,你黄陂为啥不实行光谷的优惠政策呢?对此问题,小编只能呵呵呵了
综述光谷发展了40年,黄陂回到武汉也40年,如今光谷的gdp是黄陂的2倍,说明这40年,光谷的发展还是比黄陂快多了;
国家级高新区,从申报到批准经过了6-8年,所以各位对长江新区,对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要有宽容度,不要每批就说黄了,搞得人心惶惶
光谷能发展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优惠政策,和地理位置,和有多少大学没有直接的关系(沌口和东西湖,有了国家级开发区以后,也发展很快,深圳没有大学,但科技力量全国一流);
武汉四个新城区,黄陂新洲江夏和蔡甸,每个地方都需要一个国家级功能区(别说不可能,隔壁的长沙市,每个郊县都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需要平衡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