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10月12日八字(1973年10月12日)
你知道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是多少吗?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中号
为迎接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解放军报微信开设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知识”专栏,以帮助广大网友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
中国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都不一样,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章程》第十九条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可以说,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与当时全党人数有关,也与大会会址有关。
一大
1921年7月23日-8月初 上海、嘉兴
参会代表13人,其中各地代表12人,分别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何叔衡,广州的陈公博,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自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当时全国只有50余位党员,代表比例差不多是四分之一。
一大代表群雕
二大
1922年7月16日-7月23日 上海
参会代表12人。比一大代表还少一人,是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最少的一次。据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联合编纂的《中国组织史资料(1921-1997)》(2000年出版)记载:二大代表为12名,分别是“上海代表杨明斋,北京代表罗章龙,山东代表王尽美,湖北代表许白昊,湖南代表蔡和森,广州代表谭平山,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原文注:其中代表名单缺1人)。
三大
1923年6月12日-6月20日 广州
参会代表40人。三大会址纪念馆解说词说“至少40人出席大会”,而展板上是40位代表的照片或画像,其中39位姓名详实,另有一位“姓名不详”。这39名代表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王荷波、张国焘、王用章、邓培、瞿秋白、林育南、邓中夏、谭平山、张连光、刘仁静、朱少连、项德龙(项英)、罗章龙、徐梅坤、高君宇、王俊、何孟雄、王仲一、冯菊坡、刘尔崧、陈天、张德惠、刘天国、陈福涛(陈为人)、张太雷、刘天章、向警予、陈潭秋、阮啸仙、孙云鹏、沈茂坤、于树德、金佛庄、恽代英、袁达时,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三大会址纪念馆40位代表的照片或画像
三大是李大钊唯一参加过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陈独秀、李大钊、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
四大
1925年1月11日-1月22日 上海
参会代表20人。据四大纪念馆介绍:大会出席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林育南、庄文恭、陈潭秋、李维汉、朱锦棠、范鸿劼、李逸、阮章、谭平山、项英、周恩来、彭述之、汪寿华、李立三、李启汉、王荷波、尹宽等20名,其中有表决权的14名,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五大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武汉
参会代表82人,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任弼时、、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等。代表人数比前几次大幅度增加,当时全国党员人数达到57967名,比上一次党代会时增加了50多倍。
六大
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苏联莫斯科
参会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84人。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国内正处于严重白色恐怖中,多数省份来不及选举代表。、朱德、、陈潭秋、李富春等党内主要领导人由于种种原因也不能出席六大。参加六大的代表有瞿秋白、周恩来、蔡和森、苏兆征、向忠发、李立三、邓中夏、项英、张国焘、王若飞、关向应、夏曦、黄平等人。
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延安
大会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本次大会代表人数大幅度增加,并开始有候补代表。一是当时全国党员已有121万人;二是与六大间隔时间有17年之久,随着各根据地日益壮大,原有的代表名额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央的要求又补充选举了一些代表;三是大会会场是新建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可以容纳上千人开会。
朱瑞的七大代表证
八大
1956年9月15日-9月27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正式代表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当时全国党员已有1073万。八大是中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会场选在新建的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能容纳1200人开会,因此与会代表超过1100人。
九大
1969年4月1日-4月24日 北京
大会代表1512人。因为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因此代表人数又比八大有较大幅度增加。
十大
1973年8月24日-8月28日 北京
大会代表1249人。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8月18日 北京
大会代表1510人。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9月11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60人。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从十三大到十五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都在2000左右。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10月18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9月18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正式代表人数首次超过2000人。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人数都在2000以上。
2002年11月8日-11月14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10月21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
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10月24日 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
最后,我们再简单归纳一下:
一大至五大,代表人数为两位数;从六大起代表超过100人;从八大起代表超过1000人;从十五大起正式代表超过2000人。
(作者徐平 系军史专家)
(解放军报微信·中号出品)
1973年开国少将意外身亡,周总理下令二次彻查,7年后才公布结果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北京军区大院惊现遗骸,他的身份竟是开国少将。
经警方查验,死者是我国公安部部长李震,也是我国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他的死讯传开,让李震的亲朋好友难以置信,都认为是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谋杀。
但调查结果却显示李震是自杀,那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里面另有隐情?
离奇死亡
1973年10月22日,北京四合院里的大爷,发现自家下水道堵了。他连忙叫人过来疏通。工人带着工具,就下到漆黑的井道里,想要排查堵塞原因。但接下来的一幕,让他毕生难忘。
他竟看见一个人倒在管道旁。工人心想着,谁会跑到下水道里睡觉,于是上前查看情况。但还没等他走近,就闻到一股刺鼻臭味,工人意识到不对劲。
可还是强忍着不适,一探究竟。他走近一瞧,惨白的死人脸映入眼帘。这一眼可要把他差点吓死,连滚带爬逃出管道。
在上面等着的四合院住户们不明所以。工人上来,半天都捋不直舌头。众人连忙让他缓缓,缓过来的他,才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
四合院下水道里面有一具尸体,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一下子,围观的人都慌起来,连忙报警。
在一旁看热闹的李家人,心里却感到不妙。早上公安部派人来寻过李震,表示李震缺席重要会议,到处不见人影。
他们在家里也没有看见李震,便以为是在路上耽搁。可如今下水道发现一具尸体,让他们心中有不好猜测。
没等李家人下去查看,警察就抵达现场。他们下到管道,看见尸体的容貌时,都愣在原地,久久没有反应。
这不就是公安部部长李震吗?他们作为北京派出所的警察,负责区域又是家属大院。民警们熟悉许多国家高级领导人,更何况李震还是他们的直属上司。
领头的警察马上就意识到,这不是一起普通命案,立即派人将案发现场封锁。这起案件很快受到重视,甚至公安部副部长于桑也来到案发现场。
尸体被抬出下水道,瞬间一大股臭味扑面而来。让在场的众人都忍不住掩住口鼻,最伤心的莫过于李家人。要不是于桑派人拦着,怕是要直接扑上来。
于桑对于李震的死不理解,也怀疑是一场谋杀,毕竟找不出任何李震自杀理由。于桑将案件暂时定型为谋杀案,但随着一步步调查,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
在案发现场并没有找到太多有用信息,只能从尸体上找。这时就需要法医,对尸体进行一个完整的解剖检验。
可在建国初期,我国在法医领域上并没有突出人才。而且局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技术,根本不能对尸体深层次的检验。
种种因素下,法医只能对李震尸体做出一个基础判断。法医将检查结果写成报告递给于桑。
于桑看着桌上的报告陷入沉思,他不敢相信李震居然是自杀。在法医的报告里写着,通过检查判断李震死亡时间,是在两天前左右,正是公安部开会议那天。在尸体脖子上出现勒痕,死前还曾服用大量安眠药。
法医判定,李震是药物和外伤双重原因下导致死亡。这份报告无疑不是在告诉于桑,李震不是他杀是自杀。
可报告结果让他想不通。作为开国最年轻少将,现任公安部部长的李震,有着大好的前程,为什么要在此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疑问,于桑只能埋藏在心里。现在最要紧,是把李震的死因递上去,最近北京城里都因这事闹得沸沸扬扬。
于桑赶往案发现场的四合院,就下达全面封锁消息的信息。因此案牵扯较大,如果传出去容易引起巨大舆论。
可第二天,李震的死还是被传得满城都是。于桑不知道到底是谁传出去,可能是修下水道的工人,也有可能是当时围观的群众。
李震的死,让北京流言四起,成为百姓饭后闲谈。作为公安部部长,却死在自家下水道,这样的身份和死亡地点,都让他的死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中央不得不对此事重视起来。公安本来是保卫人民群众的防线,如今公安部部长却死在自家下水道,死因不明。对党组织在群众的形象和威信都有极大损伤。
李震的死,传到党内部高层。很多人都认为一定是杀他,让周总理一定要调查清楚。周总理将这案件全权交给于桑办理。
于桑将结案报告递交上去,却让有心人质疑心怀鬼胎,这是为什么?
一身荣光
1973年,公安部部长离奇身亡,副部长几天结案,周总理下令二次彻查。
原来,从案件的发生到结案,于桑仅仅用几天时间。在结案报告上更是匆匆几笔带过,定下李震为自杀。
自然引起李震党内好友的不满。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于桑身份敏感。李震作为公安部部长,于桑作为副部长。李震一死,于桑极有可能就是下一任公安部部长。
有人猜测,于桑之所有这么快结案,就是想要利用这个案子,作为走向公安部部长的垫脚石。瞬间党内,关于于桑不利谣言开始流传。
甚至还有人公开跳出来,和于桑唱反调,表示李震一定不是自杀,他没有理由会自杀。这人就是长刘湘屛,她作为李震党内好友,是最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那么为什么刘湘屛坚信李震是他杀,甚至不顾身份公开表明态度。这要从李震的生平说起,总观他的一生,似乎确实是找不到任何理由自杀。
1914年,李震生于河南的小山村。他从小都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他还是凭着一股韧劲读到大学。
李震所读的大学,是放在今天,也是鼎鼎有名的学校——清华大学。年少的李震一门心思都在读书上面,两耳不问窗外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席卷全国,连身在学校的李震都感受战争即将来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甚至把国民不当人,任意砍杀。
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后更是发生震惊中外的大,让南京变成一座死城、尸城。这样大环境下,李震深刻知道,国家正在哀嚎,人民需要自救。
李震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加入我党。因李毅高校学生身份,我党领导极其重视。将他派西安担任指挥员,主要是负责政治工作。
之后,他更是往返各个部队,依旧担任政治思想工作。在李震的感染下,部队里面的战士们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都普遍提高。
李震的出色表现,让毛主席对他十分看重。将他派往中央北部党校主持政治工作,这个时期的他才20多岁。
但李震自己并不想待在后方,他想要和前线战士一样,扛着枪去杀敌。不过直到新中国成立,李震都在担任政治工作。抗美援朝的爆发,他才有上战场的机会。
他向毛主席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李震作为后方政委,如今的他转变为一名优秀将领。
李震没有太多实战经验,很多都是从书里学来的战术。可没有两场战事是一模一样,套用一样的计谋,是无法面对战场上复杂多变情况。
这导致李震带领的军团,在一次战斗中失利。让彭德怀的不满,他点名批评李震所在军团。遭到彭德怀的点名,让许多战士士气低沉下去。
李震看着团里士气越发低迷,觉得彭德怀言语太过严厉。于是给彭德怀写一份信,来表达这个问题。
虽然李震行为不妥当,但彭德怀并没有怪罪他。在彭德怀看来,李震是一个好将领,懂得体恤下属士兵。
李震在建国前和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让他步步高升。在1955年,李震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最年轻的开国少将。
就是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少将,他的死因真是自杀吗,还是真如刘湘屛所说,被人谋害?
种种疑点
1973年,开国少将自杀离世,长为何却一口咬定是谋杀。
光从李震的生平,很难找到他自杀的理由。但任何事情的真相,都需要证据来证明。李震的死也一样,不能说他没有理由自杀,就判定一定是他杀。或许这里面还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眼看着党内流言愈演愈烈,周总理将案件委派给调查,并将于桑停职隔离。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深受信任。
而且他和这起案件里涉及的任何人,都没有关联,能过做到让所有人信服。为避免被人抓出错处,打算从头开始调查。他先是了解李震死前几天行程,想要确定是否存在,有作案动机的人。
这个举动还真查出一些人来。根据调查,他发现李震在死前曾召开过一场会议,会议期间和人发生激烈争吵,不欢而散。
这也是公安部10月22日,召开会议的原因。第一次会议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有进行第二次会议。
猜想是不是会议上,有人因此怨恨上李震,才下此毒手。觉得这是一个调查方向,便找到参加会议的名单,并进行逐一拜访询问。
可在走访后发现,几人和李震没有矛盾。只是在会议上有些歧义,这才有争执。李震死的前后几天里,他们都忙于自己工作,有充分不在场证明。
结果让陷入僵局,他知道这条路是行不通。于是打算从另一角度调查起,李震本身。
带着专案组的人员,来到李震的家中和发现尸体的下水道。对两个地方再一次进行仔细排查,想找到遗失的线索。
他一来到李震居住的房间,就发现房间里干净整洁,没有一点打斗痕迹。排除外人闯入,将李震掳走的可能性。
接着他又来到下水道,除开已经抬走的尸体,并没有其他特别地方。在现场,有警方留下的痕迹,还有一开始发现尸体的工人脚印。
接连忙活几天,却没有任何收获,让华国建有些一筹莫展。第一案发现场和下水道上方李震家中,均没有找到可疑人物留下的痕迹,只有李震一人的活动痕迹。
突然,他又想起第一次结案时,提交的结果。难道李震真是自杀?华国建越想越觉得这个可能性越大,现在所能掌握证据,都表明李震是自杀。
可华国建想不通李震自杀的理由,他查过李震各方面情况,没有异常。家庭美满,既是开国少将,还担任公安部部长,没有理由自杀。
但眼前确切的证据摆着,另一边又是完全无法解释的动机。让华国建察觉到,一定还有自己不了解的隐情。
但当时党内和民众舆论压力极大,周总理不想节外生枝,给华国建下达必须尽快结案的命令。华国建将调查的一切,写成报告交到周总理的桌上。
报告上李震的死因,和于桑调查的一样,是自杀。华国建详细的将证据一一列举,做到一丝不苟。他调查出来的结果,让党内人信服,也洗脱于桑的嫌疑。
但有一个人跳出来,坚决表示李震不是自杀。这引起华国建的注意,他此时正愁找不到李震自杀动机。如今此人却信誓旦旦表示,李震不是自杀。
她就是刘湘屛。刘湘屛作为长,虽然和李震在工作上没有没交集,但两人私下里却是好友。
刘湘屛再一次站出来说话,大多数人都以为,她是不愿意接受好友死亡的事实。但华建国不这么想,他觉得刘湘屛身上,一定有李震自杀的原因。
华建国想要通过她,找到李震自杀动机。可刘湘屛和李震的联系并没有多少,他没有调查到有用线索。如果真要说两人最大关联,只能是刘湘屛老公谢富治是李震的顶头上司。
直到1980年,华建国才对李震的死因做出解释:组织的内部矛盾。随后的几年里,更是验证华国建的解释。
李震的上级谢富治涉嫌叛国,被组织调查。而李震自然是难逃波及,虽然当时没有对他展开调查。但李震不想面对晚节不保的局面,于是直接求死。
刘湘屛害怕李震的死,会牵扯出丈夫,所以一口咬定是他杀。1985年,刘湘屛被开除党籍,受到法律制裁。
这位年轻有为的开国少将,本来有着一身荣光和大好前程,却因一步踏错,步步错,最后跌落深渊。
对我们也是一个启示,不要轻易踏上错路。不然当你想回头时,却发现前后都是死路。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叩问苍穹 探索不停——写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总书记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给航天工作者回信、致电,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天地通话”……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全年实施宇航发射任务64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梦圆“天宫”;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中国再添“太空印记”……过去一年,中国航天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迈得更稳更远。
在4月24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航天以勃发之气,巡天探宇叩问苍穹,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勇毅前行。
成就不凡:中国航天奋楫再扬帆
“这么美的地方,我还会再来,我必须再来。”2005年,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俯视地球的航天员费俊龙,面对苍穹许下了心愿。
多年后,在距离地面400多公里的轨道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2023年4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张陆结束出舱任务返回问天实验舱时挥手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4月15日,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第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航天员在空间站忙碌的同时,地面上的南海之滨,工作人员为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保驾护航”。它的“乘客”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正等待与其携手遨游星汉,续写中国空间站的传奇。
由蔚蓝星球飞向浩瀚星空,中国航天奋楫再扬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对于样品的研究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2021年10月15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月球样品洁净室,田恒次副研究员在处理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经国家航天局批准,自2021年7月12日发放首批月球科研样品以来,已经向98个科研团队发放五批样品,共计发放198份65.1克,已有60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月壤每一颗都非常珍贵,研究团队是一颗一颗挑选着、计算着使用。”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说。
正是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我国科学家分离出一颗方圆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
首次发现的月球上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此外,通过对样品中的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矿物开展研究,科学家分析了不同矿物中水的成因、含量与赋存状态。
中国科学家发现嫦娥五号着陆区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水是生命之源。“嫦娥”在月球发现了水的踪影,“祝融”也在火星“找水”。
这是2022年9月21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成果介绍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我国科学家介绍,在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祝融号着陆区发现了水的活动迹象,表明火星该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懂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
“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探索宇宙的脚步更加铿锵。
顶天立地: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4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戈壁滩上腾“风云”。
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不久前,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冲霄汉,全球降水测量卫星家族首添“中国造”。
太空中,颗颗中国明“星”熠熠生辉——不论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知天象;地处偏远,通信卫星助你联通世界。
不仅“顶天”,更要“立地”。航天技术正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2023年3月3日,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一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据统计,我国在轨运行工作航天器数量超过600颗,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服务国计民生,在国土、测绘、环保、应急救援等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遥感卫星应用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重点行业已经实现由示范应用转入主体业务服务,遥感卫星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说。
航天领域先进成果如何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的主场活动举办地安徽省合肥市能够找到答案。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亚伟介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等多颗卫星,推动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如今,安徽省已形成以合肥、芜湖为带动,以航天宏图、中科星图为牵引,集聚110多家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的产业集群,彰显出厚积薄发、动能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春天,创新的种子一经播撒,就会迅速生根、发芽。
不久前,2023年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在江苏苏州举行,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一年多以来,实现132个项目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成果转化路径,期望为全国开展成果转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期待各方进一步并肩携手,汇聚先进技术,培养专业队伍,尊重市场规律,用好资本力量,持续挖掘释放先进技术成果潜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梦为马: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与天和核心舱不同,问天实验舱里的睡眠方向是纵向的。”“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刘洋在空间站里一边“飞着”,一边给孩子们讲课。
2022年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地面主课堂,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另一边,在地面的教室里,师生们发出阵阵惊叹。身临其境的科普体验,让梦想不再遥远。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今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火热上映,片中许多的科幻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航天重大工程的进展为繁荣航天文化艺术创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只有点亮航天梦想,做好科学普及,才能不断汇聚建设航天强国的磅礴之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4月21日,在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伴随着北京玉泉小学儿童合唱团同学们悦耳的歌声,院士代表、大国工匠、青年航天人、中小学师生汇聚一堂,共庆即将到来的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并发布最新编写的《追梦空天》《砺剑空天》系列图书。
近年来,航天题材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航天文旅产业发展壮大,一大批航天科普图书、航天科普课程等深受喜爱。今年航天日期间,系列科普活动看点更足。
2023年1月7日,一名儿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探索·星辰大海──航天科技主题成果巡回展”。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我们将举办航天开放日、科普讲堂、知识竞赛、有关交流与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说,相关航天展馆、航天设施将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宣讲。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一代代航天人踔厉奋发,一批批报国者以梦为马。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点在于人类和宇宙、大自然应是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
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展望未来,人类终有一天会走出地月系迈入行星际。而中国必将秉持和平与合作的“和合”理念,凝心聚力启新程。
张克俭表示,我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探索浩瀚宇宙,中国的目光不仅局限于月球——
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一项项面向前沿的重大航天任务工程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一点点实现,其积淀而成的航天精神,犹如璀璨星辰,必将激励无数来者叩问苍穹、探索不停。
文字记者:李亚彪、胡喆、宋晨、徐海涛、吴慧珺
编辑:胡戈、周文林、鲍菲菲、马宁、邬金夫、王浩程
海报设计:马发展
统筹:黄小希、方思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