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学易优教育培训机构)
对于初学者,“六分法”学易,事半功倍
《易经》,中华独有,是一部由历代圣贤共同完成的群体著作。由符号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历经万年,是中华文化之源,诸经之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百姓日用而不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每一个爱好中华文化,研究中华文化的人,绕不开《易经》。但因其“艰涩难懂”,把许多爱好者挡在门外。个人觉得,当下易之难学主要有三点:一,古文基础太弱;二,历史知识缺乏;三,方法不得当。古文水平的提高和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个硬功夫,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下力气才行。至于学易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作者自学数年,有一点心得,略说几点,供有兴趣者参考。
简单说就是把《易经》分为六部分,这六部分是一个整体,但各有不同。如果一股脑拿来,会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可行。
第一分,伏羲之易,符号系统。
伏羲氏依河图洛书创制八卦,八卦摩荡而成六十四卦。是一套高级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结绳记事年代的最高智慧结晶。从阴阳到四象,四象成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方圆排列,其中蕴含着深奥的数字关系。是《易经》中最难懂的部分,也是“数”学的珠穆朗玛峰。几千年来,能探得其奥秘者寥寥无几。
第二分,文王之易。
在有文字之前,“易”都是以符号流传。黄帝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从符号文明走向文字文明的标志。所以,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之后,人们开始用文字来解读卦象。有人把伏羲易称为“先天易”,把有了文字注解的易称为“后天易”,并说“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个人以为,把“体用关系”表述为“母子”关系可能更为恰当。因为随后的《连山》,《归藏》,《周易》都由符号系统的伏羲易发展而来。从这一点上来说,伏羲易才是中华文化之源。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连山》、《归藏》已失传,由周文王所做的《周易》是我们能看到的最近的“易经”。
现在的《周易》由四大部分组成:伏羲的符号系统、文王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周公的爻辞,孔子的解读和发挥。
我们所说的第二分文王之易,就是周文王的卦名和卦辞。史书称“文王拘而演周易”,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对易进行了重新排序,给每卦起了名字,并写了卦辞。这时候的易,主要的功能是占卜。大家不要小看了占卜,在三千多年前,占卜是国之大事,占卜之人当然是“大人”,甚至是诸侯本人,文王就很善占。
所以,可以把《周易》中的卦名和卦辞当做第二分来学习和掌握。
第三分,周公之易。
文王卦辞对每一卦进行了注解,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卦的整体理解。而周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对每一卦进行解构,用常见的现象做比喻,来表述爻和爻之间的关系。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推天道明人事。开启了《周易》由占卜之书到人文之学的转化。中华独有的天道文化走向了新的高度。《周易》也是周礼思想的源头。从这一点上说,周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超过其父文王的。
第四分,孔子之易。
如果说周公把“天道文化”提高到了新高度,而孔子则彻底完成了《周易》的人文化。孔子之易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对文王卦辞和周公爻辞的注释和发挥,也可以称为转化。最核心的就是从“元亨利贞”转化到“仁义礼智信”。二,是对后代学易者的建议和惊醒,阐述了如何学易,用易。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君子”,成为“大人”,成为“圣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学”。
孔子所著的“十翼”被称为《易传》,和伏羲的符号、文王的卦名卦辞,周公的爻辞共同组成了现在的《周易》。
第五分,历代学者之易。
从孔子开始,两千五百多年来,对《易经》的解注从未停止,各朝各代都有其代表人物。其中以汉易和宋易最有影响。个人则最为敬佩王夫之先生,来知德,陈梦雷也可以称为“大家”。
对于学易者来说,历代解易著作是一个博学的过程,但最终还是要追本溯源,回到“四圣”之易,特别是伏羲易,才能更深领会圣贤的智慧。
第六分,当代之易。
《易经》的现代之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篇大文章。个人倡导易学的“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把历代圣贤的思想影响中国人,给中国人装一个“中国心”。用易“构建思维,启迪心智,熔铸思想,培养精神”,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一手握乾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