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16日
1985年11月,偷袭辛柏林雷达的越军特工队,又袭击了重要桥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麻栗坡县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的老山战场,以盘龙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防御方向,江东岸为八里河东山方向,江西岸为老山方向,这两个方向各部署有一个师的兵力。而横跨盘龙江的马店桥,是连接上述两个方向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役战术价值。
马店桥距离越军前沿负18号阵地2公里左右,位于老山主峰东北方向,坐落在天保农场东南600米处的盘龙江上,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全长72米,宽8米,高20米,载重13吨。桥下的盘龙江水深流急,江面宽50米左右,水深8至12米。
1985年7月16日,赴老山轮战的济南军区陆军第138师步兵第412团,部署3营8连3排配属营属机枪连10班担任马店桥桥守卫任务。其具体部署和任务是:
步兵第7班配属在大桥东侧公路转弯处桥头堡,大桥东西两端距离桥头10米处各设哨位1个,桥西为1号哨位,桥东为2号哨位,保护大桥安全,防止越军偷袭破坏。
步兵第8班、9班、重机10班配置在04号阵地,控制江东岸,防止敌人沿江边向大桥渗透,随时准备以部分兵力增援步兵第7班警戒力量,其中9班在04号阵地西侧突出部设哨位1个。
步兵第4班配置在05号阵地,控制04号阵地至06号阵地之间的间隙,防止敌人渗透。排长在桥头堡,指导员在04号阵地。在大桥两端沿江岸25米内设有防步兵雷场,在桥体的南北两侧悬挂定向地雷各4枚。
138师当面之敌为越军313师,该部在398高地、59号阵地、坂兴地区组织防御。1979年我军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越军为了切断麻(栗坡)、河(江)公路这条重要通道,割裂我盘龙江两岸的联系,曾多次以大口径火炮对大桥实施破坏射击,桥周围落弹数千发,桥体被直接命中4发,但没有造成过较大的破坏。
除了实施炮击之外,越军还先后多次派遣特工人员对大桥进行侦察、偷袭,企图破坏大桥,仅1985年7月16日至11月14日就达10次之多。特别是“9.23”战斗(出击395高地)之后,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也就是1984年7月6日偷袭我辛柏林雷达站的那支特工队)在大桥附近的活动更加频繁,伺机进行破坏。
11月15日,这一天是连续降雨的第4天,盘龙江江水猛涨。1时55分,在2号哨位执行警戒任务的战士王兴华、陈忠辉在雨声中,听到桥下东岸江边有异常响动,引起他们的警觉。两人当即做好了战斗准备,由王兴华掩护,陈忠辉用手电朝响声方向边照边搜索,突然发现距离哨位25米处的大树左侧,有3至5个模糊的身影躲在那里。王兴华迅速扣动扳机,打了几个点射,尔后又投2枚手榴弹,当即毙敌伤敌各1名。
在王兴华的掩护下,陈忠辉返回哨位之后,起爆了靠近桥头的2枚定向地雷,紧接着又向大树方向投了几枚手榴弹,尔后用电话将情况报告了排长。1时57分,排长孙国程听到枪声,马上与孙来斌等5人做好战斗准备,在接到陈忠辉的报告后,当即命令桥面2号哨位以火力杀伤偷袭之敌,坚决阻止敌人向桥下接近;命令1号哨位,以火力支援2号哨位战斗;并强调1号哨位要注意观察当面桥头情况。随即将情况向04号阵地的指导员王苏民做了报告。
2时整,西侧1号哨位副班长滕泽玉、战士王开玉利用向2号哨位火力支援的间隙,用手电察看当面情况,发现西南方向距离桥头35米的土坎处,有越军特工约3至4名利用我哨兵支援2号哨位战斗的机会,向桥下接近,于是马上掉转枪口朝敌人连续打了几个点射,并迅速起爆2枚定向地雷,投了几枚手榴弹,毙敌伤敌各1名。
滕泽玉将敌人打退之后,用电话向排长做了报告。2时2分,排长孙国程命令班长孙来斌、战士张洪建坚守桥头堡,自己迅速带领2名战士向桥上两处哨位增援。首先占领了桥头东侧有利地形,命令机枪以火力支援2号哨位战斗,然后迅速带领1名战士增援1号哨位战斗,以猛烈火力向敌人射击,协助1号哨位打退了敌人的偷袭。
2时20分战斗结束,一切恢复平静, 排长调整了部署,给1号、2号哨位各增加了1名战士,并给各哨位补充了,做好了再次反击敌人偷袭的准备。3时40分,1号哨位副班长滕泽玉听到桥南50米处的草丛中有人滑倒,判断可能是敌人在抢运伤员,马上又指挥王开玉等2人向敌人打了几个点射。至此之后,再也没有发现敌情。
这次战斗持续25分钟,消耗子弹400余发,手榴弹12枚,定向地雷4枚,毙敌2名,伤敌2名,取得了反偷袭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越军特工破坏大桥的企图。战后,总结了四条取胜的经验。
哨兵警惕性高,处置果断。8连7班自从接受大桥警戒任务之后,及时进行了战斗动员,使全体战士充分认识到守卫大桥安全的重要性,在执勤中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为了完成好护桥任务,7班熟悉了警戒区域内的地形,明确了警戒的重要地段,研究了夜间观察与潜听的方法,规定了哨兵的职责以及发现情况之后的报告、处置方法。因而使哨兵能在11月15日深夜天黑雨大的不良天候情况下,及时发现敌情,先敌开火,迅速地粉碎了敌人的偷袭企图。
哨位选择得当。7班在排长孙国程的带领下,根据大桥东西两侧树多草深不便观察,桥体上只有中间大拱带有泄洪孔的部位便于敌人放置炸药,而且桥下水深流急是天然障碍等特点,判断敌人要想靠近大桥,只能是沿江两岸行动。据此,在大桥东侧两端的桥面上分别部署了哨位,主要防止敌人从两端接近破坏。这两个哨位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能够有力地控制桥下,监视桥墩附近的情况。由于哨位选择得当,对于战斗中及时发现敌人,依托哨位控制桥下,杀伤偷袭之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组织指挥灵活。在这次反偷袭战斗中,越军特工利用不良天候分两个方向沿江两岸向大桥偷袭,哨兵虽然能及时发现敌情,但是由于雨夜能见度差,观察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排长在接到哨位的报告之后,能做到头脑冷静,迅速对敌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紧紧抓住制止敌人向桥下接近这个重心,灵活指挥。
首先命令2号哨位以火力制止敌人向大桥接近,指示1号哨位以侧射火力支援2号哨位战斗。同时估计到敌人在向江东岸桥头偷袭的同时,可能会以部分兵力在江西岸实施偷袭。并根据这一判断,命令1号哨位注意加强对当面的观察,及时发现了敌人的动向,粉碎了敌人“声东击西”的企图。在战斗过程中,排长及时带领人员增强各哨位力量,保证了抗击敌偷袭有足够的兵力。在战斗结束后,又及时调整部署,补充,做好了再次防敌偷袭的准备。
障碍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桥两岸附近设置的障碍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班重视了对防步兵地雷的使用,接防后先后在江两岸桥下25米的地幅内3次增设防步兵压发地雷,使敌人难以接近桥体,为哨兵发现敌情赢得了时间。战斗中,两个哨位在发现敌情后,及时起爆了挂在桥头两侧的定向地雷,对于杀敌人,制止敌人向桥下接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