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八字喜用什么(杨澜生辰八字)

牛奶煮萝莉 2023-12-17 02:34:58 网友整理

看完她,是我肤浅了

1995年,30岁的张越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半边天》的节目主持人。

那时候的她留着短发,身型圆润,总是喜欢穿着宽松随意的衣服。

她很特别。端庄、温柔、知性,台里的女主播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她的形象一直是犀利、直接,甚至还有些尖锐的。

张越的主持生涯里有许多高光时刻。

一个反复被提起的例子是,在韩红因外形遭受诸多非议和恶评时,是她主动邀请韩红到央视做客,给予了韩红走入主流媒体的机会。

可张越本人对这些所谓的“名人效应”并不在意,相反的,她更想诉说的,其实是平凡日子里的平凡人生。

张越的主持生涯也有很多灰暗故事。

比如在她刚刚主持《半边天》时,就曾因外貌与身型遭到攻击,有观众写信给央视质问台长:“张越是不是你家亲戚?为什么找她当主持人?其他人都死光了吗?”

多年来,张越探讨着偏见与女性的关系,也一度活在“偏见”里。

她从不为此担忧,她足够个性和强大,这是她与《半边天》与生俱来的缘分。

将时间拨回到张越入职央视的前一年,1994年,联合国决定于次年在北京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即将退休的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寿沅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决定背后的东西,一个“史无前例”的想法开始在其脑海中构思。

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央视为许多人群创办过专门节目,唯独忽视了女性群体,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寿沅君联合其他两位编导一同起草了一份女性节目策划书,并将其递交到台里,审核很快通过了,《半边天》诞生了。

央视《半边天》节目片头

《半边天》初现雏形的这一年,张越29岁。

1988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一直在某中专院校当语文老师。学校主攻金融类学科,语文成了课表里最不重要的存在,生活很清闲,课余时间也可以发展一些副业。

大学毕业后,张越的许多同学都进了电视台,某天一位在央视实习的同学找到她,说台里现在急需两个小品剧本,想请她帮忙写一下,闲着也是闲着,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编剧生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英达留学归来,正式将“情景喜剧”的理念引入国内电视行业。

1993年前后,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开播,广受好评。观众的呼声不断,制作方也欣喜万分,于是马上通知剧组,要在原有的剧本基础上再加80集的篇幅。

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海报

当时《我爱我家》的总编剧是梁左,得知这一消息后哭笑不得。情景喜剧边写边拍的高压模式本来就让他崩溃,如今要再加80集,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帮梁左分担压力,英达找到了张越,彼时他听说,这位女编剧写剧本的速度奇快,而且笔下的段子和包袱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在认识英达之前,张越根本不懂什么是情景喜剧,这个东西她没写过,也不会写。英达倒不在乎,哈哈一笑,告诉她:“反正谁都不会写,全中国也没编剧写过,试试呗。”

英达说得坦诚,张越也不好拒绝。她问导演要了几期已完稿的剧本,回家看了看,乐得“笑出了猪声”。

兴致来了,她当晚就写出了2集,其中有一集便叫《真真假假》,讲的是傅明老爷子(文兴宇饰)假装生病为引起全家注意,结果反被误诊为癌症的故事。

《我爱我家》片头截图

编剧:张越、梁左

在《我爱我家》的后80集中,张越参与编写了近20集内容,王志文和江珊也曾客串演出过她编剧的章节。

江珊客串演出《我爱我家》(1993)

王志文客串演出《我爱我家》(1993)

《半边天》正式播出后,央视推出了一系列以女性群体为主视角的栏目,这当中有一档节目名为《好梦成真》,节目内容就是用24小时的时间,帮一位女性完成心中的梦想。

那个时候张越是这档节目的策划之一,过程中她发现,节目组拍过的女孩梦想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歌星、模特和空姐。

闲聊时她跟编导说:“这有什么意思?如果是我,我就梦想当个厨子。”

一句无心之言,又把张越从幕后送到了台前,她没想到,过了几天节目组竟真的把她送到了苏州松鹤楼,体验了一把当厨子的感觉。

在苏州体验厨师生活的张越和大厨师父

这期节目播出后,意外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而张越面对镜头丝毫不胆怯、能说会道的表现也引起了《半边天》制片人的注意。

此后,《半边天》接连三次邀请张越做对谈嘉宾,直到第四次见面,制片人才告诉她,其实节目组一直想找一位可以主持脱口秀栏目的人,但台里的女主播更习惯传统主持模式。节目组想让张越试试,又担心观众无法适应,毕竟在此之前,央视舞台上的女主持大多为倪萍、杨澜这样的知性形象。

所幸,观众的反响还不错,张越入职央视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是1995年,30岁的张越坐进了《半边天》的演播厅,彼时的她只觉得“这事挺好玩”,全然不知道命运的转折也就此开始了。

张越早期入职央视的样子

作为亲身参与者,张越是最早发现《半边天》与其他节目有本质不同的人。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它是当时央视唯一一个以性别定位的节目,还展现在许多细节上。

在《半边天》工作的每一位成员,在正式上岗前都要进行性别培训课,许多编导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了解到,原来性别也分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简单讲来,生理性别是二元的,只有男、女之分;可社会性别是多元的,指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含义,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在《半边天》刚刚开播的那几年,许多话题都是围绕“社会性别”展开的,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构成是否合理?如何消除“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养儿防老”背后的性别歧视……

这些话题时至今日仍在被讨论着,而这也是张越心中《半边天》的成功之处:

节目探讨的不仅仅是时下热点的话题,更是一代人的思考与困顿。

《半边天》节目截图

对于女性相关的话题,张越和《半边天》都是敏锐的。那时候有一则女士内衣的广告上写着“挺起胸才能抬起头”,言外之意,大胸值得骄傲,胸小很不体面。

张越和编导看到后火冒三丈,立刻就制作了一期节目,主题便是探讨社会对于女性的某些期待是非常冒犯且带有歧视的。

最初进入《半边天》的日子,张越对这份工作带有无限的热情。

节目在深夜播出,而她的工作内容,便是坐在演播厅里与多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探讨一些时下敏感的话题。

上到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扮演,下到女性在日常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张越每一次都奔着“干倒男嘉宾”的目标使劲儿,一度以为在辩论中取得胜利,便是女性的胜利。

可渐渐地,张越感到了疲惫与无奈。

每天坐在演播室里高谈阔论有用吗?在节目中,她可以以一个女主持人的身份用嘴“打败”在场的男嘉宾,可节目结束后呢?那些实实在在生活在普通日子里的女性,是否会因为自己的一次谈话,而获得尊重和理解呢?

内心的疑问和纠结越多,张越对于《半边天》的归属感就越来越少。节目的宗旨是“倾听女性表达”,可坐在密不透风的演播室里,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外面的声音了。

1997年,张越决定从央视辞职。她找到了领导,说出了内心的顾虑。领导反问:你觉得的“女性声音”应该如何表现?

张越默不作声,因为她也不知道答案。僵持中,领导拒绝了她的辞职申请,让她回去再想想,而张越这一想,就是整整两年。

不需要主持的日子,张越再次回到幕后做起了策划,时常会跟着节目组出差采风。

一次,她与同事一同到深圳罗湖火车站录节目。在火车站的女厕所里,她发现蹲坑的木门上写着许多字。她本以为会是一些有关住宿、租房,或者服务的信息,但走近一看,大吃一惊。

“深圳我爱你,你给了我梦想;深圳我恨你,你夺去了我的灵魂。”

在那些肮脏破旧的木门上,张越看到了无数“深漂”女性内心的挣扎和无奈,那些都是她们平常无法诉说,却又渴望被听见的心情。

“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张越斩钉截铁。

从深圳回到北京后,张越再次回到了《半边天》,并提出了走出演播厅,与女性面对面交流的节目改版要求。对此,领导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深圳火车站女厕里写字的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那后续节目的具体选题该如何确定?

张越回答:有故事、有经历,通过她能够清晰看见时代和群体的人。

带着一个并不具体的形象,张越和节目组开始了“寻人”之旅。

她曾采访过一位姓杨的女性。结婚前,小杨是一位叛逆少女。初中毕业后,她自愿放弃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名额,跑到社会上打零工,几年后,通过自学她又考上了北京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

24岁那年,在父母的催促下,她与一个男孩闪婚,不久之后,二人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此后,她听从婆婆的意见,辞去了原本高薪的设计师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女儿上小学后,她有了回归职场的想法,可在婆婆眼里,这是小杨有“外心”的表现,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媳外出工作。几番争执无果,小杨选择了离婚,除了女儿的抚养权,她什么都没要:

“因为我觉得我可以,我不需要。我可以再挣,我不在乎。”

《半边天》节目截图

与小杨形成对比的,是一位来自贵阳的大姐,名叫丽丽。在40岁之前,她近乎完全丧失了人生的掌控权。

出生于60年代的偏僻农村,丽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最多的事,就是忍受饥饿和贫穷。小的时候,一家五口挤在月租5元的草房里,16岁之前丽丽甚至不知道睡在床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成年后,丽丽到贵阳打工,因为没有钱租房,她在老乡家里的猪圈中睡了一年。经工友介绍,她认识了后来的老公,对方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曾因被处罚。男人告诉丽丽,结婚之后便可以让她吃饱饭、穿、住楼房,于是为了生存,她结婚了。

婚后,男人嗜赌成性,每次输钱都会对丽丽拳打脚踢。恐惧和伤痛成了婚姻里的噩梦,将近10年,丽丽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

改革开放之后,丽丽经营起一间饭馆,生意越来越好,小饭店变成大酒楼,丽丽逃离了贫穷,却没能离开暴力的丈夫。

根据丽丽回忆,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曾向自己提出过上百次离婚,每一次都是要一笔“赔偿金”,拿到钱就反悔。终于有一天,男人又一次开出条件:一次性拿出35万,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丽丽有些意外,问这次是真的吗?对方给出了无比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一位算命的说丽丽“八字太硬”,二人如果继续在一起,男人一辈子都别想发财。

这样的理由让张越哭笑不得,她问丽丽,为什么明明那么痛苦,却还只是被动地等待丈夫离婚,而不是主动主张权利?

丽丽回答:“我怕他会杀了我。”想了想,她又说:“所以说女人可怜啊。”

《半边天》节目截图

一个人出生、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其眼界与三观,于是圈子形成了,差异也随之产生。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张越采访的女性中,提到“爱情”,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女人会聊到琼瑶电视剧、亦舒小说对自己的影响;可农村女性更多看重的是“找个人过日子”。

在都市女性的眼中,新时代的两性关系更注重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可对远在农村的妇女来讲,“爱情”也许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生存远比浪漫重要。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不同条件下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产生后又如何解决?

张越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要做《半边天》,这些故事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张越主持《半边天》节目截图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波澜壮阔。

张越说,主持《半边天》以来,这是她最真实的感受。

早些年想要找到一些愿意表达自己的女性,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为了倾听她们,张越和节目组时常需要扛着摄像机全国各地跑。

见到的人越多,张越便更能清楚地感觉到,外界给予一个人的所谓期待与标准,往往与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现实人生大相径庭。

张越采访现场

张越曾采访过一位姓胡的女士,在外人看来,她的人生近乎“无可挑剔”。胡女士在供电局工作,丈夫是她的同事,二人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收入可观。结婚后不久,他们成功分到了房子,不久之后又生下了儿子。

在外人看来,胡女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见面后张越才知道,原来胡女士的丈夫沉迷炒股许久,近乎赔掉了家中所有积蓄,日常工作或者股市不顺,他便会对胡女士拳脚相加。

过去几年,胡女士几次想过离开,但每次见到丈夫诚恳地道歉,她都会心软、选择忍耐。直到有一次,她亲眼目睹了丈夫将年幼的儿子打得浑身是伤,而理由仅仅是写错了两个英语单词,她终于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过去以为每个家庭都一样,有了问题就想着‘生个孩子就好了’,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胡女士告诉张越。

《半边天》节目截图

“婚姻就是‘真心话’与‘大冒险’的结合体。”张越说,过去讲起女性与婚姻的关系,大家都习惯用“幸福”和“不幸福”去衡量和定义,但走近了才发现,一切远比想象的复杂。

《半边天》还有一期节目叫“花甲新娘”,讲的是一对“老少恋”,女方比男方大32岁。

节目组扛着设备找到二人居住的村子里,问当地村民如何看待这对夫妻,不出意外的,大多数人的评价都绕不开“不正经”。

在后续的采访中,节目组得知,因为这段“忘年恋”,夫妻二人已与全家人断绝关系,为了能够和26岁丈夫“在外貌上匹配”,已经58岁的妻子还去整形医院做了全脸除皱手术。

《半边天:花甲新娘》主人公(2009)

由于一直遭受排挤和非议,他们搬到了远离村庄的地方,常年住在自建的窝棚里。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他们的爱情“不会有好结果”,唯独他们坚信“只要俩人在一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生活就能幸福。”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对相差32岁的爱人仍然相守。短视频时代来临后,二人开始尝试在网上发布一些日常视频,凭此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络红人,查看评论,议论仍在继续。

十几年过去了,人们还在为此争论,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半边天:花甲新娘》主人公(2022)

刚开始做节目时,张越很喜欢争论,对与错,是与非,大家摆在明面上说得清清楚楚。

可当她真的走进故事,走近那些主人公,她渐渐发现,相比“说”更重要的是“听”。

《半边天》中出现的每一位女性,都不应该被看做是节目输出观点的工具,而应该是被看见和了解的,有血有肉的美丽个体。

而再看看如今一些综艺、选秀节目的营养价值……一声长叹。

《半边天》节目截图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巨大的转折,同时迈上新台阶的还有《半边天》。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极速增多,表达欲也愈发旺盛。

在那几年间,张越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塞满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工厂的女工、在婚礼上突然逃跑的新娘、将“拥有500万资产,性能力正常”作为条件在网上征婚的中年女人、东北偏远山村里唯一的女教师、沉迷“哈韩”追星的女大学生、将高薪工作辞掉跑去国外学习西点的公司高管、中国首批开始学习测谎仪知识的女警官……

通过那些来信,张越看见了一个又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透过她们,又感知了历史的进程、岁月的变迁,以及隐匿在时代车辙中的矛盾与纠结。

张越曾参访过一个在县城粮食局上班的女孩,二十几岁,每天唯一的工作内容,就是独自守着一间昏暗的仓库。

在WiFi和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的日子里,女孩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东西,她很压抑,很想逃,但看仓库在当地是一份“铁饭碗”,她也担心外面的世界会让人伤心。

“她每天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张越清楚记得,那间仓库没有窗户,非常安静,只有钟表秒针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一股担心忽然涌上心头:“这姑娘的一辈子会不会就这么过去了?”

还有一个在报亭工作的女孩,她告诉张越,自己每天守在不足5平米的报摊上,如果没有人帮忙看店,她连厕所都不敢上。报纸和杂志本是帮助人们开阔眼界的东西,可为什么偏偏束缚了她?

张越到外地采访(图中黄色衣服)

在老一辈人眼中,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都赶上了“好时候”。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物质的不断丰盈会让人满足,同时也容易迷失。

一个女人拥有一份稳定到有些无聊,而且收入并不算高的工作,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及格的人生”,可她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真心话总是很难被耐心倾听。

《半边天》节目截图

有一次,张越到山东采访一位爱好打扮,穿着时髦的农村妇女。

白天在地里干完农活,她习惯回家换上旗袍“美一下”,到了晚上再换一身宽松的衣服洗衣、做饭,为此她被村里人唤为“杨三换”。

农妇只有初中文凭,却酷爱写诗,村里人笑话她,家里人也埋怨她瞎折腾。渐渐地,她便不再写了。采访时张越问她,上一次写诗是什么时候?

农妇回答:“在梦里,但是没有爬起来记下,诗就被压死在梦里了。”

《半边天》节目截图

在主持《半边天》的十几年中,许多人给张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便有刘小样。

2001年,张越第一次在观众来信中见到“刘小样”。在那封信中,刘小样写,自己现在正住在一个距离北京1100的北方平原深处,这里的一切都是平的,就连生活也是“平”的。

她说自己很喜欢读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总是读不到书,所以内心非常苦闷。

最初张越并不觉得刘小样特别,毕竟农村妇女想要学习文化知识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半边天》的节目策划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选题。

刘小样

这一年冬天,张越与节目组来到了陕西关中平原,见到了“八百里秦川”,也见到了刘小样。

第一次录制并不顺利,面对镜头刘小样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张越知道这是对方紧张的表现,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天,她暂停了录制,与刘小样一家人同吃同住,大家的关系变得异常亲密,录制便又一次开始了。

摄像机摆好,张越就位,一切准备就绪,开机,不想刘小样却再次失语了。

在那个下着小雪的下午,张越和刘小样在田边坐了几个小时,可无论她如何引导,对方始终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

张越采访刘小样

眼见着聊不出什么了,张越想放弃了。她对摄像老师说,去周围拍些空镜备用吧,“太绝望了,觉得这期节目只能这么将就了”。

摄像师离开后,只剩张越与刘小样面面相觑,为了缓解尴尬,张越问:“你总说自己不开心,那怎么才能让你开心呢?打个比方吧,此时此刻你最想变成谁?你就能满足了。”

谁知刘小样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一个字:“你。”

张越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刘小样回答:“因为你上过学,你有工作,你有同事,你有朋友,你出过门,你哪儿都去过,外面的事情你都知道。”

可是刘小样哪里都没去过。

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年人生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田地与灶台,在年幼的女儿眼里,母亲就是“一个会做饭的人”。

刘小样的家距离西安城区不过几十分钟车程,往返车票只需要9元,可在结婚前她竟一次也没有到过西安。

在农村,有钱可以置地盖房,但是不能买书;可以买衣吃饭,但是不能外出旅游。因为只要一个农村女孩流露出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想法,就会被扣上“不安分”的帽子——非议是可以“杀死”一个人的。

刘小样告诉张越,结婚之后,丈夫也带她去过一次西安城里,站在繁华的街道上,她的眼泪喷涌而出。“城里的女孩敢穿黑衣服,而且穿得那么好看,那么自信”。

“那你为什么喜欢穿红衣服呢?”张越问。

“可能是想在衣服上寄托些什么吧。”刘小样答:“这里的一切都是土的,如果再穿的和土一样,那就更土了。”

沟通从此顺畅起来,张越明显感觉到,刘小样内心里的一块地方被打开了。在后续的对话中,她感受到了刘小样心中对于大山大海的渴望,也知晓了她不甘只是做一个好媳妇的无奈,她只是不想被溶解在平静且一成不变的岁月里。

“时代都走到哪里了?还要女人总是这样。”这像是在反问张越,又像是一种极为笃定的告诫,人总要向往点什么,刘小样说:

“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

与刘小样的对话结束了,张越急得浑身是汗。摄像不在,机器没开,如此完美的采访,全都错过了。可就是在此时,她忽然发现摄像师竟躲在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悄悄拍完了全程,“这期节目其实摄像救下来的”。

采访结束后,张越回到了县城宾馆,准备第二天启程回北京。当天夜里,刘小样再次找到了她,哽咽地说:“你忽然地来了,又忽然地走了,就像一场梦,你走了,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2001年的冬天,张越与刘小样完成了一场极为震撼的对谈,同时也帮助张越捧回了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然而奖杯和荣誉之外,张越更看中的其实是这场对话本身的价值。

《我叫刘小样》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在刘小样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妈妈、姥姥、奶奶的影子。她们出生的年代各不相同,可面对感情、生活的困惑却总有相似。

现实不停赋予个体标签和价值,职场女性、全职妈妈、成功女人、农村媳妇……她们不停地被定义、被解构、被描述,可拿掉这些标签之后呢,她们是谁?

“所以把《半边天》定义为女权节目是错误的。”张越反复强调:“这是一个平权节目。”

它的出现不是为了伸张“你要给我这个权利”,而是要宣扬“我本该拥有这项权利”。

这是一种反省,也是一次自省。

自1994年开播以来,《半边天》的播出时间大多在凌晨或者早间时分,口碑虽好,收视平平。

2010年7月,《半边天》几经改版后,正式宣布停播,这一年,张越45岁。

根据台里的安排,她开始了新的工作,一直到2022年春天,57岁的张越正式从央视退休。

离开电视台之后,她受邀参与了一部舞台剧的演出,和多年前进入《半边天》节目组一样,这次她选择加入的理由仍是觉得“挺好玩的”。

期间,她也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讲起离开《半边天》的日子,偶尔也会觉得遗憾。

第一次读到余秀华的诗时,她的内心就有一股冲动,“如果这是在《半边天》,我一定现在就冲过去找她”;后来她又知道了宋小女,表示“这样的故事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儿”。

前段时间,张越读完了杨本芬老人的书籍——这位年逾80岁的老人用极为质朴语言,描写了中国农村100年间家族中四代女人的命运沉浮,她倍感震撼。

她想,自己应该去找她聊聊,但转念一想,算了吧,有缘总会再见的。

张越近照

几年前,张越去国外出差时,一位中国留学生忽然扑到她的怀里,激动地告诉她:

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家中重男轻女,所以她一直不受重视。看过《我叫刘小样》之后,女孩便决心要好好读书,就像刘小样说的那样,以后出去看看大山大海,如今她终于做到了。

女学生的出现让张越想起了一个久违的人,那个爱穿红衣,倔强重复“我不接受这个”的刘小样。

那次采访结束后,张越和刘小样始终保持着联系,期间她也曾邀请刘小样到北京参加节目,但大家也只是短暂重逢,而后又归回各自的生活。

《半边天》停播后,张越弄丢了手机,刘小样也再没有主动找过她,二人从此断了联系。

张越、刘小样、白岩松参加活动旧照

2020年,一位记者再次来到陕西,找到了已经“消失”10年的刘小样,并看到了《我叫刘小样》之后的故事:

她的面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她的头发仍然黑亮,她的笑依旧灿烂,她的向往仍在外面——

她还是没能走出平原。

好像有点遗憾。

但张越可能不这么想。

因为有些声音能被听见,就很难得。

而有些人,已相忘于滚滚红尘;有些事,已消失于茫茫人海……

部分参考资料:

1、南方人物周刊专访:《主持人张越:拨动人心里的江海》

2、《人物》专访:《平原上的娜拉》

3、《人物》专访:《自由之路,<半边天>往事》

4、张越:《在我短暂的编剧生涯中,有个剧叫<我爱我家>》

5、《非常静距离》张越专访 6、《重庆第一眼》张越专访

7、《半边天》

图片来源:网络、节目截图

裁员算什么,未来20年,90%全职工作都将消失

前几年,说到裁员,都是遮遮掩掩,就算要实施,也是极个别公司的行为。那个时候,都不好意思说裁员,而是说“优化“,所谓的优化组织、优化团队,生怕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影响公司声誉。

然而,在今年,很多公司开始明目张胆裁员,此起彼伏,非常惨烈。不仅是优化淘汰不胜任员工,很多团队可能是整建制连锅端。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京东裁员10%;滴滴裁员15%;魅族裁员30%;ofo裁员50%;科大讯飞裁员30%;腾讯裁员10%;华为停止社招;化工巨头3M裁员2千人;联通强制提前退休;美团(上海点评技术部)裁员50%;苏宁裁员10%;知乎裁员20%;36氟裁员30%.…此外,趣店、58到家、人人车、滴滴、唯品会、锤子科技等裁员率也依次上榜。

这个冬季,很多公司似乎都染上了一种叫“裁员“的传染性感冒,病毒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一、为什么大家都在争先恐后裁员呢?

有人说,中国经济不景气,行业寒冬,市场没以往好做了,用工成本又居高不下,所以公司必须选择裁员来自保。我觉得猜中了结局,但是没说对开头。

不说别的,只拿这几年的天猫、京东的双十一单日数据来说,哪一年不是创新高?美国《财富》杂志近期公布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129家公司来自于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所以,不能说是中国经济衰落了,而是有些公司还没适应市场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被市场抛弃了。

大家已经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勤劳的中国人民的努力,在这几年已经进入量产到质变的阶段。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旧的消费形式也逐步被新的消费形式取代,消费模式极速升级迭代,各行业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是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市场繁荣之后的阵痛。

一个行业在兴起时,市场一片空白,到处一片蓝海,谁抢占先机,谁就可以轻易赚大钱。服务不太好,甚至产品也不太好,但是没关系,还是轻易赚钱。当其他竞争者一拥而入,变成蓝海,就算你服务和产品也都更好了,但是消费者的胃口也刁了,这时候市场被瓜分地四分五裂,在红海厮杀,刀光剑影,自然是举步维艰。只有换掉能力与素质跟不上市场节奏的人,换掉更适合的人,优化人才梯队,才能确保绩效变革的实现,所以,大家经常看到公司一边在裁人,一边在招人。裁员,表面上看是人工成本管控,背后却是绩效驱动。

还有人说,企业只会榨取员工剩余价值,而且喜欢工资低肯加班的年轻员工,你一旦到了35岁,你的价值基本就下降到冰点,随时等着被优化。

但是,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保证自己活下去。

不仅是国内,国外近两年裁员也很严重。今年6月,德国能源巨头西门子就宣布了一则涉及全球2700名员工的裁员计划,而在后续的计划中西门子将在全球裁员1.04万人,预计到2023年完成。今年8月,思科更是宣布调整组织架构,其上海分公司全体裁员。不止这些,通用、福特、拜耳、宜家等外企也传来了裁员10-15%的消息。

可见,对于公司来说,市场经济下半场,国内外公司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全球各行各业,都将面临一次大变局。能裁员还算好的,壮士断腕,未来还有得救,怕就怕整体倒闭,退出市场。

裁员,在今后将是一种常态,也是组织柔性化管理,提高人效,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公司还有其他温和的自保杀手锏吗?

当然有,未来20年,90%全职工作都将消失,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将越来越盛行,中国在灵活用工方面,还是一片蓝海。

根据金柚网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19中国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研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灵活用工”雇佣模式已经十分成熟,日本在人力资源行业中灵活用工占比已到42%,美国紧随其后,占比32%;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占比均达30%以上,而中国的“灵活用工”的构成仅占到人力资源行业的9%,与日本和欧美相比差距较大。

灵活用工的工作模式,早些年在国内主要以一种简单的劳务派遣形式存在,局限在行政人力、后勤等职能岗位,在公司占比不足5%。为什么说广泛使用灵活用工模式将是企业未来自保的一个重要杀手锏呢?

1、劳资市场在变天,固定期限的适岗人才将长期难招。

一方面、人才在用工形式选择和薪资待遇谈判方面将越来越享受主动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同比增速百分比为5.5%,而2017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为12.14%,即中国老龄化严重。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出生率降低,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将面临极大考验,人才稀缺,人才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另一方面,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稳定的工作不再存在,岗位或公司随时会消失,绝大部分公司的寿命甚至会短于我们的职业生涯,但是不稳定的工作也能给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银发一族”及全职妈妈也希望能在空闲时间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智联招聘联合《哈佛商业评论》推出了一个《共迎人力资本新生态——新中国人才报告》。报告指出,今后招聘难将是常态,一份全职的工作对新生代职场人来说早已不是生活必需品,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78%的职场人期待灵活就业。在大部分领域中,他们愿意牺牲平均两三千元的工资来换取一份弹性的工作。同时从事多份工作获取的收入,会大大超过一份工作带来的收入。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杨伟国院长在深圳高峰论坛上,也提出了关于“雇佣终结”的概念,鼓励企业重视零工经济。

所以,人才们基于各种主动或者被动的考虑,也不再优先找全职的工作,而是希望能时间弹性,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享受多份收入,“斜杠族”一词也应运而生。

2、用工成本将持续走高,人才共享成为趋势。

伴随个体意识觉醒,人才在反996要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8年个人所得税发法修订,社会保险费税务机关统一征管之后,企业常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用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如果加上高昂的工伤成本,频繁的解聘成本,企业将苦不堪言。

通过灵活用工形式,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把应承担的保险责任转由商业保险承担。

在信息大爆炸的共享经济时代,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企业对一些专业技能的中高端岗位要求相对较多,需求量也比较大,而这些人才的用工成本比较高昂。

单个企业长期雇佣单个劳动者,对劳资双方来说都无法做到价值最大化。人才自负的税费过高收入有限,企业支付的用工成本高却收到的产出有限。

比如,大家都爱听的喜马拉雅,杨澜、郭德纲等各界名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输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我,如果不是灵活用工,喜马拉雅想聘请他们,别说请不请的来,恐怕请几位都要破产。

通过灵活用工,人才可以变成按需供应的短期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为很多企业提供兼职服务,不再从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企业通过项目的方式、合作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价值交换。

这样可以在整个市场上更好的配置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成果的利用效率,也降低人工成本。

所以,除了大家常见的蓝领技工及职能岗位会被外包,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才在使用灵活用工方式,也将越来越普遍。

企业通过灵活用工,可以实现人才队伍快速调配、精准匹配、弹性管理及敏捷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所以,人才共享化将是趋势,“公司+雇员”的模式,必将被“平台+个人”的模式所取代。

3、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为灵活雇佣模式提供了保障

随着匹配内部岗位的人才越来越少,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体量较大的候选人人群,通过有一定人才积累的灵活用工供应商提供人才,可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招聘压力。

12月13日,国内最大灵活用工服务商人瑞人才在香港上市。其他中智、上海外服等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 51 社保、金柚网等新兴人服机构都推出了各种花式灵活用工解决方案,也出现了“科锐派”“即派”等灵活用工平台。

在招聘淡季,新项目,员工短期替补及编制紧缺时,在专业细分领域能够为企业精准及时输送人才。通过灵活用工,外包机构帮助企业节约招聘成本,缩短招聘周期,提高人才保留率和人岗匹配率,转移用工风险,实现业务灵活配置,降本增效。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3月末,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已在中国28个城市开设了2370家门店,平均每天开5.6家,而星巴克进入中国20年也不过3000多家。瑞幸能以光速席卷全国,18个月就上市成功,与其强大的灵活用工人才管理机制是分不开的。瑞幸每年会招大量的实习生岗位,包括法律、运营、数学、计算机等等专业。此外,非全职员工有3万多人,大概占到了全体员工的75%。如此庞大的非全职人员,不光是招人问题,这些人的入离职、考勤、员工关系处理怎么办?还有每个月交社保、公积金,不同城市社保计算方法还不一样,怎么操作才合规合法?工作量非常大,不依靠外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本搞不定,就算全部靠自己搞定,那付出的人工成本,时间精力也远远超过外包。而且万一涉及到裁员解聘,成本也很高,外包之后,外包机构通过全国不同客户之间的人才配置,也会减少纠纷和赔偿,良好地转嫁了风险。

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传统雇佣制一定会被彻底颠覆,大多数人将变成自我雇佣或者做着多份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或者流动办公也会成为一种流行。

三、灵活雇佣时代,HR们准备好了吗?

麦肯锡调查预测,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2030年近1亿中国人或面临职业转换,全球将有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

在这次时代变革的浪潮中,HR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盘活自己的人才库,长期树立社会人才共享思维

人才共享的时代,我们推行组织绩效变革,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样的人才哪里才有?不仅要绘制人才地图,要找到他,还要考虑如何吸引他,建立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与市场接轨的合理薪酬体系,努力保证人才能为我所用,且长期保持良好互动,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链接的上。所以企业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对于之前各种渠道接触到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合作上的优秀人才,以及以往从公司离职的优秀人才,都要长期保持联系和信任,从以往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在合适的时机重新续缘。

2、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及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精细化动态管理

公司整体架构上,实时做好人才盘点,全职人才应该保留多少编制,随时可以增加或减少的灵活人才应该配备多少。不同量级的项目应该配备多少灵活人才,灵活人才人工成本应该控制在什么基准,灵活人才的工作如何量化,如何评估质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将工作委托给短期的自由职业者,对企业管理者对工作任务的拆解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适合自由职业者承担的工作要易拆解、易衡量、易结算。和灵活人才的合作是没有试用期的,很可能工作时间也是弹性的,所以,一定要有工作成果导向的管理机制,准确传达需求,准确评价他们的实际上手能力,让他们尽快短期出效益。

3、更关注企业的全职骨干员工,和老板一起引领绩效变革

杰克韦尔奇说:“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使员工达到期望的绩效,而是使他们出于意愿而愿意付出超越职责的努力。”

创新加速迭代时期,员工贡献越来越呈现幂律分布,极少数明星员工贡献了绩效的绝大多数。动荡时期,更要强化全职骨干员工的力量,并把他们的力量渗透到基层。保持优秀骨干人才的稳定,可以刺激非优秀人才的紧张感,同时吸引更多外部优秀灵活用工人才。

此外,还需要根据员工特色,对同一水平层的员工采取多元化评价标准,引导员工差异化管理。需要通过打开职业发展通道,导入事业合作人机制、经营外包机制等各种个性化方式让他们的需求及时得到解决,安心在平台上和组织合作共赢。

4、 搭建简洁高效的基本业务流程体系和数据支撑体系

也就是说,大体的办事流程规则、授权体系,跨部门沟通体系要建立,灵活人才和全职人才才能更好的配合,缩短磨合期。但是内部具体的业务操作方式方法,可以允许团队自由创新,结果导向即可。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说放弃KPI,导入OKR,其实也就是注重过程管理,弱化刚性的量化指标。过程可以是动态的、千姿百态的、改进的、甚至是颠覆以往做法的,这也是为团队赋能、让团队自主创新的意义所在。

赋能也不是完全撒手,坐等结果,平台需要给予基本框架的支持、资源的支持和后台的数据支撑,这样创新才不会脱轨。

时代进步的车轮无法阻挡,当街上出现第一辆共享单车的时候,很多人不习惯,但是短短半年之后,共享单车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上班族也习惯了骑共享单车解决自己的短程出行需要。不管你习不习惯,在机场、医院和工厂等各种场所,机器人的身影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虽然,成为灵活用工,目前还仅仅是少数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已经置身于灵活用工的时代,HR们,站出来勇敢迎接吧。

作者: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头条职场领域优质创作者,多家头部平台签约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