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庆会八字(八字 君臣庆会)
杯酒释兵权——君臣势力的政治建构
1.
五代十国是武人的时代,臣弑其军,子弑其父,军将夺权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书寥寥几笔乍看之下平淡无波,其间又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
从“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黎庶倒悬,兵戈扰攘,中国混战了两百年。
所谓乱世出英雄,23岁的赵匡胤投奔郭威征战沙场,从底层士兵逐步升为禁军的高级将领。“点检做”谶纬为他除掉了心腹大患张永德。他官位攀升,遂掌禁军大权,并最终在陈桥驿借天象与自己的手下合演了一出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看似是皇位更迭,实际却反应了五代十国儒家皇位正统理念的崩坏,军人的盛行。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君权天授、皇室正统,只有实力、杀戮,一方强过另一方的倾轧吞并。赵匡胤是军户出身,拥有强有力的政治军事手腕,他在这种乱世之下,改朝换代,稳定军心,并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华夏,无疑是个人才能的极大展现。
像赵匡胤这种乱世雄起的权术标本,绝对不会坐视手下将领权力日益膨胀并且最后也给自己来上一遭“陈桥兵变”。
那他又是如何处置昔日跟随的将领的呢?
事关大清王朝命运的一场君臣赌局,乾隆赢了面子,但输了国运
任何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走向落寞的标志之一,就是官僚集团的塌方式。乾隆末年,大清王朝的,就如同“癌细胞”一般地扩散到了全身,但更可怕的是,那个大清王朝身躯的大脑——乾隆皇帝,对此却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客观地说,乾隆执政的前40年,大清王朝的吏政还算清明。承接了雍正皇帝十三年的严厉反腐成果,再加之年轻时候的乾隆皇帝进取心极强,“眼里不容沙子”式的反腐决心,让大清王朝吏治之清明,取得了封建王朝难有的成果,这正是乾隆皇帝能够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基础。然而,乾隆四十五年之后,大清王朝的吏治水准却呈断崖式滑落,到了乾嘉之际,清朝甚至已经快到了“亡”的边缘。
那么,为何乾隆末年,大清王朝的问题为何会如此严重?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乾隆皇帝本人身上。
由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特性决定了,皇帝必然成为支配帝王行动的唯一大脑,而整个官僚系统就是受大脑支配的神经系统。晚年的乾隆皇帝,因为志得意满,开始自我放松,物质享受欲望与日俱增,成了乾隆皇帝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物质欲望需求,乾隆皇帝的宠臣,那位遗臭万年的和珅和大人,发明了大清王朝最臭名昭著的制度——“议罪银”制度。这个制度简言之就是,官员犯了错,可以通过上交罚款而免除一定程度的惩罚。
而这部分罚款收入,不需要经过户部而直接收纳到了皇帝的私人金库之中。这一制度的推行,显然是满足了皇帝个人而败坏了朝纲,但是举朝上下却乐此不疲。正是在“大脑”的带头享受之下,身体的细枝末节“神经”们,会立刻察觉并成倍放大地相应大脑的需求支配,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享受与懒惰起来。在大脑与神经们的享受之时,实际上正在一点点耗费身体的心血。没几年功夫,就将原本健硕的身躯,榨地皮包骨头。
难道大清王朝那么多的“神经”,就没有一个将“身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信号反馈给“大脑”吗?你还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位老实忠厚的大臣,他叫尹壮图。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上折子汇报,全国各地因为“议罪银”制度而导致地方财政严重亏空,应当立即令行禁止。
老皇帝看到这封奏疏的第一反应却是不以为然。他认为,整个帝国在自己兢兢业业地统治之下,虽不敢说没有一点问题,但是“普遍财政危机”,说什么也不相信。尽管如此,老皇帝还是尽量保持了风度,回复尹壮图:“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今指实覆奏。”还是给了尹壮图进一步说话的机会。
倘若尹壮图是一位洞悉官场潜规则的“老油条”,他应该能从皇帝的回复中读出一点不和谐的味道;倘若尹壮图是善于钻营之流,他完全可以通过关系从皇帝近臣之处,得到一些信息。然而,“一根筋”的尹壮图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皇帝的问题。尹壮图汇报说:这些情况,是自己返回云南老家的来回途中的所见所闻,“商民半皆蹙额兴叹”。但由于路途匆忙,而且自己无权调查,因此无法一一找到地方官查实。
最后尹壮图还说,如果皇上要是不信,可以委派可靠的满洲大臣与我一同前往地方调查,相信一查就会水落石出。
如果此时的乾隆皇帝还是青年时代那个雄心壮志之君,他一定会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针对尹壮图所反馈的问题,做出有效、合理的反应。但是,老迈的乾隆皇帝已经是一位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的昏聩之君。在面对尹壮图的如实反馈,乾隆皇帝居然气得浑身发抖,在奏折旁边批示道:“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意思就是如今大清盛世,还能有民不聊生的事儿吗!?此时的乾隆皇帝,盲目自信已经到达了顶点。
为此,老皇帝下达了一道长长的谕旨。意在说明自己如何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还特地强调人民是如何爱戴与拥戴自己。意在含沙射影地批评,诬陷他政绩不佳之徒。
如此一番操作之后,老皇帝仍然觉得不能令人信服,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于是乎,老皇帝不惜降低身段,决定和这个老实人尹壮图打个赌,而且就按照尹壮图所请,以满洲近臣为钦差到地方稽查,看看大清王朝的粮仓与财政,到底是不是一塌糊涂。这场大清王朝史无前例的君臣赌局就此拉开序幕。
尽管尹壮图汇报的情况都是真实的,甚至真实情况比尹壮图汇报的还要糟糕,但是赌局的实际结果是尹壮图完败,而且败的是灰头土脸,“心服口服”。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呢?因为这场赌局根本是在极不公平的规则下进行的。
首先,在尹壮图等人出发之前,皇帝就已经将“稽查组”的出发时间以及行走路线通告全国了。言外之意,就是让相关地方要早做准备。接到通知的地方官立刻行动起来,开始造假。其实他们造假手段很一般,就是在粮仓底部垫上木板,制造粮仓储备充足的假象。倘若稽查组绝对认真检查,也不难发现破绽,但是,这只能是假设。
其次,乾隆皇帝这次派往稽查的满洲近臣是户部侍郎庆成。之所以会选择庆成,主要是和珅的保举,因为庆成就是和珅羽翼之一。可想而知,庆成无论如何也不会干挥刀自宫这类蠢事吧。
此外,乾隆皇帝为了泄愤,特地下旨强调:这次稽查,尹壮图是自请,是没事找事,因此,他的路途一切费用自理。庆成为钦差,一切费用按公差办置。
至于这一路上的稽查结果,我想就不必多说了。
如此这般的被针对,就算尹壮图是榆木脑袋,也能想明白皇帝的真正用意。所以,这一路上每到一处,尹壮图就写一份详细的认错悔罪报告,请求皇帝尽快对自己严加处置,好腾出时间与资源做对国家更有利的事情。
在拿到稽查结果报告与尹壮图的认错悔罪书之后,乾隆皇帝无比欣喜,他再一次向天下证明了自己是执政成果是多么的伟大,自己的驭人之术是多么的高超。当然了,良好的形象还是要保持到底,在如何处置尹壮图的问题上,皇帝最终还是网开一面,仅是罢黜了尹壮图官职,让他收拾收拾东西滚出京城,回到云南老家伺候老母亲去了。
这就是这位说实话的老实人,在乾隆朝的最终下场。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一事件所映射出来的深刻教训。在乾隆末年,朝野上下沆瀣一气的大环境下,老实人尹壮图确实堪称是“奇葩一朵”。但是,正是这朵“奇葩”给了乾隆皇帝最后一次,纠正自己最大执政错误的机会。
倘若,此时乾隆皇帝能够虚心一点点,能够将维护自己的脸面的标准降低一点点,并不是没有机会扭转大清王朝的颓势。可惜,乾隆皇帝在自负中,错过了历史给予的最后机会。
大清王朝的辉煌,真是成也乾隆,败也乾隆!
作者:王金百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著 重庆出版社
【2】《陋规》 张宏杰/著 岳麓书社
【3】《清高宗实录》 《清史稿》等历史典籍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