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是配乐诗(汉乐府是配乐诗吗)

横行天下 2023-06-26 14:51:00 网友整理

曹操最著名的三首乐府诗:忧国忧民的哀歌与匡扶天下的心曲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党争不断的汉王朝终于迎来了它不可避免的覆灭。国家陷入群雄割据混战,黎民饱受涂炭之苦。但在思想领域上,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各家思想学说,得以冲破帝王的统治束缚,重新活跃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曹操勇于打破思想壁垒,广纳儒墨道法各家所长,任贤用能,开创并引领了以曹魏文人主导,名扬千年的建安文学。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所创作的诗歌为时人所称颂,也为后世都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瑰宝。

曹操一生钟爱乐府诗,现存他的诗作仅22首,无一例外都是乐府体裁。诗歌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和咏史,其中以纪事诗和述志诗最为人称颂和流传最广。曹操笔下的乐府诗,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情感悲情流宕,展现了作为汉末英雄忧国忧民的胸怀和救世济民、匡扶天下的胸怀。

汉王朝的挽歌

曹操最有名的两首纪事诗是《薤露行》和《蒿里行》,这两首诗被后世称为是汉末实录。诗歌内容从中平六年董卓之乱,关东军阀盟军起兵讨伐写起,一直写到了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拉开了三阀割据混乱的序幕。

《薤露行》和《蒿里行》是曹操沿用自汉乐府旧题。汉乐府是朝廷的礼乐机构,专门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薤露行》和《蒿里行》是汉代人送葬时候的挽歌。

西晋崔豹《古今注》中记载:“《薤露》、《蒿里》并丧歌也。……《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露”寓意人生短暂,人生一世,匆匆走过,生命脆弱好像是上的露水,转眼就消失无踪。蒿里寓意坟地,人生无论是贫富贵贱,到头来不免魂归蒿里。孝武帝时期,乐师李延年规定完工贵族送葬时唱《薤露》,士大夫送葬时唱《蒿里》。

曹操用这两个旧题写汉末实事,是他对汉乐府的创造性应用。虽然看似不写送葬,但是却和旧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卓之乱秽乱宫闱,拉开军阀割据,致使衰极的汉王朝走向覆灭,不正是汉王朝的挽歌么?曹操正是用这两首挽歌,来抒发他对汉王朝灭亡的叹惋和哀悼。

纪事诗《薤露行》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每读曹操的纪事诗,就会感慨曹操作为乱世英雄的眼光和格局。他对实事的洞察和判断,是非常敏锐而深刻的。

诗歌起笔六句和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将汉代社稷倾颓,董卓之乱爆发的缘由分析的鞭辟入里。王朝的厄运源于不能任用贤臣,致使外戚宦官乱政,党争不断,残害忠良。桓灵时期党锢之祸持续近二十年,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也致使当时几乎所有知名的士人身罹此祸,王朝崩塌,祸遗千年。

影视三国中董卓与吕布

后六句概括了董卓之乱为社稷苍生带来的巨大祸患,描绘了董卓兴兵,废弑汉少帝,火烧洛阳城,挟持汉献帝,驱使洛阳百万民众西迁长安,一路上哭声震天的人间惨景。

曹操表达了对汉王朝陨落的哀叹和黎民身陷水深火热的痛心落泪。

纪事诗《蒿里行》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写董卓之乱后各路军阀联合,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举兵讨伐董卓。这支看起来义正言辞且声势浩大的联军,最终却不能成事。

曹操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广东军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一句“军合力不齐”,高屋建瓴地表明了将关东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看似是共同讨贼,各路军阀却各怀私心,既想在混战之际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又都不想损兵折将。讨伐董卓只不过是幌子,取而代之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所愿。

大军行至洛阳,还没等讨伐董卓,关东军内部就掀起了内讧。各路军阀之间争权夺势,相互残杀。讨伐未成,袁术就已经筹划着自己做皇帝了。所谓的匡扶汉室沦为笑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四句诗对民间惨景的描述,让人不禁涕泪满襟。长年的战争,将士们甲不离身都长出了虮虱,在战争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白骨披露荒野,鸡犬之声千里不闻。想到这人间惨景,令曹操肝肠寸断。

述志诗《短歌行》

《短歌行》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书写短歌行文学描绘一直为的后世所称道,广泛地应用在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将与孙权对决。是夜月光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奏乐设宴,酒酣之际,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唱出了这首短歌行。三国演义为这首诗描绘了英雄横槊而歌的景象。

影视三国中曹操横槊而歌

但我们从此诗中感受到的,不是曹操的豪情壮志,而是他慷慨悲凉的情感。诗歌情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开篇感慨生命如朝露,转瞬即逝,是曹操对生命无法排解的无尽忧虑,此所以诗人借酒浇愁。为全诗奠定了慷慨忧愁的旋律。

中篇是曹操巧妙化用诗经,以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他招揽人才的渴望,但是渴望而不可得是以心生忧愁。

末篇是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山海之壮阔,犹不及他心愿天下贤才都能尽数归于麾下的迫切之情。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犹恐失天下之贤。”

短歌行以悲情为基调,全诗三悲三喜,跌宕顿挫,表现了曹操作为乱世英豪深沉的忧患和求贤若渴,欲成大业的心志抱负。

结语

曹操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代表的纪事诗,首倡以乐府旧题书写当时实事,旧瓶装新酒而不落窠臼,体现了曹操敢于哀乐,原始而发的精神。

而以《短歌行》和《观沧海》为代表的山水四言诗,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高峰。曹操祛除了诗经重言的拖沓,继承了比兴的手法,节奏深情口吻独具个性。值得一提的是《观沧海》是中国现存古典文学中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赋予了后世极高的文学价值。曹操用雄健的笔触,写出了山海壮阔、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景象。诗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曹操的诗风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也许正是曹操对自己诗风的最好概括,这是东汉末年时代动荡,连年征战,死亡枕藉的时代赋予曹操以及同时代文人诗歌的底色。“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社会激发了当时的文人志士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处的感慨和喟叹,但曹操却能将这种人生感叹进而转换为对既定命运的重新思索、把握和追求,开一代文学新风,影响了建安、正始乃至整个魏晋文学的创作。

关联阅读:曹操如何开创建安文学?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诗词鉴赏丨《江南》· 汉乐府歌辞

《江南》

汉乐府歌辞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儒家六经中原有《乐经》,后惜不传;《诗经》音谐律调,原本亦是歌咏之词。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礼”的承载,是“德”的体现。

在周王朝所设采诗官制之后,秦亦设有“乐府”,在“少府”辖下,专管教习乐舞演唱之事。汉初社会甫定,未暇顾及乐事,直至汉武帝定郊祀礼乐时重建乐府,采制民间或文人诗歌,以备祭祀或宴会时配乐演奏。两汉乐府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称“乐府诗”,是《诗经》之后对诗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等,内容广泛,现实性强,如《汉书·艺文志》所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陌上桑》《战城南》《白头吟》《上邪》等等,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被称为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而我们看到的这首《江南》却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谣,出自汉乐府的《相和歌辞》,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也是五言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江南水乡,处处生长着茂盛的莲花。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花朵美丽可赏,荷叶包裹物品,莲子药食两用,莲藕清甜可口……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

季夏初秋,正是采莲的好时节,“田田”二字,正写出那荷叶茂盛圆润、层层叠叠的状貌。有人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莲子成熟的季节,荷花大都近于凋残,而荷叶依然繁茂,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期间,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

湖水清澈,花叶摇曳,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可以想见,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二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

而“鱼戏莲叶间”之后,却又反复铺陈,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嬉戏,乍一看来,似乎累赘可笑,可结合场景细想,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一唱数和,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首《江南》,正是后世流行的采莲曲的滥觞。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该诗为“奇格”,并指出“梁武帝作《江南弄》本此”。萧衍《江南弄》有《采莲曲》,歌曰:“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句子。“莲”谐“怜”音,一语双关,往往象征男女情爱。

但后世的这些歌咏,在情感表达上或失于直白,或失于柔靡,皆不如这首《江南》来得质朴清新。正如明代诗歌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这正是诗歌来自民间、来自现实的魅力。

《江南》里的采莲女子,有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似水柔情,更是邻家女孩们的活泼开朗。即使我们无法亲耳听见这首歌辞配上乐曲的演唱,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

“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乐府古题要解》),万物和人类都在大自然中绽放蓬勃的生命力,一切欣欣向荣,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物呢?

编辑:艾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