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占仙道的人(八字占仙道的人多不多)
人有四种福相,你一定要修!
从做人、做事的角度,人有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01
第一福相:端庄厚重
端庄厚重,端庄和重,都是厚的效果。可以说,这四个字的核心就是厚。只有做到了「厚」,才能真正端庄、重。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论语》中同样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不庄重,就会轻佻,没有威严,流于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
曾国藩统军十数年,与当时的皇亲、摄政王奕訢却无一私下联系。据说就缘于他曾见过这位亲王的一张画像。看了他的画像,曾国藩徐徐地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又说,「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
一张画像竟能看出国家的不幸,曾国藩别无神仙术,他只是觉得奕亲王「轻佻」,不厚重。
为什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其实是有因缘的。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于放肆无忌,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
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别人也会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远离祸端。端庄厚重不是装出来的,是修身修炼出来的功力。因此,曾国藩多次申斥儿子力戒轻佻,多多修炼些举止。
据后人记载,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起路来脚步很沉稳,说话很慢,但一句是一句,每一字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明代大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三等资质,英雄豪杰气象不过是二等资质,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人物。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从独孤求败众多的宝剑中选择了重八十一斤的玄铁剑,他手握玄铁剑,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可以说,金庸借杨过向世人昭示了这一深邃的道理。
02
第二福相:谦卑含容
为人谦卑,待人宽容,从做事的角度讲,这样的人必然更容易成功。
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卦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万事退一步就叫谦,不傲慢就叫谦,让一步就叫谦,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就叫谦,谦卦六爻皆吉。除了谦卦,其余的卦,有好就有坏,有吉就有凶。谦卦的道理就是这样。你到了最高处,就要平实,不要认为自己高,这就是谦的道理。
所以地山谦,山最高,像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顶,那多高呀!但是高有什么用呢?高要能下才好。山顶上面是平地,意思就是:最高处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谦卦。
含容就是包涵宽容、宽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容言。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曾国藩这样教导我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平日里做任何事都应该低调,因为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大众主体总是相对弱势的,可以用贫富来解释这一现象,穷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这时候富家子弟的一点小不对,会被放大无数倍,导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最能表现曾国藩宽容的,就是他与左宗棠的关系。事实上,左宗棠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但左宗棠有一个坏脾气,就是喜欢骂人,当年骂总兵叫樊燮「王八蛋」,事情闹到京城,皇帝下令要杀左宗棠,幸好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从中斡旋,左宗棠才死里逃生。
左宗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步步高升。左宗棠谩骂曾国藩,可以说到了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地步。左宗棠有时在家里骂曾国藩「挟私」,结果家庭教师范赓听得都不耐烦了。
左宗棠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1864 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此后两人断交,但左宗棠征战东南、西北需要粮饷、军械,作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都是倾力支持。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无论左宗棠如何骂,曾国藩都是相逢一笑,他曾经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的大度,也让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阂,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而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国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03
第三福相:事有归着
所谓事有归着,就是办事沉稳有着落。言下之意也是脚踏实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抓落实。件件事都做得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恒。
经商做生意,很多人都希望一夜间暴富,不懂得薄利多销,日积月累;居家过日子,很多人都不懂得节约,喜欢大手大脚,最后导致生活没有着落。谋身干事业,很多人一鸣惊人,一件事没做完,就放下去干别的事,却不懂得事业起于积微,功名需要寸累。
曾国藩在家书中,有这样一句:男虽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不苟不懈,尽就条理,就是这里的事有归着。
04
第四福相:心存济物
「济世利物,齐同慈爱」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齐同即万物同一,慈爱即悲悯兼爱;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物我之间、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广而言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等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包容和宽容,从我们都从属于同一个整体的事实及本源上认识到彼此之间的「齐同」。能与「齐同」精神相一致的,就是「慈爱」,即慈爱一切。
认识到齐同慈爱也就要济世利物,这些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太上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仙翁曾对弟子解释说: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我们修道必须「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心存济物就是要懂得关心「外物」,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天下。有一颗慈善之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有施有舍,不表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富矿吗?
心存济物,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一个人心存济物,格局就大了。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敬业,就有多专业;能够帮助别人多少,获得的回报就有多少。这就是心存济物的真谛,富相的内涵。
西游记里蓄谋已久的一个局,如来、观音、老君、玉帝各除一大患
唐僧西天取经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取经其实很简单,佛祖派人送到大唐就行了。菩萨为此给出的理由是,我要给你送去,你得经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既然如此,那就派人去取也无妨。只是,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取经团,单独为了取经就有点可惜了。要是能利用取经这件事,再做点其他事情岂不更妙?
什么事情需要借助取经团之手来完成呢?那就是,佛祖、菩萨、太上老君、甚至玉帝想做却不方便直接出手做的事情。咱们一起来看看。
1、金池长老,菩萨忍你已经很久了
刚收了一个悟空,菩萨就急于让他为自己完成一件事了。这就是铲除金池长老这个老油条。
金池长老,观音菩萨流云下院的主持。他在这个下院已经浸淫二百五六十个春秋了。这么多年把持一个寺院,此老早就已经成精了。要说找金池长老的毛病吧,也能找到,比如说,他常年结交黑风山的妖怪黑熊精总是实事吧。可偏偏这黑熊精虽然是妖,但心中却有佛性,以此来给金池定罪恐怕难以服众。
真正让观音菩萨感觉不高兴的其实是金池的袈裟收藏癖。按道理说,金池身为一寺主持,他喜欢收藏袈裟,也并不过分啊。可问题是,这些袈裟到底怎么来的?是赠与?是交换?还是采用巧取豪夺呢?甚至说,其中有没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存在,这些事情要查起来也很麻烦。
金池长老的这个收藏爱好已然成癖,他的贪心已经根植于骨子里难以自拔。对于观音菩萨来说,金池的贪心程度已经超出她忍耐的极限。但如果想换掉金池,观音菩萨也必须拿出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来。毕竟金池长老圆滑得很,想找他的毛病也非易事。既然如此,那么观音菩萨的这块心病,就由取经团帮助解决吧。
只要你贪心,无论如何隐藏,总会露出狐狸尾巴来。
唐僧师徒二人一到,金池马上就问:既然二位来自大唐上国,想必一定带着什么宝贝给老衲开开眼呢?
就这样,悟空把锦襕袈裟拿出来跟金池斗宝了。
这财一露了白,可就把金池长老的贪心和杀性都勾了出来。
观音菩萨不禁暗中感叹,果然你看到好的袈裟不但想占有,而且还要杀人呢。
金池长老指挥徒弟们放火要烧死唐僧和孙悟空的行为,都一一被菩萨记录下来。接着,悟空借来避火罩,给金池长老来了一个大火反烧。虽然烧得是自己的流云下院,观音菩萨也没有阻止,因为禅院烧了还可以重建,而这金池长老要是还继续活着,简直就是一个祸害啊。
就这样,大火过后人们才发现,唐僧住的三间禅房安然无恙。而锦襕袈裟却丢失了。金池长老一时着急,“咣”的一声,撞墙自杀了。
这件事中其实透着蹊跷。按道理说,金池长老活了二百七十岁了,他不会这么想不开的。况且说,他身边不可能一个人都没有。手下有那么多大小徒子徒孙,看到他撞墙,这些年轻力壮的小和尚们,一定会拼命去保护他的。那么理由只有一个,是有人暗中推着他去撞墙的,其他人自然来不及阻止。如此结局,也算金池长老贪心和杀人的报应了。
金池终于死了。等到唐僧和悟空离开之后,流云下院很快又会重建。到时候,再找一个新的主持,这里的香火依然会兴旺起来。
2、蝎子精,看你还敢蛰佛祖不
曾经有人问,《西游记》里哪个妖精最厉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有一个妖精,胆子足够大,就因为佛祖推了她一把,她一个倒马毒,就蛰伤了佛祖的中指,这就是敌毒山琵琶洞的蝎子精。
《西游记》中来自灵山的妖精也不少。有黄风岭的黄风怪,其本体是一只黄毛貂鼠。还有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只老鼠成精。这两只鼠辈一个偷吃了琉璃盏内的清油,一个偷吃了香花宝烛,但最终都没有被处死。一个被灵吉菩萨带去见如来,一个被李靖和哪吒父子救走了。究其原因,偷嘴吃毕竟不算什么大错,所以都可以教化。
而这个蝎子精就不一样了。仗着自己有倒马毒的功夫,连佛祖都敢蛰。这就有些不知道进退了。
而这个蝎子精也的确是有些本事。悟空、八戒双战她不下,都被他倒马毒蛰伤。一个蛰了头皮,一个蛰了嘴巴。
如果说,前面金池长老被诛是因为太贪心的话,那么蝎子精被诛就是因为实在太张狂了。
兄弟俩都被蛰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观音菩萨及时赶到。菩萨就是这么神通广大,总是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菩萨告诉了悟空和八戒关于蝎子精的来历出身。然后说了一句,此妖十分厉害,连我也近她不得。
菩萨都近不得此妖之身,那谁还能降服她呀?正所谓天地万物之理,乃是一物降一物。菩萨指点道,唯一能降服此妖的,唯有昴日星官。
昴日星官本体乃是一只大公鸡,正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日鸡。鸡是蝎子的克星。果然,昴日星官一来,一声啼鸣,蝎子精就现了原形,两声啼鸣,蝎子精就死了。
至此,这个曾经蛰过佛祖的蝎子精就算了账,为佛祖除去一患。那么咱们说句题外话,假如不借助取经团,佛祖为什么不直接宣旨让昴日星官来除害呢?一来是这昴日星官属于玉帝直属,佛祖调动还要搭玉帝一个人情;二来,佛祖有事还要请天庭来帮忙,这不弱了名头低了身份了吗?而帮助取经团来除妖,这事就顺理成章了。反正大家都是帮唐僧完成取经大业,取经之事乃是佛界与天界共襄的盛举,大家通力合作乃是分内之事呀。
3、三个大仙,稀里糊涂着了老君见死不救之道
在车迟国,唐僧师徒又遇到了虎力、羊力、鹿力三个大仙。这三个大仙的道术是道宗的天罡五雷正法。他们肯定是太上老君的门派弟子无疑。按道理说,这几位大仙天天给车迟国求雨,保佑风调雨顺,怎么最后也死于非命了呢?
三个大仙直接死因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见死不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顶山金银角大王的事情。
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守炉童子。孙悟空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已经把两个童子化成了脓水。这时候太上老君及时赶到,将两个童子又起死回生了。而此刻车迟国的三个大仙,如果太上老君也及时赶来的话,救下他们简直是易如反掌。况且说,这三大仙本就没有什么必死之理。那太上老君为什么不来搭救呢?
咱们来看一下,三个大仙到底哪里惹太上老君生气了。
其一,三个大仙就是太喜欢争强好胜了。道家心法,首先讲究的就是戒骄戒躁,要保持平常心。三个大仙动辄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人打赌,甚至不惜赌命。这真是犯了道家的大忌。
其二,三大仙道心不纯呢。咱们看看,虎力大仙跟唐僧赌的是什么?居然是比坐禅。坐禅是佛家修行的法门。你是道宗,跟人家比什么坐禅呀?身在道门,又乱习禅法,坏了道门规矩,最终必定会走入邪途。如果道门弟子都争相效仿,那还有什么道门正宗?正因如此,这样的弟子也就死不足惜了。
4、蜘蛛精到死,都不知道得罪了谁
盘丝洞里有七个蜘蛛精,按道理说,她们可真没有必死的理由。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嫁给唐僧,也没有设计去抓唐僧。唐僧身陷盘丝洞,完全是他自己个走进去的。
盘丝洞这里风景宜人,没有丝毫妖气。唐僧心血来潮,就跟弟子们说,以前都是你们去化斋,这次也该为师表现一次了。
悟空、八戒都拗不过他,就给他换上衣帽,拿上钵盂。唐僧就去化斋了。
这户人家里只有七个女子,唐僧也只好硬着头皮进去了。
蜘蛛精对唐僧还是挺客气,跟他唠起了家常。问他,你从哪来呀?在何宝山修行?化缘是修桥补路,建寺礼塔,还是造佛印经?请把缘簿拿出来看看啊。
看来这几个蜘蛛精对于僧人的事情门清啊。唐僧说,我是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大雷音取经的僧人。就是肚子饿了,化顿斋饭就行。
原来就是饿了呀。蜘蛛精们很热情,三个女子陪着唐僧唠嗑,四个女子后厨马上准备斋饭。毕竟说,她们都是蜘蛛,做得东西唐僧肯定吃不了。结果妖精们生气了,把唐僧绑起来了。
之后呢,蜘蛛精们就去濯垢泉洗澡去了。原来还是一群爱干净的女妖。
要说蜘蛛精也够倒霉的。洗澡时候,先是被悟空偷了衣服去,又被八戒下水调戏了一番。等蜘蛛精回洞之后,换了身衣服就跑了,投靠他们的师兄多目怪去了。多目怪原形是一个蜈蚣精。
说起来,从头到尾蜘蛛精从来没有说过要害唐僧的事情。倒是那多目怪,听了蜘蛛精说了唐僧的来历,动了吃唐僧肉的念头。
而最后的结局让人是大跌眼镜。七个蜘蛛精全被孙悟空打成了肉酱。而那个要害唐僧的多目怪,却被毗蓝婆菩萨收走看守千花洞去了。
说了半天,没有什么恶行的蜘蛛精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实在不该强占濯垢泉啊。这濯垢泉本来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地方。你蜘蛛精来了就给占了,玉帝如果强行出手,有以官欺民之嫌。这次,不但玉帝不能出手,就连玉帝身边的人都不能出手。
要说除掉多目怪,谁是最适合的人选呢?当然还是昴日星官。
昴日鸡不但是蝎子精的克星,更是这蜈蚣精的克星。悟空打不过蝎子精,也同样打不过蜈蚣精。于是,骊山老母来指点了。他没有让悟空去找昴日星官,而是让悟空去找昴日星官已经隐居了三百年的母亲毗蓝婆。
这样安排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天庭跟这事扯上任何关系。因为涉及到七仙女,天庭的人都要避嫌呢。而由悟空出手打死七个蜘蛛精,也算还了他当年定住七仙女的一个人情。
文:风林秀
参考资料:《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到“道”的一些见解
最近一直在想一个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什么是道?”
我认为道应该是自然,是无为,即人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每天都发生的事,都可称之为道。道应该是包含好事和坏事的,也就是说道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当人们总是做些助人为乐的事,称为正道。当某些人总是做些杀人放火的勾当,称为邪道。但是正道和邪道也是并存的,并且是相互包含的,就像太极一样,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它们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白可以转为黑,黑也可以转为白。
正因为有黑也有白,白想除掉黑,黑也想除掉白,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不过这样才能保持天地之间的平衡,此谓天道。
在天地之间,有仙也有佛,有妖也有魔,此谓仙道,佛道,妖道,魔道。两者是对立的,但是也是并存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人间,有正义之战,也有邪恶之争,两者也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关系,此谓人道。
在动物中,也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斗争,此谓畜牲道。
所以,道就在身边,也在一念之间。每天所经历的都是道,一生所经历的也是道。道想消灭魔,魔也想消灭道,道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止于至善,上善若水,或许也不止于此,两者也是保持天地之间平衡的并存关系;如果一方较弱,那么较弱的一方就会转化为和另一方保持平衡的关系。
最后,用四个字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