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中提纲指什么(八字中提纲指什么内容)

未及挽留 2023-12-09 14:01:41 网络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

1. 概述

(1)什么是六经 学习《内经》时讲的经络是十二经络,在按摩、针灸中也用得最多,那么《伤寒论》里讲的六经或说十二经络都源于《内经》,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来源。《内经》的《灵枢经络篇》讲十二经络,还讲了冲、任、督、带,加起来就是十六经,这是以前讲过的。 今天所讲的《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学说,以及经络的思想,用在对病的辨证、与病的演变过程的辨证、立法、出方、用药的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将六经用在对病的辨证和演变过程中间。

那么《伤寒论》所讲的六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而后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不要弄乱。太阳经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厥阴指足厥阴肝经。十二经络有足经、手经,张仲景讲的六经辨证完全是足经,这就是六经。

(2)六经的真义 六经有为病和不为病。所谓不为病,就是指正常的时候,人身的气就按照六经循环。所谓正常,是指六经的正常的气化。正常的六经气化,是讲正常人自然生命的运动规律、气化的规律。《内经》从少阳讲起,接下来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样的次序。我们把顺序颠倒过来,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次序讲的,如下: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就是人正常的六经气化的规律在《医理真传》里面,每讲一气,都讲了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只是用了另一种说法。

把“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表述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也是本、中、标三气。治之,就是主治,即主气、本气。太阳是寒为主气,寒为本气。

这几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人体科学中的运用。

《内经》上还讲:“五体以为本,六气以为用。”所谓五体,即内脏心肝脾肺肾。卢铸之的“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说”,讲的五体为本,讲的五脏相生相克的道理,这个是本;所以五脏、五体为人的根本。

天、自然界的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人体秉承这六气而成人体的六经六气。六经六气出入于脏腑,在其间不断流动循环,升降布化。在讲脏腑学说的时候曾经讲过升降布化的含义,这里不多做解释。流动循行,升降布化,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

我们养生、治病、辨证都应当知道六经六气这个正常运行规律。这就是六经六气的真正含义。

(3)六经六气运行的推动力

首先要懂得六经六气只接受先天真气,某脏属寒也好,属燥也好,比如太阳是寒气为主,阳明是燥气为主,少阳是火气为主,太阴是湿气为主,少阴是热气为主,厥阴是风气为主,这都是经的本气,它接受的只是先天的真气。寒、燥、火气这些都只是六经的本气,也即正气。

六经接收真气,藏于肾。

真气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父母先天所给的元阴元阳,

二是出生以后,接收了天地之真气。

所谓天地之真气,是空气、食物、药物中的真气,人体接收了食物后,经过五脏的运行,传输到肾,就成为人体的真气。

适合人体的就叫真气,不适合的就是不能补充的,比如乱吃食物,就不能补充人的真气。所以,六经六气的变化只受先天真气的补充和推动,也就是说,靠的坎中一阳推动。这坎中一阳是什么?是乾卦中间的一阳。

乾卦是什么?乾卦是天,是自然界。自然界所有的空气、所有物质的真气,就是乾卦中这一阳;还有父母所给你的坎卦中,也包括了真气。男女都有坎卦,不单纯是男的才有,不要误解了。这就是真气,亦即正气。

真气正常,人就没有病,真气旺盛,太阳的寒气,阳明的燥气,少阳的火气,太阴的湿气,少阴的火气,厥阴的风气,这些本气、主气都正常,这个就是六经六气正常运转的推动力是正常的。这个本气,只接收人的正气,亦即太和之气。太和之气充满全身,人就无病,太和之气盛,这些本气就盛,就正常。这些本气受不得外来的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热这六淫之气,受了六淫之气,就生病了,所以,我们把这六淫之气叫邪气。 这个要弄清楚,正常的六气靠真气去推动,只接收真气,不能够受外来的六淫之气。六淫之气侵犯,即生病。

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说要弄清楚,这里说的五行生克制化实际上就跟我们说的六淫之气有联系。“欲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须知相生相养之道,相刑相克相冲之义,然后始可以却病,兼可以延年长生也。”“五行运化,四方宁谧,疾病自然无从而生,天人亦自然得以安和。”后面这句话跟我们讲的真气(正气)、六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五行为本体、六气为用的道理。

(4)进一步理解正气(六经的正气)

太阳:初生之阳,从子时开始发动。我们经常讲晚上十点半要睡觉守子时,就是守这个太阳。太阳以寒为本,就是它的主气是寒气。为什么主寒?寒主水,坎卦就是水,膀胱太阳和肾都是水,是寒水,所以主寒。

阳明:胃只能靠燥气才能腐熟五谷。胃在五行中属土,艮卦和坤卦。阳明的土没有燥气,就不能够腐熟五谷。

少阳:胆经以火为本气。这个火是相火。相火能够帮助胆汁的分泌,帮助消化。胆的相火属火,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有燥火的火,这个火是一种推动力量,推动肝气的顺畅,推动胆汁的恰当分泌。如果此火过盛,胆汁分泌就会过剩,口就要苦,那就是病了。我们所谓的火,是正气,是主气,适当的火必须有,才能推动肝胆的运动,胆本身的分泌,胆还要帮助胃的消化,没有这个火,就不可能帮助胃的消化。

太阴:太阴为湿。为什么它主湿?太阴脾即坤土,或艮土,脾主运化。因为土只有湿才能生长万物,脾只有湿才能运化食物,才能把精华的物质与肺气结合变成宗气,然后输送到全身。这在五脏理论里讲过的,没有这个湿,万物就不能生长,人身的脾就不能运化,我们人的生生化化靠宗气就是要靠脾的湿。

少阴:以热为本。热就是一种动力,少阴主君火,君火本身就是热。我们切脉,右手命门主火,即指此少阴热。若无此热,身上就没有真火的能量。真火就是靠热才有能量,没有真火的能量,肾的气化就不开,就不能把真气、正气运送到全身。我们所谓的真气、太和之气布满全身,就是靠这个热,这个君火的热的动力。我们在切脉时,如果肾脉紧了,有寒,就是有病了,肾脉只能缓而有力有神,不能紧,也就是这个热要恰到好处。

厥阴:主风。厥阴为肝,肝属木,木主风,所以肝主风。这个风能使肝气条达,没有风气的能力、动力,肝就不舒畅。我们经常说到肝气不畅时,是肝脉滞了,风是流动的,肝脉不流通,就是滞了,还有逆了,像水一样逆跑了,就是风气不正常了,肝的本气不正常。

上面所讲的,寒燥火湿热风之气,都要有个度,过了不行,又缺不得。比如湿气,太阴主湿,没有湿,就运化不了物质,但是湿气过重就要生痰,就要得痹病;肾主火,过了就是阳浮于上,就叫虚火,若没有这个火,肾气推动不了。这几个字,寒燥火湿热风,每个都有个度,都少不了,在这个度的范围内,就叫正气,即本气,超过了就不是本气、正气。 那为什么会超过?是受外界六淫的影响。

超过了这部分的变化,就是《伤寒论》所讨论的,也就是说《伤寒论》就是讨论过度之气,人如何病的,不是讨论的这个正气。只有懂得了正气,才能懂《伤寒论》。

正气(五脏之主气)是生命的活动之气,主气正常,生命正常,主气不正常,生命就不正常。所以,六经六气是人和自然界紧密结合的整体,脏腑受了自然界的六气,才变成人体脏腑的六气,六气正常与否,也跟自然界有关。

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看,一年四季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冬、立夏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属于六经中的一气。也叫六气,书上所谓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就把这六气概括为六天了,用六天来表示六气的运动变化。也可以概括在一天内,一天十二时辰,两个时辰为一气,我们强调半夜子时,即十一点到一点,这个子时就是太阳开始的时候,所以要守子时,守这个一阳初生,不要损阳。把天人结合的理论和六气、五脏结合起来,就很具体很现实了。

总之,年月日时都是三阴三阳不断地变化、循环、运行,这种人体的生生化化的循环规律不停息,这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医学的具体体现。这种变化叫做生而又化,化而又生,阴生阳少,阳生阴少,阳化为阴,阴化为阳,这就是人生命的六经六气生化的规律,所以,六经六气是人的生机,永远在不断地循环、运行,这个运行是人本来的正常状态,是人生命运动的正常状态。

这一段一定要认真理解,否则易把《伤寒论》的论病和人身正常的生理混淆了。

(5)正确理解六经的传变

传变,指六经非正常时,即生病时,病一步步地传和变化。不要认为一提太阳,就认为是太阳病,一说阳明就是阳明病,太阳还有正常的,前面讲的,还有不正常的,接下来就要讲的。《伤寒论》六经六气这种的传变,不是讲六经正常的生化关系,这点一定要注意的,张仲景也不是把外邪六淫之气一把抓来讲。他是讲外邪首先必入太阳,太阳寒气治之,太阳的主气是寒,当其寒气入太阳后,就变成寒,客气(六淫之气)入太阳后,就变成了寒。因为任何邪气首先必入太阳,所以把这本书称为《伤寒论》。

也就是说,有条规律,不管邪气怎么传,首先入太阳,然后邪气随寒化寒,随燥化燥。前面的寒是主气,邪气遇到这个寒就变成寒气,所变的寒气是寒邪。同样,邪气入到阳明,就是燥邪。是外邪随本气变成的相应本气的过余之邪。《伤寒论》治病,邪入太阳就解决寒邪,入了阳明,就解决燥邪,解决了这些邪气,病就好了。一定要弄明白这一点,不然读《伤寒论》就会越读越糊涂。

这个具体怎么学呢?就是郑太老师在《医理真传》中写的“六经提纲病情”: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邪进入寒水区,邪为寒邪)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阳明为燥,所以邪入阳明就恶热。这里胃家实的实,具体有很多症状,以后详细讲)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少阳火气治之,而邪气进入的火不是胆本身的火,已经离开了正常的度)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这六经辨证提纲,表明六淫进入体内后对正气造成损害的情况,同时表明邪气走在何处、在何脏腑。

有了这个表现,就可以随踪辨证,随踪知病,随踪立法用药。我们学习的时候,深入领会提纲,然后有条有理地、提纲挈领地学习《伤寒论》

(6)《伤寒论》的学习要点

我们学习《伤寒论》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郑钦安、卢铸之太老师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经验。这是传承之学,所以,我们通过郑钦安的三本书,以及卢铸之太老师传给卢永定老师的辨证、立法、用药实践,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了《伤寒论》。《伤寒论》中最珍贵、最核心、最本质的医学思想和用理、用法、立方、用药,都包含在这些书和卢铸之卢永定老师传下的临床实践之中。这就是我们医学的正道。

学习《伤寒论》的重点,就是郑太老师的六经定法贯解,以及卢铸之太老师、卢永定老师传的在实践中对《伤寒论》发展了的用法。这只能跟师学,这是学医的正确方法。

为了便于学习,为了能够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我们要学习下面六点:

(1)六经六气的真义。

(2)六经传变的规律。即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阴,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

(3)《医理真传》的六经定法贯解。

(4)卢铸之医学的诸法解。

(5)诊断切诊辨证立法与六经传变理论的实践运用。这个也只有跟师学。

(6)读《伤寒恒论》,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实践,要与运用结合。注重书中每一条后面的“郑论”。

本文摘自《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提纲克年,父母不全?那是你对八字理解的不够透彻!

在跟易友讨论八字命理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人提到八字中克父母的问题,比如常见的一句“断语”:提纲克年,父母不全。这句话源自古代命书。提纲,指月令,即四柱八字中的“月柱”的地支。年,指年命的“纳音”。比如甲子年,纳音为“海中金”,这一年出生的人,年命就是金命。如果此人八字中月支为巳或午,五行属火,则火克金,即提纲克年。命书上讲,提纲克年者,多主父母不全,即父母有一方会早丧。如果小孩子的八字中带有“提纲克年”的信息,那么一般就认为这个孩子八字不好,克害双亲。化解之道也有,一般是“重拜父母”,即找一个“命硬”的人,让孩子拜他(她)为父(母),而平时称呼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叔”、“阿姨”。或者,让孩子从小就离开父母生活,或许可以破解提纲克年之厄。

这种“重拜父母”的做法,笔者只是想说,何其愚昧也!

从逻辑上来说,重拜父母,实际就是障眼法,试图瞒天过海,殊不知正是此法最大的荒谬之处。从“迷信”的角度讲,假如世上真的有司命之神,那冥冥之中的“司命之神”连人的亲生父母都辨认不出,岂不是太幼稚、太无能了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重拜父母,更是毫无意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改变了两代人的人生命运。如果命运可以如此轻易的改变,那么预测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人情常理来说,放着自己的亲生父母不叫,却去喊一个不相干的人为父母,自己的亲生骨肉,反而不得亲近,这样还有何亲情温情可言?

无论从“迷信”、“科学”还是人情常理来说,重拜父母来“破解”提纲克年的做法,只能说是愚昧至极。

一个人的八字,所展示的只是一种信息之象,揭示出一个人一生的吉凶休咎的原因所在。比如提纲克年,只是表示命主八字中有父母身体健康不佳的信息,并不是命主克害父母。小孩子乃父母所生,天真无邪,怎么会去克害自己的生身父母,又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小孩身上呢?

因为子平之术是从古代传承至今,里面确实有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不要根据一些断语,就惶惶不可终日,从而求神拜佛,听信一些“大师”的话,花钱消灾,结果往往是破财不少,一无所获。

从八字命理本身来说,如果月令跟其他干支冲克,的确有不好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如何解读,需要辩证的来看。因为一个人的寿命,并不是完全由八字决定的。而是受时代、地域、自身习惯、科学技术、天灾人祸等影响,八字只是能看出此人身体的某些方面是否健康,在某些流年是否有生命危险的信息,但并不能完全断人生死。须知上天有好生之德,所谓生生之谓易。学习八字命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生,而不是给人生空添许多烦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