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的八字(做教师的八字特点)
人民教师周艳华: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红网时刻记者 胡用梅 郴州报道
生于1970年的周艳华,有着30年的教学生涯。30年来,她始终以一个党员一名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先后评为市明星杯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连续两届)、苏仙区十佳教学能手、苏仙区名师,苏仙区优秀教师,先后4次受区政府嘉奖。
春风化雨,播撒阳光师德,创班级特色
周艳华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30年来她从没有过离开过班主任岗位,30年来,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许多老师不愿意接受的学生,来到她班上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人问她班级管理的“妙招”,她都坦率地说出八字方针“爱心、耐心、决心、恒心”。
2012年她任四年级班主任,班上新转来的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刘俊杰。妈妈经常把他扔在家中去外地谈生意。因为缺少家庭关爱而经常逃学,甚至与人打架,每年都会“被”转学。人称 “调皮大王”。因插班面试刘俊杰的成绩极差,分班时其他班老师不愿意接收,而周艳华接收了他,因母亲不在家,家里没有其他人监管,也没有托付给别人照顾,只给刘俊杰留下几十块钱。他拿着钱一下花个精光,没有钱吃饭便到处游荡,就别说好好学习了。她了解情况后,每天中午带他到家里吃饭,下午放学后在办公室督促他做完作业,再送他回家。一天傍晚在送刘俊杰回家的路上,周艳华不心摔倒在路边,膝盖擦破了疼得站不起来,他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扶起她,感动得哽咽着说:“周老师,怎么样了?我以后要做一个好学生……”春风化雨,慢慢地他变懂事了,学习也进步了。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回老家就读,每年都向周艳华表示祝福问候。
白鹿洞小学62班的伍宏睿因父亲患病家里经济陷入困境,全家人的生活压力全落在打零工的母亲身上,周艳华知道后,先是想办法多方为该生争取困难基金,还自己掏钱孩子交学费、买文具、管理孩子日常生活。伍宏睿妈妈在2015年11月25日还写了一封感谢信交给校长,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016年其父因医治无效逝世。孩子虽已不在我学校上学,每年的六一、寒暑假,她都会去看望孩子,给他带些学习用品、衣物和现金。伍鸿睿逢人就说:“周老师就像我妈妈一样。”
本届的黄向东同学是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改嫁,租了房子给孩子与外婆居住。前年中秋放假,同学们都回家了,只他一人在教室发呆。周艳华把他领回家中一起过节,晚饭后,她把他送回家,外婆七十八岁了,还是个半边瘫的人,一间三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半堆衣物用品,一半是床连灶,孩子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令人心酸难过,周艳华决定每天接他一起上下学。小向东被她的关爱所感动,表现学习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新冠肺炎疫情出行限制期间,她特意给小向东送去学习资料,在线上指导他学习。疫情出行解封后,她每隔两天就去他家走访,辅导孩子学习。
平时一些学生有伤风感冒,她都亲自护送、护理,及时就医,先后为学生垫付医药费,买学习用品等,光是到白鹿洞学校工作以后就有4000多元。
白鹿洞村小是典型的城中村小学,生源主要是来自城中村的农民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周边的环境复杂,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也参差不齐。2007年,周艳华调入白鹿洞村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率先开办了“家长学校”,每期请郴州民间机构“百善堂”到班上给家长讲座2次,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家长与孩子的多次互动中,家长们逐渐被感化,明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重视孩子教育就是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投资。”“要做好事先做好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力度加大了,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学生养成习惯更好了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每期都会有学生找各种关系要求转入周艳华的班级。由于效果明显,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学校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以班级荣誉为自豪。2012年周艳华班4名学生参加县级体育竞赛获总分成绩第二名。她辅导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征文、演讲、才艺比赛获奖达40多人,其中指导李毅写的文章在《语文世界》发表,指导邵孔信写的文章被《梦如夏花》收录;指导陈静香参加“湖南省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获一等奖,另外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指导学生参加《小溪流》征文比赛获奖达30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大赛获一等奖三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2个,指导唐秀丽、李易参加全市“传承文明,做新时代好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演讲比赛获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少儿才艺大赛”获三等奖12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区级征文、经典诵读、绘画、艺术节、等各种竞赛活动,获各种奖励达60多次,她本人也在这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精通业务,营造教研团队,培养青年教师
周艳华担任督导室主任及教研主任期间,大力推动课改和教研组的建设,坚持每星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要求做到次次有计划、次次有主题、次次有收获,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样持之以恒的活动中,一大批年轻老师不断成长。
2011年1月指导李红果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语文《jqx》一课录像送评,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优秀论文及教科研成果征集评选活动录像课类一等奖;2010年指导谢玉霞老师在白鹿洞镇学校教学比武中获语文组一等奖;2010年参与指导李伟娟的英语课获区级一等奖;2011年参与指导邓美丽老师的数学课获片区一等奖;2012年参与指导杨静老师参加区光盘教学比武获一等奖......
2016年9月,非科班出身的李婧老师主动找她结对子。通过一年的帮扶,李婧老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升,结合她从教数学成功经验,逐步把语文课堂“活”起来了,语文教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去年党支部送教下乡,她成功送了一节语文课《贺年卡》,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并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2019年,新进教师陈婷、周红艳两位老师与她结对,经过一年的传帮带,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做有情怀的教师
她深知“教师的职业应该不仅仅像蜡烛,更应该像泥土,使每一颗种子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健康成长”。
为此,她不断研教材、悟教法、做教改、谋发展,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基本理念,知识结构,章节的内在逻辑,教学重点与难点,都熟稔于心。
备课时,她会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兴趣爱好、学习障碍、行为习惯。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活力,以生活化教学、实用性教学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她全身心地投入,经常把教科书、备课本带回家加班加点,也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得到了领导、同仁和学生的高度赞誉。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几年在苏仙区举行的质量监测中的、与全区同类学校同年级相比,她所教的班级成绩每次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工作之余,她还不忘努力学习,坚持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通过在《陶行知教育》《行动研究法》《儿童心理学》《创新教育》《心智的启迪》等理论的学习中,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回顾以往的工作,周艳华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于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甘心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为做一名不愧于时代的优秀教师不懈奋斗。
再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字真言”
来源:【中国教师报】
4月20日,《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版刊载了邵金华的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字真言”》。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成功做法,强调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模仿、阅读、交流和反思等四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读罢,对其中的观点深以为然。与此同时,笔者也在揣摩: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八字真言”,是不是也可以从精神追求的角度再列个“我勤、我行、我灵、我竞”的“八字真言”呢?
我勤。笔者参加过不下数十次市内外的教师招聘评审活动,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刚刚毕业的青年人像走马灯一样到处笔试、面试。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幸运地挤过了“独木桥”,在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很快又令人费解地变得极为“佛系”了。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他说“享受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问他为什么不研究课堂、不研究教学,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本身就是个悖论”……以上论述看似言之凿凿,实为推脱之词,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惰性而已。这样的看法、做法,注定与新时代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格格不入。不夸张地说:今天可以不勤,但明天必然会被淘汰;今天唯有勤奋,明天才可以走得更远、更快。
我行。才走上讲台的青年人最缺什么?是处理班级复杂问题的果敢,是化解家校尖锐矛盾的敏捷,更是教会孩子生命拔节的自信。有一次,帮学校里某位参加市优质课竞赛的青年教师磨课。几轮下来,他唉声叹气地说了一句话:“我都不会上课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想了想,告诉他:“别人说得再多都是别人的,适合你的就听进去,不适合你的就不要听。相信自己,你可以。”谁都知道,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有起有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怀疑过去不成熟的做法没有问题,但是彻彻底底地否定自己大可不必。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朝气、勇气和心气,甚至还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败了大不了再来,错了只要改了就行。有什么了不起的?很难想象,见谁都唯唯诺诺的老师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我灵。悟性这东西,很奇怪——既虚无,又实实在在摆在那儿。对青年教师而言,有了它就像搭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譬如,解读教材时有了领悟编者、作者意图的灵气,教案预设自不会太差;出现突发状况时有了巧妙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灵光,课堂教学效果说不定还能锦上添花;与他人交流、表达观点时有了幽默不失真诚、鲜活不乏厚重的灵动,一切自然事半功倍……千万不要以为“灵”是一种天赋,可遇而不可求。在笔者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后天努力、不断积淀后的“水到渠成”。青年朋友,你们想一想:看多了是不是就不觉得新奇了?做多了是不是就觉得不那么棘手了?如果说肌肉有记忆,那么人的反应速度、思维方式、应对措施自然也会是有记忆的。这个“记忆”,就是“灵”。
我竞。敢不敢与别人比,是勇气问题;想不想与别人比,是态度问题。当我们在思想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比不比得过别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自2014年起,笔者牵头在学校办了两个班,一个是青年教师香樟树读书班,另一个是青年教师香樟叶随笔班。在两个班的启动仪式上,我就对年轻人明确喊出了一句口号:我们就是要比谁读的专业书籍更多,谁写的专业文章发表得更多。事实证明,那些更爱读更爱写的年轻教师很快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有些人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骨干教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书香润德、笔耕发芽的缘故吗?有,但绝非全部和根本。这些年轻人身上最可贵的是眼里那缕“与别人比一比”的神与光。整天琢磨“我有什么问题”“我如何变得更好”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究竟在哪儿,想不成长都难。
综上所言,不管是“勤”或“行”,还是“灵”或“竞”,前提都离不开一个“我”字。为何?窃以为,脱离了激发主体能动性的一切强制措施哪怕成效肉眼可见,也是不能持续和长久的。所以说,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在于激发自我成长的热情,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荐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来源:教育改进社员村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教育是目标。
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择其精要,可用八个字来阐述。
第一个字——[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 ,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第二个字——【活】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第三个字——【真】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今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有高尚人格、中国灵魂,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人,要有智慧、知识内化为智慧,要有创新意识,创造实践能力,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第四个字——【创】
创造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是举世无双的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先生的创造实践。小庄、老山的地名,小庄——晓庄,老山改为“劳山”,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
第五个字——【爱】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陶行知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
陶先生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陶先生又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陶先生还说:“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如同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渴求教育。
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爱国爱人民是陶先生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
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
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第六个字——【新】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自述一生要做三件事。一件事是反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第二件事是反对不适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封建传统教育;第三件事是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人民大众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陶先生把“小庄”改“晓庄”,“老山”改“劳山”,标志着中国世界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升起,晓庄是生活教育的发祥地和第一块实验基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第七个字——【行】
陶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11年,陶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最后改名为康熙字典上找不到的一个“ ”字,即行知行。行动——知识(理论)再行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时俱进,发展变化前进。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八个字——【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便是育人,追求真理做真人。万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人格为本。
陶先生说,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本领越大,学问越高,为非作歹越大。要求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建立人格防线,建立公德和私德。
总之,在以德治国的今天,学习陶行知,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让孩子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交天下友。崇尚行知真善美,方能成人成才、爱满天下谱新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