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道德方案(八字看道德)

听梦的风尘女 2023-11-09 12:54:55 网友投稿

评一评同学们制作的法制手抄报,哪个能获奖

《道德五千言》(25)名大字道,是为大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这篇又来说“道”,其实整篇《道经》都是讲“道”,无非角度、侧重不同罢了。道不可说,落于文字就著了相,但世上上上根性人甚为稀少,不以文字为引,又如何能窥得大道,超凡入圣?大家且记,文字著了就是相,不著就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很有意思。一般来讲,按我们理解“道”应该是无形的,形而上的,或者哲学概念的东西,怎么是“物”呢?而且还不是单纯的,是“混成”的,这又怎么理解呢?首先,在老子的时代,肯定没有“物质”的概念,所以这里的“物”不会单指物质,应该是泛指,类似口语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啊,“先天地生”,天地还没有的时候就存在了。天地代表物质世界,也就是说还没有物质的时候就有一个“混成”的东西。怎么理解“混成”,我姑且推测一下,还是那句,一家之前,姑且听之。

我的理解是“心”和“能量”。首先说下“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我们可知能量和物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在我看来能量和物质同属于客观世界,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而“心”也不能说是“主观”世界,这样理解不太好,我姑且称之为“非客观”的,或者借用佛家的名词,叫它“心”。因此,“有物混成”,我们可以理解为“心物一元”,无论是“心”还是“物”(能量)都不是割裂单独存在的,而是混在一起的。至于“心物一元”,“心物二元”,‘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我也不想在这里花太多篇幅去和大家探讨,大家可以自行研究下。总之,我理解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说的就是“道”的本质是心物一元的,而且在物质出现前就存在了。

接下来是“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寂”是寂静无声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波动;“寥”说的是广大无边的意思,这里“寂寥”说的应该是“道”的性状,而不是相状。

“独立不改”,就是不受其他的影响,自行其是的意思,有点像佛家的“空”的概念。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的第一篇就说了,道的另一个名称叫“玄”,这就是描述它能发生的作用,故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周行而不殆”说明道的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未停歇。而道的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包括客观与非客观的所有“东西”),因此称它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东西”我们怎么叫它好呢?取名曰“大”,取字曰“道”,名字是为“大道”,为何无姓?因为“吾不知谁之子”也。

为何成名曰“大”?老子解释了三个字:“逝”、“远”、“反”。“逝”代表时间,过去未来皆在其内;“远”者代表空间,四维上下均在其中;“反”代表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三个字每个字都有无穷之义,以“大”为名,再贴切不过。

“道”、“天”、“地”、“王”(人的王,代表整个人族),本质都是道,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单提四大之一的“王”,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人是天地之外既有客观又有非客观“混成”的存在吧。

虽然四大本质一样,但有层次之分的。人只可以在地面生存(至少那个时候是这样),所以要更多地了解“地”,顺从“地”的法则,效法“地”的作为;而“地”(地球)是存在于“天”(宇宙体系)的,要依照“天”的规则才能运行,所以“地”效法“天”;“天”由“道”所生,依“道”而行,故而“天”效法“道”。到了这里似乎到头了,因为老子之前都说他自己都不知道“道”是“谁之子”,于是给一个终极的“自然”代替。什么叫“自然”?“自”代表的是自身、内在、根本,“然”就是如是、如此、这样的意思。所以“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就是本来如此,原来如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