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老婆八字(连战老婆叫什么)

痴人痴梦 2024-02-06 02:04:43 互联网

1958年毛主席接见萧劲光,闲聊时问道:你认为粟裕这人怎么样?

1957年7月,毛主席前往青岛视察,并亲自来到萧劲光家里吃饭。

这是主席第一次打破自己从不在部下家中就餐的规矩,可见主席对萧劲光的感情十分深厚。

也正因毛主席和萧劲光的友谊,同时也是对他为建设海军殚精竭虑地鼓励和慰问。

视察结束后,毛主席和萧劲光大将作为湖南老乡,自然有很多话要说。

他们先是从海军建设的成果谈起,萧劲光还提出要建造核潜艇,得到主席的支持和鼓励。

之后,他们又聊到了湖南美食,聊到家乡的民生。

说着说着,毛主席突然意味深长地问道:“你认为粟裕这个人怎么样?你对他怎么看?”

那么,萧劲光将军会如何作答,毛主席和粟裕之间,萧劲光与粟裕之间,都有哪些故事?

粟裕

接下来,我们一一说明:

一 主席:粟裕这人怎么样?

1958年5月到7月,军委扩大会议召开,1400余人参加,时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大将参加会议。

说起萧劲光,他被毛主席称赞为“科班出身的军事家”,也是主席十分看重的爱将,早在“五四运动”期间两人就有接触,而萧劲光能走上革命道路,也正是受主席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席亲自点将,让其组建海军,担任海军司令员。

当时萧劲光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泳,也不懂海军,他接到这一任务后打起了退堂鼓。

主席了解萧劲光的能力,说:“我就认定你了。”

就这样,萧劲光担起了人民海军建设的重任,这一当就是30年,主席曾在公开场合说道:“海军司令还是要萧劲光当,他是终身海军司令!”

1957年7月,毛主席前往青岛视察,并亲自来到萧劲光家里吃饭,而这也打破主席从不在部下家中就餐的惯例,可见主席对萧劲光的感情十分深厚,也是对他为建设海军殚精竭虑的鼓励和慰问。

毛主席

也正因毛主席和萧劲光的友谊,此次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亲自接见萧劲光大将,两人作为湖南老乡,自然有很多话要说。

他们先是从海军建设的成果谈起,萧劲光还提出要建造核潜艇,得到主席的支持和鼓励。

之后,他们又聊到了湖南美食,聊到家乡的民生。

说着说着,毛主席突然意味深长地问道:“你认为粟裕这个人怎么样?你对他怎么看?”

萧劲光对粟裕这个湖南老乡十分了解,他立马回答道:“主席,粟裕的为人,十分正派,对党和国家没有二心。”

毛主席听了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于萧劲光的点评他十分认可,说道:“……粟裕啊,就是一位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智勇双全的将军!”

不久后,毛主席又公开称赞粟裕:“粟裕同志是有功的,战争年代,他的仗打得最好……”

萧劲光

其实,毛主席曾多次在公众场合称赞粟裕,如曾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他和粟裕并没有什么交集。但经常听主席提起粟裕,因而对这个“常胜将军”也十分耳熟。

周恩来贴身卫士韩福裕曾在服务处理发,刚好毛主席走了进来,和他亲切交谈,当得知他的名字后,主席笑着说:“你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中国2大军事家韩信、粟裕,你比他们都幸福。”

看似主席此言只是不经意的玩笑话,却也真实反映出粟裕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

一次,毛主席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从南京前往北京,当列车来到徐州时,主席多次提到粟裕能打仗,能带兵,他对陈毅说:“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嘛!”

可见,粟裕虽不是元帅,却是毛主席极为倚重的军事战将。

有人会说,粟裕和毛主席似乎没太多交集,直至淮海战役打了大胜仗,粟裕才走进毛主席视野。

其实这么说完全是错误的,粟裕作为“井冈山的老人”,早在红军时期就已让毛主席大为欣赏。

二 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

粟裕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会同县,后来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学习,20岁时加入。

南昌起义时,他就已是起义军警卫队的小班长。

1928年4月,粟裕跟着朱德来到井冈山,见到闻名遐迩的“山大王”。但粟裕当时只是连党代表,与主席并没有太多交际。

时间来到了1929年7月,毛主席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来到永定天子洞“养病”。

当时的闽西一带,四面均是敌人,如何保证主席的安危?

朱德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时任3连连长的粟裕,让其率部保卫毛主席的安危。

就这样,粟裕成为主席身边的“卫士长”,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主席“亲密接触”。

工作期间,粟裕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在天子洞附近布下暗哨、疑阵,从而让敌人难以摸清底细。

粟裕

他还亲自率一部分士兵在主席住处附近保护,一旦有危险立马将主席转移出去。

正是粟裕的安全守护,让毛主席对他很是满意,也放心埋头苦写东西,一写就是通宵达旦、夜以继日,这让粟裕很是担忧。

一天,他查夜哨时,发现主席仍在奋笔疾书,壮着胆子走进主席办公室,劝说他早点休息,别把身体搞坏了。

主席听了后很是宽慰,他不由得多打量粟裕几眼,对这个湖南老乡他一直不太了解,趁着这个机会,他和粟裕进行了畅谈。

这次聊天中,主席发现粟裕在军事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今后必然是一个大军事家。

最后,主席拍拍粟裕肩膀,说:“粟裕同志,你讲得太好了,战争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促进它的发展或转化来赢得胜利。”

这之后,主席经常和粟裕谈话,主席对军事上的理解,每每都能让困顿中的粟裕豁然开朗。

毛主席和粟裕

不过主席的病还没好,他就被调到前线。

三 主席: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30年底,粟裕被任命为64师师长,由毛主席直接指挥,在主席的教导下,他的军事水平进步神速。

不久后的第一次反“围剿”中,粟裕得知敌18师张辉瓒部在龙岗附近,他多加了解后,得知张辉瓒此人狂妄自大、求胜心切,认为只要派出一小部队,将其引诱到龙岗,红军提前设下埋伏,就可以将敌军歼灭。

毛主席对他的建议很是认可,随即立马部署下去,果不其然很快就将敌18师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

战争结束后,主席洋洋洒洒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不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粟裕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前往闽浙赣军区。

毛主席来到延安后,突然想起“井冈山”的老部下,更是想起曾经的“卫士长”粟裕,他派人打听对方下落。

毕竟当时实在是太需要人才了,粟裕这个“青年战术家”对主席太需要了,他希望粟裕能在自己身边做事。

粟裕

但不久后主席就得到报告:粟裕同志可能牺牲了!

这让毛主席很是惋惜,可革命有牺牲是在所难免,他只能选择让自己释然。

1937年5月,陕北召开苏区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对以往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进行缅怀,粟裕就在其中。

但没想,粟裕是战火中的“不死鸟”,哪里能这么轻易牺牲。

次年3月,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确认粟裕活着的消息,这让主席兴奋地自不待言。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主席开始默默关注粟裕。

皖南事变后,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他真正发挥自己的战争天赋是在1944年春的车桥战役。

当时,车桥被日军占领,且在车桥布下密集火力网,以强化对该地区控制。

此时新四军为了改善苏中地区的作战局面,沟通和苏北、淮北、淮南的战略联系,决定发起对车桥的争夺攻势战。

粟裕亲自挂帅,调集第1、7、52团、教导团和特务团以及地方武装和民兵,发起了对车桥的进攻,这也是新四军首次对日寇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做战前,粟裕召开各种形式的动员会,颁布战时奖惩条例,组织战斗小组进行竞赛,大大提升战士们的士气。

同年3月5日凌晨,随着粟裕的一声令下,第7团快速采取行动,仅25分钟就突破重围,进入车桥镇内。而后,各战斗小组在炮兵部队的掩护下,发起对日伪军火力点的分散突击。

战斗持续到午后,摧毁53个碉堡,全歼驻守伪军。

车桥被攻占后,附近日伪军纷纷前来支援,但粟裕早已在各大方向布置兵力埋伏,并预设雷区,增援的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经过1天2夜的攻坚战,粟裕率部歼灭465名日军、483名伪军,其中生俘24名日军,这是八路军史抗日以来俘敌最多的一次作战,也标志着新四军的开始。

粟裕

陈毅得知后,第一时间发表贺电;新华社更是称赞“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

1945年年初,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不敢再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见状,试图集中兵力再次制造“皖南事变”。

这年2月中旬,在顾祝同授意下,发动30万朝着天目山的新四军发起进攻,但粟裕临危受命,创下了3次天目山大捷,报了“皖南事变”的一箭之仇,大大打击集团的嚣张气焰。

天目山大捷也是我军从游击战转变为大兵团作战的一次演习,毛主席兴奋地说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我看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主席这一预测性的预言很快成为现实,没几年时间,粟裕就已成长为指挥数十万军队的骁勇战神。

粟裕与王必成

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派出重兵进攻华中解放区,但粟裕丝毫不畏惧,短短40多天内,他指挥华野3万部队,连续赢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战斗的胜利,也正是著名的“七战七捷”,歼灭敌军5.3万人。

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粟裕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连战连捷,朱德称赞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延安方面对粟裕高度评价:“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毛主席得知后也非常高兴,他要求全军将苏中战役作为典范进行学习。可见,从这一刻起,主席对粟裕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倚重。

这年10月15日,毛主席亲自指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

也就是说,尽管陈毅是华野司令,可军队指挥权已在粟裕手中。粟裕得知主席对自己如此关心和信任,内心十分激动,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打好每一场仗,千万不能辜负毛主席的厚爱和支持。

果然,很快粟裕又创下了新的战功,那就是孟良崮大捷。

1947年5月,张灵甫率74师朝着华野第九纵队进攻,其目标直指话也指挥部,妄图攻下我军指挥中心。粟裕得知后,立马调集9个纵队兵力,其中5个纵队担任总攻,4个纵队负责阻敌,决定将敌74师歼灭于孟良崮一带。

经过连续4天的作战,华野在付出1.2万余人的牺牲代价之上,歼灭敌军3.3万人,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得知后吓得脸色煞白,狼狈说道:“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尽管此战华野兵力损失较大,可全歼集团“5大王牌军之首”74师,其意义重大,一举扭转华东战局。

毛主席称赞道:“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为全国各区战机最大的军队。”

从1946年7月到1947年9月,粟裕先后指挥苏中、鲁南、莱芜、沙土集等战役,歼灭27万蒋军,一连串的胜利,彰显了粟裕的卓越军事才能。主席也感慨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多次在给粟裕的电报中对其多加肯定。

1948年5月,粟裕前往西柏坡向主席汇报工作。

这是毛主席和粟裕自1931年分开后的首次见面,看到当年名不经传的小师长已成为战神,主席十分激动。

他亲自出门迎接,紧握粟裕的双手,同其热情交谈。毛主席还让人准备丰富的湖南家乡菜,好生招待粟裕。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饭桌上,主席提到了孟良崮战役,他说:“消灭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人没想到:一个是,一个是我本人。”可见,毛主席对粟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十分认可和肯定。

原本,毛主席在军事战略上倾向于“渡江跃进”主张,但经过此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后,他采用粟裕不过江的战略建议。

接下来,毛主席对粟裕更是大胆重用,每次大战前夕,他都会给粟裕发电报:“机断专行,不必事事请示”、“独立处置,不用请示”等。这足以说明主席对其的倚重和支持。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60万解放军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历时65天,歼灭22个军56个师55.5万余名兵力,大大重创军的精锐力量,集团已陷入土崩瓦解状态,无力再同解放军一争高下。

毛主席

毛主席亲自写信给粟裕,信中对他高度评价以及倍加关心。

在一次谈话中,毛主席更是直言:“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得知后,称赞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后来,斯大林对苏驻华大使尤金说起淮海战役,称其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奇迹,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少有的,他还让尤金亲自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缘由。

五 主席:粟裕是第一大将

新中国时期,因多年的戎马生涯,再加上战争中先后6次负伤,粟裕身体遭到了严重损害,经常头晕头痛,吃不下饭,严重时处于半昏迷状态。

毛主席得知后,亲自指示粟裕前往苏联治疗,经过半年多的疗养,1951年9月粟裕再次回国,此时身体也基本痊愈。

刚回国不久,周总理、朱老总亲自前来探望,周总理亲自下达了中央调其前往总参谋部工作的命令。

当时粟裕认为国家正处在建设阶段,他希望自己能够总结过去的战斗经验,希望前往学校任职,因而对于这一军令,他委婉拒绝。

但周总理表示,去总部工作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粟裕见推辞不了,只好服从组织决定,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

主席之所以执意要求粟裕来总部任职,其实正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总部也正需要粟裕这样善于统兵作战的帅才。

而后,毛主席多次指示粟裕尽快就任,粟裕略做准备,于1951年12月9日离开南京。

然而半路上,粟裕旧疾再犯,右臂钻心的痛,他只好咬牙忍住,很快浑身已被汗水浸湿。

粟裕对此表示,他1934年9月转战皖赣边区时,右臂不幸被子弹击中,但当时医疗水平太差,子弹一直没取出,此后右臂常年疼痛。

来到北京后,粟裕警卫员将此事上报给主席。毛主席听了后担忧不已,他亲自指示前往医院治疗,一定要将子弹取出。

住院期间,粟裕心里一直挂念工作,1952年元旦刚过他就急着出院,走到了工作岗位。因表现出色,1954年12月他在主席提名下,担任参谋总长。

在位期间,粟裕工作严谨,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向中央提出多个重大建议,并认真研究现代化战争的国际背景和可行之处,以及如何尽快建立防御体系和反击力量,并克服困难将其变为现实,得到毛主席的认可。

1955年新中国迎来第一次授衔,关于粟裕的军衔问题,毛主席、周总理等人进行了讨论。

主席提议以粟裕的战功可以挂元帅衔,可粟裕已提前请求辞帅。周总理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粟裕与夫人楚青

主席听了后说:“不仅要当,而且是第一大将。”他后来还说道:“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就这样,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周总理亲自将大将衔命令状交到粟裕手中,以表示他革命年间对敌斗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六 萧劲光和粟裕的友谊

1958年会议期间,毛主席问道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毫不避讳的说道:“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

那么,萧劲光为何会这么说呢?难道只是为了在主席面前说好话吗?

其实并不然,他这么说还因和粟裕共患难多年里,对这位老友的由衷评价,早在红军时期他们就紧密合作,共同为革命冲锋陷阵。

萧劲光和粟裕都是湖南老乡,其中萧劲光要年长3岁,且早在五四运动时就加入毛主席成立的“俄罗斯研究会”,并在主席点名下来到上海学习,后又前往苏联留学,1922年就加入。

1931年,萧劲光从苏联到达中央苏区,被主席钦定为红军学校校长,而就在这里他和粟裕结识,当时粟裕为红军学校大队长,两人见面后一见如故,很快成为知己。

不久后,驻守宁都的26路军1.7万人宣布起义,该部队被改编为红5军团,萧劲光被任命为政委,两人就此短暂分离。

1933年,因革命需要,萧劲光被任命为红11军政委,而粟裕则是红11军参谋长,两人见面后十分激动。

第5次反“围剿”前期,红11军被组织上要求攻打重镇硝石,斩断敌人的联络通道。

萧劲光、粟裕立马指示战士们强攻,可因缺少重武器,红11军四次进攻均被打退,可谓是伤亡惨重。

在作战最危险时,肖、粟两人带头冲锋,他们并肩作战,一鼓作气,这才攻下据点,全歼敌军。

可作战期间,粟裕左臂动脉被打穿,因失血太多很快昏迷。

萧劲光顶着敌人的炮火,将他背到后方医院,这才没耽误治疗时间,粟裕也因此捡回一条命,但他左臂仍没能恢复,如同竹竿一样细弱,五指也伸不直。

1933年9月,红7军团组建,萧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而康复后的粟裕也急忙出院,来到红7军团工作。

两个月后,当得知敌主力师要前往浒湾时,上级要求萧劲光率部阻击。

对于这一军令,萧劲光并不情愿,硝石战役已十分辛苦,我军损伤惨重,如今又要强攻浒湾,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粟裕听了后也向萧劲光提出异议,萧劲光叹气道:“拒绝命令就是拒绝革命,明知鸡蛋碰石头,也得干啊。”

就这样,部队经过三天血战后损失惨重,为了保留革命力量,萧劲光下令撤退,但因军事失利,遭到撤职。

尽管粟裕极力维护萧劲光,但因他职务不高,东奔西跑也找不到说得上话的人。

可见,粟裕和萧劲光早在红军时期就已建立深切而真挚的友谊。1934年7月,粟裕跟随红7军团北上抗日, 临别前,他仍牵挂着老友萧劲光,并找到副主席周恩来,希望他能多照顾老友。

就此,粟裕和萧劲光分别,两人下一次见面已是15年之后。

在整个红军时期,萧劲光对粟裕的军事才能十分认可,每次执行重要任务,他都会征求粟裕的意见。

而萧劲光虽然大多担任政委,但也负责军事筹划以及指挥工作,是公认的“军政兼优”的将领,粟裕对其也十分敬佩。

当时两人都是青年将领,志趣相投、合作密切,且这种相互敬佩保持一生。

1950年夏,海南、舟山群岛陆续解放,下一个目标就是台湾岛,粟裕被毛主席亲自点将指挥台湾战役,而部队打仗需要船只,萧劲光当时为海军司令。

正是这一契机,两人再次见面,多年未见他们惺惺相惜,其友谊再次延续。

萧劲光回忆说:“我和粟裕相识数十年,每次见面都很亲切,亲如手足,我们在一起时经常谈论、研究军事作战和建设上的问题。”

他还说道:“海军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是粟裕同志帮助和支持的结果。”

此后二十余年中,粟裕和萧劲光走动更为频繁,两人经常促膝长谈、聊天说地。

1982年萧劲光重病住院,当时已被疾病困扰的粟裕,不顾医生劝阻,亲自探望这位知己,两位搭档双手紧握,相互间凝视久久,四目饱含泪水,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84年2月,粟裕因病逝世,享年77岁,其遗愿是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办追悼会,骨灰撒在江西等8个省市大地上,和战友们长眠。

病床上的萧劲光得知后悲痛欲绝,他亲自提笔写下悼词,以表达对这位老友的惋惜和敬佩。

粟裕将军的一生是纯粹的一生,他对名誉、权力淡如水,先后三次让帅,一生低调做人,凸显了高风亮节的革命风范和品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编辑:知了

责编:林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