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字治疗咳嗽偏方(咳嗽可以用五行化解吗)

往事如风 2023-11-11 16:40:37 网络

一味张仲景的千古名方,补肺胃祛胃火,治咳嗽,化解慢性支气管炎

今天要和大家说上一个病症,这就是咳嗽。

闲言少叙,我先把一张治疗咳嗽的验方告诉你——

准备麦冬,人参,粳米、半夏、甘草,大枣4枚。将这些药水煎,取药汁服用,每日一剂。

大家可能要问,这又是一张什么妙方?

其实,它本化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麦冬汤,是一张用于治疗咳嗽的著名经方。透过它,我们可以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引发咳嗽的有效路径。

说起来,对于咳嗽的原因,我们多会想到林林总总的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阻肺、肺纤维化等等。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治肺入手。

其实,这是典型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先贤们可不懂如此多的肺病种类。

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又结合中国古老哲学对疾病的启迪,总结出长期、慢性的咳嗽、痰多,源于体内的一把火。而这火,并不是烧在肺里,而是烧在胃中。

说到这里,有些看官可能不理解了:咳嗽怎么可能和胃有关系?别急,且听笔者为您慢慢道来——

列位看官,脾,五行属土;肺,五行属金。脾土生肺金。如果胃中有火,自然母病及子,形成肺火了。

那么,这胃火又是怎么来的?除了个人体质和饮食作息习惯之外,外感疾病日久伤阴是重要因素。

所以说,有很多的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等老肺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往往都有阴虚的现象出现,即所谓口干、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舌红少苔、手足心热等等。

这些都是身体阴津随着疾病的进程而被耗伤的结果。脾胃主津液的生成。津液耗伤,自然会影响到脾胃,形成为胃阴虚了。

接下来,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胃阴不足,肺阴亦不足。肺肃降的机能在此影响下出现异常,于是出现不停咳嗽。

肺气有伤,不能疏布津液,所以从前由脾生成的痰湿之邪就会随气上犯而咳出来,这就导致患者不停地咳出浊痰和涎沫。

尽管如此,由于肺胃阴虚,患者还会夹杂口干咽燥的症状。胃阴不足,患者还会呃逆、食欲下降,口中异味。

这种种症候,中医称之为“肺痿”。

它多见于各种各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过程中。

尽管现代医学认为有多种疾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但是中医却只用了“肺胃阴虚”这四个字来进行总结概括和解析。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祖国传统医学主张养肺卫之阴来进行调节。说起来道理很简单——

且看那麦冬,重用。它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经,功在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如果说一个人肺胃阴虚,那么麦冬这味药,就可以给肺胃两脏下一场及时雨。

这一点,《本草新编》说得好:“麦门冬,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证明,此言不虚。

有了肺胃之阴的补充还远远不够。要想彻底改善疾病症状,我们得补充肺胃之气。这是恢复两脏机能的必要手段。

用什么?用人参。此药性味甘、微苦,平,入脾、肺、心经,功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可以说,它既能补肺胃之气,还能补肺胃之阴,在这里功劳很大。

接下来,正如方才所说,胃阴灼伤乃是诱发此类疾病的根源。

那么为了清胃火,我们一方面用到了麦冬,一方面还用到了粳米、大枣和甘草。后三者能干什么?答案是养胃气、滋胃阴、补脾胃之血。

这三味药专门针对脾胃来发力治疗,帮助我们的培土生金。

最后,我们要把这恼人的主要症状整理一下,这就是咳痰、涎多。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用了一点半夏。

列位看官,这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肺经,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一般来说,要想化痰,我们就找半夏来帮忙。

《药性论》对它的这一功用总记得很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列位看官,目及此篇文说至此,您会发现,虽然我们要治咳嗽,但是我们却几乎没用任何一味功专止咳的药物。

我们一直在培补肺胃之阴。尤其是在滋养胃阴上,下足了功夫。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绝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人体各部分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疗,而不拘泥于病患的局部。

《金匮要略》里的这张好方,就应了这一点。

当然,此方治疗热证肺痿有效,虚寒致病者切莫应用。

它的主治范围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肺纤维化、慢性咽喉炎等,主要症状就是咽喉干燥、咳嗽不止、痰多、手足心热、口渴、胃内嘈杂、食欲不振、舌红苔少等。

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鉴应用,可以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咳嗽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它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咳痰特点 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者,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对于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三)证治分类

咳嗽可概括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咳嗽;内伤咳嗽分为痰湿、痰热、肝火、阴亏等证型。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证候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橘皮、金沸草、甘草。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2)风热犯肺证

证候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证

证候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淡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浙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加减: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于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上述外感咳嗽诸证候忌过早应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证候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自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

证候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桔梗、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橘红。

加减: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证

证候主症: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苏子、竹茹、枇杷叶、甘草。

加减: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证

证候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