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缺土纹什么好(八字缺土纹什么好一点)

养花种菜土不用买,户外大树下收集现成的腐叶土,疏松透气又肥沃
以前是每次去山里玩会带蛇皮袋捡些松针松果回来,用松针,厨余,园土堆土,一层园土一层松针再一层厨余,堆出来土壤疏松肥沃透气,但唯一不方便的就是腐熟的时间比较久,不过自己堆的土秒杀一切买的土。松果可以用来垫那些细高盆,既能充当滤水层避免盆底积水又能减少土壤的使用。
老妈住的附近最近几年新修的斜坡护梯,边上有几棵大树每年掉很多树叶,这个季节斜坡上积了一层,树叶被晒得很干一撮就成粉末状,连续的大太阳暴晒,这样收回去直接拌园土就可以使用了都不用再杀毒。
将树柄和棍子都清理出来,只要下面很细小的那些,特意穿了长裤带了一把竹子的扫把拿了一个蛇皮袋,十来分钟就收获了满满一大袋。
每年乐此不彼的堆土,养花种菜最费的就是土,总觉得缺土。
星罗班五行缺木,为什么金水火土都有对应,却单单少了它?
导语:《京剧猫》中富含中国文化,这一点大家想必都十分了解了,除了国粹个四大名著以外,其实在京剧猫中还存在我国的五行学说。
五行指的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属性其实在许多动漫中都有运用,而这种五行的运用不仅是为了区分战斗属性,更重要的是用于人物之间的关联作用,因为一旦具有了五行之说,那么这个五个属性的拥有者就会成为密不可分的一群人,星罗班的各位成员就是这样的。
闪耀金——白糖金从我们以往的理解来看应该代表的是金色,金是五行之中聚集的一种属性,白糖是动漫的主角,他的能力就是加强攻击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聚气的一种方式,白糖变身的时候全身发出的是金色的光芒,很显然对应了金的属性。白糖的性格是非常活泼可爱的,是动漫里不可获取的一个关键人物。
烈焰火——武崧武崧算是星罗班的大师兄了,他不仅是星罗班年纪最大的人,而且实力也是最强的,虽然白糖在爆发的时候会超越武崧一下,但是在平常的时候白糖是打不过武崧的。武崧是火属性的代表,他变身的时候会有一只眼睛会变成红色,身上也会出现火焰纹,并且攻击技能也是与火相关的,例如火判和炎虎重炮等等。
柔美水——小青水能克火,小青其实是星罗班唯一一个不怕水的京剧猫。在猫土大陆上基本上所有的猫都是怕水的,唯独小青所处的身宗不仅不怕水,而且还可以控制水进行攻击。虽然可以控制水,但是小青在星罗班里的实力算是比较靠后的,因为大飞是唱宗的嫡传弟子,小青没有学到身宗的正宗功夫,所以即便是她有水的优势,其实也无法超越星罗班的其他人,但是水属性对于星罗班却是非常有用的。
刚强土——大飞大飞的土属性柚子觉得是星罗班中最有用的属性了,进可攻退可防,基本上每次战斗大飞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飞可以控制土地进行战斗,又可以用唱宗的能力听声辨位,实用性非常强。而大飞的土属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达不到绝对坚硬的程度,一般遇到强者大飞的作用就不怎么明显了。
缺一门——木?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金木水火土五行当中,星罗班却没有木这种属性。按理说木排在金的后面是比较靠前的一种属性,所以没有木应该不是作者的漏洞,其实作者另有安排,木属性是有的,但是她退出了星罗班。
没错这个人就是明月姐姐。明月喜欢帮助人是星罗班里的大姐姐,她的属性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树木进行攻击,她也就是星罗班中五行缺的那一门,可惜的是明月为了救大飞他们只能留在云忧谷。
结语《京剧猫》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动漫,故事里暗含了太多的文化故事,不仅让大家看得起劲,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五行元素的融入让我们受益匪浅,缺失的木似乎又是对大家的一种考验。不知道各位猫民在动漫中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文化知识呢?欢迎留言分享。
这不起眼的小小苔藓,你知道它有多么重要吗?
免责:按一般生态调查的习惯,本文中地点和情节做了模糊处理,以免为濒危物种带去不必要的危机。
我们科考常常要去的地方都在祖国大西南的山岭之中,常常一整天都见不到几个活人,但有一次,我们正在蹲在崎岖的土路旁,拍摄、采集苔藓,突然来了一队可疑的人……
几声吆喝,原本就没多宽的土路,突突地冲来了一列马队,每匹马都驼了满满七八袋东西,路窄货宽,我们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站起身来给他们让路。赶马的这几位,眼神实在是让人看不透,我们几人窃窃私语,猜测这麻袋里装的会是什么东西?野菜?中药?难道还能是?不会把我们灭口吧?开玩笑吧,哪有用麻袋大张旗鼓地干这亡命营生的……
突然,一位队友可能是看着部分露在外面这些东西有点眼熟,遂趁着马队往前走的功夫,趁人不备,眼疾手快地弄了一小撮下来。凑近一瞧,好家伙,可不眼熟嘛,这正是我们在调查的苔藓植物,经带队老师辨认,发现这些苔藓极有可能正是去年刚进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多纹泥炭藓,而这一马队运输的这几十麻袋不知道得毁掉多少面积的泥炭藓,我们心里是非常惋惜。
可能有些朋友有点没搞清楚状况,啥?苔藓不都长一个样吗?而且满地都是,为啥会进重点保护名录啊?那苔藓进了保,岂不是随便采采就可能不小心祸祸了保护植物,吃上几年牢饭?
其实,进保的苔藓植物都不是那些路边的寻常苔藓,它们都有各自的悲惨故事,属于是生生被逼上了保护名录之中,这些进保的苔藓中,泥炭藓家族就占了两个名额,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它们的故事。
01
苔藓和兰花有啥关系?
泥炭藓的故事,得从兰花种植说起。
大家都知道兰花优雅美丽,而且很多品种价格不菲,那它是怎么被种出来的呢?这时候就要用到苔藓了,泥炭藓被广泛运用在兰花以及其他诸多植物的种植中,在园艺上更多称它为“水苔”。因为其具有保水透气的特点,而泥炭藓本身会产生杀菌物质,对于植物根系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那些娇气的园艺植物来说真是绝佳的种植基质,而其中兰花的种植对于泥炭藓的消耗首屈一指。
养兰花用的水苔 | 作者供图
也正是这个原因,市场对于泥炭藓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一直以来除了从国外进口,人们还发现国内的野外就生长着这类苔藓,于是商人们用低价向村民收购野生泥炭藓,甚至将野生泥炭藓远销海外,这样商业化的过度采挖将两种泥炭藓成功挖进了保护名录之中。
我们决定顺着马队来的方向向前寻找野生泥炭藓所在,这怎么说也是保护名录中难得的苔藓植物。走过了山路后就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原,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泉水从山顶流下,在平坦的草甸上积水,留下了一个个小水潭。待我们走近看,不出所料,这些水潭中生长了成片的泥炭藓,枝条相互紧挨着,如同水润的草地,这是一小块名副其实而相对健康的泥炭沼泽。
泥炭藓沼泽地 | 作者供图
不过这些泥炭藓并不是在保护名录中的粗叶泥炭藓和多纹泥炭藓,而是相对比较普通的种类,看样子泥炭藓贩子对它们也没有兴趣。泥炭藓本种的块头更小,没有其他两种那样粗壮更适合运用于园艺,它们安逸地生活在这里,躲过了一场浩劫,与其他水生植物一起享受这份宁静。
02
泥炭藓与水
泥炭藓的生长方式非常独特。苔藓植物都没有根系,它们几乎只利用叶片来吸收环境中的水分与营养,所以对它们来说,没有了根系,就可以毫无顾及地不停向上生长,而植株下面部分没有了价值也随着死亡。在成年累月的积累下,下面的死去的植株在无氧条件下被缓慢而不充分地分解,积累充足的腐殖质,这就是一部分泥炭土的来源,这些土的碳素丰富,甚至晾干了可以作为燃料,也是为什么泥炭藓被叫做“泥炭”的原因。
浸泡在水中的泥炭藓 | 作者供图
虽然这种泥炭藓没有太大的园艺价值,但它们对于生态环境及其重要。不管死亡还没分解的植株,还是鲜活的植物,泥炭藓都能吸收自身体重10-30倍的水分,这个奥秘就藏在它们的叶片细胞上。
显微镜下泥炭藓的叶片 | 作者供图
我们将它们的叶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便能它们储水的细胞和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交错排列着,储水的细胞非常巨大,这些细胞使得它们能够储存充足的水分。这个特性对于环境来说,尤其是这片沼泽地来说,它们就像一个个活着的小水库,将水分积蓄起来。在雨季之时,不至于雨水泛滥成洪水猛兽,将脆弱的草甸土层冲垮。而相对干燥的气候下也能保持一定的湿润。
泥炭藓的叶片横切图 | 图片来自作者
我们来到这块区域正是下雨的时候,这片区域的泥炭藓正在履行着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使命,只有缓缓的水流向下流淌着,慢慢滋润着土地以及草原上植物。
03
泥炭藓与土
采好了泥炭藓的标本,环顾四周,这一片的确是风水宝地,但四周全都是同一种苔藓。我们沿着溪流四处继续寻找,在溪流旁终于找到另一种块头更加粗壮的泥炭藓,根据它们叶子的形态差异(叶尖背仰),认为它应该就是名录上的粗叶泥炭藓,真好,成功收获一种保护苔藓。
它们的生境也有些许不同,只生长在溪流的土壁上,而非之前那样长满一片“草坪”,这里的水流相对急一些,只有部分粗叶泥炭藓浸泡在水中,而有些是将枝叶探向流水,吸收着“飞驰而过”的水分。这样的生长方式过于刁钻,实在考验我们的拍摄能力,我们不得不将脚踏进冰凉的溪水之中,尽量给它们来个美美的特写。
粗叶泥炭藓 | 作者供图
泥炭藓的茎叶结构复杂,直茎生长过程中不断分出数条的侧枝,顶端的侧枝非常密集,就像一个迷你款的菜花,叶片也密密地紧贴在主茎和侧枝上,这样的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地缓冲水流的流速,也能很大程度上缓冲水流对于土壤的“攻击”——至少对于泥炭藓“脚下”那些土壤来说,这样的帮助可不少,不然我们眼前的岸边可能是被溪流侵蚀的荒芜景象——泥土不断剥落,难以有植物在上生长。不同的环境下的泥炭藓也有着它们不同的作用。
在广阔的草原上我们兜兜转转了许久,找过了沿途的每一个小水潭和沼泽地,怎么也没找见那些老乡用马驼着的多纹泥炭藓,到底是长在何处。最后我们只找到了老乡用来临时囤积泥炭藓的小房子,吸饱水的泥炭藓比较沉,晾干了才方便运输,这里应该是他们晾晒以及中转的地方,里面还堆着几十麻袋的泥炭藓,之后还会上来用马搬运下去吧,或许收购的商人就在山脚下等着向村民收购。我们也只能从麻袋弄了一点作为标本和当地沟通与建议的证据。
难道我们只能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吗?还是说我们要放弃使用泥炭藓这一优良的种植基质?并非如此,其实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泥炭藓种植技术。泥炭藓的需求很简单,不太炎热以及足够湿润的环境,最好能有一片积水浸泡着。只需要在原来种植其他作物或者草药的田里沟渠中灌上水,露出部分的用于种植泥炭藓的垄,既不需要施肥又不用打药那么麻烦的管理,只需几个月,泥炭藓便能收获。但是继续采挖野生泥炭藓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大水冲出来的沟壑 | 作者供图
我们返程时走了另一条路,发现一条沟壑无情地在这块草甸上撕开一条巨大的口子,就好像缩小的峡谷,沟壑两旁的土壤还在慢慢地往沟底下坠,沟底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小溪流。我们推测曾今这里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将原来的河道拓宽拓深,而草原上没有树木,没有深深扎入土层的植物根系,所以这里的土壤非常地脆弱,经不起一次较大的洪水。或许这个情况与植被破坏,以及泥炭藓被过度采挖有一定的关系吧。
作者 | 蓊溪地菍
审核 | 王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责编 | 丁崝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