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程五行八字(五行生辰八字算命老黄历)

隐身守侯 2023-11-24 05:51:59 网友分享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从这个的港口起家,从而富可敌国、抗衡明清

这是历史老陈我2016年为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明朝第一港)撰写的电视解说词原稿(无删节),谢谢大家捧场

【主持人1】我们今天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其中,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但后因明朝禁海,泉州主港便逐渐没落了。这时,泉州港的一个支港,名为安海港,却依旧持续繁荣,安海港作为独立的港口,自宋代到清代初期,一直活跃于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历史舞台。而且安海港所在的地区,拥有一个独特的商帮品牌——安平商人。而到了明朝末年,安海港所在的小镇出了一个大人物,此人的出现,竟使得这座小镇成为了掌控中国东南沿海的权利中枢。

【解说词1】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港的西南边有一个小镇,名为安海镇,古称安平镇。在安海镇的港湾上,横卧着一座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的石桥,长度足足有五华里,它是中古世纪世界上最长的桥,建成迄今已有877年的历史了。

1980 年,泉州地区文管部门在安平桥中亭边发掘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安平桥中亭捐修者的姓名,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的奖倡者,竟是赫赫大名的海上霸王郑芝龙。人们不禁要问,郑芝龙与安平桥有何渊源?郑芝龙与安海镇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的一个下午,一个高壮的青年行色匆匆走在安平桥上,这个青年的名字叫郑芝龙。他的父亲郑士表是泉州城内一个小小的官吏,时年18岁的郑芝龙刚从泉州城探亲回来,迫于家计困难,父亲要他带着两个弟弟去投靠香山澳的舅舅黄程。中亭是安平桥中央的一座庙亭,号曰“水心亭”,内祀观音大士。郑芝龙一路心事重重,他行进至此,不由自主地入庙跪拜,他心里祝祷,此去香山澳前程未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并发下誓愿,来日如能衣锦还乡,定当重修水心亭。

明末的香山澳,即今天的澳门,已是安平商人聚集之地,如大商人颜一深,就是安海人。郑芝龙的舅舅黄程,也是来自安海。颜黄二人都是澳门当地著名的安平商人。黄程从事海上贸易,他见外甥郑芝龙人高马大且头脑灵活,当即收为自己的助手。当年的香山澳是中外贸易的中心,郑芝龙在此学习了葡萄牙语,接触各国的海商,学了不少做生意的本领,为了取得外国商人的信任,郑芝龙接受天主教的洗礼,教名为“尼古拉·嘉思巴特(Niclas caspard)”。郑芝龙在澳门的两年,广结各地外贸商人,其中就有时常往来与日本与澳门的大海商李旦。

天启三年(1623年),受舅舅黄程的委派,郑芝龙押运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搭上李旦的大船开往日本长崎。在长崎,旅日泉州籍商人翁昱皇非常看重郑芝龙,便将自己的女儿田川氏嫁与郑芝龙。翌年,田川氏在平户岛生下一子,取名郑森,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名震天下的英雄郑成功。

郑芝龙在日本期间,先后得到海商领袖,泉州人李旦与漳州人颜思齐的赏识,并得到他们信任与帮助。李旦见郑芝龙年轻有为,遂收为义子,派他前往柬埔寨进行贸易,郑芝龙不负众望,在柬埔寨等地贸易获得大利,李旦大为赞赏,便把自己的几艘大船与大量财富交于郑芝龙管理。

李旦死后,郑芝龙继承并接收了他的大部分财产与人马,他以家乡安海港为基地,向日本来回贩运。开展了大规模海上贸易,自此开启了一个称霸中国东南海域的时代。

当时的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倭寇与西方军队的入侵,严禁百姓出海与对外通商。郑芝龙只能是以走私的形式进行贸易。为了防备官兵的追缉与抵御海上西方殖民者的劫掠,他大量武装船队。郑芝龙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海上武装,船上设施配备完善,每艘船各架有16、20、36门的大炮,以此从事往来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的海上贸易,因此,郑芝龙被明朝政府视为海盗。

郑芝龙在海上的势力日益扩张,引起明朝政府的恐惧,朝廷屡次派兵围剿,但均告失败。朝廷眼见无力剿灭郑芝龙,只好对他进行招安,并借他的海上势力,镇压其他海盗及西方殖民者。崇祯元年(1628年),明朝政府正式招抚郑芝龙,赐封他为“五虎游击将军”。后来郑芝龙因为剿灭海盗有功,一路擢升为福建都督,尊号“太师”。

郑芝龙被招安后,先后为朝廷围剿了刘香、李魁奇、钟斌等海盗集团。崇祯六年(1633年)12月,荷兰新任台湾总督普特曼斯为迫使明朝政府开放通商,在海盗刘香帮助下,击毁了朝廷在厦门的20多艘战舰。厦门官员为了息事宁人,与荷兰人疏通,表示愿意让厦门、金门、烈屿、鼓浪屿等各岛百姓献上25头牛、25头猪及100只鸡,以求和平。

身为“五虎游击将军”的郑芝龙闻之大怒!决定展开报复。随后,郑芝龙亲率大军,在澎湖击毁一艘荷兰战舰,生擒一名荷兰将领,并溺死数百名荷兰士兵。

郑芝龙

之后,郑芝龙再度亲率150艘战舰,在金门料罗湾追上荷兰大船9艘,刘香船50艘。但是荷兰的船舰高大,郑芝龙无计可施,他的官军上有许多人被击伤。 郑芝龙只好暂时退回泊莆田的枫亭港口。

郑芝龙报仇心切,他找来熟悉水性的50名勇士,用竹筒装上火药,用铁钩钩住敌船,用这种办法焚烧掉荷兰船只5艘。

刘香临阵仓皇败逃,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狼狈退回台湾。福建巡抚邹维涟在奏捷书中描述此役称:“这一仗下来,生擒一个荷军一大头目和几个小头目,烧沉荷军数千人,生擒荷军118名,斩杀荷军首级20颗,烧掉荷军甲板巨舰5只,夺取荷军甲板巨舰1只,击破荷军小船50余只,自从闽粵有了红夷的隐患,数十年来,这是第一次打了个大胜仗。”

经过这场战争,郑芝龙声势大振,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只好放弃武力胁迫,改与郑芝龙修好,转而表达今后荷兰人只想在台湾、而不是前往福建寻求对华贸易的意愿,并请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郑芝龙与对方达成了关于海上航行和对日贸易的若干协议;“郑方将生丝及其他中国特产运到台湾,由荷兰以相当价格收购后转贩日本, 并毎年给予信用贷款一百万佛兰棱萨金币,毎月取回2.5%的利息,达三个月。”帕拉福克斯的《鞑靼侵略中国史》说:“这个海盜(指郑芝龙)烧毁了8艘他们最好的海船,一次3艘,另一次5艘。他们最后被迫向郑芝龙纳税,每年3万埃库斯(Ecus)。”

荷兰人得到了从台湾进入中国的完全自由,并成为郑芝龙的朋友。荷兰人只向向郑芝龙,而不向北京派遣使节,给他种种荣誊,向他进贡各种礼物。有一次甚至贡献了王杖一枝, 金冠一顶。

史书《明季北略》记载:“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 “海船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船,例入三千金。岁入年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此时的郑芝龙海上武装,实际上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军缉私部队,他已经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

【主持人2】明朝末年,安海港边的安平桥畔,有一座豪华宅邸,大船可直接开到宅邸前,令人讶异的是,守卫这座宅邸的,竟然是几十名身着土布,皮肤黝黑的黑人士兵?在安海港的一艘艘船舰上,也有着数百名黑人士兵,那么,这些黑人士兵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解说词2】郑芝龙于崇祯三年(1630年)回到安海镇大兴土木,并接回在日本出生的长子郑森(即郑成功)。郑芝龙在安平桥畔修建的豪华府邸,历时三年才竣工。于此同时,他大举修筑安海城,并将安海港作为其海上武装部队的基地。《明季北略》载:“自筑城于安平海梢,直通卧内,可泊船,径达海。其守城兵,自给饷,不取于官,旗帜鲜明,戈甲坚利。凡贼遁入海者,檄付芝龙,取之如寄。”

那么,郑芝龙为何选择这个闽南小镇作为自己的基地呢?

原来安海港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宋元时期,安海港曾作为泉州港(后渚港)的主要辅助港而闻名。明代,泉州港已经衰败,而安海港却继续兴盛。安海港位于泉州府治东南五十里的围头湾内,沿围头湾西行,经丙州、潘径,即达安海港。在入港处有石井、白沙两澳东西对峙,是为海门。海舶一入海门,水面豁然开阔,港深岸曲,随处皆是避风良坞,不仅是往来便利的商港,也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港。

因为安海有城池可守,有港湾通海,进退自如。而且安海有深厚的商业基础,有助郑芝龙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据记载,郑芝龙除了“置苏杭细软,两京大内宝玩,兴贩琉球、朝鲜、真腊、占城、三佛齐等国”,还几次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订商约,进行大宗的生丝、食糖、胡椒的买卖。同时, 他还拓展安海港对日本贸易,他从广东、澳门等地召来一百五十名织工,在安海镇内设立一个丝织工场,同时专门开辟一条自安海直达长崎的贸易航线,每年从安平运抵日本长崎数万斤生丝和数万匹丝织品。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与《平户荷兰馆日志》的记载:崇祯四年(1631年)郑芝龙两艘商船从日本长崎载货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祯十二年(1639年)驶往长崎的郑芝龙商船多达数十艘。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艘郑芝龙商船满载黄白生丝及纱绫、绸缎等货物,运往日本。

郑成功

另据《长崎荷兰商船日志》记录,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十六年(1643年)间,郑芝龙运载大量生丝、各类纺织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药物,运往日本,颇受欢迎。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海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

郑芝龙将安海港作为向外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基地,并带动了一大批拥有经商传统的安平商人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贸易,曾被明朝禁绝的海上贸易终于又兴盛了起来。郑芝龙也把外国人引了进来,除了引进西方的商人到安海来做生意,而且还引进在澳门的黑人作为自家的雇佣兵。

《在华方济各会会志》第2卷载:“这些士兵是郑芝龙从澳门和其他地方弄来的。这些人是徒,有妻子儿女。他们来探望我们。他们的连长叫马托斯(Luis de Matos)是一个聪明、理智的黑人……在那里(安海),有一些澳门的黑人。他们是徒,是那位官员(郑芝龙)的士兵……上述官员—官(一官是郑芝龙的别名)手下一直有大量的从澳门来的棕褐色的徒为其效劳。他们有自己的连队,是优秀的铳手(arcabuceros)。他最信任他们,用他们护身、充兵役。我们一靠岸,一些人马上过来看望我们。有几个是我在澳门认识的。”

郑芝龙雇佣这些黑人,作为护身保镖与冲锋陷阵的士兵,其作战能力很强,使得郑氏军队的站力大增。

郑芝龙根基稳固后,势力越发庞大,但在杯觥交错之时,迎来送往之间,他仍然牢记着18岁时,在安平桥中亭观音菩萨前许下的心愿,崇祯十年(1636年),郑芝龙主持倡修了安平桥中亭庙,隔年修竣。

郑芝龙在安海的府邸内运筹帷幄,他的商船往来于海上贸易,他的战舰则是巡弋于中国东南海域,过境的外国商船必须向他缴纳税费。此时郑芝龙坐镇下的安海,不啻是控制中国东南海域的权利中枢。

【主持人3】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赴榕降清后,时值23岁的郑成功已经在安海生活了16年,他在此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又会为这座明朝泉州第一港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解说词3】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在其叔郑鸿逵的支持下,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在安海操练兵马,整饬船舰。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郑成功以安海为根据地,大举进攻泉州城,虽未攻破泉州,但军心大振,各地爱国青年,纷纷前往安海加入郑军。晋江县安海姓龚的,东石人姓蔡的,金门人姓洪的,营前人姓伍和姓洪等许多造船工人和渔民,都投入郑成功的队伍,充当水师兵船的领航和舵工。附近的御踏埔村,一村就有二十多人加人郑军。海澄甘辉,漳浦蓝登,晋江施琅、施显及邱缙、林壮猷、金裕等人,都到安海投奔郑成功,他们“朝夕操演部队阵法,并令堆积粮饷于安平。”

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日益发展,为解决宠大的军需问题,他以安海为基地,在其父郑芝龙以往通商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海外贸易。据《日本长崎荷兰商馆日志》 “1644—1654年”条记载,1649年郑成功船只“自安海入港,载了白生丝5000斤,绢丝5000斤。1654—1655年,各地开来的帆船57艘,安海就有11艘,大部份属于国姓爷的”。江日昇的《台湾外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十二月,郑成功接受冯澄世修书与日本通贸,及“下贩呂宋、暹罗、交趾等国,源源不绝,则粮饷足而进取易矣”的建议。“日本国王“相助铝铜,令官协理,铸铜熕,永历钱、盔甲、器械等物。”《安海志》也载:“成功延郑芝龙当年海贸旧规,编组东西洋船队,挂‘石井郑记’牌照,航行于日本、台湾、吕宋及南洋各地以通商,并按海山两路,设‘五商十行’于各地。‘五常商行’(仁、义、礼、智、信)设于厦门及附近诸港澳,集各地外贸货物运南洋各地;‘五行商行’(金、木、水、火、土)于京都、苏、杭、津、鲁等地,购买各地土产货物供‘五常商行’货运出洋。故清廷虽欲困死郑师,郑军却凭海外通贸之积累,以供北伐东征之军需。

安海为郑氏举义首发之地,虽遭清兵几次骚扰,却仍为郑氏所控制;安海港也成为集运各地土特货品及军需粮饷以济金厦义师之港口。所以郑成功说:“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也。”足见安海是郑成功抗清的经济基地和军需仓库。

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清廷派叶成格、阿山到安海,在报恩寺与郑成功谈判。清廷以封郑成功为“澄海候”为诱,要郑成功剃发,被郑成功严词拒绝后,双方谈判破裂。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福建总督李率泰劝降郑成功不成,清廷令贝勒世子罗托统领满汉大军进入福建,直奔安海而来。郑成功权衡双方兵力后,自认寡不敌众,于是含泪一把火烧了自家的豪华府邸,将亲眷与士兵全数撤往金门。

自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在安海首举抗淸义旗时,将安海港作为海上军事与贸易的基地达十年之久,安海镇是郑成功的军事上、经济上最依赖的大本营。

清兵占领安海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隔绝沿海居民与郑氏军队的联系,清廷在沿海地区实行“迁界”,百姓全被迁移到三十里外的内地,安海镇的房屋被全数被烧毁,安海港就此没落,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复界”后,安海镇与安海港才又逐渐恢复生机,并在清中期与末期,港口贸易才又达到另一个高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