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嘴唇八字的鱼(嘴唇朝下的鱼)

旧事重提 2024-01-30 07:46:46 网友上传

野钓黄尾鲴,要先了解3个独特习性,甭管什么水面,都能钓爆护

黄尾鲴算是比较耐高温的一种鱼类,在夏季相对好钓不少。黄尾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通常只分布于水质好的各种大水面中,比如水库、湖泊、江河等等。想要钓黄尾鲴,需要充分了解这种鱼的习性,这样不管钓什么水域,都能有的放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不管钓什么鱼,熟悉目标鱼的习性,对垂钓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鱼小力气大

黄尾鲴是小体型鱼类,常见的不过筷子长,半斤以下的比较常见,更大的平常也很难见到。喜欢钓黄尾鲴的钓友,说起黄尾鲴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别看鱼小,但是力气很大,所以垂钓起来非常有乐趣。还有钓友作为对比,相同体型大小的鲤鱼和黄尾鲴做比较,黄尾鲴的挣扎力度起码是鲤鱼的3倍。再加上水质好的地方才有黄尾鲴,所以这种肉质结实而且鲜美,又非常有力气的鱼,自然成了很多钓友的心头所好。钓组搭配,就是钓鲫鱼的搭配就行,下面会详细介绍到。

二、啃食青苔

黄尾鲴的食谱非常广,昆虫、谷物、植物碎屑都是主要食物来源,觅食的最大特点是喜欢啃食水底的青苔和藻类。注意是“啃食”,黄尾鲴的上嘴唇上有坚硬的角质,专门用于啃食石头上的青苔,这种独特的习性会影响到钓组搭配、用饵。搭配钓组时,鱼钩一定要小而且锋利,否则难以穿过坚硬的角质。因为喜欢进食青苔,搭配饵料时可以增加一些藻粉,如果没有就用普通的鲫鱼饵料也行,因为黄尾鲴的食谱非常广。选择钓位时,可以找硬底的区域,不宜钓深远,因为深远的地方光照不足,没有藻类和青苔。

二、口下位

钓黄尾鲴的秘诀其实在调漂上,如果调漂不当,提竿空枪的几率很高。如何调漂,需要考虑黄尾鲴的觅食动作以及嘴巴的朝向问题。黄尾鲴的觅食动作是“啃”,一边啃水底的青苔一边往前游动,所以是坚决不能钓灵的。黄尾鲴跟鲫鱼一样是群体觅食的,进窝之后往往是一群,调漂不当时还容易出现“锚鱼”的现象。黄尾鲴还是口下位的鱼类,也就是上嘴唇比下嘴唇更长,这种嘴巴的造型也注定了要钓钝,如果钓灵会出现上嘴唇碰到鱼线还没碰到饵料的情况,异物感会比较强,鱼可能不吃钩,而且也毫无中鱼率可言。

调漂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无钩调漂,采用半水调漂,不挂子线调n目,挂子线钓n目的方法,调整到双子线松弛弯曲,双钩始终躺底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不容易出现挡口的现象。可以把这种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开始找口,经验来说有可能在钓更钝时才会有较高的中鱼率。比无钩调漂更钝,那就是铅坠触底的状态。所以还会有钓友采用调低钓高的方式调漂,钓目比调目高很多,尤其适合钓黄尾鲴。还有一种在黑坑中比较馋用的小跑铅,是八字环触底的一种状态,更换上较短的子线,也比较适合用来钓黄尾鲴。

黄尾鲴还有一个特点,嘴巴完全张开也如同月牙一般,专业名词叫做口裂很小,所以一定是细线小钩的搭配,否则吃钩会比较困难。至于打窝,有点类似钓鲮鱼,可以试试玉米粥放凉之后成果冻状,加一些花生枯攥成团打窝。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马口鱼:小巧桃花鱼,“结婚”会换色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马口鱼。

嘴部形似马口

马口鱼别称花杈鱼、桃花鱼等,外貌上最大的特征来自嘴巴,它们口裂宽大,向下倾斜,形似马口,故名“马口鱼”。它们的背部为银灰色,背基部环绕一圈浅色斑,体侧为灰白色,有蓝色横纹。

它们全长约20厘米,口角有1对短须,眼睛较小,全身鳞片细密,腹鳍和背鳍短小,胸鳍较长,臀鳍发达,尾鳍呈深叉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鱼”,为得到雌鱼放心,雄鱼会做足准备,等待一场邂逅。繁殖期,雄性马口鱼会脱去平日朴素的银装,换上一身红绿相间五彩缤纷的“婚姻色”。此时,它们体色显现出金属般的条纹,嘴边长出砂纸般粗糙可见的珠星,配以长长的橘红色胸鳍臀鳍,以此向雌鱼宣示自己的强壮。它们还会用长长的尾鳍用力扫出巢穴,将雌鱼吸引过来,在爱巢中追逐交配,繁衍后代。

对水质要求高

在江苏,马口鱼分布于山涧溪流中,是典型的溪流鱼类。马口鱼不喜欢高温,出没于含氧量高的清澈山涧溪流,对水质要求较高,它们是否出没,反映出区域内水域生态健康程度。

马口鱼属上层鱼类,栖息于水域上层。野生状态下,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较急的浅滩,主要生活在底质为沙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也能生活在静水湖泊、水库和池塘中。

它们游动敏捷、善于跳跃,非常贪食,会和同类争夺落水的小动物,为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以水体中的小鱼和水生昆虫等为食。虽然以肉食为主,但在食物不足时,它们也可摄食草籽、树籽、水藻等。

肉质细嫩鲜美

清雍正三年(1706年)的《职方典 ·嘉部汇考》中记载:“桃花鱼形小,味美,备五色,三月内水漫处可得。”它们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肉质细嫩鲜美,富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马口鱼分布范围广,在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东部诸多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到河南等处均生活着马口鱼。

近年,水库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马口鱼因为容易捕捞且营养价值高,自然资源急剧下降。从2010年起,马口鱼成为我国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名优水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受到重视。

为保护这一鱼类资源,许多研究者进行马口鱼生物学特征、遗传特征、人工培育等相关研究,为马口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采写:刘春

制图:杨晓珑

图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