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丙午时是几点(八字丙午时是几点出生的)
日主乙木在不同季节的喜忌变化,吉凶富贵变化
今天我们学习乙木的气数,就是分别细论乙木在十二个月的喜好。
乙木气数诀:
寒春乙木丙为君,二月丙君癸为臣,三月乙木癸后丙,长夏乙木癸水生。上秋乙木丙后癸,下秋乙木癸后丙,秋分前后两相分,癸丙相交乙木生。十月乙木取丙戊,三冬喜丁还喜丙。
例一、女命:乙卯 戊寅 乙酉 戊寅
9岁运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此造丙火暗藏不透,气数平凡。因为寅与酉有暗合关系,即寅中丙贪合酉中辛金,丙火彻底受伤,一生必有伤灾。现实情况:庚运,96年年底命主被抢了几万,还被刺两刀,几乎丧命,住院几个月;98年南下学美容,仅因忘带身份证,人被扣两个月。有人将些(此)造看成乙木从旺势,遇金不吉,其结果一样,但问题的根源还是与八字中的酉金有关。作从旺看,这八字是木里藏金,至少有点神经质。
例二、男命:八字:丙午 庚寅 乙巳 戊寅
正月乙木,因为有丙火透出,学历本科,现为医院院长,事业较顺。前面讲过,生时遇寅,有一半要做什么看?生时伤官丙火得长生,寅木一半要作火看,子星受克,子女宫拒绝了子女星,到现在还无子女。
我第一次看这个八字时,是对方父亲来问的,我看这八字的气数不凡,运行东南,事业应该发旺,那他想问什么呢?唯有子女艰难值得一问,就斗胆断他为子女之事而来,果然如此。
有人可能将此造作伤官格看,查生时,正是丙火当令,丙火透干,标准的伤官格,从这一点上可以断他吃技术饭,才华发秀。从气势法去分析,有人看出此造火旺无水,以木火通明取象,顺其势,还是以火为用,八字一派文明景象,此命主现在的级别在处级。中上层次的命容易看,无论你用格局法还是气势法,或是气数法,都是一样的结果。
第二、三两句“二月丙君癸为臣,三月乙木癸后丙”都是首用癸水,再用丙火。癸是第一气数,丙是第二气数,理论上癸丙齐透,才是气数健全,现实中得要全面分析。
二三月相对正月来说,寒气已去,暖气上升,调候不再是第一重要了。活木要活的象个样,有如栽花种草,必须及时浇培,二月乙木,用癸水滋润才是第一用神;其次用丙火,就是阳光也不可少。
第四句“长夏乙木癸水生”。最后一个“生”字是提示,意思是指乙木有根为活木的前提下,夏天三个月都以癸水为用。原因有两个:一是癸水滋润乙木,二是夏天火炎土燥,大气候需要水调候。如果确实乙木无根,则另当别论。
接下来论的是秋天的乙木,“上秋乙木丙后癸,下秋乙木癸后丙,秋分前后两相分,癸丙相交乙木生”。《穷通宝鉴》论秋天乙木,桂花可比,实际这只是从活木这一个角度来论说的,如果本身无根则比作桂花就不对了。秋天的活木,秋分前后区别很大,秋分之前为上秋,秋分之后为下秋。上秋桂花未开,先用丙火,促其开放,再用癸水,滋其花蕊。下秋桂花已经开放,先滋花蕊,再施以光热,花不仅艳丽,还能相对久远,下秋乙木先癸后丙,有“雨打芭蕉花更红”的形象。
最后论冬天乙木,“十月乙木取丙戊,三冬喜丁还喜丙”。十月建亥,寒气来袭,用丙,亥水汪洋且动,乙木怕水多漂荡,用戊止水,气数是丙戊。十月乙木,丙戊齐透的八字,才算气数不凡之造。最后一句意思是冬天的乙木,以丙丁为气数。前面讲过,乙木喜阳怕阴,即使乙木死为柴禾,用丙丁火将其晒干,也离不开火。
有关乙木的气数,前面的口诀是纲领,直接用也有准确度。如果八字中的乙木没有大势可依,一般都可以用这些气数诀直接取用。
合中有情缘,乙庚最奥玄
乙木的化象。
合是一种感情流露,化是一种升华,?成化对应着一种大的变化。真化是人生的最大满足,不化则是精神期求得不到满足,但也是一种感情丰富的表现。不管化不化,有合象,就要参考化神。正如《滴》书所言:化得真时真论化,化神还有几般话。乙庚合化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乙从庚化,金为化神;另一种是庚从乙化,化神是木。(金还是金,详细内容见后面庚金篇庚从乙化章节)
《十段景》有一句:“乙从庚化,气禀西方”;金旺是乙从庚化的条件之一。
实践中还发现,乙从庚化,若要显吉,还有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见火。看上去见火于化神不利,但乙从庚化,化成之金是顽钝之金,如果无火煅造,此金依然难以成器。
关于化气,《地支赋》里面还有两句重要的话:“论六亲兮日不变,论引变兮时不化。”也就是说,时柱干支的引变作用(特别是地支)依然就原来的五行论。时柱是引度大运流年切入命局的一条重要路线,时柱的引变作用遇合化时依然作原五行论。
下面是《十段锦》论乙从庚化的全文,提供参考。
乙从庚化,气禀西方;
蹇难兮生逢丙地,荣华兮长在壬乡;
丁火当权,似春花之遇日;
辛金持世,若秋草之逢霜;
最喜己临,金玉满堂;
偏宜甲向,禾麦满仓;
日日劳神,盖为勾陈作乱;
时时费力,只因玄武为殃。
乙从庚化,化神是金,以财官印为用。并且,此合化之金,有如庚金。大家知道,庚金是以丁火为正官,己土为正印,壬水为食神,甲木为偏财,多是四吉星。丙火为七杀,戊土为枭印,癸水为伤官,辛金为劫财,都是四凶神。故有逢丁壬甲己为吉,逢丙辛戊癸为凶的说法。
但要注意的是,乙木生来喜欢丙火,化不化很难把握的清楚,蹇难兮生逢丙地,不代表行丙地没有贵气,这句话只说明有艰难险阻。最喜己临,金玉满堂;说明富有,但也不代表本人一定就有成就,很可能是土多金埋。荣华兮长在壬乡,只代表家庭或环境不错,并不代表生命历程没有灾难。因为壬水有可能救活乙木,透壬多是乙木不从或假从的表现,从又不从,化又不化都是命运坎坷的标志。
在十干里面,庚金日元最难把握,因为庚金象毛铁,其性顽钝,制化得宜才有成就,制化如何才算得宜很难把握。乙庚合化的化气类似庚金,因此,乙庚之合也不好处理。不熟悉化象的人,可以干脆不看化气,还是按正五行看,或许效果更好些。
古代的时辰是怎么计算的
最近这段时间观看了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十二时辰》,剧情跌宕起伏,其中三小只之一的易烊千玺在剧中更是演技炸裂,表现不俗,48集的剧情丝毫不显拖沓。该剧主要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在剧中,时间给了特别多的镜头,时间是推动情节的一条主线,那么古代的时辰是怎么计算,是依靠什么计算呢,接下来杂货铺开始倒货了。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据史书记载我国从汉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天干地支按照固定组合使用,形成了干支历法。
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十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 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 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含义:
子,孳也,谓阳气至子,更孳生也。万物孳生萌子。丑,纽也,言阳气在上而未降,万物厄纽,纽芽于丑,未敢出也。寅,引也,万物始生螾然也。卯,茂也,冒也,言阳气生而孳茂,万物茂于卯。辰,震也,万物经震动而长。巳,阳气之已尽也,阳气盛之尽,万物盛于巳。午,阴阳交,故曰午。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身也,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犹也,已老也,万物皆犹缩而熟于酉。戌,灭也,谓此时万物衰灭也。万物毕而入戌。亥,刻也,此时阴阳刻杀万物,阳气藏于下,万物收藏。
由此可见,地支多与万物有关,人们也常常将天支地干来描述人运,此处就不详解了。
小小的十二时辰,还是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明,竟是北宋首都的“双十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原文首发于2022年4月4日,原标题为《清明,竟是北宋首都的“双十一”?》。
作者:彭恒礼(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北宋大艺术家喜欢玩“神秘”,人生仿佛“剧本杀”。就拿著名的《千里江山图》来说,画火得一塌糊涂,绘者身世却充满疑云。
通常认为是宋人王希孟,但据最权威的史料——画作上蔡京的题跋:“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瞧瞧,“希孟”,没有“王”字,作者到底是姓“希”名“孟”?还是叫“王希孟”呢(绘者为王希孟的说法始于清人顾复,去北宋已近七百年,且不知所凭为何)?其他如生卒年月、画作所绘时间、所绘何地等,皆为争论不休的话题。
与“希孟”同时代的张择端,神秘值有过之而无不及。“希孟”好歹还出自同时代人记述。关于北宋张择端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北宋灭亡五十八年以后的金“大定丙午”年(1185)。同样是大画家,同样在宋徽宗的东京画院工作,张择端仿佛穿上“隐身衣”,在宋人的文字记载中,凭空消失了。此为“神秘”之一。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全景
“神秘”之二是版本。明人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一载:
《清明上河图》临本余在京师见有三本,景物布置俱各不同而俱有意态。当是道君时奉旨令院中皆自出意作图进御,而以择端本为最,供内藏耳。
照李日华所说,《清明上河图》创作时不止一部,以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质量最佳。清孙承泽撰《庚子消夏记》亦云:
《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写清明繁盛之景也,传世者不一而足,以张择端为佳,上有宣和天历等玺,余于淄川士夫家见之,宋人云:京师杂卖铺,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一,大约多画院中人为之。
孙承泽也猜测《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有一个版本。他所说的“宋人云”如果属实,《清明上河图》在宋代被当成商品在杂货铺定价售卖!这么多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哪个是张择端真迹呢?时期的文物考古大家董作宾先生考证,他在美国芝加哥见到的“元府秘本”为张择端真迹,不过,现在通常认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真迹。
《清明上河图》1997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复制成功。经故宫博物院专家比较鉴定,认为此复制品最接近原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
围绕《清明上河图》的争议还出现在画作名称上。“清明”与“上河”,均存在争议。先说“清明”,目前至少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解释为“清明节”。持这种观点的目前粉丝最多,拥趸者众。主要从字面义、节气特征与图中景物的相符度等作解。
第二种,解释为“政治清明”。以当代文史学者史树青为代表,他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第三种意见,认为“清明”指北宋开封的“清明坊”。以开封文史专家孔宪易为代表。他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指出:
据《宋会要辑稿》及其他私人著述中记载,当时东京内、外城及郊区,共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为三坊,第一坊是清明坊……这样一来《清明上河图》便可以解作从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的上河景色了。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0年3月16日摄)
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令人费解。再说“上河”,有人认为“上河”指上坟。如明人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说:
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差令之上塚然,故其盛如此也。
“上塚”就是“上坟”,又称“扫墓”。清明有墓祭传统,但若认为“上河”便是扫墓,何不直接命名为《清明扫墓图》,非要绕着说“上河”呢?
还有人认为“上”是“去”的意思,就像我们说“上街”“上班”一样。清明有踏青传统,“上河”就是去黄河踏青。《清明上河图》中确实描绘有一组踏青归来的游客,在图右侧田畴边,林中小道上,走来一队七人,最前是一顶轿子,轿顶插满柳条。后五人中,一人乘马,头戴斗笠,应为家中男主亦或管家。则轿中所坐,很有可能是主人(男主或女主)。其余为轿夫或随从。
开封汴河考古发掘现场,右侧如针刺状排列的突起就是古人为保护汴河设立的木篱遗迹。彭恒礼摄
何以知其为踏青归来?因为开封过去有清明踏青插柳习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清明节……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另据乾隆四年《祥符县志》记载,清明节令,开封人“攀折柳条,攒捆成束,载于乘车,归插屋檐,且佩戴焉,下逮犬猫不遗。”《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是开封清明踏青插柳习俗。
问题在于,这支踏青小分队只是图中众多人物中很小的一支,焉能凭此断定整幅图都是在描绘清明踏青?
关于“清明”与“上河”的正解,窃以为不能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应结合北宋开封历史和城市实况去理解。“清明”指清明节气,这个毫无疑问,图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尤其是泛青的柳树和人们的穿衣打扮已能提供证明。现在主要需要解释“上河”以及“上河”与“清明”的关系。
清明上河园内的大宋东京梦华表演
“上”,本义为高,指高处(《说文解字》),作动词用时,指从低处到高处。“上河”指从河的低处到高处。哪条河?自然是图中描绘的汴河。看一下地形图就会明白,汴河依地势,西高东低,在开封西北的荥阳附近引黄入汴,自西向东横穿开封,一路自流至安徽的泗河,并通过泗河入淮,完成千里跃进。如果从开封到汴河下游的楚州、泗州,那是由高到低,顺流而下,是“下河”。如果从下游的淮河、长江流域运粮进京,就成了由低到高,逆流而上,是谓“上河”。说到这里就明白《清明上河图》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了——汴河漕运。
汴河是北宋首都的生命线,京师的粮食主要靠汴河输运。汴河漕运的重要性,与包拯同朝为官的张方平(张方平曾做过包拯的顶头上司,后来因为坐买豪民产,被包拯弹劾而罢官)对此有清醒认识。他说:
广济河所运多是杂色粟豆,但充口食马料,惠民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小麦,此乃太仓储积之实。
广济河运马料,惠民河运军粮,惟汴河所运是京师百万人口的口粮。俗话说,仓里有粮,心中不慌,故张方平说:“有食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汴河是京城赖以存在的根基,是国之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说明张方平绝非庸才。
2021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 4月3日,演员在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式《清明之韵》篇章中表演。新华社记者张浩然 摄
作为开封的大动脉,汴河不能全年通航。冬季北方河流会结冰,汴河漕运便处于停航状态。这就意味着冬季的开封主要靠太仓存粮度日。仓中有存粮,加之还有陆路运输作为补充,京师的粮食供应虽不至断绝,但常险象环生。
开宝五年(972)年,京师存粮不足,只够吃到来年二月,宋太祖闻言大怒,严斥负责官员,要求加派漕船,增加运力。想要增加运力谈何容易,据《宋史》记载“楚泗至京千里,旧定八十日一运”,漕船从楚州和泗州出发,逆流上河,人拉马拽,到开封需要八十天时间,一年满打满算只能跑三趟。
冬季汴河封冻,漕船无法进京,开封就进入了“冬眠期”,虽不会成为死城,但是随着存储物资的大量消耗,柴炭、粮食价格大涨,百姓苦不堪言。《宋史》记载其惨状云:
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生活必需品匮乏,开封城内发生了通货膨胀,为缓解市民恐慌,官府对米价进行了干预,不准涨价,结果导致外地商人不愿意把米运进京师。本地粮商看到米价飞涨,故意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天灾加上人祸,开封的老百姓都要成“饿殍”了。
这让我仿佛看到了上海解放初期新中国政府与囤积居奇旧商人之间那场惊心动魄的粮食大战。解放初期粮食战争的胜利者是政府和人民,北宋的胜利者却是那些脑满肠肥的巨商大贾。指望他们发善心降粮价是不可能的,只能指望漕运恢复,江淮米粮抵京。
什么时候运粮船才能抵达京师呢?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宋朝负责漕运的发运司规定:每年发运的第一批漕船于清明日入汴。也就是说,只要到清明,开封城内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就会大幅回落,降至正常水平。
这时就能明白,宋朝的开封人为何如此喜欢清明,如此喜欢《清明上河图》。清明是京城的“解封日”。正如画幅中央虹桥处描绘的那样,十九艘漕船连帆接橹,载着堆积如山的粮食缓缓驶入京城。
开封鼓楼夜市。
伴随漕粮到来的,还有来自南方的客商,他们带来数不尽的的丝绸、金银、香药、犀角、象皮、干鲜果品、奇珍异宝、日用百货。汴河两岸,开封市民围着漕船拼命地奔跑,呼号,雀跃,像迎接久违的亲人。城郊码头,歇业已久的码头工褪去春装,赤膊上阵,手提肩扛,将一袋袋商品搬入仓储。这是属于开封人的购物狂欢节!
像这样的日子,从公元960年算起,开封人共经历了一百六十五次,一百六十五年。
如今,汴河与它创造的东京梦华早已深埋地下,汴河故事以小说、戏曲、曲艺等形式在这块大地上流传。今人通过现古将舟桥和部分汴河河道发掘出来,供后人凭吊。在汴河考古现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岸”——古人为保护河堤免遭流水冲蚀,在河两岸打下木桩,以木篱护岸,形成千里汴河的“木岸”奇观。这些当年为保护汴河设置的木篱遗迹,如今静静地,如鲸骨般深埋于地,印证着汴河在开封人心头的地位与分量。
考古工作者从汴河河床中挖掘出土的各类文物,以食物加工、餐饮器、棋子骰子等娱乐用具居多。彭恒礼摄
↓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