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状元八字(明朝状元文)

明朝有个人生辰八字和朱元璋一样!吓得老朱赶紧叫来一看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对古代算命先生的形象有过生动描述。梁山军师吴用扮作江湖术士,前去劝说卢俊义上山。吴用手摇铃杵,边走边念:“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此乃时也,运也,命也。知死知生,知贵知贱。若要问前程,先赐银一两。”
寥寥数语,一个古代走江湖的铁嘴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吴用装成此种角色,只是为了骗取卢俊义的信任,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作为敢于替天行道、扯旗造反的起义军首领,他自然不会相信此种学说。不过他不信有人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就迷信占卜打卦之说。
朱元璋早年出身贫苦,他在皇觉寺为僧时,一度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他的《御制皇陵碑》中曾记载,自己在面临人生歧路时,无法抉择,就靠在神像前占卜来决定前程。结果卜卦的结果让他惊愕不已,“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无论留下来继续为僧,还是逃走流浪都不吉利,只有投奔义军才是百无禁忌。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后,硬是打拼出一番名堂,最后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开国战争中,他的重要谋士刘基刘伯温,也对阴阳易数颇有研究,《明史》记载,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双方相持不下,刘基建议朱元璋在“金木相犯”之日与陈友谅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无形中也对朱元璋发生了一定影响。
明人笔记《五杂俎》中,还记载了朱元璋迷信八字命理的一则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担心别人造反,和他争夺皇位,于是暗中派人四处查访,寻找与他生年月日完全相同的人。朱元璋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自己的生辰八字贵不可言,位登九五之尊,那么和他生年月日相同的人,肯定会对他的江山与皇权造成威胁。
结果后来在江阴还真找到一个。朱元璋接到禀报大感好奇,急忙命人把此人带到皇宫,他要亲眼看看这个和他生辰八字相同的人,到底有没有帝王之相。结果此人来到他面前后,令朱元璋大失所望。此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长相平常,家境一般,毫无出奇之处。
朱元璋与他闲聊,问他以何为生。他老老实实回答:“草民养蜂,养了十三笼蜂蜜,以出卖蜂蜜过活”。朱元璋一听,不由笑道:“难道大明的十三个布政司,就是我的十三笼蜜蜂?”于是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家了。《五杂俎》因此得出结论,“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看来古人已经认识到,八字命理之说多有虚妄渺茫之言,不可轻信。
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真迹,2000字八股文零失误,字体堪比现代印刷体
书法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人的书法都很好,尤其是想要考取功名的学子们,要要仕途亨达,擅长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必备的条件。但是,也不并不是所有中榜的人写字都好,对于绝大部分有学识的人来说,他们的字迹都非常工整,尤其是高中状元的人,看完他们的字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譬如本文要说的这位,他是一位明朝时期的状元,2000字的试卷在他的笔下,仿若是被印刷出来的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反面教材”洪秀全在给大家看这位状元的试卷之前,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鲜明的对比,首先给大家看一个反面教材。他虽出身耕读世家,却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却唯独不爱练字,也是因为字迹过于潦草,每次他的成绩都很不理想,这个人就是金田起义的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七岁便入了私塾,有着极高的天赋。却因为一手“破字”屡试不爽,很多人都劝他,想要考取功名,就得先把字练好,否则他的试卷考官连看都不会看,可洪秀全始终觉得,练字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利用练字的时间多读书。
接连三次的应考失败,也让洪秀全急火攻心,导致病倒。在他生病的40多天的时间里,他想了很多,如果不能考取功名,为何不在别处发挥自己的才干呢?当时的社会不安,百姓深受朝廷的剥削和压榨,生活苦不堪言。夜间休息的时候,洪秀全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给了他一把宝剑,让他帮忙斩除魔鬼,拯救自己的同胞。
练字不如起义梦醒之后,洪秀全也恍然大悟,于是便揭竿起义,创立了“太平天国”,带领农民起义,直逼大清江山。虽说洪秀全文武双全,足智多谋,他的字却从始至终丝毫没有长进。后来,他的一封诏书还被收藏在了故宫博物院中。
乍一看,这幅字写的其实也没那么差,但这可是非常严肃的诏书,在这封洪秀全亲笔写下的诏书中,字迹不工整也就罢了,竟然还有几处错别字,写得未免有些过于随心所欲。这样马虎的一个人,也难怪三次应考,次次落榜。
正所谓“字如其人”,字写得不好会被认为是态度问题,而洪秀全在明知道自己写字难看的情况下,不仅不练字,还不把字迹写的工整,只能证明是他的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容易被人理解为:他不屑于仕途,因此才会如此不认真。
赵秉忠的2000字“状元卷”同样是有才华的人,我们再来反观这位明朝时期状元的字体,他的书法和洪秀全的书法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赵秉忠,字季卿,出生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担任礼部尚书一职。官宦人家出身的他,从小就特别努力,家风严谨,万历二十六年,以殿试一甲,笔试状元的身份入朝为官。虽说赵秉忠最后因受小人陷害而丢掉了官职,但是,他在状元卷中提及的治国理念,足以让他名垂千史。由于这张卷子的理念超前,字迹工整,且没有任何错别字,所以,被保存至今。
纵观赵秉忠的这张“状元卷”,足足2000个字,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字迹工整,落笔铿锵有力,说他是书法家也丝毫不为过。略懂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练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初学者完全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准,想要写出赵秉忠这样的字体,除非日积月累的长期练习。事实证明,赵秉忠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练字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除了字迹工整,仿若印刷出来的一样,在这张状元卷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25岁的赵秉忠文笔也相当出彩,观点表达明确,丝毫不啰嗦,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他的学识和智慧,因此这样一个人不中状元,谁又能中状元呢?
总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平凡家庭出身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古代有科举制度,中榜之后便能出人头地;今有高考制度,进入大学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但无论在哪个时代,书法始终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成绩中的加分项,字迹工整的往往比字迹潦草的打分要高。就像赵秉忠一样,明白了“字如其人”的道理,然后勤加练习,才能交出这样一份流芳百世的“状元卷”。
清朝最牛状元骆成骧,真的只写八个字就成为状元了?我们都被骗了
说起“骆成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四提调之一。1906年的时候,骆成骧奔赴日本考察宪政,两年后回国,先在桂林地区主持法政学校,后来则前往山西担任提学使。
辛亥革命之后,骆成骧返回四川,被推举为四川省参议会的议长,主持四川高等学堂;后来又担任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主管四川国术馆,并担任武术会会长。再后来骆成骧还积极参与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在之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骆成骧为了保桑梓平安,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多次出面奔走于军阀之间,竭力调停战争,因此他也受到了国人的敬重。
反观骆成骧的一生,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传奇的人物!
骆成骧
骆成骧祖籍为浙江义乌,但因明末战乱的原因,后便迁居到了四川资中地区,世代皆以务农为生。骆成骧的父亲骆文廷是当地著名的大孝子,为了光耀门楣,使自己一家过上好日子,骆文廷发奋耕读,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便考中了秀才。对于穷人家庭来家,也许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所以骆文廷十分注重对骆成骧的教育。
骆成骧在十七岁参加童子试时,对试题尽得其意,并对其中错误予以纠正,深受主考官的赞赏。后来,骆成骧在考中秀才之后,以岁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成都当地有名的书院——尊经书院中学习,进一步深造。这尊经书院就好比现在的清华北大,名气甚高,教学质量也很不错。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王壬秋便是该书院的首席讲师。
骆成骧进入书院之后,更加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最后终于学有所成,深得王壬秋的喜爱。公元1893年,骆成骧以第三名的成绩成为四川举人。次年,他进京参加会试不中。1895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骆成骧决定再战,最终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
而在这期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我们知道,按照清代殿试的规矩,其题目不外乎就是关于兵、农、礼、财等项目的策对撰写而已,只要所作文章在题意之中,且符合祖制即可,但书法却十分重要。
当时的正考官是当朝的大学士徐桐,副考官则各有十名,且各自阅卷三十本,等到阅览结束之后,便从这三十本中推荐出一本,并最终由主考官拟定十名考生的顺序,然后再呈给皇帝御览,最后确定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有趣的是,当徐桐准备将前三名的次序上呈皇帝时,副考官李若农便对所举荐的一份试卷说:“这篇该点元,这篇该点元”;但是徐桐却说:“字写得不好,不应该点元”。李若农接着说道:“我看着试卷上的字力透纸背,功力很深,如何不该?”徐桐回应道:“这莫不是你那广东同乡康有为的试卷?”
两人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在其他考官的调解之后,才决定将这份试卷放到了第三名的位置上。等到第二天光绪帝临朝时,光绪帝看后便钦点了第三名为状元。而这份试卷便是骆成骧的。就这样,骆成骧就成了光绪朝的状元及第!
光绪帝
而关于骆成骧试卷上都写了什么,很多人都说只有八个大字,即“君忧臣辱,主辱臣死”。据说光绪帝看见之后,非常的感动,于是便对满朝文武大臣说道:“钦点此人为状元”。
但其实我们都被“骗”了。严格来说的话,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实际上在殿试上的策对中,骆成骧写了很多内容,且都是主张朝廷实行改革的,如果说单单只是这八个字,并不能说服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因为如果你细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有点溜须拍马的意思在里面。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为国选材,所以断然不会如此轻率!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骆成骧之所以能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自战争以后,列强多次侵入中国,光绪二十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大败,而究其原因还是自身国力的问题。所以这时候,光绪帝便想着要通过改革以图自强。而在骆成骧的策对中,言明了今日清朝之诸多弊政,如不实施改革,就毫无出路可言。骆成骧针对国家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计,其字数总计1600余字之多,句句在理,深深打动了光绪帝,所以才被钦点为状元的!
所以说,骆成骧在殿试的考卷上只写八字就被钦点为状元,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至于说这八个字是他全篇策对中最感动光绪帝的点,那更是无稽之谈!
参考文献:《清史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