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历书在线(八字历书小程序)

横行天下 2023-11-17 16:59:45 网友分享

原始先民知道自己多少岁吗?中国宝藏历书!造就农业大国!

干货长文预警!强烈建议看视频版哦!

点这里→本期视频

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给你真正文化自信

你害怕过年吗?小时候我总盼着过年,因为又可以长大一岁了!可现在却越来越不敢过了,因为我又双叒老了一岁!

你可能要说,我的生日还没到嘞!话是这么说,但老一辈可不会这样想,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只要过了年,只要翻开一本新黄历,大家就统统涨一岁。

那么问题来了,在历法诞生以前,特别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他们知道自己多少岁了吗?

确实在最初,我们的祖先曾经“不数日月,不知四时”,后来通过观象授时才慢慢形成了年月日这些时间的观念。要说最准确的观象方法,当然是观天象,记录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走满一圈就是一年,但对于还处在自然崇拜时期的原始先民来说,显然是太为难了。

其实,所谓“观象授时”的“象”,不只是天象,更多的是物象、气象。因为物象和气象是人们亲身就能感受到的,与生产生活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比起那遥远的天象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实在,所以最早的观象授时都是通过观物象和气象完成的。

比如先民们看到树叶黄了就掉,掉了又长,绿了又黄,一次一次循环下来,就会慢慢悟出“年”的概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古代游牧民族就是以草的枯荣为一年的,类似的,古代藏族是以麦子成熟的时刻作为岁首,台湾高山族是以粟的收获周期为一年,你看“年”这个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像不像谷穗成熟、果实丰收的样子呢?

除了谷物,还有用花鸟鱼虫的。

台湾许多民族就曾经以刺桐花开为一岁,每当刺桐花开,就要共同庆祝新年。

吉林松花江流域的赫哲族纪年方式更奇特,它们发现有种大马哈鱼每年定时从海入江,所以就以吃一次大马哈鱼为一年,如果一个人已经六十岁,那么他在报年龄的时候,就会说自己吃过六十次大马哈鱼。

既然物象能用来纪年,那当然也能纪月纪日。好多古籍诗文中就给月份起了许多花名,什么杏月、桃月、荷月、桂月、菊月、梅月,一听就知道哪个花开在哪个月。

纪日的话有一种非常神奇的瑞草叫“蓂荚”,传说尧帝屋前的土阶上长满了蓂荚,它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更神奇的是,如果遇到小月,最后一荚只会枯萎而不会落下,这样就能用它来记每月的日子了,相当于一份天然日历。

当然,只有年月日的物象特征肯定是不够的,起码还不够用来种田。对靠天吃饭的上古先民来说,能区分四季、标志农时的物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之前多次提到的少皞时期的四个鸟官,就是用候鸟的迁徙来划定“分至启闭”,也就是二分二至;还有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常用的“八风”系统,因为这些地方季候风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就用从八个方向的风来标志时节。

不过一般农家用的就没那么系统,但也是相当实用。

比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人,他们的古老日历里就有“借宝”树、“法宝”花、“吉个老”鸟、“拉查巴布”鸟这些重要的动植物,当“借宝”树的叶子落完了,“吉个老”鸟开始叫了,就该上山砍树除草了;等苦笋发芽、“拉查巴布”鸟叫了,就该烧荒了;等“借宝”树开白花,就撒苞谷;等“法宝”花开,就种玉米和棉花。

上古先民就是这样观察着身边花草虫鸟、风霜雨雪来区分季节、安排农事,形成了最早的、以物候为标志的纪时体系——物候历。

不过物候这东西吧,虽然便于观察,但地域问题是个硬伤,地方只要一大,物候就容易失灵。这也正是后来颛顼帝命重黎绝地天通的故事,就像之前说的,绝地天通就是用天文历取代了物候历,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天象作为了历法的标准。

但物候历毕竟也用了上千年,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淘汰呢。有经验的农夫可以从一朵云彩推测天气,从一声鸟鸣确定农时,这种“农夫式”的智慧可是先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宝藏,是最方便的时间工具。所以,天文历的时启后,各种各样以物候纪时的经验也被继承了下来,并载进了历书。

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就是这样,虽然每个月的开头都记了几个天象,但更多还是物候的记录。

比如正月的星象有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这三条,而物候就有雁北乡、雉震雊、启蛰、鱼陟负冰、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獭献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采芸、柳稊、梅杏杫桃则华等十五条!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却包含了六十条物候。天文、物候,再加上农事活动的指导,这才是当时历书的完整内容。

不过《夏小正》里的星象和物候记得不系统也不规整,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而我们后世常用的物候标准,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就是七十二候。最早的完整七十二候见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而这部分又是以《礼记·月令》为蓝本的,所以我们来看《月令》。

这里的记载就比《夏小正》规整多了,每个月开头都会写一句标准的天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然后再来一句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接着再说人事活动:“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

写完这个月,再写仲春、季春,一年十二个月都如此排布,把天象、物候、农事、政事完整统一起来。

这种格式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礼记》后来被列入四书五经,成为了科举必读之书,所以后世很多农家历书都是以《月令》为原型的,把一年里该做的事都逐月逐月地加以安排。

但是,如果依照月令,也就是以阴历月份为时间轴来行农事,是很有问题的。因为阴历的月份是由月亮的朔望而定的,而农时的活动跟月亮无关啊!只有沿太阳运动设定的二十四节气,才是农时最准确的标准。

第一个真正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侯对应起来的,是从战国墓中发现的《逸周书·时训解》,每五天为一候,每三候一节气,相当规律,整齐划一。接着北魏的《正光历》又将七十二候正式载入官方历书,此后各代的历书也都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编了进去。

但民间的农家历书有这么对应的,还得到元代的《王祯农书》。王祯在书里设计了一张《授时指掌活法之图》,一改以前的惯例,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中间的北斗指向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天象标准。

月份也是按节气划分,正月从立春开始,每个月两个节气,每节气三个候,每五天为一候,每个候还跟了相应的农事活动。这样一个大圈,就将星象、干支、四季、十二月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生产生活全都囊括起来,灵活而紧凑的联成了一体。

王祯自己评价说,官方的历书,因为阴历月份的问题,每年都要更新一次,而这张授时图,“千岁日可致,灼灼如蓍龟。”灵活通用,正是其“活法之图”的“活法”所在。

真是日常感叹古人的智慧啊,咱农业大国可不是说说而已!其实像这样把物候融入历书指导农事的,是很少见的。古时候世界各地都会凭借星象来表示时节,但很少会像我国古代一样,把自然界动植物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关系都联系起来,更别说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了。

其实这也难怪,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就是这样的,就像阴阳五行包含万物那样,中华民族坚持把广大宇宙和万物运动都当做一个整体来统一研究。历法也是,以天象为基础,以物候为表现,以农事为目标而构成的这个“天地人”动态系统,正是我们天人合一价值观的最生动的证明。

好了,了解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就以四季为线索,展开讲讲它们具体都是什么吧。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关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本文为原创系列【中国天文史】之观象授时第6篇:物候历。本文视频版的解析更直观清晰哦!点击即可观看!

对中国文化和传统天文感兴趣的读者,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国风学子沐子欣,收看系列全部原创文章和视频~

【中国天文史】精品系列栏目正火热更新中,点击阅读——

【观象授时】03 二十四节气谁发明的?深扒节气发展史!

【探索时间】01 七曜日风靡日本,为何中国自己不用?古代到底如何纪日?

【探索时间】05 学会这招,你也能排自己的八字!十二时辰和百刻制

【观象授时】01 绝地天通以前,人真的能上天?探寻天文历法的源头!

小白篇:如何查宝宝八字和五行

十分钟帮你了解,超简单超详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今天小编在这儿分享给大家。满满的干货,请多多分享!

一、记住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现在的医院都会提供出生时间。八字指的就是年月日时,换算成八字就是各2个,前6个字也就是年月日,可通过万年历或者手机日历查询。具体查询方法:打开手机日历,选择孩子对应的出生时间,下面会有个农历XX年XX月XX日。上面的XX加起来总共6个字,也就是所谓的6字。

二、然后查询最后2个字,也就是时,YY点YY分,这个根据下图查询最后2个字,加之前的6个字合起来就是宝宝的八字了。 首先把2小时换算成120分。然后在对应的时间段查询 比如23点25对应的就是丙子。

举例:你的宝宝是2023年2月23日23点24分,那么对应的就是农历二月初四,八字对应的就是 :癸卯兔年 甲寅月 壬子日 丙子时,然后去掉年月日时,就是:癸卯 甲寅 壬子 丙子 很简单吧。没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都是为了坑人才把大家忽悠的以为很复杂。

三、五行是在八字的基础之上,五行又分天干和地支。有了8字,就可以算孩子的五行了。这个就更简单了,大家可以根据我写好的图片,按图索骥即可。 用上面的八字例子,癸卯、 甲寅、 壬子 、丙子 这8个字里一三五七就是天干,二四六八就是地支。

传统的都是以孩子的日干为五行的本命。也就是8字里第五个字对应的五行。也有个别的是以孩子的时干,也就是第7个字对应的五行为本命神。这个大部分都是日干为本命五行。比如上面的举例,这个孩子就是火命。

不同版本的黄历的宜忌为何不一样?黄历是不是迷信?

  黄历宜忌不一样带来的苦恼

  中国人历来讲究图吉利、喜庆,特别是挑选结婚的吉日,家住上海三林镇李大妈的儿子今年要结婚,为了给儿子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李大妈可是没少费工夫。特意到集市上买了一本《狗年运程》,准备给儿子挑个吉日结婚。

  根据这本黄历的内容,张大娘选定10月2日这天给儿子办婚礼。结果在与女方父母沟通时,对方却称这一天“忌嫁娶”。原来,亲家张大娘也买了一本黄历,在10月2日这一天,明确写着“忌嫁娶”。这可让两位亲家犯了难,到底哪本黄历才是正确的呢?两位亲家坐到一起拿着两本黄历一翻,才发现不一致的地方还真是不少。

  名人也有因为黄历闹误会的事,说相声老师侯耀文入葬之日,是请了专人挑的“安葬”吉日。可是弟子郭德纲那天并没有现面,等到5天之后,挑了个“宜安葬”的吉日,才率德云社众人到恩师陵前祭拜,并说入葬那天其实“忌安葬”。大家看的黄历不同,各执一词说对方不懂挑日子。

  不同版本的黄历是怎么来的,应该信哪个?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最初是用来指导人们如何根据不同的节气、不同的气候特点安排农业生产,后来逐渐衍生发展到日常生活。几千年下来,如同帝王八字(紫微斗数)与民间八字一样,分为宫廷传承和民间流传两脉。

  在宫中为帝王服务的黄历,有专门的天文官“钦天监”观测记录天象并计算和颁布,用于帝王大臣工作生活之参考,因而又称“皇历”。民间流传的黄历,则像八字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各种不同的派别和版本,称为“通书”,又称“通胜”。

  相比较而言,宫廷的版本有观测天象和校正,逻辑严谨,准确度高。而民间的版本非常杂,每个择吉馆都有自己的吉凶宜忌,相互抄袭、谬传滥用者比比皆是,参考度比较有限。至于地摊上所买的书籍,则更是粗制滥造,漏洞百出,不仅毫无参考价值,甚至害人匪浅。

  乾隆四年,钦命庄亲王允禄等官员率钦天监对择吉通书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订,历经三年完稿。乾隆皇帝将书定名为《协纪辨方书》,意为敬天之纪,敬地之方,是目前内容最完备,理论体系完整,价值最高的择吉官方版本。

  紫微黄历站的黄历,以乾隆皇帝御用的《钦定四库全书协纪辨方书》为基础进行编撰,并参考了其他择吉著作。同时,剔除了古书中过时的迷信腐朽内容和宜忌项目,新增了像买车、买房、安装家电等更多符合现代生活的择吉项目,让黄历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黄历是迷信吗?如何用好黄历?

  黄历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人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按自然客观规律办事,得以事半功倍,趋吉避凶。

  但黄历之所以又称为“通书”,因为是大家通用的,即使再精确,也没办法结合到个体的实际情况,因而更多是大众民俗,而非真正的个体参考。

  因而大家在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大事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能够善用黄历锦上添花当然最好,可如果因为害怕忌讳而错失良机,那就得不偿失了。

  总而言之,一本好黄历是人生的重要参考,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把黄历当成行事的唯一准则,那就变成迷信了。对于老祖宗遗留的文化财产,全盘接受是一种迷信,全盘否定也是一种迷信,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去芜存菁,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