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八字型门口(内八字型门口图片大全)
游记:红房子 老房子
岳西县五河镇双河村,曾经是红二十八军革命活动之地。这里几乎所有家庙祠堂都曾是当年红二十八军居住地、记录了革命活动足迹。它们具有双重身份、不同历史价值,既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又是红色革命历史载体,具有红色教育传承、传播价值。
凹上老屋
这里曾经是妙道山阻击战时红二十八军驻扎地旧址,位于茅山、田头、店前三乡镇交界处,靠山一处平地上。历史上这里是田头、前河往来潜山县城的交通要道。老屋建于永乐村内,距今已有三百余年。面朝青山,背依绿水。在水口亭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青山从北上畔新桥威武狮子坐南朝,绿水自东来绕二潭泛泛莲花向西去”。对联生动地刻画了老屋地理环境,读后,立马心生向望之心。
老屋门前,尚完好地保存有两对旗杆夹,分别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据说为安庆市内仅存刻字石旗杆夹。仔细看过,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伪造品,品质低劣,字迹当是腹无诗书者大作。还有巨石一块,上刻“上马石”三字,为屋主人上马专用。这块上马石如果说是古物,于我肯定会有说服力。
外八字形古屋大门正对旗杆夹,相对传说中古屋高大宏伟,建于嘉清年间,距今170多年这一史实,门显得过于窄小,似乎与史实不符。一长排平房,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拆旧屋建出来的土坯房,已经看不到当年原貌了。在网上看到有篇文章借村里老人之口说,古屋乃祖上所传。其祖上兄弟三人当兵打仗,立下大功,有一人当了总兵,受伤后返乡建成这座古屋。一进大门,门头上“学彻玑衡”四个大字却让我对打仗立功建屋的说法百思莫解。“学彻玑衡”指对天文学知识有深入研究,与立军功没有半毛钱关系。
跨进凹上老屋,一个很小天井,两边是拆建的平房。我直接进入第二进,这是保存原貌最完美的全木架构厅堂。迎面高悬的匾额已经发黑,上面雕刻的“秉缜惟和”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我在辞海上没有找到对此词解释,网上询问,给我一条猜测性的回复,应该是离题万里。请教好友扬颂君、本素兄,答曰:秉承缜密谨慎原则处事,心平气和状态为人。我以为这才符合原意,应是正解。与大门匾额可以呼应。
厅堂上有不少精致木雕,做工考究,榫纹细密,古朴典雅。悬挂在厅堂顶棚上一块匾额,右下角已经破损,第一个字已经仅剩上半部三分之一了。经询查,有说是“高厚遗乡”,有说是“淳厚遗乡”。不论怎样,故名思义,均指崇德厚品。同前两匾额吻合。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木雕,应该有年头了。古屋之名,因此名实相符。
最后一进门额上方高悬“仁寿流芳”四个大字,匾头有“赐文林郎知潜山县事蕙江项”,下面有“文极、”“为”等字样。右边角受损严重,已看不清楚。左边字也十分模糊了。该厅堂里放置着他们祖上牌位。其中正中主牌位是这样撰刻的:“皇封天文生嘉文公之神 主”。与“学彻玑衡”相一致。有人说古屋主人是清时皇太子老师,学识渊博,这一说法与此门匾、也与此牌位逻辑关系密切;与门外旗杆夹上的文字也可对应。可以否定因战功受封、武将建祠的传说。
牌位下方有个香炉,看上去很古老。因为天长日久焚烧香纸,已熏得很黑。香炉上中及左右均铸有文字,右为“炉中焚香火”,左为“台上点明灯”,横批:“保一方太平”。中间不知是字还是符号。
也有传说这个祠乃祖上在康熙朝钦天监任职的蒋嘉文 , 或其后裔所建。从四块匾额及蒋氏牌位撰刻文字看,此传说甚为有理。古屋里真正古物不多,匾额上文字欠规范,或有嫁接嫌疑。蒋氏祖上有功名为真,此处祠所建者究竟有什么功名、政绩或军功,存疑。
原祠堂建筑年代距今应有两三百年之久,今天所看到的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拆建过的房屋,连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遗迹也找不到。但根基尚存,古砖石存留不少,如果抓紧时间抢救,修旧如旧还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和我一起来品鉴古宅的几位朋友,也对祠堂遭受的破坏,唏嘘不已。
王二房屋
又一处红二十八军居住过的地方。王氏二房享堂近年整修过,留下情况简介,方知是在明洪武年间,即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由江西鄱阳迁来。始居于妙道山紫柳园畔。雍正年间,王氏二房方在此地建享堂,存留至今。
王氏二房享堂有一特点:大门不大,侧门不小,分开于东西两端。正门处,一半月形水塘将王氏二房享堂正面大部包住。这一特色有利于隐蔽、保密,红军如果悄悄进驻,得百姓之助,即使有来了,也不易发现。更何况古屋依山而建,进退自如,当年红军在此活动,当是最理想的立足之地。今天看到它有违常情之建筑,勾起我浓厚兴趣。
为防火,为浣洗,每处老屋门前均修建了水塘,塘里还放养鲢鳙鲫鲤等家鱼,春节前,家家户户分上三两条,增加年味,丰富年夜饭。但从来没见水塘堵住大门,内里肯定有原因。相询之后,乃知为当年建屋时,风水师的指点。王氏房享堂地理上是一处风水宝地,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后面来龙绵远,案前青山深长。只是房屋正中面对一山名秧包,火之源,故大门改到西头边角,侧门开在东头之角。
一进大门,迎面房屋倒塌了。这次去,看到有几个人正清基,准备恢复。后幢安置王氏二房祖宗牌位的厅堂,也是近年来重新整修的,整修中置换上的木柱、木门,没做任何修旧处理,与老屋灰黑色形成强烈反差;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
老屋原建筑,所用青砖十分精致,块头大。使用时,有横砌、竖砌、侧砌,使墙面变得生动起来。也使这里墙壁更坚固,抗震效果显著。自忖,抗六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是有的。同行有个好兄弟,外婆家共此祠堂,童年就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到这里倍感兴奋。主动与修缮人员沟通,交淡中发现彼此是儿时伙伴,今日相见,回忆起童年往事,感叹光阴如梭,回首已成白发老翁。
蒋 屋
一处坐南朝北、方方正正的老屋。到达这里需要跨过一条小河,一条不知道何年被山洪冲断了石桥的河,从残存的桥墩看,桥有点年头。桥被冲断了,断桥上面的河床上又放置了两个粗大的水泥管。我猜想,没钱修桥,就弄了个过水路面。山洪太厉害,过水路面又被冲毁了,只剩下并排躺在河中央的水泥管和一堆散乱的大石头。车是开不到蒋屋了,人可以蹦蹦跳跳地跨过这条平时温柔甜静的潺潺小溪、山洪暴发时尤如狮虎猛兽般小河。
河边有棵大枫树,平平常常的三叶枫,几十年间面河而立,见证过这河说变就变的柔媚和凶狠。枫树的后有道清澈的水渠,默默地为下面田垅奉献着她的甘甜。渠边有条石板小路,通向山顶,据说这条路是当年居住在蒋屋的人与外联系的纽带,也是当年红二十八军活动的记录员和交通线。从石板上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青苔,可以读出这条路悠久的历史故事。
蒋屋左下角有三棵粗大、苍老的柏树,看上去应有百年左右的高龄了。它一定见证了当年的红二十八军在这里的革命活动事迹,我甚至猜测它就是红二十八军留在今天让我们阅读的一部红色革命史书。
老屋很大,估计长宽均有三十米左右。正面有两个大门,一主一侧。砖木结构、青砖上顶,两层木楼。原住户均迁出,房子已重新整修。虽然说没有完全做到修旧如旧,应该说这里的修缮像模像样。比起前两处老屋,保护工作已经做得很好。
我将一处侧门推开了一条缝,屋内空空荡荡。既然是古遗址保护,如果什么时候能将这里布置为展馆,供人参观、凭吊红军的历史事迹就好了。儿时在这里生活过的老友,愣愣地看着这里的田地山水,也不知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慨!
蒋屋边有棵古树,爬满了青藤,单从叶片看,已很难区分哪些是古树、哪些是青藤的。时间将历史蒙上了一层厚厚面纱,我真的好想读出红军当年的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