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芷(李静芷 聘)

万物皆甜 2023-09-24 03:14:22 网友分享

本文5319字,建议阅读14分钟

本文介绍清华特奖获得者矣晓沅和母亲直面苦难的不屈人生。

6岁时,因一场高烧患上“不死的癌症”,从此再也无法摆脱病魔的缠绕;11岁时,曾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历经艰辛从ICU救回后,双腿却失去了自由;21岁时,刻苦奋进,以云南省第16名的成绩考入清华计算机系;23岁时,获得清华学子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如今,他已是计算机系2019级博士生……

矣晓沅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但也充满了奇迹。20多年来,在他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人默默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帮助他把生命中那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如果奇迹有名字,那她一定叫“母亲”。

矣晓沅的母亲——郭琼芬


“沅有芷兮澧有兰”

“沅有芷兮澧有兰”,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屈原笔下沅澧两岸的芳草,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品德高洁的人。矣晓沅的名字就撷取于此,父母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期盼,希望他能如沅芷澧兰一般高洁、顽强。

幼时的晓沅跟很多小伙伴一样,都是虎头虎脑、活泼开朗的孩子。然而,在他6岁那年,厄运不幸降临在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中。一场持续不退的高烧让当地很多医生束手无策,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辗转各地求医问诊,最终,他被确诊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医学界称其为“不死的癌症”。从那年起,晓沅就开始饱受病魔的缠绕,身体一天也不曾轻松过。

然而,不幸却还在加重。11岁时,正在读四年级的晓沅突发水痘,由于常年使用激素治疗,他的身体免疫力非常低,又并发了重症肺炎,出现了心衰、呼吸衰竭等症状,当时的主治医生甚至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

父母悲痛难抑,尤其作为母亲的郭琼芬当时才刚刚生下晓沅的妹妹,尚未出月,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让她一度非常虚弱。但是她明白:就算情况再糟糕,自己也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她是孩子的屏障和靠山。眼前的重症监护室是那么冰凉,儿子躺在里面一定非常害怕……作为母亲,她万不能退后一步。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这个词就像守护神,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会被唤醒,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
日日夜夜的呼唤期盼,日日夜夜的魂牵梦萦,郭琼芬和丈夫用心血浇灌着儿子活下去的可能。终于,奇迹出现了!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后,晓沅终于脱离了危险,保住了生命。

出院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儿子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股骨头坏死,双腿萎缩,力量孱弱……像普通人可以轻松做到的走路、跳跃这些肢体动作,对于晓沅而言,却比登天还难。这一次,命运无情地夺走了晓沅自由行走的能力——他们的世界,又一次陷入了黑暗的深渊之中。

矣晓沅


身体受困,举步维艰,郭琼芬和丈夫只好为儿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最初一段时间,晓沅也非常苦恼,几乎一蹶不振。看着一天比一天沉默寡言的儿子,她心痛不已,“有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打游戏,拒绝与外界交流,我们很担心。直到后来他的一些同学们来家里看望他,经常给他带书,给他描绘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他的心境才终于慢慢打开了。”

后来,在父母与同学们的鼓励下,晓沅慢慢发生了改变。白天父母去上班,他就在家里自学教材、研读文学名著,还自己尝试创作小说。等到晚上父母下班,全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讨论今天的收获、心得。

在那段自我探索的时光里,矣晓沅思考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不能被生活吞噬,永葆对未来的信念”,他不屈不挠地抗争着命运,同时从读书、从学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的精神世界。

虽然休学了2年,但是儿子的成绩却没太落下,后来的考试名次还慢慢在提升。提到这一点,母亲郭琼芬很欣慰,“学习上几乎没有为晓沅操过心,他很有悟性,而且从小就有时间观念,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像别的小朋友打游戏、看动画可能会有些沉迷,但是晓沅从小就有一种自制力,玩了半小时就会去学习。”

2012年高考结束后,全家都有些提心吊胆,“当时晓沅考试完有些沮丧,说自己数学发挥得不太好。碰巧我们查成绩也没查到,于是就非常担心,后来才了解到全省前50名的成绩是被屏蔽的。”

云南省第16名,玉溪市理科榜眼,成绩揭晓的那天,全家都有些激动,几倍于别人的付出终于为他们换取了一个好的结果。那年夏天,郭琼芬推着轮椅上的儿子去参加了几个学校的招生会,然而,本来怀揣希望的他们,再一次被眼前的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尽管成绩优异,但是部分学校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婉拒了晓沅。

正在全家忧心忡忡的时候,清华的招生老师力排众议,亲自找到郭琼芬恳谈,并真诚表示愿意录取晓沅。“能够去清华读书?最开始我们都没想过能有这么好的结果。”郭琼芬至今难以忘记当初这个消息给他们全家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他的不幸,是被命运的残酷选中;而幸运的则是,他也被清华的包容选中。当正式的入学通知书如约邮寄到家中,晓沅亲自打开的那一瞬间,全家人热泪盈眶,曾经以为的“不可能”,再一次变成了“可能”。

矣晓沅考入清华,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清华选择了矣晓沅,是因为她的“厚德载物”——这,也许正是清华校训及精神最好的写照之一。

清华园里的“轮椅少年”

考虑到各个专业对身体的需求负荷,矣晓沅最终选择了入读计算机系。同时,郭琼芬也在老家提前办理了退休,陪同儿子来到了清华园,以照顾他的日常饮食起居。

“晓沅刚来系里时,压力是很大的,班里有很多竞赛金牌进来的同学,计算机编程对于他们而言是很熟悉的技能了,而晓沅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的,他唯有努力追赶,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

学校的领导和系里的老师在生活、学业等方面都积极给予晓沅支持和帮助。“大一时班主任李洪波老师每次考试前都会打电话过来鼓励晓沅,怕他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会给他树立信心。平时上课的时候,去四教、五教,没有电梯,同学们都会主动帮助我们。我特别记得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我送晓沅去教室的路上,积雪很深很滑,电动轮椅在雪坡上不去,他的同学们看到了就直接把晓沅抱到了教室,那是一段很远很远的上坡路,当时非常感动……”

“前几年晓沅做手术的时候,校友朱红还帮忙联系到了北京301医院的骨科专家王岩主任进行了会诊和手术。医生说要输血,辅导员张天扬还亲自为晓沅献血,几个同学也争先跟医生说让他们来献血。还有手术的前一天,校党委书记陈旭老师还亲自来了医院探望并鼓励晓沅。每一件事,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陈旭书记(左一)探望矣晓沅,(右一)王岩主任

朱红(左一)及丈夫汪天润(精仪系校友)探望晓沅


7年来,在计算机系的大家庭里,晓沅度过了非常充实的本硕时光。学海无涯,跬步千里,他一边汲取着知识,一边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在人生的赛道上拼搏前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大二时,矣晓沅担任中国远征军考察支队队长去云南腾冲探寻中国远征军的战斗遗址。从偏远小镇的抗战博物馆,到怒江之畔的松山战场,在云南境内的六天里,他们行进了1500公里。轮椅走不了的砂石路,母亲扶着他一点点挪动;登松山时,面对崎岖的木质栈道,队友们和当地的农民朋友接力把他抱到了松山之上。从前期筹备到实践采访再到后期总结,作为一名队长,每一步他都认真走完。

赴云南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2013年的计算机系学生节筹备节目,矣晓沅还担任班级舞台剧的编剧和导演,期间制作道具,四改剧本到深夜,五次审核,和演员们一周一次的排练,他从未缺席。最后演出成功举办,看着大家的认可和笑容,晓沅从内心觉得十分快乐。

他还加入了喜爱的辩论队,代表计算机系参加“清锋明辩”的比赛。赛场上,他滑动着轮椅,妙语连珠,舌战群儒,与不同高校及院系的辩手们一较高下。“无法在运动场上奔跑,但我可以在自己语言与思维的疆场上驰骋,为学校、为计算机系争得荣誉。”矣晓沅如是说道。

矣晓沅与辩论队的伙伴们在一起


大四时,晓沅拿到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子的最高荣誉,每年分别只授予10位本科生和10位研究生。当年的颁奖典礼上,校长邱勇亲自弯下腰来,将证书颁发给这位“轮椅上的少年”,并为他自强不息的精神点赞,那一刻,整个会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典礼上,校长邱勇为矣晓沅颁奖


“九歌”系统,寻找“诗和远方”

“九歌”是一个计算机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系统,诞生于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带领和指导。系统内录入了从唐朝到清朝数千名诗人的30多万首诗,包括集句、绝句和藏头诗,构建出古诗用词的联想网络,从而实现了自动作诗的功能。

孙茂松教授与矣晓沅,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与教育展上


初高中时期,矣晓沅就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2016年研一时,矣晓沅和杨成、陈慧敏、梁健楠等同学正式投入到对“九歌”系统的开发研究中,也算一偿夙愿。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九歌”团队的核心成员。

研发的关键阶段,正逢晓沅刚刚做完手术处于恢复期,郭琼芬每天陪伴着儿子,能够明显感受到他的吃力与艰辛。“每周的研讨会有时会长达4个多小时,会议结束后,晓沅的手指和腿部就会有些僵硬,我就赶快为他按摩恢复一下。团队的老师和同学都会贴心帮助我们,但是晓沅不想耽误项目的整体进度,所以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除了医生要求的康复训练,还有吃饭、睡觉,其余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埋头做科研。”

去年,晓沅登上了央视知名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舞台,并用“九歌”系统现场做了一首藏头诗送给了董卿和节目组。“朗诵新诗信步穷,读书源自有真功。者般本是平生事,妙里何须造化工。”这首藏头诗,藏的是“朗读者妙”。科技为古诗词带来新生,古诗词赋予科技蕴味,两者结合的美妙力量,让现场的观众们啧啧称赞。

《朗读者》节目现场


之后,各种媒体报道纷至沓来,这虽为晓沅及其团队带来了更多的名誉与宣传,但也带来了很多困扰。母亲郭琼芬表示,“对于晓沅而言,其实我不希望媒体刻意把他塑造成一个典型或标杆。晓沅自己非常刻苦用功,我只希望他的努力能够得到客观合理的评价。史宗恺老师曾经也特别提到过,要尽量保护晓沅,不要让各种宣传过多地打扰他。所以外界对于晓沅的很多采访和节目录制的邀请,我们都是尽量推掉,以便他能全身心集中在科研和身体康复上。”

“九歌”的存在意义,就是以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用计算机科学的力量助力诗情,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贡献一份力量。它的成功面世及其观众对它的反馈建议,都让矣晓沅和团队对于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并不断优化和改进“九歌”系统。

“九歌”团队,在比利时学术交流会议上

谁说计算机就一定是枯燥无趣的、不人文的?找寻“诗意与远方”,晓沅及所在的“九歌”团队,步履从未停歇。

岁月啊岁月,请你善待她

这些年来,伴随着媒体对晓沅事迹的报道,大家给他的头上戴了很多光环,以致于默默陪在他身边的母亲也被别人称为“名人的妈妈”。其实,除了“矣晓沅母亲”这个角色,郭琼芬还是一个拥有自己成就的、独立自主的女性,这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

在玉溪当地,郭琼芬曾是玉溪卫校受人尊敬的教师,获得过“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优秀任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当年,为了晓沅在清华能够有人照顾,她才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陪伴儿子来到了北京。

在清华生活的7年时光,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基本都围绕着儿子。每次上课时,她都提前护送晓沅到教室,看着儿子落座后,就去隔壁的空教室里等候,拿出一本喜欢的书阅读。她对我们说道,“清华的教室很多,条件很好,这些年我也蹭了很多老师的课,收获颇丰。”而在晓沅下课时,她会提前计算好时间去接他,把他安置好,把饭菜做好,然后在一起吃饭。日复一日的坚持,风雨不改。

本科毕业时,晓沅与母亲在新清华学堂前

今年,晓沅成为了计算机系新一级的博士生,从当初的不适应到如今对环境的熟悉,郭琼芬觉得日子在一天一天变得更好。“来清华后,我的心情开朗了很多,还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参加了徐林旗老师主办的《清华园里读经典》系列活动,研读了《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从中感悟到很多人生真谛。”

每逢寒暑假时,郭琼芬就会带着晓沅回到老家玉溪市,那里有他们的家,有丈夫,有晓沅正在读高中的妹妹。由于长时期的分离,女儿从小就缺少妈妈的陪伴与关爱,郭琼芬总觉得对这个孩子怀有歉意……

“所以现在我们都盼望着,晓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我们能够全家团聚,一起去周游世界;我们老家有公益地点,我还想去做义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还想继续学习中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她看着窗外,娓娓地向我们描绘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那如果可以,您现在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呢?”采访的最后,我们这样问道。

“是医生,救死扶伤最神圣。”她答道。

母爱是什么?

我们给不出标准的定义。

牙牙学语时,

他喊出的第一个词语是“妈妈”;

被病魔缠绕时,

呼唤他坚持下去的是“妈妈”;

外出求学时,

陪伴他轮椅的叮咛声来自“妈妈”。

“妈妈”这个词语,既柔软又坚强。

她从来不是什么超人,

但却为他创造了很多奇迹。

岁月啊岁月

未来的日子

请你一定善待她……


采访后记

从小到大,矣晓沅经历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重重艰辛,然而,病痛并未给他留下太多阴霾。相反,我们所认识的矣晓沅,是那么礼貌、阳光、积极向上……

包括母亲郭琼芬,采访交流间,她的眼眸里始终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忆起那些带给他们痛苦的经历,她没有一句怨言,总是徐徐地表达着,仿佛早已经把生活中的苦,转化成了坚强的甜。温柔如斯,坚毅如斯,让人无比动容……


图片:郭琼芬提供

采访:李静/张

— 完 —

关注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THU数据派”及姊妹号“数据派THU”获取更多讲座福利及优质内容。

革命无罪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革命无罪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革命无罪最新章节TXT----- 第一章欺骗与胁迫1959年初夏的一个周日,新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小镇,在镇上小学校园内由教室改成的住房里,女教师李静芷正在做午亏并饭,她不时的看看校门口,等着丈夫方辉放的归来。李静芷今年35岁,或许天生丽质,有两个女儿的她身材保持的很好,再加上大学时期校花的容貌,迷到了整个小镇上的人。丈夫方辉放在县城宣传部工作则渗,两人是大学的同学,在省城读书的时候就相互爱慕,可是双方的家庭都不同意,无奈之下,二人私奔到偏僻的小镇,过着幸福而有些艰辛的二人世界。
时已正午,丈夫还没回家,李静芷有些着急,看到女儿方娉、方婷写完作业从隔壁教室出来,就对她们喊道:“小娉,你和妹妹去村口看看你爸爸回来没。”方娉答应了一声,和妹妹朝村口走去。方娉方婷姐妹俩都在小镇上的初中读书,继承了父亲的文销盯迹雅博学与母亲的美丽淑静,在小镇上颇有“才女”之称,经常被村民们拿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两人沿着石子路向村口走去,半路上……

打拐妈妈李静芝找到第30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寻亲的路上她都经历了什么?

一、好人有好报,打拐早陆妈妈李静芝找到了自己孩子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88年,李静芝儿子两岁半丢失后,她走上了寻亲道路,从开始自己寻亲到成为志愿者,在她帮助别人找到29个孩子后,她的孩子也找到了,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二、李静芝寻亲路上经历

寻亲路是坎坷的,为了找到自己孩子,她印制了几十万份寻人启事,四处张贴,她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她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经常吃方便面,目的陆碧顷就是节省每一分钱,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找孩子上。

李静芝把三十个孩子信息都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组建了一个叫"寻子联盟"的组织 ,这些丢失孩子家长一起制定计划,一起寻亲,他们在这条路上辛苦跋涉着,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自己孩子。

她找孩子经历被很多人熟知,人们都称她为“西安打拐妈妈”,后来她成为电视台常客,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她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照片,他的儿子在节目中看到了她,在记忆深处有着母亲样子,后来经过警方调查母子相认。

寻亲道路是坎坷的,是艰苦的,但是李静芝每找到一个孩子,她内心就多了一份高兴,看到29个孩子回到母亲身边,她再苦再累都值了。

三、关于拐卖儿童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拐卖儿童将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刑期,并处罚金。

四、为这位“打拐妈妈”点慧升赞

李静芝一个平凡妇女,坚强、执着在寻亲道路上奔波着,她为二十九个家庭找到了孩子,这种大爱让人感动。这是人间最伟大母爱,让山河为之感动,为之动容。

在她找到第30个孩子是自己儿子,这是她做善事结果,为这份执着而动情而感动!

希望更多父母能够寻到自己亲生骨肉,祝好人李静芝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