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经典语录)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最热的时候就是三伏天的时候,如果在三伏天的时候注意养生,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着极大的好处,那么关于三伏天里面的养生知识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1、多吃新鲜干净的蔬果
天气炎热会让很多人都上火情绪烦躁,所以去火也很重要,多吃一些新鲜的些凉性的水果,可以帮你去火,还有牛奶,清热解毒也非常的好,再一个就是很多人炎热的天气容易缺水,而新鲜的蔬果里面水分都很高,而且口味甘甜,食用很清爽,还有多种的营养物质,纤维素和糖分,有效地补充人体的所需,有很大的好处。
2、少食用生冷的食物
由于天气热,人们喜欢吃一些凉的东西帮助降温,但是这些食物虽然让你一时痛快了,却很容易导致肠胃受凉,腹泻等症状,所以要注意少吃凉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肠胃本身就不好的人在三伏天想要养好身体就更应该多食用一些温补的东西,比如常喝一点养身粥,就可以很好的护理肠胃。
3、身体祛湿
三伏天不仅闷热而且湿气重,人体特别容易被湿邪侵袭。要想祛除体内的湿气,可以按足三里穴,睡前用40℃温水泡脚,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另外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绿豆属寒性食物,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绿豆汤。
4、多补水
补水是三伏天养生的重中之重。冬为阴,夏为阳,夏季阳盛阴衰,三伏天身体一动就要出汗,体内水分很容易流失,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5、适度运动
夏季锻炼更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些减肥的人认为可以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减肥的效果。但专家提醒,夏季不能总是贪凉待在空调房,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增加汗液的排出,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6、晚睡早起午觉补
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要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调整作息,可以晚睡但是不要超过11点入睡。中医认为“春生夏长”,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经常睡懒觉,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时间以30到60分钟为宜,超过这个时间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思是:描述勤奋努力的人在一年中最冷最热的岩局拍时候仍然在锻炼。
1、短语出处
出自《燕王剑侠》,是一个谚语。单田芳《燕王剑侠》二八回:“他一生酷爱武术,坚持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注意饮食和休息,为此,他的寿禄很高。”
2、短语解析
三九: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一般出现在冬至到大寒,在一年之中是最冷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中国俗语,在剧中指唱戏人非常吃苦耐劳,在极冷或极热时粗羡都在锻炼,从未停止。不少喜欢运动的人将其奉为圭臬,但是需注意在冬季防寒保暖在夏季防止中暑。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注意事项:
一、夏练三伏注意事项
1、时间莫过早,研究表明,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最不易扩散,此时是污染的高峰期;
2、强度要控制,“夏练”运腊桥动量的大小要取决于老人的适应能力;
3、补水需适量,夏季要及时的补水,但补水也不能盲目;
4、练后有忌讳,在锻炼后也要做到二不,才不会造成对身体的危害。
二、冬练三九注意事项
1、防寒保暖,三九天练武无论室内外均要注意防寒保暖。为了预防冻伤可在暴露部位涂敷防冻膏;
2、保持空气新鲜,三九天的练功场地要注意选择空气新鲜、流通、避风、向阳的地方进行;
3、加衣物,三九天练功者的衣服穿多少为宜,要根据天气寒冷的程度、个人抗寒能力和自己选练功法的运动量来决定;
4、动作程度渐进,三九天天寒地冻,在做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起伏转折、窜蹦跳跃和跌扑翻腾等动作时,要注意防止摔伤、震伤皮肉、筋骨、脏器。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铁棒磨成针,只要功夫深;冰冻三尺,非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冬练虚粗三九,夏练三伏;铁棒磨成针,只空野要功夫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斗誉喊功夫纯熟。为什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思是:指练习武功,贵在坚持,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自古以来,老祖宗就教育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因为三九和三伏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侯,在数九寒冬与炎炎夏日锻炼,不仅健体,还能增强对寒冷、炎热等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
此外,其中还有一层精神内涵:锻炼人们不惧严寒、不畏酷暑的坚强意志。于是意志坚强的健身达人们谨遵千年古训,无论寒冬、酷暑,都一如既往地坚持锻炼。
扩展资料: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实际上,寒冷的天气简直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得力助手”。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显示,气温降低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性。
1.严寒的冬季,伴随着外界温度下降,人的体温也相应降低,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另外,体温降低导致皮下及周围血管收缩,也会使血压升高。双重作用下引起的血压升高,会直接加重心脏负荷。
2.寒冷刺激还会导致体内肾上差卖腺素及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加,影响神经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系虚唤逗统,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3.机体受寒冷刺激,血管容易痉挛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4.冬天空气干燥,人们普遍饮水量减少,容易体内缺水,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链如高。加之我国素来讲究冬季进补,饮食结构相对多油,会加重血脂异常,易诱发血栓。
5.寒冷的天气中,人们开窗时间较短,室内空气流通不佳,容易感冒,严重者会引发肺部感染,影响肺通气功能,导致心肌缺氧。国外研究表明,流感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6.冬季雾霾天气多发,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体摄氧量也相对减少。而PM2.5进入机体后,会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影响血压,从而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肺部疾病等。
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大暑之间,大约是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达到最高峰的那段时间,就被称为“三伏”。
炎炎伏天,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其原因在于:
1、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人的体温也会相应升高,皮下血管扩张,皮下血流量较平时大幅增加,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心脏负担就会加重。此外,体温升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导致心率加快,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2、气温升高,导致人体出汗较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而出汗增多,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3、夏季,令人不爽的不仅有“烧烤模式”,更有“桑拿模式”。桑拿天气时,空气湿度增加,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导致人体氧摄入不足。
因此,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桑拿天常常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会发生心功能不全,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4、炎热的夏季,大家都离不开空调。殊不知人们在酷暑和凉爽的环境之间频繁切换,骤冷骤热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心血管也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
5、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较其他季节丰富,又因天气炎热,很容易情绪烦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而休息不足也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三九和三伏这样极端的天气,对于我们的心脑血管系统本已是巨大的考验,如果再逆势而为,加强锻炼,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这样真的好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