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牛女2022年运势及运程
中国渔民有多牛?一股海上的神秘“硬核”力量
转自人民日报,作者:王姹
盛夏。北京。
王书茂坐在车里,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风景,心情既紧张又激动。他深深吸了口气,努力让心情平静下来。
这一天,注定是他永生难忘的一天。2021年6月29日,年过六旬的员王书茂,被授予“七一勋章”。
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王书茂。摄 | 新华社谢环驰(2021年6月29日摄)
7月1日,王书茂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受邀登上城楼观礼。“小时候第一次去北京,特别想上城楼看看,如今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载誉归来的王书茂,站在潭门海边接受采访时感慨万千,深沉的双眸有点湿润。
他望着不远处浩瀚无际的南海,那里海天相接,波涛汹涌,牵动着他一生的梦想与承诺……
守好海疆是我们的本分
采访王书茂,正值酷暑三伏。车沿着美丽的乡村公路行进,椰树摇曳之间,很快就到了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港码头。清爽的海风夹带着渔村特有的鱼腥味扑面而来。淳朴的渔民一听到找“老船长茂哥”,都热情地给记者带路。
在一幢小楼的庭院里,记者见到了今年66岁的王书茂。他身材高大,黝黑的皮肤,眼睛炯炯有神,正和妻子在自家院子里整理渔具。他出生在渔村,家里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
渔民对,就像农民对于大地,始终充满希望和敬畏。王书茂18岁起就跟随父亲出海打鱼,一年有8个月在海上度过,皮肤因长期风吹日晒变得黝黑。在这片祖国的蓝色海疆上,老一辈渔民勤劳勇毅的民风民俗、朴素真诚的爱国热情、舍身守护国家利益的感人事迹,王书茂自小就耳濡目染。
王书茂跟着父辈们,学到了很多远洋航海技术。他熟知南海的海况,就像熟知潭门镇上的每条街巷和每户人家一样。哪边的礁盘好避风,多大的礁盘能开进多大的渔船,他心里清清楚楚。谈起王书茂,村里的老人们总是竖起大拇指说:“阿茂脑子好使,能吃苦又有主见,将来能成大事。”
20世纪80年代,王书茂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木船,成了潭门村第一批船主。他因此被许多人称为“老船长”。先富起来的王书茂,没有忘记渔民兄弟们,带着他们一起闯远海,耕海牧渔,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熟悉王书茂的人都知道,这个健硕的男人是个侠肝义胆、敢作敢为的硬汉子。每有渔民遇险,王书茂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人。一天深夜,王书茂已进入梦乡,有人敲门求助:五个渔民在海上断了音讯,生死未卜。王书茂二话不说,组织人员连夜出海搭救。夜幕下的大海危机四伏,但王书茂毫不畏惧,凭借老到的经验,终于找到因故障等待救援的渔船。“我是茂哥,快上船来!”五个渔民最终获救,紧紧拉着王书茂的手喜极而泣。
王书茂性格豪爽大气,乐于助人。他船上有两名船工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难。古道热肠的王书茂,不仅向两名船工传授捕捞技术和致富门路,给予资金扶持,还根据政策帮他们争取政府补贴。还有年过九旬的老人吴宛花,王书茂多年来一直悉心照顾她,帮助解决各种困难,给了她生活上的慰藉。在她的心里,“茂公”就是她的亲人。
在多年行船中,王书茂总是站在最危险的前方,组织渔民抵御台风、开展生产自救,赢得了渔民们的敬佩与尊重。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的渔船上,王书茂(右二)与渔民交流。摄 | 新华社 宋国强(2018年11月14日摄)
南海是我们中国人的海
南海广袤,见证过多少岁月。自古以来,从琼海潭门港出发,驶向西沙群岛,就是一代代潭门渔民在南海的行船路线。王书茂从小跟随父辈闯荡海上,对这条路线十分熟悉,“夜望星空就知道次日天气如何,下一条绳就知道水深几许,撒一把炉灰就知道暗流有无”。
潭门渔民在海上作业,不时会遭到外国渔民船只的侵扰和挑衅。潭门渔民从来没有屈服。桅杆上的一面面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撑。王书茂内心笃定:“我们祖祖辈辈都去南海打鱼,南海是我们中国人的海。”
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成立,王书茂第一批报名,成了一名光荣的南海民兵。海上民兵连积极投身南海维权斗争。他们聚如烈火,散若繁星,无时无刻不在捍卫着祖国海疆的尊严。
1996年某天,正值捕鱼旺季,王书茂带领民兵连民兵坚守某岛礁七天七夜。旺季里休渔7天,对渔民来说意味着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但王书茂没有丝毫犹豫:“守好海疆是我们的本分!”同年,王书茂光荣入党。
2014年5月,我国“981”钻井平台作业受到外方船只的非法强力干扰。王书茂率领民兵连10艘渔船、共200多名民兵骨干,顶风破浪驶过茫茫大海,日夜兼程赶到了事发海域。他不顾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船只挡住外方船只,阻止他们的非法行为。外方船只最终只好撤离。
每次危险过后,王书茂都心有余悸:“我们也是血肉之躯,面对危险哪有不怕的?但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不能退却,不能认输。”
海上民兵连也是南海岛礁建设的重要力量。王书茂投身其中,义不容辞。1997年,王书茂和父亲、儿子一起加入建设施工队伍,“三代同堂搞建设”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他还曾顶着高温、高湿的环境,运送建筑材料和给养物品,不惧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连续工作多个日夜……
王书茂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他常说:“南海是祖国的南大门,你不守,我不守,全国人民睡觉能踏实吗?作为一名员,为国护海是我的使命。”作为潭门海上民兵连的一名带头人,他早已成为民兵们心中的主心骨。
“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民兵连时刻都在。”从1985年到2022年,王书茂当了37年民兵。他从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变成头发苍白的花甲老人。37年来,他积极培养南海维权民间力量,带领潭门渔民和民兵兄弟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员的担当与坚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正是对他的褒奖。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左二)在组织民兵开展训练任务。摄 |新华社 宋国强(2018年12月10日摄)
生意是越做越“时髦”
1999年,中国开始实施南海海域伏季休渔制度。到今年,已是实施休渔制度的第二十四个年头。
潭门水域,烟波浩渺。曾经,这里水美鱼肥,捕鱼人云集于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海洋渔业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紧张,以及国家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部分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新选择。如何带领渔民转型发展,成为老船长王书茂的新使命。
许多渔民学历有限,想在休渔期内转产转业,何其艰难。王书茂知道,每有一艘渔船转产,就要牵涉到船上的众多船员,每个船员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更让他发愁的是,许多渔民兄弟想不通:风里浪里打鱼一辈子,临老了怎么就要转产转业了?看着一脸沮丧的他们,王书茂心里别提有多难受。要知道,这些都是曾与他在海上生死与共的渔民兄弟。
于是,王书茂挨家挨户上门向渔民宣传国家的休渔政策,和大家喝茶聊天。他要让转型发展的观念深入渔民的心里。
休渔期间,潭门港口泊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王书茂顶着烈日,在码头宣传栏张贴伏季休渔相关法规宣传材料,登上停靠在码头的渔船,向渔民发放休渔宣传手册,与渔民促膝谈心。“阿福、林爹,这是国家伏季休渔的政策法规,你们熟悉不?我给你们讲讲。”他耐心向渔民讲解,热心解答渔民咨询的问题。可渔民要留他吃饭时,王书茂一眨眼工夫就不见了踪影。
王书茂想要带动大家“造大船,闯深海”,实现新发展。他知道渔民对此心有顾虑,便带头将自己吨位小、风险高的旧渔船换成一条120吨的钢质渔船,与人共同经营。2014年,王书茂又带头贷款订造大船——一艘350余吨的钢质渔船,成为潭门首批拥有全新大吨位钢质渔船的船东之一。
同时,为了发展休闲渔业,他先行一步进行探索,利用外出开会和学习的机会,四处考察先进地区的富民途径,想方设法帮渔民转产增收,还组织党员和渔民骨干去先进村镇参观。
2017年11月,海南省首个休闲渔业试点项目落地潭门。好政策让许多观望的渔民心动了。王书茂趁热打铁,鼓励潭门渔民以渔船入股等方式,加入公司参与休闲渔业发展,发展特色渔家民宿。政策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终于点燃了渔民的参与热情。一些擅长烹饪的渔民还在民宿开设餐馆,吸引游客吃饭消费。转型成功的渔民少了赶海的辛苦,日子也越过越富足。
和王书茂一起闯过海的符名林,也想和朋友一起投资搞海景民宿。但他心里还是顾虑重重:在这个小镇搞民宿,会有人来住吗?周边的人甚至连“民宿”是啥都搞不清楚。思来想去,他决定先去问问王书茂的意见。
王书茂听了,非常赞成,不仅鼓励他大胆去做,还拍了胸脯,说碰到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这番话让符名林吃下了定心丸。他和朋友到外地学习取经,建造了一座充满渔家风情的特色民宿。经过一番宣传推广,游客日渐增多,不仅收获可观利润,还解决了20多名周边渔民的就业问题。
王书茂鼓励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返乡做生态旅游、土特产销售,依托网络平台销售土特产。姑娘、小伙纷纷“触网”,家里的长辈渔民则负责采集、加工土特产。线上线下联动,土特产销路渐渐扩大,还添了不少回头客。村民们都说,这生意是越做越“时髦”了。
我的心一直在海上
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了潭门。来这里吃海鲜、休闲度假成了一种新时尚。潭门港食客云集,“海鲜一条街”集参观体验、海鲜交易、海鲜加工、餐饮服务于一体,热闹非凡。新兴的渔业旅游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游客们在这里一边品尝海鲜,一边聆听船长们的冒险故事。
一踏入潭门港码头就会发现,这里比周边的圩镇更加繁荣。商业街生意兴隆,精品民宿供不应求,各式海鲜酒楼顾客盈门。这些曾经终日淹没在海腥味里的渔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生活大变样,王书茂的功劳,村民们自有口碑。
潭门海上民兵连三排排长王振福,说起王书茂满脸的信服:“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后来我跟着茂哥一起闯海,生活才慢慢好起来。茂哥一直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这些年,潭门的渔船由小变大,渔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离不开茂哥多年来的带头示范。”年过半百的王振福如今不仅做船长,还在岸上办起了水产养殖场。
潭门渔民陈则波当了20多年的船长,谈起茂哥,也感动不已:“我13岁起就跟着茂哥学开船、潜水、抓鱼。是茂哥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闯海捕捞的全部技能,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不仅对我,他对其他人也这样关心帮助。很多人都是跟着茂哥远洋出海,从贫穷的渔家少年,成长为驾驶大型渔船的船长。”
2021年4月,王书茂出任潭门村党支部书记。依托国家对海洋渔业政策的扶持,他开始谋划建设“海洋牧场”,希望把传统渔业文化也打造成旅游项目。他还筹划在潭门建一个大型补给站,让大吨位的渔船补给更方便、快捷。
如今的王书茂,仍然奋斗在第一线,从不因自己年纪大,把苦活累活都交给年轻人干。他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民兵连,活跃在训练场,活跃在渔船和码头上。他积极推进上岸渔民补贴与就业安置工作,解决渔民后顾之忧。他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大胆引进项目资金,努力打造具有“渔业风情”的美丽新渔村……
随着休渔期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渔港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潭门码头上,渔民们正在为开海做准备:检修机器设备、整理渔具、补充物资……一艘艘船来回穿梭,机器的哒哒声、船工的吆喝声、岸上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码头犹如过年一般的热闹。此情此景,王书茂由衷感慨:大半生的奋斗,图的不就是这样繁荣热闹的渔家光景吗?
王书茂在自家渔船上眺望。摄 |新华社郭程(2021年6月15日摄)
王书茂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渔家小伙,成长为一名阅历丰富的老船长。别人对他的称呼也从“茂哥”变成了“茂公”。可他为祖国守南海的决心却丝毫不动摇。放眼未来,66岁的王书茂言辞中透着无限温情:“耕好祖宗留下的‘责任田’,守好祖国的南大门,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民兵,我责无旁贷。我还要再坚持几年,把海上航行知识、航海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只有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才无愧于员的身份。”
王书茂站在甲板上凭栏远眺,宝蓝色的南海浩瀚深邃。这片广袤的海域如此美丽,阳光照下来的时候,仿佛可以穿透天际、照亮心灵。“我的心一直在海上。”王书茂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扛起了一名基层员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用平凡但绝不乏味的人生,书写了一段海上传奇。
来源: 共青团中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