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马1978年2022年运势及运程(属马1978年2022年运势及运程男)
“四步走”战略踏下最后一步——丁立人勇夺国象男子世界冠军之路
4月30日晚,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冬季花园的玻璃穹顶下,中国棋手丁立人在四盘快棋加赛的最后一盘力克俄罗斯棋手涅波姆尼亚奇,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17位男子世界冠军。这是中国男棋手第一次登顶国象世界之巅,中国国际象棋三十年前提出的“四步走”战略,最后一步就此落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丁立人为中国国象事业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夺冠之路,也是一场一代代中国国象人从山脚接力向顶峰完成的攀登。而国象的成功,更是中国人在各项事业中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
“四步走”战略提出 稳步推进
回望历史,“四步走”战略实际上有两个版本。
1956年,国际象棋和我国传统的围棋、中国象棋一起被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75年,中国加入国际象棋联合会,1978年,中国正式派队参加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
1986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成立。在中国处于萌芽阶段的国际象棋,竞技成绩如有突破,将给棋手带来信心,也无疑将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同年,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在北京集结,开始了攻坚战模式的团队合作,“四步走”战略也在此后应运而生。
彼时中国国象刚刚崭露头角,在亚洲第一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刘适兰的带领下,女子不论个人还是团队已具备相当实力,男子选手虽未达到顶尖水平,也涌现出戚惊萱、叶江川、徐俊、叶荣光等一流高手。根据实际情况,1988年,时任中国国象集训队领导小组组长陈祖德提出中国国象分四步走的具体设想:先夺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再夺女子团体世界冠军,随后男子团体进入世界赛前列,最后夺得男子个人世界好名次。
队伍的组建、目标的明确为中国国象的发展找到了保障条件与前进方向。1991年,谢军创造历史,成为首位加冕世界棋后的中国棋手,这也成为中国女子棋手辉煌征程的开始。此后,诸宸、许昱华、侯逸凡、谭中怡与居文君先后登上“世界棋后”宝座。而随着2022年年底谭中怡与雷挺婕会师女子候选人赛决赛,争夺挑战居文君的资格,中国棋手已提前锁定新一届女子世界冠军头衔。
当年谢军夺冠带动女子高水平棋手不断涌现,男子棋手人才库同样得到充实。1996年,担任中国棋院首任院长的陈祖德进一步明确 “四步走”的战略规划,即先夺取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再夺取女子团体世界冠军,第三步是力争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最终夺取男子个人世界冠军。
新版本的“四步走”战略诞生不久,谢军、诸宸、王频、王蕾便在1998年勇夺奥赛冠军,完成了第二步目标。而历经几代棋手的拼搏,2014年,中国男队夺得奥赛冠军,打破了欧美对男子奥赛长达87年的垄断。至此,“四步走”战略仅剩最后一步。
2014年奥赛的胜利,也是中国男子棋手“绿叶变红花”的一次胜利。当时中国女子个人与队伍已经走上世界巅峰,中国男棋手们长期承担着“男帮女”的重任,幕后英雄有与有荣焉的快乐,或许也有光环之外的寂寥。但凭借自身的努力,他们终于昂首站在了最高领奖台。
徐俊在2010年前主要担任女队教练,此后应中国队总教练叶江川之邀开始担任男队教练。2015年,国象世界男子团体锦标赛举行,中国男队继奥赛夺冠后再度破冰,实现该项赛事冠军“零的突破”。徐俊说,自己的目标是培养好队里的三位“90后”高手。2014年和2015年夺冠,三人均在阵中,他们是余泱漪、韦奕,还有丁立人。
三战候选人赛 天道酬勤
早在2009年,丁立人就在全国锦标赛男子比赛中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冠军。“突破”成为他日后生涯的标签之一,而他的勤奋努力与锲而不舍,又让这一标签显得顺理成章。
2017年,丁立人在男子世界杯个人赛中获得亚军,创造当时中国男子棋手世界个人大赛历史最佳战绩。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个亚军,他拿到了2018世界冠军候选人赛的入场券,将与其他棋手争夺挑战棋王的资格。
首次亮相候选人赛,丁立人交出了1胜13平不败战绩排名第四的成绩单。赛前“隐约期待”进入前三名的他,自我评价目标“完成了一大半”。
经历大赛洗礼,丁立人收获了更多自信。温州“心桥杯”对抗赛,他成为首位突破2800分大关的中国棋手。而在2018年年底的深圳龙岗大师赛上,他慢棋连续不败的盘数达到100盘,期间对手的平均等级分更是超过了2700分。
这一年他既有个人的成就,也有团队的荣光。在2018国象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中国男、女队双双夺冠,首次加冕奥赛“双冠王”。
“持续举办国象联赛,同时给队员们创造走出去的机会,频繁去欧美这样的国象中心地区锻炼。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国内赛事,使我们的队员不断成长。”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总结道,“我觉得就是一个积累,棋手也一直没有懈怠。”
2019年,丁立人再次夺得世界杯亚军,进入2020年候选人赛。但由于疫情原因,这届比赛一度中断,丁立人也未发挥出最佳水平。
疫情也打乱了其他比赛节奏。此后,他错过多个世界冠军赛资格赛,也几乎无缘新一届候选人赛。但这时,世界杯亚军卡尔亚金由于不当言论被禁赛,丁立人凭借等级分递补参加。
疫情仍在继续,丁立人独自一人前往马德里,团队只能远程支持。但他豁达地表示:“至少输了棋大家不用一起难受。”
首轮输给涅波之后,他经历了七连和。但他顶住压力,最后六轮赢下四轮,还包括一次三连胜,最终获得亚军,创造个人与中国棋手的候选人赛最佳成绩。期间,由于涅波倒数第二轮就已夺冠,最后一轮意义已经不大。但当时排名第三的丁立人依然全力以赴,力克原本排名第二的美国棋手中村光,提升了自己的排名。“亚军也是很好的成绩。”他说。
只是当时,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没想到,这个“很好”将要包含的意义。
2022年,当世界各地正庆祝7月20日世界国象日之际,现任世界冠军卡尔森宣布他将不再争取卫冕,这意味着2023年世界冠军赛的双方将是候选人赛的冠军涅波与亚军丁立人。
这是中国男子国象棋手第一次有机会争夺世界冠军:两个人,14盘慢棋,先得7.5分者胜。
加赛放手一搏 终圆梦想
此后数月,丁立人参赛不多。据此次在前方的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国际象棋部主任田红卫介绍,备赛期间,匈牙利名将拉波尔特作为助手在杭州和丁立人训练,韦奕、倪华等人也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建议。
比赛开始,双方首轮以和棋告终;第二轮,涅波亮出獠牙,执黑获胜。第三轮和棋后,丁立人在第四轮取得漂亮的首胜。涅波第五轮再度领先,丁立人再度扳平。上半程最后一轮,涅波获胜,双方在7轮比赛中罕见地有5轮分出胜负。
第八盘、第九盘、第十盘、第11盘……连续四盘和棋,涅波固守1分优势,14轮慢棋所剩无多。第12轮,丁立人制造复杂局面,逼迫涅波犯下致命失误,随后发起总攻,涅波摇头、沉默……丁立人绝处逢生,第三次追平比分。
第13轮,双方和棋。第14轮,90回合与6小时33分创下开赛以来回合数与时长之最……丁立人顽强守和,十几个小时后,比赛就将进入快棋加赛,这是对心理与身体的双重考验。
快棋加赛,双方更加谨慎,焦灼的气氛随着和局次数的增加在房间累积。三战三和,快棋进入最后一盘。
双方在压力下争夺主动权。当棋局又要朝和棋发展时,丁立人毅然挑起战斗。尽管一度耗时过长,但他以精确的行棋赢回时间,反让对手陷入时间恐慌;涅波连续失误,无力回天,丁立人加冕世界棋王!
赛后,丁立人以手掩面,在座位上久久没有起身。4月9日到30日,积攒了22天乃至更长时间的压力,在这一刻静静释放。
三十年的期待终于实现的喜悦,在这一夜尽情挥洒。
当一代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身一项事业时,三十年或许并不算太久。从当年的刘文哲、戚惊萱,到谢军、叶江川、徐俊,再到今天的丁立人、侯逸凡、居文君,一代代国手们从未停止勇攀高峰的步伐。张雄飞、孙连治、林峰、叶江川、田红卫等一批批管理者,以及在青少年教学、网络直播等行业众多默默无闻的国象工作者,更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砌下金字塔的坚实塔基。
之后的历史,会以不同的词句记载2023年4月30日这一天:“登上最后一座高峰”“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当中国人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投入到一项事业中的时候,世界收获了一份惊喜。
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天过后的中国国象,也将开启新的时代,或许将迎接各方挑战,或许将追逐新的目标。但不变的是,一代代砥砺奋进的中国国象人,就如同他们各条战线上的同胞们一样,会继续在这份事业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编辑 陈艳婷
2022最后100天,年底大运起
10.23号就霜降了,
11.7号就立冬了,
12.7号就大雪了,
12.22号就冬至了,
1.5号就小寒了,
1.20就大寒了,
最后,1.21就除夕夜了,
我的意思是:
2022即将结束了,大运开启◇
这一年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也说不清。
时间在走,所有的事情都在慢慢接受。
这一年,失去、获得、释怀、成长;
属于你的永远都在,
不是你的、别争、别爱,
愿所得皆所期,所失亦无碍!
2022只剩100天,留下一句:“年底走大运”现在的你我将逆风散尽、顺水顺风、顺利安康、财富爆满、万事胜意!
中国篮球名人堂终审名单为啥“10变9”?我们梳理了这些细节
12月2日晚,中国篮协宣布,2022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名单全部产生。除了此前公布的15位“特别致敬人物”以及优秀集体——“新中国篮球运动五十杰”,穆铁柱、胡卫东、刘玉栋、王治郅、宋晓波、丛学娣、郑海霞7名运动员和蒋兴权、许利民两名教练员,共同入围首届名人堂。
解读
9人“登堂”,“黄金一代”3人入围
中国篮协10月5日发布消息称,进入2022年中国篮球名人堂“推举名单”的16人,将由中国篮球名人堂“终审委员会”审定,并从中产生10人(包括4位男运动员、3位女运动员和3位教练员)正式入堂。根据《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活动方案》的终审规则,13位终审委员由中国篮球界享有较高威望,长期从事篮球专业工作、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担任。
根据终审规则,每位被举荐人需要至少得到2/3以上委员举荐,最终9人进入终审名单。从评定结果来看,进入推举名单的5位教练蒋兴权、李春江、李秋平、王非、许利民,只有蒋兴权和许利民进入终审名单。与原定的计划相比,总人数由10人变成9人,其中教练员由3人变成两人。
7名运动员入围首届名人堂。 图/中国篮协
4名男运动员中,穆铁柱可以说是中国篮坛最早的球星之一,曾代表中国男篮4次获得亚锦赛冠军,1978年获得亚运会冠军、世锦赛第11名,并在1979年获得全运会冠军。
胡卫东、刘玉栋、王治郅则是“黄金一代”的代表,1996年奥运会,中国男篮首次闯进奥运会8强,3人都是主力球员。此外,3人都曾获得亚锦赛、亚运会冠军,当选过CBA联赛最有价值球员。王治郅、刘玉栋均7次获得CBA联赛冠军。
3名女运动员中,1984年奥运会,中国女篮首次获得季军,宋晓波、丛学娣、郑海霞均是那支女篮的主力球星。尤其是郑海霞,1983年至1998年,先后率领中国女篮参加了4届奥运会、4届世锦赛,总计4次站上世界大赛领奖台。
功勋教练蒋兴权和许利民入围名人堂。 图/中国篮协
两名教练员分别是中国男篮、中国女篮两支国家队的功勋主帅。蒋兴权曾率领中国男篮获得1994年世锦赛第8名,并带队参加了1992年、2000年两届奥运会,1994年获得亚运会冠军,此外5次率队亚锦赛夺冠。
许利民先后执教北京女篮、中国女篮。曾率领北京女篮3次获得WCBA联赛冠军,7次当选联赛最佳教练。2017年至2022年担任中国女篮主帅期间,曾率队获得亚运会冠军、世界杯第6名、奥运会第5名。中国女篮不久前获得2022年女篮世界杯亚军,许利民也对球队的更新换代做出突出贡献。
推举
历经三阶段,598名被举荐人产生9人
中国篮球名人堂是中国篮球运动的历史丰碑和荣誉史册,是对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铭刻、致敬、传承的殿堂。2021年6月,中国篮协成立专项工作筹备组,成员包括数位业内资深专家,开始积极推进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工作。
今年6月20日,中国篮协正式宣布,中国篮球将设立名人堂。6月30日,中国篮协名人堂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篮球名人堂首届入堂规模,审议通过了《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活动方案》《2022年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计划》以及《首届名人堂传播计划》等内容。
首届名人堂以“特别致敬”方式举荐15位中国篮球前辈直接入堂,同时举荐“新中国篮球运动五十杰”为首届入堂集体,此外通过提名、推举、终审三个阶段,举荐10位入堂成员:运动员7人、教练员3人(注:12月2日公布的终审名单为9人,运动员仍为7人,教练员缩减至两人)。
7月18日,首届名人堂举荐活动第一阶段提名工作全面开启。提名委员会以单位团体形式组成,首届总计100席,各提名委员从被举荐人名录(598人)中提名30位。
8月25日,首届名人堂30人提名名单公布,包括12名男运动员、9名女运动员、9名教练员。其中,最为球迷所熟知的“96黄金一代”霸榜,王治郅、巴特尔、巩晓彬、刘玉栋、孙军、李楠、胡卫东7人被提名。
第二阶段的推举工作,由500多位篮球界人士组成推举委员会,推举委员涵盖了现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媒体人等多个篮球领域。10月5日,16人推举名单公布,包括6名男运动员(巴特尔、胡卫东、匡鲁彬、刘玉栋、穆铁柱、王治郅),5名女运动员(丛学娣、李少芬、李昕、宋晓波、郑海霞),5名教练员(蒋兴权、李春江、李秋平、王非、许利民)。
终审为最后一个阶段,终审委员会负责审定当届推举名单,并最终确定入堂名单。12月2日,终审名单经名人堂委员会审议通过,9名入堂成员产生,包括4名男运动员、3名女运动员、两名教练员。
15位特别致敬人物。 图/中国篮协
规模
未来每届5至10人,外籍人士有机会
虽然首届的入堂人物以运动员、教练员为主,但随着每届名人堂举荐活动的举行,名人堂委员会未来也将对方案、流程等细节实时调整,力求全方位呈现中国篮球的历史。
根据《中国篮球名人堂举荐活动方案》,名人堂的举荐范围涵盖6个序列,分别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国篮球先行者、特别贡献人士、优秀集体。考虑到中国篮球的特殊情况,运动员、教练员自然是入堂的主力。此外,名人堂委员会也在平衡其他群体的入堂几率。
裁判员、中国篮球先行者、优秀集体的范围比较好理解,至于何为特别贡献人士?中国篮球名人堂不只是和竞赛有关,只要与中国篮球有关的、助力过中国篮球发展的,无论来自哪个行业或领域,都可以归类为特别贡献人士。
很多人关心外籍人士是否有机会入选中国篮球名人堂,答案是肯定的。据名人堂委员会发言人蒋健介绍,外籍人士暂归类到特别贡献人士序列,比如CBA联赛的优秀外援、国家队的优秀外籍教练,他们也为中国篮球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名人堂委员会都给他们入堂留有充分的出口和机会。
除了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未来每届名人堂的规模将有所缩小,平均每届入堂5至10人。至于入堂人物的具体比例,名人堂委员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包括今年在内,前5年每年一届,之后视具体情况可能调整为两年一届。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军
年轻人脱下长衫也不愿当瓦工…… 装修行业“后继乏人”如何破局
余戈有时会想,自己还能在装修行业干多久。
这位2000年就入行做水电工的装修师傅,现在已是一家建设公司的项目长了。从年初开始,他手上的项目订单就源源不断。如果从订单量和收入涨幅来看,今年可以称得上是装修行业的“大年”。被新冠疫情抑制的装修需求逐步释放,加之传统装修旺季的到来,这个春天,“用工荒”现象在多地出现。
来自家装平台土巴兔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台收到用户装修需求数同比增长173%,用户装修需求项目数同比增长52%。另一家头部装修平台爱空间的数据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以北京举例,该平台在该地区一季度的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
“现在订单多,人手都很紧张,很多时候都需要几个项目之间互相拆借工人。”余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工人的工价也水涨船高,过去每年涨幅基本在3%-5%,今年已经达到10%了。
起初,他也高兴,订单多意味着收入高,但在几个项目之间拆借工人时,他意识到:自己手下的工人愈发不够了,更多时候需要开高价到外面去找零工。而且,遇见的工人大都是熟面孔——这更令他担心。
从业20余年,余戈拥有一只近40人的装修队伍,可大部分工人的年纪在40-50岁之间,很多人在他刚入行时就认识,这些年,“工人年纪渐渐大了,新面孔却越来越少”,他感慨,现在招徒弟一年比一年难,年轻人不愿意做装修。
一“匠”难求已经是装修行业存在多年的难题。一家咨询机构曾在一份涉及建筑业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从业人员平均年龄逐年递增、老龄化趋势明显,使得建筑行业人力不足、人力成本快速提升,继而导致中国家居家装行业人工消耗成本增加。
更精确的统计数字显示,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已十分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0%。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下降;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
一位工长说,现在工地的主力军,基本都是20世纪90年代从农村进城务工的那批人,做了30年,老了。年轻一代不愿意加入,工人青黄不接,就慢慢断层了。
瓦工王红伟记得,30年前自己刚进城那会儿,情况和现在相比大相径庭。每个工地上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工人,水电工、木工、瓦工、油工在钢筋水泥间穿梭,一派热火朝天。
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22年的65.22%。以最近十年的住宅数据看,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达到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十年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十年间增幅达到34.45%。
王红伟当学徒那会儿,一天的收入才三四元。他2009年来到北京,每天的收入涨到了100元左右,“但是赚的钱和消费根本不匹配”。
过去,装修行业,不愁人,愁钱。现在,两者调了个个儿。
45岁的水电工人吴学明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收入就“还可以了”。他2000年左右入的行,刚开始当水电工,一年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元。现在,这个数字涨到了15万元左右。
王红伟的收入更高,在如今的家装市场,他属于最紧缺的那类工人。做了近30年的瓦工,他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砌墙、抹灰、贴砖手艺。
对一些判断手艺高低的标准,他烂熟于心。比如贴砖得横平竖直,垂直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地面的平整度偏差也不能超过两毫米,地缝不能超过0.5毫米,最重要的是空鼓率,“不能有空鼓”,他说,这不仅会影响美观——墙面有空鼓的地方,会造成粉刷层出现裂缝,如同脸上的疤痕,更重要的是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年,看着上了年纪的老工友一个个退出市场,王红伟很感慨,“时代变了”。
“以前遍地是瓦工。”他说,自己当年选择做瓦工就是因为相比其他工种,瓦工最能接到活儿,“因为家家装修都需要”,那会儿装修,木工、水电工的活儿都比较少。没想到,几十年过去,瓦工却成了“珍稀工种”。
“做瓦工出活慢、出师慢,年轻人熬不住。”王红伟说,瓦工干的是体力活儿,但也是“巧活儿”,比如地砖之间的接缝需要填嵌得宽窄均匀、花纹搭配要协调……他曾当了两年学徒才真正出师,“就跟着师傅边学边干,琢磨师傅的手艺”。即使到了现在,他也一直在学,因为装修的工艺也在与时俱进。
王红伟刚做瓦工时,装修只要砌墙抹灰,他形容上工就是“沙子水泥往上抹”,后来要在厨房、卫生间、阳台贴地砖,工艺复杂了些,“现在家家要瓷砖上墙,瓷砖尺寸也大了不少”,铺贴的工艺越来越复杂,拼花、直角等工艺要求非常高。他常常干完一天活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得靠人扶着,弯着腰,慢慢往上挪”。
业内都知道,“十个瓦工里九个有腰椎间盘突出”,工人黄金期短,对手艺要求又高,所以年轻人就更少了。
吴学明也能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工人们自己都觉得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施工环境差,“一天要吃不少灰”;几乎没有上升空间,“完全靠做苦力,做得好一些的自己开公司当包工头,也就这样了”;出门坐公交车也被人嫌弃,“年轻人都要面子,谁还愿意干这一行?”
他感慨,做这一行泪点太多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研究员邓希泉是一名专门研究青年问题的70后。据他观察,这些年,像装修业这样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确实在不断减弱,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一些新兴职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说,任何行业想要发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入,靠年轻人去传承、创新。
邓希泉记得,自己那代人参加工作的时候,社会能提供的非体力劳动岗位比较少,很多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不过也正是因为年轻血液的不断进入,使传统行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工具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革新,劳动生产率也极大提高了。
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大国工匠”。
“我们国家产业的后劲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进去之后进行传承和创新。”邓希泉说,这些工匠们的职业获得感和荣誉感是很强的,有了这样的获得感才能不断吸引年轻人加入。
他注意到此前社交媒体上热议的“孔乙己长衫”相关话题,“很多青年其实早就脱去了长衫”,他说,他们正在用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技能去赋能传统行业。
这位学者建议,装修行业想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可以想办法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让工人能在下班后以干净整洁的面貌出现在公共场合;完善职称评价体系,让工人们有充足的晋升空间;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更加公平、平等的就业观。
“装修工人也是在创造美、创造幸福,我们要去感谢他们。要提高他们的职业声望。”他说。
爱空间一位从事家装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说,事实上,现在很多装修公司、平台公司都在为提高装修工人的收入、职业声望努力,也确实取得了很多进步,但这还不够。
他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的装修工人也能像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一样,下班后脱掉工服,就去休闲、社交,“不再是弱势群体,成为有尊严、有技术、有归属感的产业技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