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为水(坎为水卦详解感情)

倚势凌人 2023-06-20 12:35:43 网友整理

春秋古易:清华简《筮法》为何“以坎为火,离、艮为水”

清华简《筮法》一个显著特点,没有卦爻辞,直接用阴阳之理和互卦解读,换句话说,战国春秋时期不用爻解读八卦的。

清华简八卦图

清华简八卦图与《周易》中的后天八卦图相比,只是颠倒了坎、离两卦的位置。

劳即坎卦,罗即离卦,简文解释:“奚故谓之劳?司树,是故谓之劳”、“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罗。”这与《说卦》以“坎为水、离为火”,正好相反。

以往易学家认为在《说卦》所述的后天八卦图中,八卦之次序是按五行相生之次排列的,土(坤)→金(兑、乾)→水(坎)→木(震、巽)→火(离),在这个相生序列中,艮(土)的位置不好解释。尚秉和先生认为:“兑、乾金生坎水,水润艮土,而生震、巽之木”,虽能自圆其说,但终觉牵强。

有专家这样解释:

在第十一节中有如下一个占例:

六一一 一六六

一一六 六一六 金木相见在上,阴。水火相见在下,风。

简文说“金木相见”在上,是指上面两个卦巽(木)、兑(金);说“水火相见在下”,是指下面两个卦坎(火)、艮(水)。也就是说,在《筮法》的理论体系里,不仅离为水,而且艮也为水。如再结合《说卦》的理论,则可发现《筮法》之“卦位图”比后天八卦图更加符合五行相生之序,即是:土(坤)→金(兑、乾)→水(离、艮)→木(震、巽)→火(坎)。

以上解释各依其理,但似觉不妥。 为什么竹简以坎为火,以离为水。实际上是制图方位问题。因为清华简的八卦图是对自然现象直观描述。面南背北仰望天空,太阳运行在北部天空时,北半球正值春夏,坎代表北方天空的夏天,万物丰盛于夏,故坎为“劳”,为“树”,万物茂盛故曰“树”。夏天之火盛于北方,故坎为“火”。当太阳回归南方时,当“离”之时,北半球为冬,故离为“罗”、万物“藏”于冬,为水。

当古人把这一观察结果,以北为上,南为下的方式,自上而下画在平面上。就是上图中,坎为北,为夏,为火,在上。离为南,为冬,为水。

东西各三卦是自上而下排列,表示由南向北,而坎离两卦是自上而下,先北后南。这样的制图整体是矛盾的,所以被后人修改后,成了后天八卦图,顺时针的排列。相应的,坎变成了水,离变成了火。

《春秋古法读《易经》、《春秋古法读焦氏易林》两书,由著名出版社投资,今年下半年出版。

春秋古易:清华简《筮法》为何“以坎为火,离、艮为水”

清华简《筮法》一个显著特点,没有卦爻辞,直接用阴阳之理和互卦解读,换句话说,战国春秋时期不用爻解读八卦的。

清华简八卦图

清华简八卦图与《周易》中的后天八卦图相比,只是颠倒了坎、离两卦的位置。

劳即坎卦,罗即离卦,简文解释:“奚故谓之劳?司树,是故谓之劳”、“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罗。”这与《说卦》以“坎为水、离为火”,正好相反。

以往易学家认为在《说卦》所述的后天八卦图中,八卦之次序是按五行相生之次排列的,土(坤)→金(兑、乾)→水(坎)→木(震、巽)→火(离),在这个相生序列中,艮(土)的位置不好解释。尚秉和先生认为:“兑、乾金生坎水,水润艮土,而生震、巽之木”,虽能自圆其说,但终觉牵强。

有专家这样解释:

在第十一节中有如下一个占例:

六一一 一六六

一一六 六一六 金木相见在上,阴。水火相见在下,风。

简文说“金木相见”在上,是指上面两个卦巽(木)、兑(金);说“水火相见在下”,是指下面两个卦坎(火)、艮(水)。也就是说,在《筮法》的理论体系里,不仅离为水,而且艮也为水。如再结合《说卦》的理论,则可发现《筮法》之“卦位图”比后天八卦图更加符合五行相生之序,即是:土(坤)→金(兑、乾)→水(离、艮)→木(震、巽)→火(坎)。

以上解释各依其理,但似觉不妥。 为什么竹简以坎为火,以离为水。实际上是制图方位问题。因为清华简的八卦图是对自然现象直观描述。面南背北仰望天空,太阳运行在北部天空时,北半球正值春夏,坎代表北方天空的夏天,万物丰盛于夏,故坎为“劳”,为“树”,万物茂盛故曰“树”。夏天之火盛于北方,故坎为“火”。当太阳回归南方时,当“离”之时,北半球为冬,故离为“罗”、万物“藏”于冬,为水。

当古人把这一观察结果,以北为上,南为下的方式,自上而下画在平面上。就是上图中,坎为北,为夏,为火,在上。离为南,为冬,为水。

东西各三卦是自上而下排列,表示由南向北,而坎离两卦是自上而下,先北后南。这样的制图整体是矛盾的,所以被后人修改后,成了后天八卦图,顺时针的排列。相应的,坎变成了水,离变成了火。

《春秋古法读《易经》、《春秋古法读焦氏易林》两书,由著名出版社投资,今年下半年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