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月16(农历2月16日阳历是几月几日)

趾高气扬 2023-07-17 05:10:19 网友整理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江海交汇 奋楫扬帆——长三角一体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江海交汇 奋楫扬帆——长三角一体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华社记者走进城市乡村、工厂码头,听、看实情,深入了解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5月11日起,新华社开设“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栏目,充分报道基层一线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亮点成就,呈现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的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总书记指出,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贯彻落实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近年来抓好重点工作,凝聚强大合力,一幅高质量的发展图景正徐徐铺开。

“流动的长三角”: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从外滩到西湖、从黄山到秦淮河畔,长三角区域各大景点游人如织,民众出行热情高涨。人流、车流、物流高峰交织叠加,“流动的长三角”再现。

5月7日,市民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城中心广场观看街头艺术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今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长三角经济承压前行,不仅“底盘”稳固,且亮点纷呈,彰显了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底气。

一季度,沪苏浙皖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逼近7万亿元大关,GDP增速均保持稳定增长,呈现出经济持续复苏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五五购物节”正式启动。

青吴嘉地域相邻、人文相亲,拥有西塘、同里、朱家角等一批意蕴悠长的江南水乡古镇。“‘五五购物节’期间,我们将发放总额超1000万元的各类消费券,力争5月份吸引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嘉善商务局招商服务中心主任钱家承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消费恢复向好的同时,有效投资对我国经济回升发挥关键性作用。

在江苏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新材料产业园内,记者看到,工程车辆川流不息、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个新兴厂区已初具规模。

一季度,江苏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280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44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1.4%;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高基数上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高于投资整体增速10.4、13.6个百分点。

除了扩大内需加力提效,新动能加速蓄势正在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是全国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之一,拥有可同时停放3万辆汽车的专用堆场。“最繁忙的时候,一下子会来一两百台运输车,近两千辆的出口汽车扎堆。即使这么大的堆场,也有些招架不住。”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舸对记者说,去年从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出口的汽车超过100万辆,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在位于上海外高桥的海通国际汽车码头,一批上汽集团乘用车停在码头上等待装运,发往澳大利亚(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外贸重镇。今年全国各地一季度外贸数据显示,长三角共有上海、苏州、宁波、杭州、金华、无锡、南京等7座城市挺进全国外贸“20强”榜单。

其中,上海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强劲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98.2%、2.2倍和57.3%;浙江金华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上升11.3%,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浙江全省。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表示,长三角禀赋优越、基础雄厚,依托自身在新消费、新赛道、新产业的优势释放发展潜力,打破行政与区域壁垒,提升资源的高效配置整合,通过产业协同与能级提升做大经济规模,今年后三季度有望保持良好势头,实现持续增长。

长三角一体化:努力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0年8月,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今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了这一消息。

这是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的铁路水家湖货运站等待装车外运的新能源汽车(5月9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根据计划,新公司将引入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先进技术,提升大众安徽、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在研发中的协同效应。

立足一地,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已经成为很多中外企业在三省一市投资布局时的自觉选择。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助力火箭的高压气瓶、帮助救援的外骨骼机器人、呼吸机使用的传感芯片……走进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各种高精尖技术应用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研院不仅服务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还充分对接长三角区域的需求。近年来,与260余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对接达成企业技术合作400余项;建设72家专业研究所,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余项。

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长三角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携起手来,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在江苏常州溧阳市,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合作成立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致力于先进储能技术产业化,这是研究中心的外景(2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最近一家上海企业提出精密测量方面的技术需求,我们帮忙对接到苏州一个研究所,双方已形成合同科研项目。”江苏省产研院副院长郜军说,该机构以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架起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桥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5月的宁波舟山港,巨轮进出,一派忙碌景象。

5月9日拍摄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作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的关键一环,宁波舟山港连续14年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今年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3.31亿吨,同比增长9.14%。

“我们将立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黄金地理位置,持续扩大开放,为畅通双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多贡献。”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任小波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一张醒目的宽大屏幕上,企业能耗数据、碳排放信息实时展示,绿电、储能系统、空压机节能情况一目了然……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安徽首个基于工业园区的“能碳双控”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月已正式上线,如今正昼夜不停“盯”着工业园区的能耗与碳排放。

工作人员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家太阳能电池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森林覆盖率近75%,数十公里的绿道贯穿其中,还有3.5公里的湿地水上线路,可满足全年龄段活动需求……上海市正在规划建设“北蔡楔形绿地”这个浦东新区最大的“城市森林”。寸土寸金的上海共规划10片楔形绿地,嵌入中心城区,打造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

碧水共蓝天一色。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环境联保共治驶进快车道,绿色美丽的长三角呼之欲出。

厚植民生福祉:建设美好江南

横跨上海江苏的元荡慢行桥下,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两岸“生态走廊”徐徐展开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沪苏两地一体治理、共同打造的元荡生态岸线全长23公里,今年将全线贯通。

横跨上海江苏的元荡慢行桥(2022年7月3日摄)。新华社发

步行桥、公路桥、高铁桥……一座座桥梁不断拉近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从以往“跨天大巴出行”,到如今“当天公交往返”,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启用8条区域公交线路,连通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已累计发送旅客超220万人次,居民游客出行更加便捷。

高铁覆盖沪苏浙皖95%的设区市;33个省际高速公路接口大幅减少通行时间;累计发行第三代社保卡超4000万张,可在长三角全部设区市乘坐公共交通……

这是沪宁沿江高速铁路江阴站站房(4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优化后的三省一市“异地同城”,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一卡多用、跨省通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红烧肉、清炒时蔬、清蒸小黄鱼、麻婆豆腐……临近中午,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的众乐山社区食堂内老人们排起了队。社区食堂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12月营业以来,已有近1500名老人在这里办了会员卡。

为解决高龄老人“吃饭难”,徐汇区大力建设集养老、医疗、文体等为一体的“生活盒子”,步行15分钟内可达。社区食堂就是“生活盒子”里最受欢迎的服务之一。

15分钟的时间尺度,体现着城市治理温度和美好生活刻度。当前,长三角各地正大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供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沿蜿蜒盘旋的乡村小道行走,仿若来到一片花的海洋,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楼掩映丛中。在浙江绍兴棠棣村万亩花木基地,全村98%的劳动力从事花木生产与经营,吃起了“生态饭”。

“依托花木产业优势,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说,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有力步伐,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发展成果。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襟江带海的长三角奋楫扬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参与记者:齐中熙、邹多为、何欣荣、陈刚、商意盈、马姝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