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出生多大(2001年出生多大年龄结婚最好)
1997年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一句回应令人泪目
1997年2月7日,是大年初一,一代伟人家里略显冷清。此时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孩子们也大多在医院陪护。
家里只有98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虽然患上了老年痴呆已经很多年,但她依旧念念不忘的身体情况。
见到孩子们进到卧室,她都会反复问一句话:“宝忠回来了吗?”。
张宝忠是的警卫员,时刻伴随在身边,老人知道宝忠回来了就意味着脱离生命危险。
然而,12天之后,随着呼吸功能衰竭,伟人的心脏还是停止了挑动,永远离开了我们。
听到这一消息后,夏伯根伤心欲绝,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
其实,夏伯根只是的继母,只比大五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从来没见过这个大自己五岁的继母。
那么,继母究竟说了什么呢?和自己的继母感情深厚吗?
这一切要从1949年主政西南地区开始说起。
舅舅带着继母来认亲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际,西南地区仍盘踞着很多部队和大量土匪势力。把、、贺龙派到了西南地区,让他们承担解放西南、稳定西南的任务。
同年11月30日,重庆获得解放,意味着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不久之后,被任命为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正式进驻重庆。
此刻,总算回到了离别几十年的家乡。
虽然格外挂念家乡亲人,但重庆刚刚获得解放不久,不仅要恢复生产发展,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剿匪任务,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到家乡广安看一看。
那天正在组织开会,通讯员却突然闯进来报告他的家人来了。
并没有急于结束会议,只是交代工作人员先安排家人在招待所住下。
来人是的舅舅淡以兴和他的继母夏伯根。
舅舅淡以兴只比大四岁。年幼时经常和母亲一起回娘家,他最开心的就是和大自己4岁的舅舅一块玩耍。
年幼的他们没有任何辈分之分,只是投机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捉迷藏掏鸟窝。
当被别的小伙伴欺负时,舅舅就会以身相护,所以从小他们就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然而1919年就开始了在外求学之路,从那之后他们有30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
舅舅得知当了大官回到家乡后,知道他公务繁忙回不了家,于是便带着他的继母赶去重庆和见面。
那天,一直开会开到很晚,忙完之后,和夫人卓琳一起带着孩子,赶紧去招待所去见自己的舅舅。
推开门,明显感觉到舅舅喝了酒,而且正在生气。果不其然舅舅毫不客气的批评,“好哇,贤娃子,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
来不及解释,只能坐在床边一句不吭听着舅舅的责问。舅舅还告诉,他的母亲不到40就去世了,临死前还挂念着自己在求学的“贤娃子”。
听舅舅说到这儿,热泪盈眶,无以反驳,他亏欠父亲和母亲的太多了,从来没有在他们的床前尽过一丝孝心。
那一刻,母亲的慈爱形象出现在脑海里,他更加自责惭愧。他对舅舅说,妈妈勤劳又善良,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养蚕、喂猪、做饭,她是劳累过度去世的,永远不敢忘记母亲的付出。
眼含热泪回忆说,当初去学习,妈妈送了他好大一包牛肉干,一直吃到了法国留学还没吃完。
在和舅舅拉家常的同时,始终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一个农村妇女。
这时舅舅才向他介绍,这个妇女就是他的继母夏伯根,舅舅还告诉,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后,是继母撑起了邓家的生活,而且还披麻戴孝的安葬了他的父亲。
赶忙过去拉着继母的手,眼含热泪的对继母说,“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的话,让夏伯根颇感意外,她本来只是想来见一面,告诉她家里的一些情况,没想到竟然认了她这个继母,而且还让她留下了一起生活。
其实,夏伯根不仅照顾父亲的后半生,撑起了邓家的生活,而且还是一个巾帼英雄。
继母夏伯根190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但从小父亲就格外重视他的教育。年仅5岁,就把他送到了当地一间私塾。
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小各科成绩就名列前茅。凭着自己努力陆续上了小学、中学。
1919年,国内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涌现,作为青年学生的深受影响,积极追求进步思想,经常参加各种。
在接受进步思想的同时,他树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远大理想,决心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1919年秋天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名额。
年纪幼小的即将漂洋过海去万里之外的法国留学,他的父母万分不舍。但意志坚决,父母还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他。
家里没有钱,他们就东拼西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终于给凑够了留学的路费。
离家后,他的母亲每日以泪洗面,无时无刻不再担心在国外的生活。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孩子的来信。
然而,在接受法国留学后,1926年又去了苏联求学。就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因为长期劳作患上了肺病去世。
此时远在苏联的无法回到家中为母亲送终,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家里只剩下他的父亲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两年后,在别人介绍下父亲娶了同样寡居的夏伯根。
夏伯根是一个渔民的女儿,几年里,家里接连遭遇不幸,母亲和哥哥相继意外去世,她和父亲在船上靠打渔谋生。
在夏伯根十几岁时,父亲就把他嫁给了一个男人。然而,短短2年后,她的丈夫却突发急病去世,只剩下夏伯根和一个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
在当时的社会中,夏伯根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和女儿的生活无以为继。有一段时间里,他甚至要靠邻居的接济才能勉强为生。
周围的人看她非常可怜,于是就把她介绍给了的父亲邓绍昌。
两个人都是丧偶之人,同病相怜,就这样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家庭。而对生活的已经无望的邓绍昌也再次看到了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夏伯根是一个非常温柔善良的女人,来到邓家之后,任劳任怨,把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剩下3个女儿,是原本破败标凋零的邓家再次热闹起来。
而此时的正在跟随党组织闹革命,工作异常繁忙,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回到家里看看父亲,与继母更是从未谋面。
然而,就在家里生活蒸蒸日上之时,却再次遭遇变故,1936年,的父亲在外出时却突然遇到土匪抢劫,土匪不仅把他身上的财物抢劫一空,而且还杀人害命。
如此一来,家里只剩下了夏伯根和3个年幼的女儿。
一时间,夏伯根承受了巨大压力,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不仅如此,外面流言蜚语越来越多。不少人说她命硬克夫,都离她远远的。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
好在邓氏家族的亲戚朋友时常接济关照她,把她当自家人一样,才让她渡过难关。
帮助游击队,被捕入狱就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大肆入侵,抗日战争打响,全国各地陷入战火硝烟、兵荒马乱的境地。
正在领导八路军抵抗日军侵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是在很久之后才得知的。但抗战形势紧张,他根本无暇回家看望。
虽然夏伯根从未见过,但夏伯根从别人口中得知邓家的长子在外闯荡闹革命,因此夏伯根发自内心里对有天然的亲切感。
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教导三个女儿要好好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像他们的大哥一样投身革命。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夏伯根一个人拉扯三个女儿,并逐渐把他们抚养成人。
1947年,大女儿考入了广安县立女子中学。受母亲的教育,大女儿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向党组织靠拢,一度成为学生中的骨干。
不仅如此,大女儿还强烈要求去前线找游击队参加战斗。
虽然万分不舍,但夏伯根还是坚决支持女儿,并且在女儿临行前几天,熬夜赶出了很多布鞋,让女儿带到游击队送给战士们穿。
女儿上前线之后,夏伯根就在家里和周围的妇女们一起为战士们做鞋袜,定期送到前线。
然而,夏伯根积极支持游击队的行为给他招来了牢狱之灾。
有一天,正在家做鞋袜的夏伯根突然听到门外小女儿慌慌张张跑进了,小女儿告诉她,村外的小树林里有一个受伤的人,马上快要死了。
夏伯根赶紧停下手中的伙儿,跟着小女儿来到家门口的小树林,果然看到了一个身上鲜血淋淋的战士躺在地上,周围有几名游击队员在给他包扎止血。
原来,当地游击队组织了一次攻击行动,没想到被部队包围了。倒在小树林的这名战士名叫龙田焕,他和战友们侥幸突围了出来,跑到了夏伯根家附近的小树林。
夏伯根想都没想就催促游击队员赶紧多大自己家里。然而,游击队战士们怕给夏伯根惹麻烦,拒绝了她的好意。
可夏伯根坚定的告诉游击队员,自己的儿子就是八路军,女儿也参加了游击队,让他们不要有顾虑。
在夏伯根的坚持下,游击队员来到邓家院子躲避追击。把大门锁上后,夏伯根赶紧烧水,给受伤的战士清理身体,随后去村里郎中那里要来草药给受伤战士治疗伤口。
其他几名队员见到龙田焕有了很好照顾,于是离开夏伯根家继续去寻找组织,留下龙田焕在这里治伤。
然而,因为是严重的枪伤,龙天焕的伤口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有些自暴自弃,同时也担心自己给夏伯根带来麻烦,一度想放弃治疗。
夏伯根像个母亲一样不断安慰龙田焕,告诉他一定要坚强起来,等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为了防止龙田焕想不开,夏伯根还寸步不离的照顾他,安慰他。
为了给龙田焕治伤,夏伯根冒险出去为他请医生。可是医生来到他家之后,却发现龙田焕是枪伤,不敢给他治疗,甚至扬言要上报给当地保长。
在当时,有严格命令,严禁老百姓收留游击队,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
看到医生不愿意个龙田焕治病,夏伯根跪下苦苦哀求医生。医生最后也心软了,答应给龙田焕取出子弹。
经过治疗,伤口终于缝合好了。之后的几天,龙天焕的枪伤逐渐愈合。
然而,突然有一天,邻居慌慌张张跑来给夏伯根报警,说村子里的保长正带人来她家里。夏伯根知道有人告密了,于是她赶紧把受伤的龙田焕背到阁楼上藏了起来,并且小心翼翼的用稻草盖了起来。
刚从阁楼上下来,王保长就带着一帮人冲进了她家里。夏伯根毫不慌张的和保长,保长在她家里搜索半天没有找到受伤的游击队员,气哄哄的离开了。
然而,几天之后,保长迫于上级压力,还是把夏伯根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里。期间反复审问夏伯根,她都没有吐露一个字。
最后家里的孩子们用2担谷子交了赎金,才让夏伯根获得保释。
三次称呼的改变了解到夏伯根含辛茹苦支撑邓家的事后热泪盈眶,尤其是听说继母积极帮助革命还被捕入狱,对夏伯根更加尊敬。
在和夫人的挽留下,夏伯根留了下来,成了家庭里的一员。从那一刻起,和卓琳开始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
在此之后,对“夏妈妈”的称呼先后有三次改变,每次改变,和“夏妈妈”的感情都越发深厚。
起初,叫夏妈妈时,孩子们自然称呼夏奶奶。虽然孩子们很懂事,但经常教导她们,夏妈妈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千万不要惹奶奶生气。
在西南地区工作2年多时间里,彻底清除了残余势力,并且完成了剿匪任务,中央对另有重用,把他调回了北京。
夏伯根生在四川、长在四川,当听说要调回北京之后,她内心里非常惆怅,既担心不方便带她回北京,同时内心又非常舍不得孩子们。
而孩子们对这个和蔼可亲的夏奶奶,同样感情深厚。
看出了夏妈妈的顾虑,专门找到夏伯根,告诉她完全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北京居住。
夏伯根喜出望外,感动的热泪盈眶。几天后,带着夏伯根一起调回了北京工作和生活。
初来北京,卓琳就带着夏伯根到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游览,让她逐渐熟悉北京。遇到熟人,卓琳就大方的向别人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
和夫人的工作非常忙碌,时常顾不上照顾孩子们,于是照顾家庭的重任就全部交到了夏伯根身上。
夏伯根以前就是一个生活好手,从一日起居到日常三餐,他都给予孩子们非常好的照顾,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夏奶奶。
然而,到了60年代末,被组织安排到江西农村参加劳动,一家人再次面临分别。
本来想找个房子让夏伯根在里面养老,可是夏伯根却担心在江西可能受苦,坚持要跟着去江西照顾他。
这让感动不已,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带着夏伯根和全家来到江西。
此时,也跟这孩子开始叫夏伯根为“夏奶奶”,这是对夏伯根称呼的第二次改变,他们已经完全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是,在江西,没有了先前的待遇,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不仅需要支出5个孩子的学费,而且每个月还要支援老家舅舅10元钱。
最初,夏伯根觉得自己光吃饭没有收入,感觉自己是个累赘,但卓琳安慰她,不要想太多,孩子们都指望着她照顾,这个家已经离不开夏伯根了。
在卓琳的劝说下,夏伯根终于打消了顾虑,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全家的任务中。在此期间,夏伯根展现出优秀的生活能力,她不仅勤劳能干,而且精打细算,把全家的生活都照顾的非常好。
夏伯根利用以前在农村掌握的技能,总能心灵手巧的制作出自己酿的酒以及咸菜、豆瓣酱等。除此之外,她还自己养鸡养鸭,确保了全家的营养。
不仅如此,夏伯根还经常能制作出四川的家乡菜,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能一饱口福。
而在劳动之余则承担起了家里的体力劳动,有时间就帮着家里劈柴、生火和擦地。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让他们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也越来越亲密。也正是整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成功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迎来了组织对他的重新认可。
1973年,恢复中央职位,他们终于结束了江西艰苦的生活,再次回到北京。此时,也已经升级为“爷爷”,而夏伯根则成了祖奶奶。
此时,第三次改变了对夏伯根的称呼,开始称他为“老祖”,孩子们也跟着叫老祖。
无论任何时期,无论身处多么困难环境,的家庭都始终保持着高度和睦,其乐融融,这和长期以来坚持的家庭观念是分不开的。
敬老爱幼的家风曾经说过,“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最初的和夫人卓琳结识,他始终尊敬她、爱护她、体贴她。后来,夏伯根来认亲,更是待继母如生母,孝顺、尊敬夏伯根半辈子。
和谐幸福的家庭成为在各个时期披荆斩棘、实现伟业的坚强后盾和温馨港湾。而的这种良好的家风也深刻影响和带动着孩子们,他的孩子也特别尊敬长辈。
长女邓林曾经回忆道,父亲和夏奶奶相差仅5岁,但始终把夏奶奶当亲生母亲一样尊敬,母亲也经常和夏奶奶商量家里的大事,征求她的意见。而且父亲和母亲更是从来没有红过脸,起过任何争执。
1992年,全面主持工作,在南巡中,他曾经说过一段话震耳发聩,“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对老人尊敬孝顺,对孩子更是爱护有加。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管工作压力多么大,只要一看到孩子就会露出笑容,慈祥的和孩子亲密接触。
不仅对家庭成员始终保持温暖、关爱。就连经常出入家里的工作人员,也时常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家人一样。
比如,家里经常有几个护士来照顾他的健康,在那几个护士结婚、生孩子等关键时候,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谁生孩子了,还要亲切的抱在怀里亲昵一番。
1997年,春节过后,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住进了医院,在坚持12天之后,于2月19日逝世。
接下来几天,夏伯根始终精神恍惚,连饭也吃不下,身体状况更是每日愈下。
当夏伯根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悲痛,苍老的脸庞上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小平.....真的走了啊...”
这句话饱含对的关心和不舍,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
从那之后,夏伯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夫人卓琳始终陪伴在身边照顾他、安慰他。
2001年,夏伯根在孩子们的陪伴下停止了心跳,享年101岁。
结语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夏伯根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却始终保持善良、勤奋节俭、深明大义。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细心照顾着和夫人,以及孩子们,她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普通女性的执着和坚守。
来源:全民历史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1997年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一句回应令人泪目
1997年2月7日,是大年初一,一代伟人家里略显冷清。此时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孩子们也大多在医院陪护。
家里只有98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虽然患上了老年痴呆已经很多年,但她依旧念念不忘的身体情况。
见到孩子们进到卧室,她都会反复问一句话:“宝忠回来了吗?”。
张宝忠是的警卫员,时刻伴随在身边,老人知道宝忠回来了就意味着脱离生命危险。
然而,12天之后,随着呼吸功能衰竭,伟人的心脏还是停止了挑动,永远离开了我们。
听到这一消息后,夏伯根伤心欲绝,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
其实,夏伯根只是的继母,只比大五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从来没见过这个大自己五岁的继母。
那么,继母究竟说了什么呢?和自己的继母感情深厚吗?
这一切要从1949年主政西南地区开始说起。
舅舅带着继母来认亲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际,西南地区仍盘踞着很多部队和大量土匪势力。把、、贺龙派到了西南地区,让他们承担解放西南、稳定西南的任务。
同年11月30日,重庆获得解放,意味着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不久之后,被任命为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正式进驻重庆。
此刻,总算回到了离别几十年的家乡。
虽然格外挂念家乡亲人,但重庆刚刚获得解放不久,不仅要恢复生产发展,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剿匪任务,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到家乡广安看一看。
那天正在组织开会,通讯员却突然闯进来报告他的家人来了。
并没有急于结束会议,只是交代工作人员先安排家人在招待所住下。
来人是的舅舅淡以兴和他的继母夏伯根。
舅舅淡以兴只比大四岁。年幼时经常和母亲一起回娘家,他最开心的就是和大自己4岁的舅舅一块玩耍。
年幼的他们没有任何辈分之分,只是投机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捉迷藏掏鸟窝。
当被别的小伙伴欺负时,舅舅就会以身相护,所以从小他们就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然而1919年就开始了在外求学之路,从那之后他们有30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
舅舅得知当了大官回到家乡后,知道他公务繁忙回不了家,于是便带着他的继母赶去重庆和见面。
那天,一直开会开到很晚,忙完之后,和夫人卓琳一起带着孩子,赶紧去招待所去见自己的舅舅。
推开门,明显感觉到舅舅喝了酒,而且正在生气。果不其然舅舅毫不客气的批评,“好哇,贤娃子,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皇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
来不及解释,只能坐在床边一句不吭听着舅舅的责问。舅舅还告诉,他的母亲不到40就去世了,临死前还挂念着自己在求学的“贤娃子”。
听舅舅说到这儿,热泪盈眶,无以反驳,他亏欠父亲和母亲的太多了,从来没有在他们的床前尽过一丝孝心。
那一刻,母亲的慈爱形象出现在脑海里,他更加自责惭愧。他对舅舅说,妈妈勤劳又善良,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养蚕、喂猪、做饭,她是劳累过度去世的,永远不敢忘记母亲的付出。
眼含热泪回忆说,当初去学习,妈妈送了他好大一包牛肉干,一直吃到了法国留学还没吃完。
在和舅舅拉家常的同时,始终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一个农村妇女。
这时舅舅才向他介绍,这个妇女就是他的继母夏伯根,舅舅还告诉,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后,是继母撑起了邓家的生活,而且还披麻戴孝的安葬了他的父亲。
赶忙过去拉着继母的手,眼含热泪的对继母说,“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的话,让夏伯根颇感意外,她本来只是想来见一面,告诉她家里的一些情况,没想到竟然认了她这个继母,而且还让她留下了一起生活。
其实,夏伯根不仅照顾父亲的后半生,撑起了邓家的生活,而且还是一个巾帼英雄。
继母夏伯根190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但从小父亲就格外重视他的教育。年仅5岁,就把他送到了当地一间私塾。
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小各科成绩就名列前茅。凭着自己努力陆续上了小学、中学。
1919年,国内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涌现,作为青年学生的深受影响,积极追求进步思想,经常参加各种。
在接受进步思想的同时,他树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远大理想,决心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1919年秋天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名额。
年纪幼小的即将漂洋过海去万里之外的法国留学,他的父母万分不舍。但意志坚决,父母还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他。
家里没有钱,他们就东拼西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终于给凑够了留学的路费。
离家后,他的母亲每日以泪洗面,无时无刻不再担心在国外的生活。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孩子的来信。
然而,在接受法国留学后,1926年又去了苏联求学。就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因为长期劳作患上了肺病去世。
此时远在苏联的无法回到家中为母亲送终,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家里只剩下他的父亲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两年后,在别人介绍下父亲娶了同样寡居的夏伯根。
夏伯根是一个渔民的女儿,几年里,家里接连遭遇不幸,母亲和哥哥相继意外去世,她和父亲在船上靠打渔谋生。
在夏伯根十几岁时,父亲就把他嫁给了一个男人。然而,短短2年后,她的丈夫却突发急病去世,只剩下夏伯根和一个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
在当时的社会中,夏伯根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和女儿的生活无以为继。有一段时间里,他甚至要靠邻居的接济才能勉强为生。
周围的人看她非常可怜,于是就把她介绍给了的父亲邓绍昌。
两个人都是丧偶之人,同病相怜,就这样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家庭。而对生活的已经无望的邓绍昌也再次看到了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夏伯根是一个非常温柔善良的女人,来到邓家之后,任劳任怨,把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剩下3个女儿,是原本破败标凋零的邓家再次热闹起来。
而此时的正在跟随党组织闹革命,工作异常繁忙,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回到家里看看父亲,与继母更是从未谋面。
然而,就在家里生活蒸蒸日上之时,却再次遭遇变故,1936年,的父亲在外出时却突然遇到土匪抢劫,土匪不仅把他身上的财物抢劫一空,而且还杀人害命。
如此一来,家里只剩下了夏伯根和3个年幼的女儿。
一时间,夏伯根承受了巨大压力,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不仅如此,外面流言蜚语越来越多。不少人说她命硬克夫,都离她远远的。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
好在邓氏家族的亲戚朋友时常接济关照她,把她当自家人一样,才让她渡过难关。
帮助游击队,被捕入狱就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大肆入侵,抗日战争打响,全国各地陷入战火硝烟、兵荒马乱的境地。
正在领导八路军抵抗日军侵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是在很久之后才得知的。但抗战形势紧张,他根本无暇回家看望。
虽然夏伯根从未见过,但夏伯根从别人口中得知邓家的长子在外闯荡闹革命,因此夏伯根发自内心里对有天然的亲切感。
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教导三个女儿要好好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像他们的大哥一样投身革命。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夏伯根一个人拉扯三个女儿,并逐渐把他们抚养成人。
1947年,大女儿考入了广安县立女子中学。受母亲的教育,大女儿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向党组织靠拢,一度成为学生中的骨干。
不仅如此,大女儿还强烈要求去前线找游击队参加战斗。
虽然万分不舍,但夏伯根还是坚决支持女儿,并且在女儿临行前几天,熬夜赶出了很多布鞋,让女儿带到游击队送给战士们穿。
女儿上前线之后,夏伯根就在家里和周围的妇女们一起为战士们做鞋袜,定期送到前线。
然而,夏伯根积极支持游击队的行为给他招来了牢狱之灾。
有一天,正在家做鞋袜的夏伯根突然听到门外小女儿慌慌张张跑进了,小女儿告诉她,村外的小树林里有一个受伤的人,马上快要死了。
夏伯根赶紧停下手中的伙儿,跟着小女儿来到家门口的小树林,果然看到了一个身上鲜血淋淋的战士躺在地上,周围有几名游击队员在给他包扎止血。
原来,当地游击队组织了一次攻击行动,没想到被部队包围了。倒在小树林的这名战士名叫龙田焕,他和战友们侥幸突围了出来,跑到了夏伯根家附近的小树林。
夏伯根想都没想就催促游击队员赶紧多大自己家里。然而,游击队战士们怕给夏伯根惹麻烦,拒绝了她的好意。
可夏伯根坚定的告诉游击队员,自己的儿子就是八路军,女儿也参加了游击队,让他们不要有顾虑。
在夏伯根的坚持下,游击队员来到邓家院子躲避追击。把大门锁上后,夏伯根赶紧烧水,给受伤的战士清理身体,随后去村里郎中那里要来草药给受伤战士治疗伤口。
其他几名队员见到龙田焕有了很好照顾,于是离开夏伯根家继续去寻找组织,留下龙田焕在这里治伤。
然而,因为是严重的枪伤,龙天焕的伤口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有些自暴自弃,同时也担心自己给夏伯根带来麻烦,一度想放弃治疗。
夏伯根像个母亲一样不断安慰龙田焕,告诉他一定要坚强起来,等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为了防止龙田焕想不开,夏伯根还寸步不离的照顾他,安慰他。
为了给龙田焕治伤,夏伯根冒险出去为他请医生。可是医生来到他家之后,却发现龙田焕是枪伤,不敢给他治疗,甚至扬言要上报给当地保长。
在当时,有严格命令,严禁老百姓收留游击队,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
看到医生不愿意个龙田焕治病,夏伯根跪下苦苦哀求医生。医生最后也心软了,答应给龙田焕取出子弹。
经过治疗,伤口终于缝合好了。之后的几天,龙天焕的枪伤逐渐愈合。
然而,突然有一天,邻居慌慌张张跑来给夏伯根报警,说村子里的保长正带人来她家里。夏伯根知道有人告密了,于是她赶紧把受伤的龙田焕背到阁楼上藏了起来,并且小心翼翼的用稻草盖了起来。
刚从阁楼上下来,王保长就带着一帮人冲进了她家里。夏伯根毫不慌张的和保长,保长在她家里搜索半天没有找到受伤的游击队员,气哄哄的离开了。
然而,几天之后,保长迫于上级压力,还是把夏伯根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里。期间反复审问夏伯根,她都没有吐露一个字。
最后家里的孩子们用2担谷子交了赎金,才让夏伯根获得保释。
三次称呼的改变了解到夏伯根含辛茹苦支撑邓家的事后热泪盈眶,尤其是听说继母积极帮助革命还被捕入狱,对夏伯根更加尊敬。
在和夫人的挽留下,夏伯根留了下来,成了家庭里的一员。从那一刻起,和卓琳开始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
在此之后,对“夏妈妈”的称呼先后有三次改变,每次改变,和“夏妈妈”的感情都越发深厚。
起初,叫夏妈妈时,孩子们自然称呼夏奶奶。虽然孩子们很懂事,但经常教导她们,夏妈妈一辈子吃了很多苦,还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千万不要惹奶奶生气。
在西南地区工作2年多时间里,彻底清除了残余势力,并且完成了剿匪任务,中央对另有重用,把他调回了北京。
夏伯根生在四川、长在四川,当听说要调回北京之后,她内心里非常惆怅,既担心不方便带她回北京,同时内心又非常舍不得孩子们。
而孩子们对这个和蔼可亲的夏奶奶,同样感情深厚。
看出了夏妈妈的顾虑,专门找到夏伯根,告诉她完全可以和他们一起回北京居住。
夏伯根喜出望外,感动的热泪盈眶。几天后,带着夏伯根一起调回了北京工作和生活。
初来北京,卓琳就带着夏伯根到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游览,让她逐渐熟悉北京。遇到熟人,卓琳就大方的向别人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
和夫人的工作非常忙碌,时常顾不上照顾孩子们,于是照顾家庭的重任就全部交到了夏伯根身上。
夏伯根以前就是一个生活好手,从一日起居到日常三餐,他都给予孩子们非常好的照顾,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夏奶奶。
然而,到了60年代末,被组织安排到江西农村参加劳动,一家人再次面临分别。
本来想找个房子让夏伯根在里面养老,可是夏伯根却担心在江西可能受苦,坚持要跟着去江西照顾他。
这让感动不已,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带着夏伯根和全家来到江西。
此时,也跟这孩子开始叫夏伯根为“夏奶奶”,这是对夏伯根称呼的第二次改变,他们已经完全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是,在江西,没有了先前的待遇,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不仅需要支出5个孩子的学费,而且每个月还要支援老家舅舅10元钱。
最初,夏伯根觉得自己光吃饭没有收入,感觉自己是个累赘,但卓琳安慰她,不要想太多,孩子们都指望着她照顾,这个家已经离不开夏伯根了。
在卓琳的劝说下,夏伯根终于打消了顾虑,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全家的任务中。在此期间,夏伯根展现出优秀的生活能力,她不仅勤劳能干,而且精打细算,把全家的生活都照顾的非常好。
夏伯根利用以前在农村掌握的技能,总能心灵手巧的制作出自己酿的酒以及咸菜、豆瓣酱等。除此之外,她还自己养鸡养鸭,确保了全家的营养。
不仅如此,夏伯根还经常能制作出四川的家乡菜,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能一饱口福。
而在劳动之余则承担起了家里的体力劳动,有时间就帮着家里劈柴、生火和擦地。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让他们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也越来越亲密。也正是整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成功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迎来了组织对他的重新认可。
1973年,恢复中央职位,他们终于结束了江西艰苦的生活,再次回到北京。此时,也已经升级为“爷爷”,而夏伯根则成了祖奶奶。
此时,第三次改变了对夏伯根的称呼,开始称他为“老祖”,孩子们也跟着叫老祖。
无论任何时期,无论身处多么困难环境,的家庭都始终保持着高度和睦,其乐融融,这和长期以来坚持的家庭观念是分不开的。
敬老爱幼的家风曾经说过,“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最初的和夫人卓琳结识,他始终尊敬她、爱护她、体贴她。后来,夏伯根来认亲,更是待继母如生母,孝顺、尊敬夏伯根半辈子。
和谐幸福的家庭成为在各个时期披荆斩棘、实现伟业的坚强后盾和温馨港湾。而的这种良好的家风也深刻影响和带动着孩子们,他的孩子也特别尊敬长辈。
长女邓林曾经回忆道,父亲和夏奶奶相差仅5岁,但始终把夏奶奶当亲生母亲一样尊敬,母亲也经常和夏奶奶商量家里的大事,征求她的意见。而且父亲和母亲更是从来没有红过脸,起过任何争执。
1992年,全面主持工作,在南巡中,他曾经说过一段话震耳发聩,“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对老人尊敬孝顺,对孩子更是爱护有加。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管工作压力多么大,只要一看到孩子就会露出笑容,慈祥的和孩子亲密接触。
不仅对家庭成员始终保持温暖、关爱。就连经常出入家里的工作人员,也时常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家人一样。
比如,家里经常有几个护士来照顾他的健康,在那几个护士结婚、生孩子等关键时候,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谁生孩子了,还要亲切的抱在怀里亲昵一番。
1997年,春节过后,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住进了医院,在坚持12天之后,于2月19日逝世。
接下来几天,夏伯根始终精神恍惚,连饭也吃不下,身体状况更是每日愈下。
当夏伯根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悲痛,苍老的脸庞上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愣了许久后说了一句“小平.....真的走了啊...”
这句话饱含对的关心和不舍,让闻者无不热泪盈眶。
从那之后,夏伯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夫人卓琳始终陪伴在身边照顾他、安慰他。
2001年,夏伯根在孩子们的陪伴下停止了心跳,享年101岁。
结语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夏伯根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却始终保持善良、勤奋节俭、深明大义。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细心照顾着和夫人,以及孩子们,她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普通女性的执着和坚守。
来源:全民历史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90后二孩宝妈因重婚罪判刑——关于重婚你应该知道的法律常识
#90后二胎母亲未离婚与00后男友同居生子#
图片来自于微博截图
时年21岁的小琴与劳某通过相亲彼此认识,相处一段时间后,彼此感觉尚可,于是在家人的催促下与2012年在老家办理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书后成为一对合法夫妻,婚后二人生育一对子女。
2017年,孩子相继长大,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夫妻二人决定一起去上海打工,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代为照看。
到上海后,夫妻二人便开始了正常的打工生活,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小琴偶遇萧某,萧某出生于2001年,但是其谈吐优雅,性格沉稳,套用一句老话,“这个弟弟我在哪里见过”的一见如故的感觉,让小琴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并且与萧某频繁外出购物与吃饭,开始了时髦的姐弟热恋中,涉世未深的萧某也未知小琴已婚。
纸是包不住火的,2018年5月,丈夫劳某看到小琴与一名陌生男子手挽手走在大街上,而且举止亲密如同情侣一般,当场就质问小琴你明明不是说在工厂加班的吗?怎么会在这里,并且强行将小琴拖回暂住地,与小琴大吵一顿之后,在没有征得小琴同意的前提下,将小琴送回老家。
回家之后,小琴过上了整日带娃做饭,照顾公婆的枯燥生活,更加怨恨起劳某,同时对萧某更加的思恋,于是决定离开自己的孩子,去上海和萧某团聚。
在小琴的心目中只要分居了表示自己与劳某的婚姻关系解除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萧某,不明上次街头事件的真由,既然小琴已经回到自己身边了,真相也就不再重要了,于是小琴就和萧某同居在一起了。由于2001年出生的萧某当时还没有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民法典》第1047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因此也就未提及结婚证事宜,萧某此事也未知小琴是否结婚。
小琴害怕其夫劳某找到萧某之前居住的地方闹事,因此他们决定搬到上海的其他区居住,在新小区内邻里关系融洽,而且在外人眼里,小琴与萧某形影不离,举止亲密,邻居间相互串门时,其二人均已夫妻相称。
2019年6月,小琴与萧某产下一子。孩子出生后,小琴与萧某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于是决定将孩子送回萧某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一岁时,由于涉及到社保等事由,孩子必须要上户口了,此事小琴才想起来和劳某婚姻的问题。
于是她找到了劳某,并且将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劳某,因为已经分居3年(2018年——2020年),小芳自认为事实婚姻关系已经解除,于是并要求劳某配合办理离婚证事宜,可当劳某听说小琴的在外经历,立马火冒三丈,对她抛夫弃子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耻,毅然决然的报警了。
警察机关侦察查明:小琴在未予劳某取消婚姻关系的前提下,与萧某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已经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于是立案查处小琴的不法行为。
2022年8月11日,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以涉嫌重婚罪对小琴提起公诉。8月19日,法院判处小琴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
结合此案我想告诉大家:
1、我国没有自动离婚这一条,也就是本案当事人心里所臆想出来的分居一段时间就自动解除婚姻关系的说辞,分居无论多久都不会自动解除婚姻关系。我国法律上也没有自动离婚一说,夫妻一方想要离婚的,只选择协议离婚或者是诉讼离婚的方式。
2、我们有个术语叫“分居2年才可离婚”,是在诉讼离婚关系中,证明夫妻关系确已破裂的情形之一,并不是意味着分居两年就视为离婚。
3、重婚罪是我国刑法学少有的“民不举官不究”罪名,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之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词条保护的法益为:我国婚姻从封建制度开始到现在一脉相承的一夫一妻制度,本案中小琴在与劳某法定婚姻关系没有解除的前提下又与萧某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就已经构成重婚罪了。因此如果发现一方配偶有实施重婚行为,可立马选择报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重婚罪是故意犯罪,只有明知对方有配偶并与其结婚的才构成,所以本案例中的萧某是不构成重婚罪的,当然了也许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总之,套用离婚律师里的那句名言:咱们是干离婚律师的,干我们这行的,看到别人结婚,劝别人小心,看见别人离婚,要对人家说恭喜。
关于此案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告诉我。
本文原创,转载注明出处即可,谢谢!
最近码字灵感匮乏,阅读量也上不去,希望大家多多点赞支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