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兔(龙兔相冲吗)

及時行樂 2023-06-25 04:26:02 互联网

远古时期不但有龙,而且有屠龙、养龙等官职,龙到底是什么生物?

龙作为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深刻地印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

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之中龙排在第五位;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例如秦始皇便自号祖龙;名山大川被称为“龙脉”;书生科举金榜题名了被称为“鲤鱼跃龙门”;民间正月十五来舞龙灯,二月二是龙抬头,五月五要划龙舟…

很显然,或许我们的生活早已和龙息息相关,那么问题来了,龙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真正地牵出一条龙来给大家看看呢?难道说十二生肖之中,十一个都是真的,只有这一个是假的吗?

通过翻阅史书典籍,我们发现在一个久远的年代,龙可能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豢龙氏

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不同的龙有不同的形象,像是“应龙”背生双翅,“虬龙”角尖身小,“青龙”浑身苍青,“蟠龙”身伴祥云…

但总体来说,龙有“九似”却是基本不变的,也就是: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罗愿·《尔雅翼》

而且能大能小,上天下海,吞云吐雾,呼风唤雨。

这样的一个形象,的确让人们觉得非常神异,但这个形象真的追溯起来,那就要到了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了。

根据学者闻一多的研究来看,龙最开始的形象只是一条蛇,是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图腾,轩辕黄帝带领着他的部落,打败了使用鹿图腾的部落,为了彰显这份战果,便把鹿图腾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鹿角“摘了下来”,按在了自己的蛇图腾上面。

后来黄帝打败的部落越来越多,虎的掌、鱼的鳞、鹰的抓…这些部位摘下来的也就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也出现了青龙、应龙、蟠龙等“分支”。

也就是说按照闻一多的观点来看,龙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图腾集合”,现实之中不存在龙这种动物,可是根据很多史书记载,在上古之时人们不仅真的见过龙,还养过龙,骑过龙,甚至“吃过龙”,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九州要记》记载,一个名叫董父的人喜欢龙,舜便让他去陶丘养龙,他的氏族便被称为“豢龙氏”。

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九州要记》

《路史》也记载,在舜帝之时,有一个人带着龙前来求见舜,想要找一个能够饲养龙的人,恰好上古皇帝高阳氏(颛顼)的后人董父能够满足这个人的要求,于是舜便让董父前去养龙,赐给他氏族豢龙氏的称号,封他为豢龙官,以鬷川为他的封地,董父也就是第一任豢龙官。

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南宋·罗泌《路史》

《春秋》亦记载,蔡墨去向魏献子觐见,向他说了董父豢龙氏的事情,封地在鬷川。

这些史书,所成年代不一,但却又都有着这么明确的记载,那在上古时期,会不会真的有一个“董父”,是专门养龙的“豢龙氏”呢?

并且关于龙的记载,还不仅仅是只有一个豢龙氏,另外一个养龙世家,也是明确地出现在了历史上,而且他们干的事情,更令人大吃一惊。

御龙氏

根据《史记》所记载,夏朝的第十四位君王孔甲,他在位之时喜欢祭祀鬼神享乐,甚至为此荒废国事,觉得有什么事情都能靠着巫蛊之力来解决,而且为人荒淫残暴,每天都纵情声色。

这种举动让四周的诸侯非常不满,纷纷准备攻打孔甲,取而代之。

一日突然有一雌一雄两条龙从天而降,掉到了孔甲的宫殿前,孔甲见状吓了一跳,觉得这时天降祥瑞,想好好地养着这两条龙,但却不知道怎么养。

此时豢龙氏董父早就去世了,豢龙氏也找不到了,眼看着这两条龙很快就奄奄一息,似乎要死了。

恰好此时一个叫刘累的人站了出来,说他是尧帝的后代,曾经和豢龙氏学过养龙的技术,可以来养这两条龙。

孔甲一听不由大喜,当即赐刘累“御龙氏”的称号,让他去临颍养龙,过了一段时间龙果然恢复了过来,孔甲高兴之下便让刘累行使豕韦国君的权力。

但谁知过了不久,这两条龙之中的雌龙突然死了,刘累非常害怕,他看着死龙想了一会,竟然直接动手剥皮,开膛破肚,把这条龙做成肉羹,献给了孔甲一碗。

孔甲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肉,就稀里糊涂地吃下了龙肉羹,还觉得非常好吃,让刘累哪天再给他做一碗。

刘累此时心里早已是七上八下,自己哪里还能再杀一条龙给他做肉羹,万一孔甲吃啥啥没够怎么办,而且自己把一条龙给养死了,这可是重罪。

最终担惊受怕的刘累直接收拾东西,逃到了嵩山南部的尧山,就此打鱼耕作,度过了余生,而他那个“御龙氏”的称号,也是不敢再用了,便直接以“刘”为姓,繁衍后代,刘累也就成为了刘姓的始祖。

从这些史料来看,龙似乎的确是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可为什么今天人们再难发现哪怕一条龙了呢?

一些民俗方面的专家和动物学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的兴趣爱好者纷纷做出了猜想。

龙是鳄鱼?

首先就是“进化说”。

龙的确存在,不过到了今天,已经进化成了别的样子了。

的确,在漫长的时光之中,很多动物都会进化成为别的样子,像是古代的另一个祥瑞之兽“麒麟”。

麒麟也和龙一样,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且他的样子也是一个“集合体”,根据相关记载,麒麟是“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

这种形象,怕是更难找到相似的动物,但神奇的是,随着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人们发现了一种动物,竟然真的非常像传说之中的麒麟,那就是长颈鹿,大家可别误会,这个长颈鹿,是“脖子还没长长之前的长颈鹿”。

长颈鹿的脖子原本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长,而是在长时间的环境改变之中,长颈鹿为了能够伸长脖子吃到树上的嫩叶,逐渐地把自己的脖子“拉长”的,这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用进废退”。

在明朝永乐十二年,郑和的手下杨敏就带回了孟加拉进贡的一直“短脖子长颈鹿”,这只长颈鹿一到了京城,立刻引起了满城轰动,这不就是传说之中的麒麟嘛?

鹿角、麋身、牛尾,越看越觉得这就是祥瑞之兽麒麟。

在永乐十三年、十四年,当时东非的“麻林国”,也是两次向大明进贡长颈鹿,也就是我们口中的“麒麟”。

正统三年,孟加拉也是再一次进贡了“麒麟”,这种瑞兽在当时非常被当权者所喜爱,也逐渐流传到了东亚诸国,一直到了今天,日语、韩语之中的长颈鹿,也还是被称为麒麟,台湾地区也有人将长颈鹿称为麒麟鹿。

那么既然“麒麟”这种瑞兽,是确有其原型,只不过今天的长颈鹿早就长得“高大威猛”了,失去了麒麟的样子,那么龙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在历史上的确有一种“九不像”的动物,那就是龙,只不过这种动物进化到了今天,早就没了当初的样子,人们已经认不出来了。

其实仔细想来,把龙的样子简化一下,那就是一条头上长着角,身上长着四肢的大蛇,今天什么动物最符合这个形象呢?那就是鳄鱼。

鳄鱼有着长长的身子,如果把四肢去掉,那看上去真的就像一条长蛇,并且早在1963年时,我国的广东就发现过一种名叫“湾鳄”的鳄鱼化石。

湾鳄又叫马来鳄,是一种巨型鳄鱼,最大的能有十多米长,而且根据化石来看,湾鳄的长嘴顶端到眼睛的这两条骨头,是向上隆起的,这在当时人们眼里,很有可能就是龙的两根“角”。

我们的本土鳄鱼扬子鳄,在古代也是被人们称为了“鼍龙”、“猪婆龙”等,从这些角度来看,鳄鱼很有可能就是“龙”的进化产物。

在远古时代,鳄鱼的样子就是传说中的龙,或者是很多地方都被人们给神话了,就形成了龙“九不像”的样子。

谜云遍布

再一个说法,那就是“灭绝论”。

龙的确曾经存在过,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只不过是和猛犸象、剑齿虎、恐龙一样,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们看不到。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灭绝了的动物不在少数,很多动物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被自然、被历史所淘汰了,很多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如果突然被人们描述了出来,那我们大概率也很难相信这种动物的确存在过。

好比说今天的鹦鹉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所有人都没见过鹦鹉长什么样子,而书上就记载了,有一种鸟,身上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头顶上有一个羽冠,嘴弯弯的、尖尖的,身材也长不大,一开口就会说人话,那我们怕是也很难相信,毕竟怎么可能会有说人话的鸟呢?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最关键的证据缺失,那就是没有任何龙存留下来的痕迹。

猛犸象、剑齿虎,包括各种恐龙,他们都有化石、身体或骨头之类的痕迹存留下来,但是龙没有,没有任何化石、骨头能证明那种“九不像”的龙真正存在过,这自然也就存疑了灭绝之说。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真地发现了一条龙的化石,这个说法才能是自圆其说。

另外的说法便是“迁移论”,也就是的确有龙,但是现在地球上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龙继续生存了,所以龙全都迁移走了,进入了我们看不到的空间。

现在全地球我们人类探索到的地方也不过百分之三五,还有大量的地方是我们所未知的,幽暗宽广的海底,与世隔绝的地下,谁能保证这些地方一定是没有龙的呢?

站在这个角度,为什么没有龙也就有了一个解释,那就是龙和大象一样,有着自己的“祖坟”。

为什么在野外,很难看到大象的尸体,那是因为大象在预感到自己即将死亡之时,就会走到大象族群的“祖坟”,也就是“象冢”之中,这是一块非常秘密的地区,没有“自己象”带路,外人谁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这种神秘的景象,简直超出了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毕竟“修建祖坟”这种社会性非常高的举动,在动物身上出现,的确非常让人感到稀奇。

而龙或许也和大象一样,是一种“社会性”非常高的动物,他们的族群有组织,行动起来有纪律,每一条龙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都会默默地走到“龙冢”之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龙们都迁徙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龙冢自然也就到了那处神秘的地方,或许随着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探索程度越来越深,龙的踪迹自然也就会被发现。

其实到了今天,龙的精神象征意义,已经大于了他的实际存在意义,和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龙在哪里相比,我们更注重的是龙的精神内涵。

从龙“能大能小,变化万千”,我们学习到了“君子不器,能屈能伸”的包容精神;从龙“腾云驾雾,为民间兴云布雨”,我们学到了应当“顺势而为”,而且哪怕是龙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有着自己的使命的责任精神;

从各个时期龙的发展,人们根据不同需要所描绘的不同龙的种类,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实用精神。

在这种文化传承之中,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才能是“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是一条腾飞于九天之上,纵横四海八荒的“真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