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多大了(93年多大了2023)

脾气很大 2023-06-14 22:06:47 网友整理

听说,这是1993年出生的人最害怕的新年?

你好,我是 1993 年生人,男,育有一狗。家里有宠物纸尿片存货两包,当年为方舱生活储备的应急一次性内裤八条。

名下有 PS5 线上会员半年期,新款 AirPods 一对,New Balance 跑步鞋两双,冰箱里新鲜椰子 2 只。还有一段严肃恋爱关系,暂无结婚规划。

新年倒数的那一晚,我站在一个电子乐酒吧的中心。因为只喝了一杯金酒配生姜水,十分清醒,忍不住观察起身边前来求醉的男生和女生。

我发现,越是临近倒数,大家就越是喜欢打开手机看看首页的微信,看看谁会给自己留言。

观察的结果是,那些站在舞池中央的人大多落空了。他们有的点点文件传输助手,有的刷新一下朋友圈,然后便会重新把手机插入裤袋。

忍不住想,每到节日,我们总喜欢给和自己有着相近处境的人发讯息。但处境总是在变的,不是吗。

随后,我识趣闭上了眼睛。脑海里想起新年放假前,Acher 站在会议室饶有趣味地看着我:「Blake,准备好度过最艰难的新年了吗。」

一下子我没有反应过来,他才补充道:「因为这是 1993 年出生的人最害怕的一个新年。」

也是。同为 93 年,未婚,座,我们勉强算是同一种处境了。

是意识到自己无法满足家人期待,又决定不会再完全牺牲自己满足他们的处境;是已经有能力拒绝,但又在情感上无法完全戒断的处境。

但二十九岁,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你不会再像十年前一样,跨年夜在广州塔等倒数买醉,等来的是回不了家的自己。

又比如说,你会学会了在假期的最后一天,选择一家相熟的咖啡厅看书,寻找熟悉的体验——以偷听旁边的情侣展望未来作为新年节目。

打字到这一段时,身旁热恋情侣的话题刚好切到装修。

「跟你说,我觉得我们的家以后应该每 10 年就要换一次装修。最好客厅不要电视,你觉得买一个大一点的会议桌怎么样?」穿着灰色毛衣的男生饶有兴致。

女生顿了顿,犹豫地问:「真的吗,那你要想清楚。」

这个话题让人憧憬,脑海立刻浮现出了 3 张小红书常刷到的极简开放式厨房客厅 5 万预算不踩雷笔记,几乎要被他们的未来计划打动了。

讨论太远的未来总是一剂关系,但动用它的坏处是,大多数兴奋是无法落地的。话题果然冷了下来,一聊到实操便没了下文。

沉默的间隙,我忍不住默念道,我的目标比你们简单一点点,不用每 10 年装修一次,只需要 2023 年胆囊息肉不要再长大就好了。

数了数,我在广州生活不知不觉已经满了 10 年。10 年,足够让我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人了吗?忽然忍不住自问。

想起以前和爸妈电话时,曾放下「不再回去」的狠话,现在那种狠劲像是被城市街道揉碎了撒在了每一天,早已没有了力道,像一颗盐在口腔化开,反正是不甜。

更坦诚些,是出门的快乐也陷入了可预测的境地。熟悉的夜市,固定的衣服搭配,发色换过一次就识趣没有再染,似乎再也承担不起换发型的风险。所谓保证了轻松与自在的城市生活,还是也不可避免地靠近了重复与套路。

更重要的一种感受是,城市不再发展得那么快了。不再每年都建有新商场,身边人也都不再像刚毕业时那么兴奋,似乎大家都准备好了迎接一个更慢、更难的年代。

前几天朋友圈都在转发《城市画报》说再见的新闻,Acher 说自己为此做了两天的噩梦。因为那家媒体,正是他入行的指明灯。

我理解他,二十九岁,是成熟了。但似乎又没有真正独立到,可以转头便就对自己的起点说再见,心里反而多了不少无处安放的职业焦虑。更开始担心,自己过去对在城市里安生立命的憧憬,是否真如想象般坚固。

昨天朋友电话祝我新年快乐,问我今年有什么想要实现,我一时恐慌,说至少没有值得分享的愿望。

才意识到,自己大学期间的愿望储备,早已花光了。微博上一条与愿望相关的表达,是在放开之后希望「在同一趟旅程去完迪士尼和环球影城。」

多么贫瘠的愿望。

而你很难分清,是三年疫情让你学会不对生活期待太多,还是你确实失去了一些在生活创造期待的能力。

这三年,为了尝试让自己有「还在进步」的错觉,我还学会了用版本迭代的方式去改微信名:从 2021 年至今,我的微信名已经从 Blake 1.0 一路改到了 Blake 1.4,每次所谓「升级」还会认真写一个文档。

可我刚刚确认过了,文档里确实没有任何一条清楚写着「Blake 已经迭代到可以以平常心走入 30 年代。」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早已习惯在心底里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被「二十几岁」的选择定义的。

我越是这样想,我便越是在以补救的态度去看待剩下的时间:我还有什么是可以立刻去做的吗。可是还剩下只有不到一年了啊。

我更难说服自己,生活真是一个升级的过程。反倒是这样的升级更容易让人打着否决过去的名义生活,而这样做是危险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年前阅读一本杂志,里面提到这个社会充斥着陷阱式的提问。比如最常见的便是:「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最低点是什么时候?」

作者提到,一旦你认可了这样的问题,那你便认可了这样的问题背后的价值判断——是的,人生是由高点和低点组成的。

相比起总是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不去回答这些问题。

转念一想,如果有人问我,接近 30 岁你害怕什么?如果我真的开始思考答案,其实正是默认了,我也认同了 30 岁「必定」是一个特别的年纪,30 岁必须「被特别对待」。

一旦这样想,你便会明白,年纪的紧迫感总是被话语创造出来的。比如开头的问题,「你害怕过年吗?」

我如此擅长找到害怕的理由:是的,我比以前害怕面对朋友圈了,因为以前刷朋友圈,并不会有那么多几年都不再说话的朋友。

我更害怕回家过年了,因为我的生活选择,确实让爸妈变成了身边人别异常的存在。空气中的失落似乎已经凝固成一个立方体,就挂在家里客厅的中央,哪怕我想去看一场春晚都会撞及它尖锐的边角。

但正因为我们如此擅长回答这样的问题,才会如此容易陷入以「害怕」为中心的叙事陷阱。

我的确会害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生活毫无进展。

我领养了狗。我可以把它养得很好。我汽车的后备箱从 2022 年开始有了一只风筝,只要去想去放,我就能把一个笑脸放上天空。我有了新一段超过 365 天的严肃关系。

难道这些就不更值得被问吗?

为此,我还构思了一些新的问题,专门去替代以「害怕」为主体的问句。

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你希望把 2022 年的「哪一些动作」带进 2023 年呢?你也可以把「我过去做过了哪些让人开心的事?」挂在嘴边。

我立刻又想起了许多事。

我想起,我会在共享单车绑上一只可爱气球,然后在江边骑车。我的对象还曾帮我数过,一趟下来我能让 17 个人回头。

我总是很喜欢一句话:是你做的动作决定了是谁,而不是你对自己的评价。

这是我想要写下这个问题的原因:或许用更多「你做了什么」的问题去替代「你到底有没有变好」,会更让人找到生活的实感。

希望我的自我安慰方式,也让你感到宽慰一些。

我想清楚了,过去三年的疫情浪费了我太多时间,2023 年,我想要把拖延了的事情一一实现。

我想把 WhatYouNeed 办公室重新变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也许因此,在广州的自由职业者便能与我们一起上班了(这个项目已经和 Kitty 讨论过两次了,期待我们后续上线)。

我想告诉自己,要靠着偶遇到的每一个人,重新去构想所有 WhatYouNeed 的读者/观众/听众的样子。

还有,我想重新在办公室举办像「人生故事」一样的聚会,并且希望把聚会命名为 WhatYouNeed Pink Day,每个月可以邀请完全不同际遇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一个原因是,我觉得粉色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颜色。

我想亲眼再见许多人,认识许多人,并且去尝试找回同事口中我已丢失的大笑。

这样想来,换一道问题,我便重新为自己存了一些新的愿望。

而这,一定是更值得我们去做的。

痛别!她在睡梦中猝然离世,年仅51岁

5月2日凌晨,浙江台州

51岁的中学老师张蓓

在睡梦中猝然离世

前一晚,她仍在书房备课到深夜

近日,在张蓓的追悼会上

近2000名学生从四处赶来

为她唱响最爱的歌曲

《夜空中最亮的星》

30年教学生涯

她当了10届班主任

1973年1月,张蓓生于路桥

1993年她台州师专毕业

被分配到原石曲中学

(后并入路桥第三中学)

从事英语学科教学

30年教学生涯

张蓓担任了10届班主任

8次获评优秀教师

4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她把99%的精力放在了教育上,

1%放在了家庭上,

0%放在了自己身上。”

说起妻子

丈夫解从根又无奈又心疼

她总是雷打不动

每天五点半准时起床

六点半出现在学校

赶在学生前面第一个到达教室

下午六点半才到家

吃完晚饭后又开始备课、

改作业

为了缩短准备的时间

早饭都是匆匆带过

往往只泡一些麦片喝

这个习惯

在同是教师的丈夫解从根看来

相当固执

“有一次,闹钟响了没听到

晚了十来分钟,她就急哭了

她觉得作为班主任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

要求学生做好的,自己应先做得更好。”

解从根既心疼又理解

张蓓曾说,

“上好一堂课,备课很重要,

我一直坚持一课三备,

读懂教材,吃透教材。”

在教学条件简陋的年代

张蓓就自制英语幻灯片

自己录制英语磁带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张蓓老师备的最后一课

同办公室的老师陈璐说,

“每节下课,她总是掐着点去教室转转,

哪怕只有短短的课间10分钟。”

4月28日

“五一”假日前夕

张蓓依旧是

最晚离开学校的教师之一

“我去接她时

她走出教学楼

迈着疲惫的步子

缓缓走来的画面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解从根回忆

到家吃完饭后

张蓓又开始备课、改作业

与学生和家长沟通

离世前一晚

张蓓一直在书房备课到10点

这学期

她担任路桥三中九(2)班班主任

学生们面临升学

她总想着为孩子们多做一点

再多做一点

很多个夜晚

她在书房椅子上

头一歪,就睡着了

在她生命最后阶段

她甚至很少去食堂吃午饭

解从根没办法

只能早上多煮几个鸡蛋

让她记得垫垫肚子

她是英语老师,更是全科老师

夜自修的时候她不单辅导学生英语作业

科学、数学不会的题目

她也都能一一解答

付出总有回报

有一年中考,全班人数63人,

体育中考满分40人,实验考试满分40人

中考25人考上路桥中学

她不仅抓孩子们的成绩

也注重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培养

三项竞赛、广播操、大合唱、

黑板报、小型运动会等一系列校园活动中

张蓓的班级总是几乎包揽所有桂冠

她离去了

书房的书桌上还记录着

她为上届学生思忖的人生规划

直到走到生命终点的前一天

她还在思考孩子们的未来

张蓓的丈夫解从根说

学生的一点一滴她都了如指掌

大家还亲切地叫她“张妈妈”

她就像一位母亲

把每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惊闻噩耗

近2000名张老师的学生

从全国各地赶回来

向恩师作最后的告别

“30年前,20岁的张蓓老师,

是多么的青春靓丽!做操的时候,

我看着她穿着漂亮的连衣裙,笑眯眯地站着

晨光洒下来,柔柔的,整个人闪闪发光。”

张灵姿是张蓓的第一届学生

现在在路桥小学教语文

学生张建回忆

那个时候自己偏科严重

数学特别差

张老师还请数学老师

在午休时给他开小灶

学生徐丽娜说起曾经写的周记

张老师每篇都认真改

“你写100字的烦恼,

她能回你200字的解决办法。”

徐丽娜还记得2016年同学会

一群人围着张老师

她能准确地报出每个人的名字

张蓓老师备课的桌子

当天送别的人潮中

瘦弱的女孩小佳泪流不止

2008年小佳父亲查出肠癌中晚期

2020年小佳又被确诊为骨癌

接二连三的打击

让这个家失去了希望

张老师主动组织募捐活动

号召全校师生捐款

共筹得252802.96元

如今,在休学两年后

小佳重新进入高中校园

但她没想到的是

那次一别就再也见不到张老师了

张蓓老师组织全校师生捐款

学生陈晓红也成了一名老师

“同学中,我发现当老师的特别多,

大家多少都受到张老师的影响。”

路桥三中的老师匡佐煌

和张蓓同事多年,他说,

“张蓓老师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张蓓曾在工作日记中写道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热情,

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

这样我才问心无悔。”

网友泪目

“用自己的光点亮学生的人生”

向张老师致敬!

综合 | 浙江新闻、潮新闻、台州晚报等

来源: 新闻晨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