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虎的和属猴的人婚配好不好(虎和猴在一起对谁不利)
从峨眉山的“人猴大战”说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又害己
2013年10月10日,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的猴子。 (ic photo /图)
风景秀丽的四川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5景区,也是很多游客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峨眉山生长着许多比一般猕猴体型大得多的藏酋猴。猴子是生物进化进程中最接近人类的一种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招人喜爱的一种动物。许多游客去峨眉山旅游,除了自然风光的吸引外,还有就是为了去看那里的猴子。
我从未去峨眉山旅游过,曾心生向往,计划找时间带小外孙女去旅游看猴。但最近听了从峨眉山旅游归来的朋友讲述的亲身经历,吓得我把峨眉山视为了畏途。
朋友说,现在的峨眉山猴子个个都像顽劣的泼猴,会抢夺游客的包、从游客那里“虎口夺食”、掏游客的口袋,如果游客不主动把食物“奉献”给它们,它们还会攻击游客,撕扯游客的衣服,甚至由此导致游客坠落山崖。
频频上演的峨眉山“人猴大战”,使峨眉山的猴子由风景变成了游客厌恶的猴魔。
民间戏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当真是因为现在的峨眉山里没有老虎的存在,猴子就可以称王称霸,以至在万物灵长的人类面前放肆地胡作非为吗?
非也!让戏言成真的原因是人类自己。
当地居民说,峨眉山的猴子在多年前被称为可爱的“灵猴”,它们靠自己的努力,在山上寻找食物,与人类相处友好。在峨眉山开放旅游之后,一些游客常向猴子投掷食物,猴子们发现自己不需要捕猎就可以获得可口的嗟来之食,就不再去向自然界寻找食物,转而盯上了游客。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的猴子愈发顽劣,它们恃宠而骄,越来越放肆大胆,获取食物的方式也由讨要逐渐变成抢劫。一旦遇到舍不得拿出食物的游客,猴子就会抢夺游客的包包,它才不管包里装的是食物,还是相机、手机等贵重物品呢。现在的峨眉山每年发生“人猴大战”多达上千件,时有猴子发起“猴海战术”对游客进行群体性围攻,常有游客受伤,轻则被猴子留下一道爪印,重则被咬掉手指。
可见,峨眉山的猴子之所以由灵猴变成猴魔,是多年来旅客非理性饲喂结下的恶果。
为了防止受到猴子的攻击,现在很多去峨眉山的游客上山时,都会买一根棍子防身。还有一些游客干脆直接乘坐大巴车到达峨眉山金顶,观日出、看云海,而不再在山道上观看猴子。
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去美国加州悠仙美地国家公园参观的一次经历。那次出发前,向导反复告诫大家,景区有很多野生动物,千万不要饲喂、不要逗弄。有同行的朋友说,国内好多景区不是都可以饲喂吗?向导说,美国国家公园规定,不准饲喂野生动物,违反了是要被处罚的。接着给大家科普了一番不能饲喂野生动物的道理。
其一,人类的食物滋味丰富,能够很好地引起野生动物的食欲,但却不利于它们的健康成长。因为野生动物习惯了人类的饲喂之后,会失去原本强劲的猎食动力和能力,危及它们的野外生存。
其二,人类的饲喂行为可能会改变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削弱它们的警戒性,影响它们的生存安全。比如,有的地方人们在公路边饲喂野猪,长此以往,野猪便习惯性地聚集在路边候食,一看有车子经过便冲上去,张大嘴,等着被饲喂。有些驾驶员面对突况措手不及,便把野猪撞死了,还发生过导致人员受伤的交通事故。
其三,当野生动物喜爱上了人们饲喂的美味食物后,便会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当惯于被饲喂的野生动物一旦得不到饲喂,便会恼羞成怒,对人类发起袭击。
其四,人类饲喂的食物,可能附有危害动物的细菌,让它们罹患疾病。人类频繁地饲喂野生动物,也就无形中增加了人畜病原体互相传播的概率。
向导的科普,说得大家频频点头。
进了景区,果然随处可见松鼠等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嬉戏、觅食,有时就在游客的旁边,人与动物互不侵扰、各自相安,好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对于不饲喂野生动物,我还看到过一个印度尼西亚人与巨蜥相处的资料。印度尼西亚生活着一种野生巨蜥。该种巨蜥体长2至3米,平均体重70至90公斤,是现存体积最大的蜥蜴。巨蜥是凶残的肉食者,很喜欢人们做饭的味道,村民烹饪时,它们常常会寻味而至。但凶残的巨蜥多年来在村子里进进出出,却能与村民像家人一样和谐相处。何以如此?秘诀就是村民们坚持绝不饲喂它们。村民们认为,饲喂野生动物,表面温柔,实则残忍。如果饲喂它们,势必会养成它们的依赖性,等于剥夺了它们在野外觅食的能力,一旦停止饲喂,它们便坐以待毙;更糟糕的是,它们饿急了,会攻击人类。再说,野生动物如果被人饲喂,就和家畜没什么两样了。因此,多少年来,当地居民从不饲喂巨蜥,凶残的巨蜥也就与当地居民“井水不犯河水”地友好相处着。
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诫人们,饲喂野生的飞禽走兽,破坏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好心做坏事”,是“温柔的残忍”,其结果是爱之反而害之,好心不得好报,既害野生动物,又害人类自己。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根本的一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要做到这一点,同样是要顺应野生动物的天性,尽量避免对它们的人工干预,无论在景区、非景区,都不要饲喂它们。喜爱野生动物,首要是尊重它们的自然习性,不要因为喜爱去改变它们的生活状态。不当的喜爱,往往就是伤害。不尊重自然的选择,遭到反噬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更是人类自己。
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又害己的饲喂野生动物行为,当止矣。
峨眉山的藏酋猴,不仅仅是那片山林的“原住民”,更是一面映照人类自己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峨眉山的猴子攻击游客是对人类改变它们自然习性的一种报复,责任完全在人类。要使它们改变目前侵犯游客的恶习,唯一的办法就是约束人类的行为,严格禁止游客饲喂它们,一旦猴子在游客那里拿不到食物,过上三五年,久一点十年八年,猴子也许就会恢复到向大自然找食物的正常状态。
(作者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
贺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