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多大(1974年多大了今年2023)

鹰视狼顾 2023-06-02 18:39:32 网友分享

二十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

同志像 新华社发同志简历,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强同志像 新华社发李强同志简历李强,男,汉族,1959年7月生,浙江瑞安人,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海市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像 新华社发赵乐际同志简历赵乐际,男,汉族,1957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7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像 新华社发同志简历,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蔡奇同志像 新华社发蔡奇同志简历蔡奇,男,汉族,1955年12月生,福建尤溪人,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丁薛祥同志像 新华社发丁薛祥同志简历丁薛祥,男,汉族,1962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希同志像 新华社发李希同志简历李希,男,汉族,1956年10月生,甘肃两当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加入中国,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广东省委书记。马兴瑞同志像 新华社发马兴瑞同志简历马兴瑞,男,汉族,1959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1988年3月参加工作,1988年1月加入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一般力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王毅同志像 新华社发王毅同志简历王毅,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外交部部长。尹力同志像 新华社发尹力同志简历尹力,男,汉族,1962年8月生,山东临邑人,1987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马什克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同志像 新华社发石泰峰同志简历石泰峰,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榆社人,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国,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刘国中同志像 新华社发刘国中同志简历刘国中,男,汉族,1962年7月生,黑龙江望奎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压力加工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干杰同志像 新华社发李干杰同志简历李干杰,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湖南长沙人,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书磊同志像 新华社发李书磊同志简历李书磊,男,汉族,1964年1月生,河南原阳人,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鸿忠同志像 新华社发李鸿忠同志简历李鸿忠,男,汉族,1956年8月生,山东昌乐人,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何卫东同志像 新华社发何卫东同志简历何卫东,男,汉族,1957年5月生,江苏东台人,1972年12月入伍,1978年11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上将军衔。何立峰同志像 新华社发何立峰同志简历何立峰,男,汉族,1955年2月生,广东兴宁人,1973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又侠同志像 新华社发张又侠同志简历张又侠,男,汉族,1950年7月生,陕西渭南人,1968年12月入伍,1969年5月加入中国,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上将军衔。张国清同志像 新华社发张国清同志简历张国清,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罗山人,1985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文清同志像 新华社发陈文清同志简历陈文清,男,汉族,1960年1月生,四川仁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国,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安全部部长、党委书记,总警监。陈吉宁同志像 新华社发陈吉宁同志简历陈吉宁,男,汉族,1964年2月生,吉林梨树人,199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党组副书记。陈敏尔同志像 新华社发陈敏尔同志简历陈敏尔,男,汉族,1960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同志像 新华社发袁家军同志简历袁家军,男,汉族,1962年9月生,吉林通化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1部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同志像 新华社发黄坤明同志简历黄坤明,男,汉族,1956年11月生,福建上杭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刘金国同志像 新华社发刘金国同志简历刘金国,男,汉族,1955年4月生,河北昌黎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副总监察官。王小洪同志像 新华社发王小洪同志简历王小洪,男,汉族,1957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总警监。来源:新华社编辑:莫愁

1975年去世,临终前说出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张听后泪如雨下

1990年,被秘密囚禁了半个多世纪的爱国将领张学良,终于在上台后重获自由。

但早在1975年去世时,他就已经盼望着能获得自由了,本以为自己和蒋经国私交甚好,能凭着这份情谊换一个自由。

没想到却在去世前,给蒋经国留下了一个不可违背的遗言:不可放虎。

张学良听完后泪如雨下,原来这么多年从未将西安事变忘却,而他也只能继续自己遥遥无期的等待。

重获自由的第十一年,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夏威夷岛安然去世,起起伏伏、毁誉参半的一生终于结束,而他和蒋家父子的纠葛也随着他的离去落下帷幕。

那么他和究竟有什么渊源?为何又能在两人结仇后,与蒋经国私交甚笃?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回到1901年。

张蒋两人的相识

这一年张学良刚刚于辽宁出生,是军阀张作霖的第一个儿子,人称“少帅”。

他的前二十年顺风顺水,不管学习还是从军,都按照家族早就规划好的道路前行,直到1930年他与相识。

两人关系逐渐深厚始于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东北易帜,另一次是“政治蜜月”。

1928年张学良已经是奉系军阀首领,12月29日他命令东北各省降下北洋政府的旗帜,统一换上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并致电全国,宣布自己日后会拥护的统治。

第二次的“政治蜜月”发生在张学良被任命为三军副司令之后,“政治蜜月”期间,张学良起初是赞成“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的,为了和平统一中国,他力挺,并且用实际行动落实的命令。

这一时期他对的忠诚度是百分之百的,称得上是“愚忠”。他确信在“安内”后,蒋必定会“攘外”,并且对蒋回避抗日的想法一无所知,始终认为“安内”后就可以挥师北上,洗去昔日耻辱。

直到1935年张学良的东北军101师于劳山全灭,107师在榆林桥惨败。两次失败损失惨重,张学良的思想开始动摇,怀疑“安内”政策的正确性,以及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重的代价。

大敌当前,但此时的工作重心仍放在“安内”上,他的动机和态度迫使张学良心理发生变化,怀疑他在借力打力,矛盾由此产生,只不过仍处于萌芽状态。

张学良对“安内”政策态度彻底发生转变是在同年的十一月下旬,这次他又损失了109师。

优秀的军人没有因抵御外敌去世,反而因内战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让他的精神遭受着极大的折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和平手段来解决统一问题。

西安事变始末

自此他一边致力于“息内战”、“息内争”,并积极联系人,缓和与的关系;另一边又与虚与委蛇,对他下达的命令避而不战。

但他还是坚定地拥护着的统治,认为两人的政见之争只是一时的,最后必然会走向一致,这也是他后来在西安事变前曾多次尝试说服蒋的原因。

但他长久以来的回避态度已经引起了的疑心,在接到戴笠的暗报之后,对他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顶点。

但蒋仍旧按兵不动,没有直接对张学良采取措施,只是暗中把“安内”政策的重心转移到了汤恩伯这儿,这样假使他日张学良“叛变”,他的“安内”政策也不会受到影响,此时两人间的矛盾已经一触即发。

归根究底,对的态度是影响两人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矛盾爆发的契机。张学良和达成协议后,与同样认为应该先“攘外”的杨虎城成功确立合作关系,并对蒋的“安内”政策一起持消极抵抗态度。

此时张学良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攘外后安内”,和一直以来的想法背道而驰,但他并没有选择倒向另一方,“安内”政策多次受挫反而让他迫切想要用快速暴力的手段稳定住国内局势。

1936年十月下旬,用名为“避寿”的理由调兵遣将,暗中部署针对的军队,以此来反击张、杨二人的消极抵抗。的逼迫让张学良感到愤怒,但念在两人过去的情谊,他还是多次诤谏,可蒋的态度让他感觉犹如凉水泼头,被浇了个透心凉。

十二月初,召集张、杨两人会面并提出两个条件:一、继续执行“安内”政策;二、若是不愿,则将两人接管的省份让出,并把他们的军队调去别处。

两人自是不愿,条件一违背了他们和的协议,条件二又意味着会失去抗日战争的主动权。双方谁也不肯妥协,这次会面最后不欢而散。

不久后学生到华清池请愿活动爆发,得知后,下达“格杀勿论”命令,并令张学良去执行。

张学良不愿,在见过学生之后,反而成为他们的代表来与谈判。可蒋的一句话顿时把他激怒了:“你让他们来,来了我就用机关枪打。”

张学良火了,他后来在访谈中回忆道:“当时我心里想的是,你敢开机关枪打学生,我就敢开机关枪打你。”

见张学良态度变了,意识到他或许要做些什么。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深思熟虑之后,张学良最后一次尝试说服他转变想法和政策,失败后不久,便联合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

事成之后张学良致电全国,澄清事变原因,并特意向宋美龄、宋子文等人致电,表示自己绝无私心,只是为了联合抗日。这一举措也为他日后留下了一线生机。

宋氏兄妹、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以及周总理到达西安,在他们的调解下,勉强同意和谈,但得由宋氏兄妹代为谈判。双方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一致抗日”的约定,并且蒋另需答应周总理提出的六项条件。

只愿以人格担保,做口头承诺,坚决不肯书面签字。出于现实考虑,张学良最终答应蒋的条件,并亲自护送其回到南京。没想到一下飞机,他就被软禁起来,立马翻脸,对此前承诺避而不谈,并向社会各界发布了一则《对张杨二人的训词》。

此时张学良心中仍期望能兑现诺言,为此他写了一封“请罪书”示弱,但这正好落入蒋的圈套,随后他被送上法庭,看着蒋在法庭上演了一出颠倒黑白的闹剧,之后他的风评便急剧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成为了全国抗日统帅的领袖人物,大大提高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

在软禁了张学良之后,本想直接将他解决掉,但在宋美龄的极力劝阻下,他最终转变想法,判处张学良十年的有期徒刑。

次年他又假意将张特赦,实则是把人转移至其他地方秘密关押。虽然和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协定,但西安事变一直是他的耻辱,身为多年兄弟的张学良都没能逃过他的报复,更别说另一个发起人杨虎城。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的夫人在狱中因折磨致死,他本人被软禁十二年,重庆解放前夕,下令,命手下解决杨虎城及其一双儿女,并且杨的秘书宋绮云和夫人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也相继被害。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此同时,在重庆、贵州等地被软禁了十年之后,张学良及赵一荻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秘密转移至台湾继续关押,先后在新竹、高雄、台北幽禁。在新竹的十年,也是张学良漫长幽禁岁月里度过的最艰难的日子。

大山深处没什么娱乐消遣活动,日常还要被严密管控,除此之外,还被迫写下一篇篇对西安事变的反思,高压之下张学良身心俱疲。

此时转机出现了,张学良等人被囚禁在高雄期间,恰好遇上蒋氏父子也在。他和蒋经国曾在溪口做过半年的“同窗”,奉同一人之命熟读各类“儒家思想”、“民族主义”。两人在身份、背景、性格和经历上很是相似,又出于这段背景,虽未曾谋面,但一直对对方颇为好奇。

其实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也影响到了那时远在苏联的蒋经国。他在1925年前往苏联留学,学成之后申请回国,但因当时和关系紧张,苏联方面并未批准。

直到西安事变,双方达成合作,苏联和国民政府关系回暖,他才有机会带着妻儿回国。甫一回国,为了扭转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把人送往溪口,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举动,竟然是蒋经国和张学良交集的开始。

这么好的机会,张学良自然不愿放过,他向看管自己的人表示请求,透露自己想要跟蒋经国见面的消息。得知他的意思后,蒋经国迫于其父压力没有答应,但却表示日后会有机会。

收到回复的张学良感到一丝安慰,不久后在蒋经国的帮助下,饱受牙痛之苦的赵一荻终于能外出就医。

1958年张学良从周鲸文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开始了自己违心“屈服”的计划,他多次撰写反思文章,蒋经国见他如此便逐渐放松警惕,与他的交集也越来越多,最初的书信往来很快变成互送礼物,还送了一辆汽车给张,并暗中操作允许他偶尔外出游玩。

在蒋经国和宋美龄的通力合作下,张学良终于在两年后被批准前往繁华的台北生活,这也意味着他离自由更进一步了。虽然还是有人跟着、也不许与外人接触,但行动总算不受管控了。

之后的几年,因两人没什么恩怨,加之性格相近,张学良和蒋经国相处得很是融洽,经常约着一起外出游玩,仿佛是一个轮回,张学良又开始和蒋家人称兄道弟,只是当年是,如今却变成了蒋经国。

在张学良的日记中,记录着不少他和蒋经国的往来,他是至情至性之人,面对蒋经国的诚心相待,他也开始为对方考虑。两人的关系虽然比从前亲近了许多,但张学良却愈发谨慎,每逢外出必先向其请示,甚至定下约定:半年见面一次,其余时间电话联系。

张学良的这些措施是为了避免蒋经国受到自己牵连,两人此后真正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蒋经国不但对张学良采取宽容政策,还积极为他创造回归的机会。他多次把自己的友人介绍给张学良,还邀请他参加一些公开露面的活动,希望能从社会层面扭转大家对他的看法。

张学良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能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但因为现实条件不允许而一直没有实现。但蒋经国牢记他的心愿,特意安排他去到离大陆最近的金门岛旅行,这些做法,实在令人动容,而对于被幽禁许久的张学良来说,感受则更加浓厚且复杂。

1975年去世,张学良感慨良多,一半是因为自己与他的恩怨纠葛终于落幕,另一半则是对自己即将重获自由感到欣悦。

但他不知道的是,临终前早就留下嘱咐,对蒋经国言明,绝不能放归这头东北虎!

张学良知道此事后,真不知自己是该自豪还是愤怒,没想到被软禁了这么久,还把自己看做一头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他盼着重获自由的日子已经盼了许久,在十年之期已满的那天,专门送了一块表给,岂料对方却回赠了一个鸟笼。

1946年他再次送表,这回同意了,但要他答应三个条件:一是承认他发动西安事变是受了蛊惑;二是交还那封在“九一八事变”中发出的不抵抗电报;三是获得自由后只能定居国外。

张学良听完后激动又愤懑,哪有因为爱国反被逐出去的,他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是答应这三个条件,他还是那个张学良吗?

此事过后,他离重获自由的日子便遥遥无期了,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两年后上台,他才终于被解放。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所有繁华富贵、功名利禄都终止在了他36岁的时候。

此后的半个世纪,这位名声赫赫的少帅逐渐退出了舞台,但他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了抗日统一战线,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他对国家的统一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