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几月几日有什么风俗(下元节是几月几日有什么风俗吗)

饕餮少女 2023-06-25 23:49:30 用户分享

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元迎水官,3拜3不做”,为何不能去河边?

说起上元节,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是提起它的另一个名字,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它就是我们每年都要过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古人一般把月圆之夜称为“宵”,而这一天正好是新的一年中最早的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被称为“元宵节”。不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并不是大家熟悉的上元节,而是与它相对的十月十五“下元节”。

下元节几乎也是所有人都会过的传统节日,但是相对于其他节日来说,这一天显得有些“过于安静”,既没有张灯结彩,也没有各种活动,街上的行人甚至比日常时候还要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一天是专门用来祭祀的节日。关于下元节,有这样一句俗语:下元迎水官,三拜三不做,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下元节三拜

拜水官

水官是我国民间神话中的神仙,除了水官之外,还有天官和地官,他们三人合称三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元”。这些神话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的也有了新的解释,例如道家的人认为,水官所指的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大禹,他带领人民制服了祸乱人间的河水,被追封为了水官。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拜水官呢?古时候人们常在河边洗衣服,衣服上的脏东西随着河水就会流走。而在人们的眼中,水流带走的不仅仅是衣服上的脏东西,同时连身上的厄运也全部都带了。而且,相传十月十五正好就是水官的诞辰,人们会在这一天来祭拜,希望水官能把自己的厄运全部带走。而且,在这一天祭拜水官的活动,一开始也是从道教开始流行起来的。

祭祖

除了祭拜水官之外,下元节这一天还有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祭祖。因为农历的十月十五正好是秋收的时节,这段时间气温快速下降,很多农作物也因此收到了影响,对于农民来说危害很大。农民们期待在抢收农作物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好天气,不要影响到今年的收成,就会在这一天祭祖求好运。

另外,从十月初一寒衣节开始到十月十五,一直都是给祖先授衣烧衣的节日。寒衣节的含义其实就是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来了,孝顺的儿女们也要提前为自己已故的先人送上御寒的衣服,保证他们能够温暖的度过寒冬。直到今天,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能够看到人们在路边烧东西。大部分的城市虽然已经禁止在路边烧,大家也会选择在比较偏远的郊区或是在家中祭祖。

拜“窑祖”

在传说之中,关于窑祖有两种说法,说法之一认为,窑祖来自于太平村,女娲当年在造人时,失手甩出去一块泥,因为还未捏成人型,因此女娲只能默默祈祷,这个孩子以后能够顺利长大,默默的祝福他。而这个被“甩出去”的孩子也得到了神的祝福,从一出生就非常聪慧,不仅懂得艺术,还制造出了名闻天下的“太平公窑”,因此被称为窑祖。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窑祖所指的,是太上老君,道家认为这一天就是太上老君的诞辰,老君擅长炼丹,因此被称为“窑祖”。

下元节三不做1.别去河边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人们认为河水能够带走一些厄运,特别是在十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在祭拜过水官之后,水中所凝结了大量的厄运。因此在这一天的时候,最好远离河边。而且十月份已经进入深秋,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就算是身体强壮的人,也很可能会感冒。

2.不杀猪羊

在下元节这一天,人们祭拜水官,祭拜窑祖,还要祭拜自己的祖先,是专门祈福的日子。古人们认为,祈福日忌杀生,为了给自己和祖先“积德”,这一天往往都是“放生”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不会屠宰动物。

3.不晚归

从寒食节开始到十月十五,大人们往往会嘱咐自家的孩子,不要在外面待太久,早点回家。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从中医的方面来说,十月初一到十月十五属阴,特别是在太阳落山之后,阴气较重,如果长时间待在外面,可能会伤身体,所以最好早点回家休息。

关于下元节,其实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下元迎水官,三拜三不做”这句话其实就已经详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一天的一些禁忌。这些传统习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我们要将它们继承并且发扬下去。

阴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祭祀大禹,宋代为法定节日

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鬼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人也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答案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鬼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孤儿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代表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代表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代表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信仰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教徒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国庆”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国庆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国庆”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性节日,和道教徒才会专门过的宗教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网络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阴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祭祀大禹,宋代为法定节日

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鬼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人也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答案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鬼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孤儿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代表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代表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代表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信仰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教徒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国庆”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国庆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国庆”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性节日,和道教徒才会专门过的宗教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网络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